旅游资源论文:地方旅游资源共享思索

旅游资源论文:地方旅游资源共享思索

本文作者:段文军 赵燕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优质资源的共享现状

共享的形式。调查表明,3个省份的高校正在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式的探索,共享的形式主要是有以下几种。(1)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示范。教育部、教育厅或高校自身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资金扶植,进行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的建设,培育和建设优势教学资源,并进行示范推广。各高校通过委派教师到这些示范点进行考察学习或挂职锻炼,学习先进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的软实力。(2)精品课程建设。为了进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设,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行教育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从2003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在全国各高校展开,教育部专门设立了共享平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同时,各省份和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也进行不同等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大地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3)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开放与共享。为了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从2002年4月开始国家财政部启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在原有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财政部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推进了优质资源的建设。共享的范围。为了了解西部3个省份优质旅游教学资源的共享范围,笔者随机从3个省份中抽取了9所高校进行电话调查,结合精品课程和案例资源等的网上共享查询,结果表明,9所高校中有8个的实验、实训设备在校内实现了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有一个实现了同城高校间的资源共享。而对精品课程的抽样调查发现,有部分精品课程的网站不能访问或出现网页错误,能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了限制。例如37%的精品课程网站要求有本校IP才能正常下载课件和教学视频,94%的精品课程网站要求有用户名和密码才以登录BBS。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

重申报、轻建设。当前,在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和绩效评比,以及第三方机构对高校进行综合排名时,诸如精品课程、优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各高校对这些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积极性很高。但当项目申报完成后,例如精品课程网站申报成功后,很少进行维护和更新。我们随机调查的9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本年度作过资料更新的仅有2家。有少数网站建成后从未进行过更新。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当前,我国用于高等教育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迫切需要集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情况。以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流行的导游模拟实验室为例,很多高校采用3D景点虚拟平台,其硬件建设就需要100多万元,软件投入还需数十万元,且每两年需升级维护一次,建设运营成本很高。但多数高校建成后应用的仅为每年1—2门课程,大部分时间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在同一城市不同高校往往都建有相同类型的实训室,且没有此设备的高校也正在申请筹建中,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共享范围有限、共享形式单一。笔者对不同高校实验室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西部3个民族省份都没有大学城,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设备主要是在校内不同专业之间共享,高校间共享非常少,共享范围十分有限。对精品课程而言,虽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受益群体较广,但由于高校间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且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仅有少数教师的示范性授课视频,对于案例资料、优质教学素材的共享较少,且交流平台往往仅针对本校师生开放,受益面较窄。共享利益机制不健全。当前,不同高校相同专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专业排名不仅关系专业生源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关系到专业的综合绩效考核。因此,为了保证和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往往不愿其他高校分享自己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从而避免让自己处于竞争劣势。同时,在资源共享的利益协调分配方面,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校和教师在资源共享上的给予和获取严重失衡,主动性不够。

优质资源共享的模式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需建立“二型二化”的优质资源共享模式。确立“主导型”的共享组织机构。优质资源共享的实现必须明确组织协调主体。资源共享的组织可参照国外ERIC(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FREE(联邦优质教育资源)等的做法,在教育部的统一协调下,各级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建立由教育部门主导,中央—地方—高校3级组织管理机构,从而确保资源建设的资源和信息安全[2]。建立“互利型”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调动各个高校、授课教师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就必须不断地寻求“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享文化和激励机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将高校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划拨和质量工程项目申报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挂钩,从而提高高校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完善高校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所有资源具有电子签名,同时通过资源点击、使用频率进行评优评先活动,从而引导高校和教师通过共享资源来宣传自身,提高影响力,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组建“模块化”的优质资源体系。针对当前不同高校间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不同、专业水平不一、特色各异的特点,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引导下,通过立项方式,运用模块化教育理念,把旅游管理的重要知识体系划分为若干个标准化的知识模块,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特色和师资情况进行分别建设,其他高校可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建立优质资源库,包括教材、案例、课件、授课视频、实训材料等,不同高校可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的需要进行选择搭配。这样可充分整合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同时各高校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组织和搭配,从而构建特色各异的教学体系。构建“专门化”的共享信息平台。当前,一些高校建立了自身的共享平台,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平台和管理人员,信息更新慢、网络速度慢、网页错误多,严重影响了共享的质量和数量[3]。当前,一些发达省份,如江苏、广东等,专门建立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平台(江苏省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本省的教育教学资源,但影响力和共享面仍然有限。国家相关部门可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如新浪、百度等)进行合作,参照百度文库、豆丁网等的运营模式,建立“专门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从而保证资源共享量和受益面。#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