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范例

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范文1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单位、数词

一、俄语语言文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谈到俄语语言文化学的根源,必须追溯到俄语语言国情学产生之际,语言国情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文化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启迪下诞生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使语言研究领域冲破语言本身而进入到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它以原苏联语言学家Е.М.В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合著的《Языкикультура》一书为诞生标志。该学科自创立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以词汇背景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事实上,和语言单位的内容平面一样,其表达平面同样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吴国华,彭文钊,2000:205)。早在1984年,Г.Д.Томахин博士就指出,语言国情学应当是一门语文科学,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应当是含有某一民族文化现实的语言单位,它的任务是利用文化知识更加完整地揭示词义和在交际活动中提供相应的知识准备,表达民族文化及民族生存环境鲜明的民族特征(Томахин,1984:9)。Е.М.Верещагин和В.Г.Костомаров在提出词的语言国情学理论(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теорияслова),即词汇背景理论(теориялексическогофона)之后,他们继续思考语言国情学新的发展途径,并在对外俄语教学界和俄语语言学界对这门新诞生学科的争议中认识到,语言国情学在学科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针对理论上悬而未决的问题,Верещагин和Костомаров在1999年2002年期间先后出版了三本专著。通过这三本专著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国情学的鼻祖仍在继续寻找语言国情学的出路,并对这门学科的继续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学术思想,即两个新的概念:语言文化信息单位(логоэпистема)和言语行为方式(речеповеденческаятактика)。(刘宏,2005:47)基于对语言国情学的批判与继承,俄罗斯学者В.В.Воробьев先后出版了《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аяпарадигмаличности》(Москва,1996),《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теорияиметоды》(Москва__________1997)两本专著,系统地提出了建构语言文化学这门学科的设想。与语言国情学不同,语言文化学是一门在语言功能中研究文化与语言所表现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整合性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通过系统方法和对现代生活、文化取向的定位体现语言单位的语言内和语言外内容的整体结构(Воробьев,1997:36237)。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Воробьев以各民族跨文化交际为基础,科学地论述了语言文化学的学科依据及主要研究任务,提出了系统分析语言文化单位(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ема)的原则,阐述了辩证地反映语言与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化单位的概念及其分类,通过与语义场进行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语言文化信息场(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ческоеполе)的结构及特点。我们认为,语言文化单位是作者以静态的方法系统探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途径,同时以“俄罗斯民族个性”(русская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личность)这一语义场为例进行了语言文化场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从整体文化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有效途径。Воробьев对语言文化学这一新学科进行了系统的语言学基础和方法论阐释。语言文化学近些年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

1、语言个性

(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和第二语言个性(вторичная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的研究;

2、语言的世界图景的研究

(刘宏,2002:54-56)3、认清语言国情与语言文化的各自功能,在教学法中发挥作用。无论语言与文化研究在二十一世纪将向何方向发展,有一些问题,如词汇的民族文化语义、文化与翻译、文化与修辞的关系问题等,始终会成为语言与文化这个大领域里的永久课题。下面将研究具有民族文化语义的词汇即语言文化单位,对语言文化单位如何表现文化做进一步进行阐释。

二、以数词为例谈语言文化单位如何表现文化

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该文化的一切内容。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并影响、制约语言。不同的民族,由于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数字的内涵也有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数字文化。俄语数词是俄语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词类一样,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俄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背景因素。下面将依次介绍俄语中几个典型数字反映文化的情况:

1、数字один“1”

“1”是最小的自然数,而一切自然数又都是由“1”重复累加的结果,因此,“1”被数学家尊为“万数之母”。翻阅一下《俄罗斯标准语词典》就会发现“,один”的义项有10个之多,其义项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数词。此外,俄语成语中带“один”的有近百条,达利(В.И.Даль)编写的《俄语谚语》中带“один”的谚语也有近400条。这些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思维共同性的体现。俄罗斯民族同样懂得,万物的本原是一,没有一,世上的一切无从谈起。因此,“оди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应当指出,俄罗斯人对“一”产生的联想是丰富的,他们把“一”和“十”视为最神圣的两个数字,将它们看成是“完美、圆满”的象征。俄语中借用“一”来表达此义或其他意义的词语比比皆是,如одноцелое;одинБогбезгреха;Чтовсем,тоиодному;Боготста-нет,такниодинневстанет等等,不一而足。此外,один还有“少量、少数”之意:Семероодногонеждет。

2、数字три“3”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宗教往往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因素。俄罗斯是个宗教传统很深的国家。俄罗斯民族是个宗教观念很强的民族,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俄罗斯都有虔诚的信徒,其中以信奉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人数最多。数字три(3)是基督教的三个美德的象征:信仰、希望、仁爱。基督教教徒对最神圣的三位一体(ПресвятаяТроица)的认识是,他们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包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张红,2002:63)东正教教徒做祈祷时就用右手的三个手指画十字.在民间流传着:Богтроицулюбит(若要把事情办好,应当做三次,这样将会有好的结果—————上帝会帮助你的);ТроицаТроицей,атрехсвечейнастолнас-тавь(桌子上放三支蜡烛,这是不祥之兆)。

3、数字семь“7”

俄语中数字семь(7)非常奇特,其内涵意义多为褒义,俄罗斯人十分崇尚7。这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古时候起,数字7就被赋予种种神秘色彩,被称为有魔力的7(магическиесемерки)。他们认为,数字7是宇宙和精神世界井然有序的象征,同时还代表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完整统一。《圣经》里常见到数字семь,其中讲到:上帝在6天期间创造了世界,其中包括人类,而第7天作为休息日,要祝福这一天,使其神圣化。书中还谈到:Семьмучныхисемьтощихкоровитакиежесемьколосьев,意思是семьлетизобилияисемьлетголоданаземлеЕгипетской;обращениексемицерквам;семьсвети-льниковогненных;семьчашБожьейярости。民间流传着:Седьмойденьотбога(休息日);Семьпятейволбу(绝顶聪明的人);Семьбед,одинответ(多犯少犯反正免不了责任);Наседьмомнебе(如登天堂);длямилогодругасемьверстнеоколица;(为了见好友,不怕多绕路);семьпятницнанеделе(直译为“一个星期内有七个星期五”,比喻总是改变主意,反复无常);засемьзамками(比喻藏得十分隐秘)等等。

4、数字тринадцать“13”

语言文化范文2

 

语言一直以来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偏重听说读写、语法等传统英语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教育,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怎样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达到听说读写与外语交际均衡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语言文化的内涵和英语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中,任何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语言发展,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借助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合了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由于上两个世纪英美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学术上的领先地位,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准国际语言。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指英语教学,其文化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从16世纪起先后历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阶段。美国自1789年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至今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在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世界文化发展。   2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正确和流利的基本前提下,要保证特定语境下的准确交流,就必须运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避免一些可能的交际误区。所以,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加强语言文化教育是语言本质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有意义。教学中应该通过文化学习语言,通过语言领会文化,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介绍,可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外语教学中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导致学生在交际时缺乏相关文化背景,严重影响语言表达交流,甚至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交际误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教师应将语言文化知识与基本语言技能相结合,讲授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相关语境要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境语言应用,提高交际水平。   3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育的途径   3.1改革教学教育模式,增强教师语言文化素养   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吸引性,很多学生也仅仅把英语课作为通过四六级的保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急需改革教学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外语教育体系,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从教材编写入手,选择一些影响力大的英文名篇,如名人演讲、文化著作等,无形中渗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其次可以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如国际礼仪、英美文学选读等,让学生多途径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另外高校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进修机制,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   3.2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的手段,教师应将中西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也可采用导入法,在教授课程内容时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使用得体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如在西方国家见面礼仪是拥抱或亲吻,而在东方国家见面礼仪仅局限于握手。如在英美国家寒暄一般以天气、交通等大众问题开头,谈话中不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等隐私,在中国谈话则多围绕工资、人际、婚姻等。如国外对于别人的夸奖一般回应“Thanks”表示对欣赏自己的感谢,而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常出现在“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中,但在英美国家,人们把狗看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充分了解语言文化有助于更好的交际。   3.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比如展示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外国的艺术、雕塑、风土人情等。比如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或生动的讲述,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语言知识。比如播放相关影片,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感官享受,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感知和记忆。另外也可以邀请一些有国外生活经历的老师、同学讲述其真实生活的见闻感受。   3.4丰富课外活动,营造异国文化氛围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起到补充巩固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更要丰富课外活动,积极营造异国文化氛围,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英语。如布置难度适宜的外文阅读任务,撰写读书心得,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有助于学生扩展词汇量,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模仿秀等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英语口语,加深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语言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是外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既要教授基本的语言读写知识,更应注重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p#分页标题#e#

语言文化范文3

一、系统全面,讲解详细到位

旅游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较广,包括文化、历史、经济等多个领域。一个合格的导游,应充分了解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带团途中能够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如何编写出一本内容丰富,又不流于表面的旅游俄语教材,是本书的宗旨。作者正是基于以上考虑,首先在开编之前,对目前通用的各种俄语教材进行了一次充分而详细的调查,并且邀请了各大高校俄语专业负责人、一线教师,以及资深教授为本书的编写出谋划策,从而编写出一本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教材;其次在内容编排上选用了中国与俄罗斯两大国家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基本文化知识,譬如围绕俄罗斯与中国的旅游文化、景点、民俗知识展开全方面的概述,通过让学生掌握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导游业务知识,再进行导游实务操作,从而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学习和实践之中;最后为了让学生和旅游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文和相关词汇,在每一章都设立了练习题和听力环节,以实现提高俄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另外,作者还在每章节中配有常见句型、游客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及有关景点的实用信息,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融会贯通,在今后的职场中做到学以致用。《旅游俄语》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作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常识,熟练运用俄语,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编写,以俄语导游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为教学内容,以掌握旅游俄语交际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在不同场所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本书共由两篇、三十三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篇包含了十五个章节,主要是围绕俄罗斯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展开论述;第二篇包含了十八个章节,围绕中国的旅游城市、著名景点展开系统地阐述,并且还重点介绍了丝绸、茶道、中餐及习俗等内容。作者将三十三个章节视为一个个具体的环节,通过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俄语教学链,有助于高校学生和旅游工作者学习。

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突出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化范文4

 

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看美术课堂里的语言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提问带有盲目性。在小学美术课中,教师首先示范或欣赏范画后提问最多的话就是:“这幅作品好看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好看”。教师紧接着问:“喜不喜欢?”学生答“喜欢”。教师又问:“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就全明白了,“想学”。这样的对答表面上很热闹,却带有明显的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   2、语言的模式化。多年来,“第一步先干什么……第二步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示范语言成了模式。学生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套子里失去了生机,呆板地被老师牵着走,扼杀了感受美、创造美术的机会。   3、以教师为主的语言设计。在课堂上,美术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教书匠角色,尽情地“演示”着“教”,学生无法主动来“学”,从而失去了主角的地位。   4、语言的表述像“语文课”。讲授法是使用最久的有效而经济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在美术教学中不恰当地使用此法,容易形成毫无生机的“满堂灌”,失去了美术教学的独特魅力。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5、语言评价的单一化。中学美术课堂中,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往往是:“好的”、“很好”、“非常好”……类似的语言如果总是重复使用,学生是否能在其中真正受到激励呢?   新的美术课堂强调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   一、从兴趣入手,在“自然”中体现学科的特点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团结合作的学习气氛,并采用适当的评价机制,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必须立意鲜明,语言简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欢欢喜喜过新年》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手提一串装饰性的鞭炮,上面吊着一串串“恭喜”,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做出给孩子们拜年的模样,说“孩子们,祝你们新年快乐!”面对孩子们疑惑的眼神,笔者立即说:“今天,我们一起在课堂上过新年!”一时间,同学们兴奋了,这时,《新年好》的音乐响起,随着音乐,笔者带着大家边唱边舞了起来。等音乐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你曾是怎样过的新年?”“你设想过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吗?”学生热情很高。有同学说:“我在新年里没有拿到一分压岁钱,但我知道了爸爸妈妈的辛苦,还知道了面对生活的挫折时,要想办法解决。”我马上让这位同学说说家中的情况,并给予了及大的表扬,其他学生也受到了触动。同学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盎然,都有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感情、增强价值观的要求。   (二)要考虑问题的难易。提出的问题要注意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合于不同的学生。在设计《会动的线条》一课时,在欣赏过“动画”课件以及范画作品后,老师如果说:“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用‘会动的线条’画一幅你喜欢的画好吗?”学生会觉得这么复杂的画难以下手,或者千篇一律,跟老师画的一样。但如果换一个说法:“你能画一根会动的线条吗?”“这根线条像什么?”“自然界中有哪些会动的线条”“你想用这根会动的线条表现什么呢?”学生画出了风吹动的小草,大树,火焰,海浪,女孩的长发,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很有兴趣地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达到目的。   (三)语言的设计要用“减法”。美术课堂是一个享受美的殿堂,美术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和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美术课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靠视觉来完成的,这种视觉依赖美术本身。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会意,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美术教师要力求做到语言明确、条理分明、难点重点突出。比如说,欣赏作品前,教师常常会把绘画作品的背景和内容都讲得很详细,这样往往抑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学生受教师讲解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硬往上拉,失去了兴趣,想像力无法发展。所以,美术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是减法,少讲,甚至不讲。   二、从情感出发,在“自在”中重视审美体验   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美术课程目标的首位,显示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美术教学主要还不是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审美体验。情感是艺术的生命,美术教育也可以称为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带着良好的情绪、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而且要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自在的氛围中学会理解、体验美术作品的感情。要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雨如丝”。以此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审美体验。   (一)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美术教师要想用语言感动学生,引起共鸣,必须对教材、教学、学生富有感情。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好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教师用强弱交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p#分页标题#e#   (二)语言要流畅,问题要有联系。老师在一节美术课里准备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为美术本身服务。问题还要层层深入,各环节之间过渡流畅,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三)评价学生要以鼓励为主。美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要给予真挚的鼓励,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问题。表扬鼓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要急着说出“不对”、“不好”之类的评价,可以说“我们再试着体会一下”。鼓励的语言还要充满感情,富于变化。对待学生的不同回答,可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正注意到了自己。   三、以学生为主,在“自由”中鼓励美术创造   一位教育专家谈教师角色转变问题时形象地说教师过去扮演着乐团的指挥,现在扮演着乐团的首席。美术教师要及时扮演好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跳出来,创造一种自然、和谐的交流氛围,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高创造空间。   (一)以学生为主角的语言设计。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在提出一种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这就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如上《画声音》一课时,笔者带着录音机走进课堂,学生从录音机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夏日小虫的叫声、街市的嘈杂声、优美的音乐声,孩子们也画出了这些声音。最有趣的是孩子们在评述自己画的是什么时,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停,有个孩子在讲“我爸爸的呼噜声”时说“我爸爸的呼噜声很响很闷,所以用了土黄色,还夹杂着毛毛的,又画了许多小毛,声音有时很大,节奏很快,就用了很尖的钝线表示,有时候声音小了慢慢消失了。我就用小点表示,可第二轮声音又大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相互沟通,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开启了思维之门,促进了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创设自由的空间。过去,我们曾把学生看做是笼中之鸟,如今,鸟儿要回到大自然了。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一种“释放”,这种“释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并自觉地探索。在分小组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也可场外组织,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大胆地参与讨论。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很浓,积极性也会很高,发展了思维的独立性,师生共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研究问题的气氛。   (三)启发创新思维。美术一切实践活动从创作、表演到欣赏,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有美术创造潜能,关键在于美术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造性活动。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不同,它张扬的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主要靠我们用语言来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积累课堂教学艺术,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自在、自然的天地。

语言文化范文5

 

一、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   陈教授非常简练地讲述了外语学习在中国的地位。他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主要是外语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些令人关注的热点,如文化和外语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等等。从而引出本讲座的所要讨论的问题: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外语有没有可能不了解或不学相应的文化,而只把外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重点论述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语言怎么帮助我们认知社会和认知文化,语言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学术背景综述   为更好地帮助师生理解四者之间的联系,陈教授首先阐述认知、文化和语言的意义,然后详细地介绍了世界知名的学者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所做的假设和研究理论。   1.萨丕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hypothesis)。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的主要观点是:A.语言决定思维;B.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人都具有语言能力,脑子具有语言的体系。它指挥人的思维。人的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它是受制于我们的语言体系的。语言系统不同,人的观念也不一样。语言结构影响人的思维,进一步影响我们观察世界,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2.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概念。德国哲学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语言使你用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言,同时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不同的语言结构影响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表述。在此,陈教授还举了印度语以及汉语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3.Borodisky的语言差别观。Borodisky认为,面对一些直接能看到、观察到的东西,语言与语言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民族与民族之间比较容易趋同,如对不同颜色的认知,所有语言都差别不大。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别就比较大。   4.Levinson关于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著名语用学家Levinson指出,小孩在学语言的过程中就等于经历了一场认知的革命。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对语言的分类,实际上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用语言认识世界,而认识的世界又影响到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学习和认知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三、实证性研究过程   陈教授非常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实证性的研究。   首先指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与从前的经历是否起互相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然后说明了研究的对象及对象分类的原则和意图。他把研究对象分为四类:(1)中文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没有学过英语或懂很少的);(2)中国学英语的学生(一年级);(3)中国学英语的学生(四年级);(4)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对这四组人进行一系列的比较与观察,目的主要是观察没有很多学外语经历的一年级学生和学习较深入的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后,其思维层面或某些方面是否受到英语的影响,在世界观上是否有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否不一样。第一类人与第二类人的选取主要是起一个强烈对比的作用。最后他指出,研究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去分析,并分析了每个层面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中的发现。   1.词汇。从词汇方面的调查表明:(1)语言的学习潜移默化,学习者会慢慢的感知它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里,隐含着很多文化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等词,关键是认识和研究它的文化内涵。(3)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中国学生对“宣传”等词的认识也趋同于外国人的那种文化认知。(4)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词汇里包含的文化意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是对第二语言下的文化的认知过程。   2.句法。从对句子的翻译调查中发现:一年级学生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受母语影响很大,写的大多是我们称之为“中国式的英语”,而四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已经懂得运用一些英语的句法和结构,倾向英语“结构突出”的习惯,虽然有时会过多地使用介词短语。从中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差异对学生学英语有深刻的影响,学英语的学生要改变汉语句法结构中“话题突出”的习惯(思维方式)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3.篇章。从对篇章写作的结构方式方面的观察显示: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生越来越多人倾向选择说英语国家的人喜欢用的演绎法,而抛弃传统上中国人喜欢的归纳法。这实际上是语言学习这对另一种思维方式认知和接受的过程。   陈教授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的研究说明两个观点:(1)语言与语言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学第二语言时,初期阶段可能是寄生的——寄存在第一语言上的,受到原来语言的影响很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甚至观念和思维。(2)学语言的人随着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接受另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四、研究结论   陈教授认为:语言、文化和认知是互相联系的,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认知过程的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适应另外一种文化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适应不等于要去认同它,但要理解它。外语学习的过程尽可能接近它的文化,理解它的文化,才算真正掌握那门语言。陈教授强调,应该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语言和文化是绝对不能分开的。外语学习丰富了一个人的文化经历,提高了学习外语的效率,把外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p#分页标题#e#   五、研究的启迪   陈教授总结了从该研究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1.在中国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研究应更关注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因素;2.在此方面,系统的和以数据为本的研究能提高我们对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和认知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认识;3.在实践层面上,形成良好学习策略和改善教学法的基础,是对不同层次的语言的分析和比较。4.外语教学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以外的世界,同时也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是片面而且狭隘的。

语言文化范文6

 

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最为敏感的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幼儿储蓄词汇量在这个时候也非常的快。   在幼儿教育时期,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帮助幼儿储备词汇量,只有掌握充分的词汇量,才能说出来,才能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量以及怎样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了教师们研究的重点。   一、丰富的生活内容锻炼幼儿语言能力   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内容越是丰富多彩,语言越有表达的源泉。让幼儿有丰富的生活,才能让幼儿乐于表达、乐于交流。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丰富幼儿的生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风霜雪雨、雷鸣闪电以及日出日落、鸟语花香等,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味其中的喜怒哀乐。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受,每一种情绪,都能成为幼儿体验生活的内容。家长应该鼓励幼儿能够把这些见闻表达出来,或者是画出来然后再讲,实现语言与文字间的转换关系。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故事、儿歌或者是图书等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看图可以对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进行培养,讲述故事或者是歌唱儿歌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的流畅性。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很善言谈,他们每天的精力都很旺盛,在不断地说着什么。当然,这除了和他们性格相关之外,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生活内容的丰富程度。有些孩子就喜欢说一些关于家长带他们去哪里玩的事情,或者见到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等等。他们似乎都有很强大表达欲,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已。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与安排,更需要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支持。   二、丰富的词汇量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词汇量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但是幼儿的词汇量积累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幼儿长时间的语言学习中不断的练习积累的。词汇量的积累没有捷径,需要教师与幼儿一起积累学习。在教学中,可以将幼儿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分类处理。例如,在《春天在哪里》故事中,对其中的一段话进行春天进行了描绘,有绿叶、有春风、还有小溪。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孩子们去扮演其中的形象,这样幼儿就能形象的记忆这些词汇。并能够告诉他们表达人物、景物等这些词汇属于名词,而在描绘寻找、追寻等这样的词汇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做示范,告诉他们这样的词汇该怎样表达,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表演一下,这样就记住了动词。类似采用这样的办法,利用故事以及图片或者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能够亲身去感受这些词汇,更加容易记忆,也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三、完整表达对语言能力的培养   完整表达也就是说要让幼儿说完整的话,这在幼儿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部分词汇以后,就要联系对于整个句子的表达,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断地加强联系,从能够完整地说一句话,然后再能够完整地说一段话,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那么,教师在这方面要主动提出让幼儿说完整话的要求,给予他们这样的要求后,幼儿就会下意识的去执行。久而久之,慢慢的就会养成说完整话的的习惯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从小班开始,就对幼儿进行完整话的训练与要求。   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讲述要求。教师都应该下意识地要求幼儿,用完成的话来回答或者是用完成的话来描述。这样的要求,会让幼儿有方向性地练习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耐心地指导,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话表述。比如,在做角色游戏的时候,在进行对话的时候,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请问您想去哪里?”“我要去医院”这样把话说完整,而不是简答的回答医院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以提升。同时,幼儿园的教师们也应该能够注意自己说话的完整性。因为幼儿的效仿能力非常强,对于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来说,就是他们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语言表达上,也是如此,所以,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四、良好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习是需要环境的,对于幼儿的语言教育也非常适用的。能够给幼儿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幼儿创造以及发挥语言能力的环境,注重周围环境对于幼儿语言能力表达的影响。让幼Jill够与大自然以及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一定的接触。通过感官的直接感知,来感受身边的新事物,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教育的环境创造最好是户外的,生活是灵感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同样会让幼儿有感而发。比如,春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幼JL'I1去外面散步,让他们去观察身边的变化。比如可以问孩子们柳树的有哪些变化呢?柳树现在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小溪的溪水的流动的声音是怎样的?然后去引导幼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们更喜欢回答这种轻松而变化性的问题。由于自身也非常好奇这些周边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的提出以及轻松环境的创造,让孩子们在不经意的回答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学习语言更加轻松,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幼儿的年纪都比较小,太多的东西不能够非常流畅快速地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的教师们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心和耐心。语言教育是关乎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要想更好地进行幼儿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就要多花心思,多给幼JLI]良好的环境,平时多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师的主观要求,可以让孩子们养成比较良好的习惯。语言是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从幼儿时期就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开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语言文化范文7

 

“范畴”一词可以指“类型”、“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方式,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1]573。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一种事物及其类似的成员(如椅子)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如家具)及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2]55。因此,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2]55。“同一范畴的成员总是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本质属性,在认知语言学上称之为家族相似性”[3]90。同一范畴内不同的成员共同特性的多寡是不同的,因此,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个范畴中具有更多共同特性的成员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或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则是该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范畴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边界是渐近的、模糊的。范畴中的边缘成员还往往带有相邻范畴的某些特性,因此,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界限或边界往往也是不清晰的或模糊的。汉语外来词也是这样一个具有模糊性的范畴,这就是汉语外来词范畴某些成员的外来词资格有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从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的视角,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模糊理论,对汉语外来词范畴加以探讨。   一、汉语外来词范畴研究现状   从语言文化二重性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外来词范畴的学者主要有史有为教授和李彦洁博士。史有为教授在其专著《汉语外来词》(2000)中,对汉语外来词的语言文化二重性进行了模糊量化分析,并根据量化结果讨论了外来词范围问题。李彦洁博士在其博士论文(2006)中,对汉语外来词的范畴进行了研究,文中对汉语外来词进行了重新分类,对其语言文化二重性进行了模糊量化分析,并对各类外来词对汉语外来词范畴的隶属度进行了研究。   (一)语言文化二重性模糊量化分析   史有为教授在《汉语外来词》第三章“外来词的性质”中提出外来词的语言文化二重性概念。外来词是不同民族间语言文化接触的产物。汉语外来词承载着外民族和汉民族两种语言文化信息。“两种语言文化在外来词上的融合自然就造成了外来词的语言文化二重性”[4]114。   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因素与固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类外来词在汉语外来词范畴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史有为教授从模糊理论的视角采用量化手段,分析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的多寡,以确定汉语外来词的范畴。该研究将外来词构成因素分为三类:内容,形式,文字。三类构成因素又细分为五项:词义,词音,构成,词形,字形。书中将两种语言文化因素各自的分值定为0—10分。各项的分值分别为:词义(2分),词音(5分),构成(1分),词形(1分),字形(1分)。   史有为教授对包括意译词在内的22种外来词进行了量化分析,“如果连上汉语固有词和外族词这两个极端,则整个系列就有24种,形成一个由固有词到外族词的完整的连续系统”[4]117。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对汉语外来词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几类外来词进行探讨。按照史有为教授的表中所列,其顺序分别是:纯意译,仿译,日语音读,日语训读,音译+意译,谐意音译,纯音译,拼音借形词。在史有为教授的列表中,表中各类外来词依其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的消长排列,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continuum)。根据不同种类的外来词的得分情况,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因素与固有因素的多寡,判断它们在外来词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外来词资格问题。   (二)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与模糊理论的分析   李彦洁在其博士论文《现代汉语外来词发展研究》第二章“汉语外来词的范畴”中,对汉语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他在肯定史有为教授研究的价值的同时,指出了该研究在分类方面、评分方面和结论方面的一些不足。李彦洁认为其在分类方面虽然已经比较详细,但仍有某些种类不能包括进去,而在打分方面由于一人打分,不能有效地避免主观性。他还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李彦洁博士的论文根据汉语吸收外来词的“音译、意译、形译三种基本形式”[5]37之间不同的结合方式派生出的各种处理方式,确定出22种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文中根据原型理论确定汉语外来词中纯音译词是“外来词范畴的核心部分,典型的外来词,是外来词的原型”[5]35,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这些词进行量化评分。为了使量化结果更为直观,李彦洁博士还以音译词为原型,进行了各种外来词对汉语外来词集合的隶属度的研究,最后采用截集的方法确定外来词的范畴,得出结论:意译词和仿译词不属于外来词[5]55。   并对外来词作出了相应的定义。   二、上述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一)上述研究的价值   史有为教授提出的汉语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这一概念,明确揭示了外来词所具有的外来语言文化因素和固有语言文化因素,他进一步从模糊角度对各种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两种语言文化在汉语外来词中的融合及各种外来词所具有的“语言文化二重性”的程度。对外来词语言文化性质的研究和外来词范畴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彦洁博士在探讨汉语外来词的范畴时,运用语言学原理探讨了汉语外来词的类型,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外来词的“语言文化二重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外来词集合进行了隶属度研究,使得汉语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的研究更为深入、更为具体,拓宽了汉语外来词范畴的研究视野,对汉语外来词范畴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   史有为教授和李彦洁博士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在语言文化二重性量化分析中词义赋分太低。量化分析中对“词义”一项只赋2分,而“词音”一项是5分,两项分值差别太大,显然失之偏颇。第二,对外来词的文化因素考虑不足。上述研究中的“语言文化二重性”包括词义、词音、构成、词形、字形等五个方面,可以认为这些方面都属于语言方面。因此,上述研究中的“语言文化二重性”也可称为“语言二重性”。#p#分页标题#e#   三、汉语外来词范畴的重新审视   汉语外来词范畴中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语言文化因素和本民族语言文化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外来词范畴中的地位也不相同。上述两位专家关于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是,两位专家在研究语言文化二重性时都是将语言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的。虽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文化,但是语言与文化又各有其独立的内涵,它们对外来词的影响途径也是不同的。本文试图将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和文化二重性区分开来,分别探讨。   (一)汉语外来词范畴的模糊性   世间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类属分界与性态有其不确定性。同时“人类自身的认知机制本身就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因而对范畴的划分常常也是不明确的,带有一定的模糊度”[3]89。因此,范畴往往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之间常常有交叉或重叠部分,处于这些部分的事物,它们的类别归属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具有“亦此亦彼”的特征。   动物分类中有“鲸鱼不是鱼”的说法,因为虽然鲸生活在海洋里,但它却具有“用肺呼吸”和“胎生”的特性,属于哺乳动物。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综论》一文中谈到亦果亦蔬的西红柿。“一对概念之间常常存在一些介乎两者之间的现象。例如在水果与蔬菜之间,苹果和梨等可称为典型的水果,无花果就不那么典型,西红柿则介乎于水果和蔬菜之间”[6]89。在食物与药物之间也有许多“亦此亦彼”者。就像山药、山楂、姜、大枣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用的食物,它们又是很常用的中药材。它们具有食物与药物双重身份,我们既不否认它们是食物,也不否认它们是药材。   汉语外来词范畴也是一个具有模糊性的范畴。尤其是从外来词语言二重性来看,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语言因素和汉语固有语言因素是不同的。处于外语和汉语之间的汉语外来词范畴,一头连着外语词,如拼音借形词,一头连着汉语词,如意译词。其边界是模糊的,处于两端的边缘成员具有“亦此亦彼”的特征。但是,从文化二重性来看,则情况有所不同,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文化因素和本民族文化因素并不因其类别不同而不同。   (二)汉语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模糊量化分析   1.汉语外来词语言二重性模糊量化的依据   外来词作为异文化的使者,带有外民族和本民族两种语言文化因素,在语言方面表现为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对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模糊量化,主要依据外来词的构成要素来进行。高明凯、石安石认为:“词除了具有一定的语音特征之外,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7]105这一论述强调了词的语音和意义。叶蜚声、徐通锵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符号。”[8]138这一论述除了强调词的语音和意义之外,还强调它是一种“符号”。符号自然是书面符号。人类语言自从有了文字就具有了音、义、形三个方面的要素。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它的构成要素有音、义、形三个方面。其中音和形属于形式,音是语音表现形式,形是书面表现形式,包括词形、字形、结构;义则是内容,是词所表现的意义。音和形与义之间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是因为先有新的概念、新的物品在不同民族间传播,然后才在新的文化中以适当的语音和书写形式形成新词。如此看来,在外来词形成过程中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是外来词的核心。没有意义,文化传播将成为不可能,外来词将无从产生。   由此看来,外来词的意义在外来词的音、义、形三方面要素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其重要性不亚于外来词的音与形两个方面。笔者认为,鉴于外来词意义的重要性,我们在对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进行量化分析时应适当提高词义的分值。   2.汉语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模糊量化   模糊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但是,人的认识对事物类别的划分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人们从什么角度认识该事物,人们在判断其分类时依据什么标准,采取什么方法,都会对事物类别的划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为避免量化赋分的主观性,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做了两种问卷,问卷一用来调查有关专家对外来词的音、义、形各方面分值范围的意见。调查对象有中文系讲授现代汉语等课程的相关研究者五人,外语系讲授翻译课程和语言学课程的相关研究者六人。通过问卷调查,各类外来词分值范围被确定为:词音4分,词义和词形各占3分。问卷二用来为外来词的音、义、形每一项打分。我们在上述人员中发放问卷,分别赋分,得出下表所示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纯意译词外来因素最低,固有因素最高,处于外来词集合中连接汉语词的一端。拼音借形词外来因素最高,固有因素最低,处于外来词集合中连接外语词的一端。中间几类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逐渐变化,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由于分值分配有变化,各类外来词的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得分与本文前表(史有为教授列表)相比略有变化。   如纯意译词的外来因素提高了0.5分。拼音借形词的固有因素降低了1.5分。但总体来说,表中反映出的各类外来词的相对位置与本文前表基本一致。   3.汉语外来词集合的隶属函数   从上表对汉语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量化统计中,已经可以看出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因素与固有因素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探讨各类外来词在汉语外来词范畴中的地位,下面根据上表中对汉语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模糊量化,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确定外来词范畴的原型,构造汉语外来词的隶属函数。   “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2]60,是“处于中间部分的”成员[6]89。因而,确定“原型”时,应在外来词范畴的“中心区域”选择。所选原型所含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应该分别接近它们的平均数,更重要的是两种因素分值应该相近或相同。这样才能够代表外来词范畴的基本特征,才能够作为汉语外来词范畴的“原型”。#p#分页标题#e#   在汉语外来词范畴中,“拼音借形词”是音、义、形同时借用,外来因素最高。但它同时也是完整的外语词,在汉语外来词集合中处于连接外语词一端的位置,因而不能作“原型”。音译词是汉语外来词集合中标志性比较强的一种外来词,外来因素较多,固有因素较少,在汉语外来词范畴中处于接近外语词一端,也不适合作“原型”。从上表来看,“谐意音译”词最符合条件。它是汉语外来词中的理想形式之一,也是外来词研究的重点之一。它的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相同,也比较接均值。可以认为它在外来词集合中处于“中心区域”。因此,本文以谐意音译词为“原型”来构造汉语外来词集合的隶属函数。   设外来词范畴为模糊集合A,那么,谐意音译词为原型a1,其他元素分别为a2、a3、…、a8。以谐意音译词为核心,以上表中的外来因素为x,固有因素为y。用坐标系方法计算出其他7种元素与谐意音译词的距离。然后,根据这一组数值,用倒数法求出各元素与谐意音译词之间的相似度,作为它们对外来词范畴的隶属度。然后按照该距离和隶属度顺其次是音译+意译词,然后是日语音读词和日语训读词,二者隶属度相同。隶属度较低的有仿译词、意译词和拼音借形词,拼音借形词隶属度最低。   外语中有很多同类的词,但进入汉语并成为稳定成员的拼音借形词只是少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百多个[9]1831,它们在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被接受为汉语外来词。纯意译词处于连接汉语词一端。只有在引入新的概念、新的物品时,因意译而产生的新词才是外来词。而且部分纯意译词随着它代表的概念和物品一起本土化以后,人们已经感觉不到它们是外来词。仿译词比意译词隶属度稍高一点,也处于接近汉语一端的位置。这一结果与前面两表的结果是一致的。整体来说,从汉语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来看,在外来词范畴中拼音借形词、意译词和仿译词属于边缘外来词。   (三)汉语外来词的文化二重性的量化分析   1.汉语外来词文化因素的消长   外来词是异域文化的使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文化交流中,外来词带着外民族文化因素进入本民族中并获得新的文化因素,构成外来词的双重文化因素,亦可称之为外来词的文化二重性。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外来词也是一样。外来词一旦形成并进入日常使用之中,成为本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就会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变化,其文化因素也在不断变化。下面我们从动态的视角来考察一下外来词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   从外来词的文化含义来看,各种外来词的外来文化因素与本族文化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音译词“沙发”,其英文sofa原意是“至少供两人坐的长沙发”[10]1443。而汉语中“沙发”的意义已经演变,可指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沙发”。   其含义在原英语词sofa的含义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它的西方文化意义也在淡化。沙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坐具,融入汉民族文化之中,获得了汉民族文化因素。再如,“夹克”译自英语的jacket,但与jacket的意义有所不同。在现代汉语中它指“一种长短只到腰部,下口束紧的短外套”[9]652。英语中的jacket是指“夹克”、“短上衣”[10]798。实际上包括汉语中的“夹克衫”和“西装”。《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它的图解是一件“西装”[10]798。由此可见,“夹克”一词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   有的意译词却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圣诞节”作为一个意译词,早已经进入《现代汉语词典》。近些年来,圣诞节前后在中国也有很多活动开展,“圣诞老人”、“圣诞树”等随处可见。然而,“圣诞节”代表的仍是一种西方文化,并非我们自己的节日。“总统”、“议会”等词最初被音译为“伯理玺天德”、“巴力门”。后来,意译词代替了音译词,但其代表的依然是西方某种社会制度,对中国大陆来说仍然是异域文化,语言是汉语化的语言,却并没有获得本土文化因素。   来自日语的音读词“手续”一词,已经成为汉语中的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释义是“(办事的)程序”,并举例“报名手续│借款手续│办理转学手续”[9]1256。但是,手续和程序显然是不能画等号的。比如我们可以说“办手续”或“办理转学手续”,却不能说“办程序”或“办理转学程序”。显然,这里“办手续”是指“按程序办理相关事宜”。如果在网上输入“手续齐全”,可以搜索到上千条有关信息。显然这里的“手续”已经具体化为“按程序办好的相关证明文件等资料”。   如此看来,“手续”一词的含义及用法在汉语中别的词已经无法替代。而同为日语音读词的“物语”,在汉语中却使用范围很小。《汉语外来词词典》对它的释义是“童话,故事”[11]364。   但是因为汉语中有“童话”、“故事”等这样的同义词在广泛使用,所以“物语”一般仅限于与日本的“物语”有关的表述中,对汉语的影响不大,无法获得很多汉语的本土文化因素,至今没有进入《现代汉语词典》。其他种类的外来词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由此可见,外来词文化因素的多寡并不是由其译入方式决定的。音译词也可能失去或部分失去其外来文化因素,意译词也可能保留其外来文化因素。同一类词中,有的词没有广泛流行开来,有的词却得到广泛使用。这与它们代表的物品或概念的本土化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2.汉语外来词文化二重性量化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各类外来词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与本土化程度,我们将上述几类外来词引入时的文化因素与现在的文化因素对比,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再次邀请了前述接受“语言二重性”问卷调查的十一位有关研究者,经过讨论将文化因素的分值定为0—10分,然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p#分页标题#e#   由表中可见,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文化因素与本民族文化因素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其本土化程度,取决于它们进入汉语以后的发展变化及文化因素的消长,而不是取决于其引入方法。同类的外来词由于本土化程度的不同,所失去的外来文化因素及所获得本民族文化因素也可能不同。外来词的文化二重性,展现了同类外来词内部词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各类外来词类别之间的差异,展现了外来词范畴中各成员之间在文化层面的相似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外来词是一个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范畴。   从外来词的语言二重性来看,各类外来词所含外来因素和固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它们在汉语外来词范畴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在汉语外来词范畴中,谐意音译词的外来因素与固有因素相同,也分别接均值,处于范畴的“中心区域”。   本文以谐意音译词为原型来构造汉语外来词集合的隶属函数,计算其他各类外来词与原型之间的距离及它们对外来词集合的隶属度。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隶属度较低的有拼音借形词、意译词和仿译词。从外来词的文化二重性来看各类外来词所含两种文化因素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它们的本土化状况。外来词的文化二重性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各类外来词之间的差异,展现了外来词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综合起来看,汉语外来词集合中每一类词都属于外来词范畴涵盖的对象。但是,不能否认汉语外来词范畴中各类外来词的地位是不同的。谐意音译词处于中心区域;纯音译词、音译+意译词、音读日词、训读日词都处于接近中心的区域;拼音借形词、意译词和仿译词处于边缘地带,是汉语外来词范畴中的边缘成员。

语言文化范文8

岩彩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绘画艺术的特有表现形势。在岩彩画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不断影响着其基本的艺术形势和色彩效果,多元化的民族审美将千变化万的艺术造型和色彩语言融入到了岩彩画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于岩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根据岩彩画色彩语言作为研究背景,深度探索民族文化在色彩语言构建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岩彩画;色彩语言;民族文化

一、岩彩画的概念及发展

岩彩画作为以矿物质材料进行绘画的艺术方式,其沿承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点,从大自然中寻找绘画的内容和方式,将混合动物的油脂和岩石作为主要的材料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一般来说,岩彩画保持着色彩明亮、丰富的特点,其长效持久的覆盖力和保存力使其能够在多元话的绘画艺术历史中传承下来,无论是色彩还是艺术体系都较为完整,直接融合了我国民族艺术方式和特点。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岩彩画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代表性绘画方式,其利用色彩作为艺术语言,以不同的色彩对比和碰撞来表达不同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流派,这样自然与色彩语言的充分结合,保证了视觉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将生动的自然景观建立到岩彩画的基础上进行表示,以自身独有的特点来构建和完善中国的绘画色彩体系。本文从岩彩画的色彩语言的角度入手,全面分析民族文化在岩彩画的色彩绘画中的渗透与融合。

二、岩彩画中的色彩语言分析

在日本岩彩艺术的影响下,我国的岩彩画进入到了蓬勃的发展时期,无论是表现手法、色彩构成还是色彩语言展示,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之中,岩彩画创作中的色彩语言的意义更为突出。

(一)材料中的色彩语言

在岩彩画的绘画过程中,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保证岩彩画完成的关键因素。所以,材料中的色彩语言成为了蕴含在岩彩画中的主要艺术元素。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无论是纸、布、墙面还是金属等都可以成为主要的绘画材料,这样丰富的材料选择方式令岩彩画被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材料之中,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材料特点所以需要对于颜色进行调整,保证色彩语言的应用能够基于材料的特性的角度,既能够保证岩彩画材料的多远应用,还能够为其基本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材料中色彩语言的展现之中,如果选用矿物质作为主要材料,那么就需要保证在色彩应用中加入水干色、矿物颜料等基本的人造颜料,这样就能够弥补矿物质作为原材料的不足之处,在色彩的应用上提升颜色的对比度。一般来说,材料影响下的色彩语言应用主要选择纯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这样粗细均匀的颗粒,能够保证将含蓄而又沉稳的色彩语言融入到岩彩画之中,保证了独有的材质和色彩结合美感能够将岩彩画的语言艺术相和谐。

(二)肌理中的色彩语言

在中国民族绘画之中,肌理运用是丰富画面效果,提升绘画质量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岩彩画的创作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色彩语言作为打底色,保证色彩语言基调能够符合绘画的传统特点,在自然的岩彩绘画中突破传统艺术勾染的方式,以达到岩彩画中色彩与肌理和谐平衡的状态。在岩彩画之中,其肌理的色彩语言主要通过对比色和闪光色来展现,保证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方式和西方绘画特点,以不同的色彩语言融入来创造出不同的画面质感和肌理效果,以此来保证岩彩画的艺术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中的色彩语言

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绘画者自我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色彩语言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情感艺术体验。所以在绘画的过程中,色彩的对比和融合能够给人清晰的细节感受和直观作用,保证一夸张的矿物色叠加来提升岩彩画的艺术张丽和深厚情感内涵。

三、色彩语言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渗透

在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之下,岩彩画的色彩语言充分结合了我国的民族特性,将我国独有的色彩运用方式和色彩应用情感展现到了岩彩画的绘画之中,使岩彩画成为了我国绘画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方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岩彩画的色彩语言与民族传统审美相融合,都较为注重对于画面统一性和协调性的融合,保证从整体的角度提升岩彩画的可观赏性,以此来统一绘画的构成和展现方式。从色彩冲突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色彩语言能够带来不同的冲突效果,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之下,岩彩画的色彩冲突较为注重对于画面整体设计感的配合,保证冲突效果能够提升画面的设计感,保证将色彩的识别力、表达力和想象力在色彩语言的构成中突出出来,使其能够作为视觉展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总体来说,在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性特点之下,岩彩画中色彩语言的应用更加注重对于内涵的提升和整体的把控,保证将人与自然的均衡、对称、统一特点融入到绘画艺术美学之中,从根本上将文化中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作为绘画美学的核心因素,保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能够作为艺术效果展现的第一要素。这样,民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协调精神就能够成为传统绘画的固有基调,保证独特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感知方式使岩彩画形成独有魅力的艺术风格,令岩彩画能够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渗透下向世界绘画舞台发展。

作者:乌兰高娃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议大陆地区现代岩彩画与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胶彩画之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