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论文范例

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语文知识;逻辑学;思维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境

在现代语文知识建构中,除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及文章等与语言文字直接相关的本体知识外,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知识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语文教育理论的重要维度。现代语文学对现代逻辑学的吸纳与接受,不仅促进了自身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也使语文教育踏上了科学化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陈望道、孙俍工等众多语文学家,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其中贡献最为卓著的当属夏丏尊。

一、语文教学对逻辑知识的初步吸纳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识之士已经逐渐认识到,除了在器物制度的层面学习西方以外,开启民智、启蒙思想才是富国强民的根本手段。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指出,建立现代国家的基础在于造就“新民”。与之相似,严复也提出,“吾国之最患者”在于愚、贫、弱,“尤以瘉愚为最急”[1]。而启蒙民众思想所依靠的现代知识基础,就是“名、数、质、力”四种科学。居于首位的“名学”,即日本所谓的论理学和西方所谓的逻辑学。在新式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中,“改易思理”,以西方现代逻辑知识变革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推动思想革新,成为疗愈国民愚疾的一剂处方。随着西方逻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思维科学的价值和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正式进入学校课程。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了“名学大意”和“演绎法”两门课程及其学习时数[2]。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用“辨学”来指称论理学,并将其列为随意科目;《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则将“辨学”列为必须修习的科目。此外,辨学课程作为教育科的内容被列入师范学堂章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论理学被确定为“教育首先宜教授”的内容[2]。这一时期,逻辑学知识作为课程主要在大学堂、高等学堂和师范学堂内设置,由于普通中等教育并没有安排相关课程,因此,逻辑学知识主要还是一种专业教育。为了进一步普及逻辑学,教育界有识之士提议在普通中学教授论理学,这就为现代语文知识体系对现代逻辑学的吸纳提供了契机。1918年,夏宇众在《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一文中,倡导在中学四年级增加对“论理学”大纲的教授。因为中学高年级学生“宜兼习论辩说理文字,而自中文字非慎思明辨者不办,欲思之慎辨之明必有待于Logic”[3]。立足于培养中学生正确而良好的思维习惯,夏宇众阐述了中等国文教授论理学课程的紧迫性。他认为论理学的缺失,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首先,中学常出令人“瞿然骇也”的命题,这是导致中学生写作水平差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便是被视为佳作的习作,也不过是翻来覆去地“捃摭”传统名篇中的个别语词或观念,发出“空泛的、笼统的、荒谬的”议论;再次,教师诸如“老气横秋”“骎骎入古”“笔情奔放”“操纵自如”等无的放矢的评语,将学生的思考力导向了“虚妄”。夏宇众提出在中学国文课程中增授论理学,并不仅仅为了解决学生写作的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构思审究,观察推理,略识趋真避妄之途径”,进而能在社会生活中明察是非、慎思明辨、祛除虚妄,避免被现实中的恶潮流所惑。夏宇众在文末还附录了《中学校论理学大纲讲义》的目次。蔡元培对夏宇众的观点及做法曾给予肯定和赞许,认为夏宇众对“教者、学者之通病”进行了“极精确之抉摘”,特别是在中等学校增授论理学大纲一项,“尤足矫专己守残之习惯”[4]。何仲英在《中等学生的国文学习法》中将学习国文的笔记与论理学相结合,尤其指出批评式的笔记文章写作,“先要看一两部有名的论理学书”[5]。自此,语文教育界在思想观念上已经充分认识到逻辑学知识在教育学上的重要价值,即利用逻辑学革除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从一个新的维度建构现代语文知识体系。但作为语文学本体性知识以外的另一门独立的学科知识,逻辑学知识与语文课程并无必然联系,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学阶段应该学习哪些具体的逻辑学知识,以及逻辑学应当如何与语文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当时学界尚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案。

二、形式逻辑寓于语文教学的尝试

1908年春,夏丏尊在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担任日籍教员中桐确太郎的通译助教”[6]。中桐确太郎曾在早稻田大学讲授论理学,其讲义收录于1906年出版的《早稻田大学三十九年度政治经济科第一学年讲义录》中,该讲义系统地论述了形式逻辑的由来及意义,命题、推理的方法等内容[7]。中桐确太郎任教于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期间,曾教授教育、伦理、心理、论理等科目,夏丏尊因此较早地接触到了逻辑学知识。1919年,夏丏尊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革国文教学,对诸多现代语文教学理论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8],这使他有机会对中等教育中语文与逻辑学相结合的问题做出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夏丏尊与陈望道、沈仲九、刘大白等共同拟定的《国文教授法大纲》,将使用白话“明白、普遍”地表现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学的形式目的之一[9],对学生如何掌握正确认识和思考客观世界的方法,养成符合逻辑规则的表达习惯,提出了必然的要求。1920年秋,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国文科期间,进一步探讨了以逻辑学指导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这一时期,陈望道、孙俍工、梁启超等都曾做过相关探讨,同他们的论述相比较,夏丏尊在借鉴逻辑学建构和完善现代语文知识体系,同时把逻辑知识寓于语文教学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1.引入逻辑学术语,调整逻辑知识编排顺序

“命题”是现代逻辑学的核心术语之一,夏丏尊将其直接引入到现代文体知识的建构中。他以“命题”作为议论文的根本,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定义该文体。他认为,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对于所提出的命题所给的证明———必要的时候,还加上相当的说明”,而作者提出命题则被夏丏尊认定为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骤。夏丏尊进一步从数量和语气上明确命题的性质,即命题必须是一个“表明语句”(indicative),而“疑问语句(interrogative)、命令语句(imperative)、愿望语句(optative)、惊叹语句(exclamatory)”等语气,则逐一被夏丏尊排除。这一时期,陈望道、孙俍工等在论述中尽量避免或减少逻辑术语的使用,多以描述的方式来叙述逻辑学的知识。陈望道从形式、数量、在写作中的呈现、表达等方面对议论文的题目加以规定[10]。孙俍工在此基础上,更为详尽地论述了判断的含义。他认为判断是“含有主词与表词的形式意义都完全的句子”,这其实是从语法中的句类、句式两个角度描述了“命题”这一概念。他还进一步从内容、语法、表达等方面对论辩文的题目提出了要求,如:“题目必须弄得很窄,只含一个要紧的意思”,“题目必须用正面的语气”[11]即为命题的属性。与陈望道、孙俍工等人比较而言,夏丏尊通过“命题”这一术语,以简驭繁,极为精练地概括了议论文体的本质特征,在一个框架内囊括了陈、孙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论题提出的限制和要求。对于命题类型的阐述,夏丏尊和孙俍工对于知识内容安排的顺序存在较大差异。逻辑学中,对命题性质的阐述一般从“质”“量”以及这两个维度的综合展开。孙俍工袭用这一思路,没有采用任何概念式描述,围绕“竞赛运动废止”来说明议论文的题目类型,从“质”上分肯定和否定,从“量”上分全称和特称,将这两个维度总合,分为全称的肯定、全称的否定、特称的肯定、特称的否定。夏丏尊虽然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较早地引入了“命题”这一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探讨中,仅提到命题在“质”上的分类,即肯定和否定命题,且同样以“竞争运动(不)应该废止”加以说明。出于对写作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夏丏尊围绕此例对两类命题常常出现在文章中的各种形式详加讨论,却并不急于和盘托出逻辑学中命题的全部性质类型,而是将命题“量”上的类型这一知识内容留待议论文教学的最后才加以阐述。他认为,议论文从预设敌论的存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均是驳论文。夏丏尊特别强调,在驳论过程中要重视对敌论论辩思路的提炼、把握和分析。换句话说,驳论的第一步,在于找出敌论的立脚点,包括总结敌论的根本命题和发现敌论证明的根据和法式。但是,由于检查发现敌论中论证法式的漏洞,未必能推翻敌论的根本命题,因此,对命题的攻讦才是驳击中最彻底最重要的一点[12]。至此,夏丏尊通过对命题各种类型的综合考察,以审视敌论命题为契机,补充介绍命题性质这一做法,不仅在作文教学中完善了对逻辑学中“命题”概念相关知识的讨论,而且以驳论为出发点,从对敌论命题的关注中全面反观命题性质,也向学生提示了议论文章写作之初思路的起点和思考的焦点,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规范和训练。

2.以论证方法的研究取作框架的限制

逻辑学之于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思维的整理,所以逻辑知识最集中的运用在于指导议论文章的关键主体———论证的写作。陈望道将论证过程分为引论、议论本体和结论三部分。孙俍工的观点与之相似,不同的是将第二部分称为“辩证”,且强调了论辩的结构框架,具体地规定了各部分特定的写作内容。对于引论,陈望道认为其任务“在乎解释论题底要领”。据此,他确定了若干条引论所允许解释的内容,包括论题的由来、用语的意义、撇开论外事项、承认共许事项、正反两面意见的分歧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引论中可列入的解释等[10],这可以看作是对引论所包含的内容的最广泛的说明。陈望道还通过细致的陈述,划分了这七条内容出现的必要性层次。虽然孙俍工在这一方面不及陈望道阐述明晰,但是,对于辩证,孙俍工指出“辩”即主张某论点的理由,“证”即举出该论点的例子。对于第三部分结论,孙俍工也阐述了其具体内容,即断定和总结,较陈望道更为详尽明确。夏丏尊指出,论证是论辩中最主要的部分,但是与陈望道和孙俍工对论证过程进行剥离和剖析不同,夏丏尊并未对文章中的逻辑论证过程设置精细的框架,而是直接切入论证方法的研究。夏丏尊认为,论证“须求之于论理学”,基本方法包括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推法三种,在方法以外不刻意预设和限制论证的构成部分、顺序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陈望道和孙俍工对逻辑论证的阐述,虽然对思想的整理提出了可行的具体步骤,但对于语文课程中写作教学而言,则于无形中束缚了文章的结构,导致文章样态的固化。夏丏尊在讲义中透露,严谨的论证过程当从科学的方法入手,而非程式化的表达,这似乎更加接近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的实际和逻辑这一思维科学的本质。

3.形式逻辑论证方法的引介

梁启超曾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写作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即“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他指出,许多古文之所以不能准确地达意、完全地使人明了,原因在于作者缺乏逻辑学的修养。针对议论性质的文章,梁启超进一步强调了逻辑学的价值,是使辩论“耐驳”和“动听”。梁启超这里所说的逻辑学修养,实际上指的是有效地发挥演绎法在表达中的形式功能,“在真确的事实之上施行严密的推理,拿妥当的形式发表出来”[13]。而妥当的形式,即三段论法的形式:(1)大前提;(2)小前提;(3)断案。梁启超虽然强调三段论是一种最为普通且必须使用的发表形式,但对于三段论的解说,梁启超仅举一例,其使用中的情况,未见其详。与梁启超所不同的是,夏丏尊在论证方法的阐述中,特别重视演绎法的具体应用问题,如他在对演绎法的探讨和解说中使用了大量的示例、对演绎法体式的说明涵盖了最基本的形式及其各种变式。孙俍工则从论式的句法结构特点出发,阐述三段论在形式上的规定性。他将三段分成大前提、小前提和断定,从句法角度来说,它们都是“有主词有表词而语义完足”[11]。根据主词和表词在句中特定的位置,孙俍工又引入了大词、媒词和小词一组概念。同样列举三段论的各种变格形式,孙俍工只提出了日常谈话以及作文过程中为求意义的表达,形式可以自由,不必拘泥于三段论的排列顺序的观点,至于如何在实际表达中进行用语上的调整,并未加以讨论。夏丏尊则在允许三段论顺序变更和省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对三段论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检验演绎法可靠性的方法。

4.四种性质的论据组成的严密的论据体系

夏丏尊和孙俍工二人对论据属性的阐述较为一致。夏丏尊将逻辑学中的因果论、例证论、譬喻论、符号论作为证据的构成基础,认为“二种以上的议论连结起来,就成有力的议论了”。在具体阐述论据属性划分时,夏丏尊从思考和论辩的严密性出发,提出了很多论据使用的规则、要义和禁忌。对于因果论,夏丏尊强调了以证据为原因来证明命题这一单向的过程,而孙俍工则强调证据与断定之间的因果互证性。孙俍工认为,因果论与例证论有很大的连带关系,因为罗列多条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据就是进行例证的方式,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恰恰暴露了因果论的不可靠性,而这一点正是夏丏尊所要强调的。夏丏尊指出,由于一件事往往可以做出正反相对的因果论,因此,这种证据准确度很小。同时,夏丏尊还补充了更为严谨的使用规则,即使用时必须添加“大概”“或”等推量语词。与因果论据颇有关联的是符号论,孙俍工称其为记号论。由于孙俍工在因果论的使用中认为因果可以互推,所以他将记号论简单地定义为“由结果而推论原因”,只不过必须在“一个结果只有一个原因”的情况下才能准确使用。在孙俍工所建构的论据性质的体系中,记号论不具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作为因果论的特例来对待。夏丏尊则将其并作一种独立的论据类型来加以保留,因果论和符号论相反相成,两种性质的论据得以并列,论据体系结构也更加均衡。对于例证论,孙俍工认为可以参考归纳法,但夏丏尊则指出这一类论据的使用除了遵循以部分推全体的归纳法规则外,还应遵循以甲部分推乙部分的类推法则,且联系其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实际,强调“人事和物理”在类推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例证的真实可靠性。对于譬喻论,孙俍工称作比喻论,他通过对比实例指出,此类论据和例证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立足两件事理的相似点推论相似的断定,后者是通过事实推论未知。夏丏尊不仅用同样的方式阐释了这一点,还强调了这种相似性之间的恰当关联是譬喻论使用得当的关键,并提出了两种检验其可靠性的方法。最后,他分析了使用频次,认为譬喻论的使用古多今少,易于欺人,提醒学生留意辨识。与孙俍工相比,夏丏尊多次提示学生重视对论据可靠性的考量,并明确地给出了总结式说明:因果论和符号论不全然可靠,例证论和譬喻论只可做补充。为了思考的严密和论证的可靠,夏丏尊重视各种性质论据之间的综合使用,在语文知识安排中设置“各种议论的联络”专题,对各种论据在实际中的综合运用进行了探讨。

5.规定写作顺序以提高论证可靠性

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整理思维的过程;文章呈现出来的内容编排顺序,也体现着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对不同事象、不同问题进行书写,必然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夏丏尊通过对写作顺序的规定,指导学生调整论证思路,增强文章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与陈望道、孙俍工侧重安排论证每一部分的顺序和内容这样的细枝末节不同,命题与论证的论辩结构安排,是夏丏尊着重探讨的问题。他认为,命题是根本,所以出现的位置才是论辩顺序安排的关键。最普通的议论文,为了让读者在开篇明晰主旨,应该先提出命题。此外,夏丏尊还特别强调了两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殊情况:命题容易引起反对和命题太平凡时,应当从自己主张的必要性等方面说起,而后提出命题。夏丏尊对论证顺序的规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安排各种性质的证据的出现顺序,以实现证明的说服力度和可靠性最大化的策略。他认为,如果各种性质的论据均具备的时候,应当遵循因果论、譬喻论、例证论和符号论的顺序,才能令读者“深切地信从”。不难看出,这也是夏丏尊为了照应证明顺序问题而作出的有意安排。

三、辩证逻辑的补充及以情境为旨归的逻辑知识应用观

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教法要点的作文练习一项中,提出要让学生养成“证据的批评”的习惯[14]。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在教材大纲中对文章做法作出说明,其中就包括辩论术。在实施方法概要中,则规定高中国文“应注重辩论之方式,证据之搜集,判断之正确,敌论之反驳等,以养成学生明晰之头脑”[14]。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将论理列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作为教授学生综合性科学方法论的“高中课程之殿”。1930年代,夏丏尊通过国文教科书的出版编写,将逻辑学知识正式引进初级中学国文课程,不仅为高中国文、论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打下了重要基础,也为方法论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做出尝试,语文课程中的逻辑知识与独立的论理课程形成了有益的互补。这一时期,夏丏尊进一步扩展了演绎和归纳两种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领域,即不仅把二者作为服务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加以介绍,还将它们看作记叙文的写作思维方式来加以阐述,这是现代逻辑学术语在教科书中的首次出现。1932年,在《开明国文讲义》(第一册)第十四篇文话《小说》中,夏丏尊根据演绎和归纳的不同,对叙述文的典型体裁———小说进行分类,并且在《文选•三一》《文选•三二》分别选编鲁迅的《孔乙己》和MD的《大泽乡》作为例文:其一用归纳的方法,就是作者先从现实里去看出意义来,然后,或者就把现实的事情、人物记录下来,使人家看了,也看出作者所看出的那点意义,或者另造事情、人物,作为材料,使那点意义格外明显。……又其一用演绎的方法,就是作者先有了一种意义,然后创造事情、人物来寄托它,使人家看了,也悟出作者所见到的那点意义[15]。《开明国文讲义》(第二册)第二十二篇文话中,夏丏尊又将演绎法和归纳法作为日常生活中“下论断、立主张”的“思想方法”,对二者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说解。这一时期,夏丏尊还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中小学国文教学的诸多问题。1935年,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第四册)的文话中指出,作者写作议论文时为证明自己的主张所经历的“从理由到达判断”叫做“推理”。演绎法和归纳法统称为“推理方式”,分别在第十六和第十七课文话中论述。从强调思维方法的形式步骤,到强调写作的推理进程,夏丏尊通过引入“推理”这一概念,阐述了思维在心理层面上动态推进的过程。此外,夏丏尊还增补了一种推理方式———辩证,这意味着在既有的形式逻辑的基础上,辩证逻辑通过国文教科书的编写也被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视野当中。形式逻辑,以同一律为基础,其推理的过程是对事物相对静止或量变过程的表述;辩证逻辑,则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其推理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夏丏尊首先分析了形式逻辑不切合事物实际之处。他认为:“演绎推理只用概念来处理事物,把事物当作独立静止的东西来看,事物本身的变化和相互间的关系是不顾及的。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是个别的事例,对于各个事例平等看待,也不能顾到事物本身的变化和事物相互间的变化关系。”[16]夏丏尊既认识到了事物运动的普遍性,同时,也认识到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和矛盾复杂性,并指出下判断要视社会上的各种复杂情形而定,“不能一概凭空”。基于此,夏丏尊详细举例介绍了辩证法的三个原则:(1)矛盾对立,这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而辩证法却以矛盾为出发点,认为世间万物本来自身含有矛盾;(2)量影响到质,这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一种事物因了量的改变,性质就会变化”;(3)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进步的顺序。但是,夏丏尊清醒地认识到如若死板地恪守这三种原则,那无疑违背了辩证精神本身。因此,他特别指出,这三种原则并非推理的定律或公式,不可一味套袭。排除静止的孤立事物观,把事物看作连续进展的东西,遵循“实际事物上的实践”,才是夏丏尊对辩证逻辑运用的真正要求。193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文章讲话》一书,该书由夏丏尊在《中学生》杂志《文章偶话》栏目中发表的文章汇编而成。夏丏尊在此书开篇《句读和段落》一文中,对逻辑学在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服务于情境,以修辞制约逻辑,以理解和表达为旨归。句读和段落是逻辑思维外化的形式标记,二者具有增强“意味”的修辞作用,因此句读的使用、段落的出现本应遵守逻辑的规范、体现逻辑的要求。但是,夏丏尊认为,根据修辞效果的需要,句读和分段不妨打破“论理上的规矩”,“变化活用”。对于句读,夏丏尊首先从阅读的角度出发,以朱自清《背影》的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例,通过四种不同的句读方式,辨析各种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文章的意味”;进而从写作的角度出发,强调句读法“要合乎情境”,“写作的时候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思情感的重点决定文章的句读”[17]。对于段落,夏丏尊认为,分段的规则“可有种种的变化,有些时候,由于分段的不同,文章的意味和情调也会不同”。他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打破此文在《归震川集》中无段落划分的状态,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分段方式加以比较,分析其表达效果的不同。夏丏尊主张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独立成段,虽然在论理上没有必要,但却使文章更具情味。在文章的实际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夏丏尊主张将修辞的需要与逻辑规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强调理解和表达“要依据两个条件:一是文法的、论理的法则;二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有时应注重前者,有时应注重后者”[17]。不可因逻辑而废文辞的要求,就是要以文章的实际情况突破逻辑定式的束缚,从而赋予逻辑知识在语文中运用的灵活性。夏丏尊将包含有读者的接受和作者的切身感受两方面的“情境”与逻辑同列,共同作为句读和段落的最终标准,是对语文规律深刻的认识和尊重。

四、结语

逻辑学论文范文2

(一)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性,增加了趣味性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新,还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发展。会计工作在核算、整理、上报、分析中,对会计人员的实践操作有很高要求,从事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教师应重视这一问题。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改变传统会计专业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片面性,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沟通空间,把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调动学生情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教师可将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如会计报表、会计要素等,通过动画、视频、图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教与学会有更好的协作空间与氛围。

(二)增加了会计教学的形象生动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够直观明了地对经济业务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突出要点,动态反映一个企业的全部运营过程,在突破会计教学难点的同时,使抽象的业务或会计概念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概念的理解和会计核算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演示和讲解专业基本理论之余,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还可在教学中配套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如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通过财务会计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三)提高了课堂效率,加大了课堂容量

教师可提前做好课件,有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图像、文字及讲解组织起来,用简单的操作、生动的表达,清晰地展示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变得有序而高效。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使会计专业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经济业务,并进行判断、核算、处理,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一)利用网络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任务驱动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借助会计教学软件及网络实训平台,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基础会计教学中《原始凭证的填制》为例。教师可将事先设计好的问题通过网中网实训平台发送给学生:(1)生活中的哪些单据可以作为原始凭证?(2)原始凭证应如何填制?(3)原始凭证的重要特征有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校园网布置任务。任务一:将问题的答案填到相应文本框内。任务二: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原始凭证的种类和相应图片并进行保存。任务三:根据搜索到的各类原始凭证及图片,在相应业务要求下,填制相关原始凭证。其中任务二、三可分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共享搜集资料。教师通过实训平台,从教师端查看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的组织教学,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专业课教师可通过自制会计专业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出纳教学中《识别人民币》教学为例,设计如下课件。在学生已具备相关人民币识别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人民币历史,并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分组讨论人民币的防伪标识,在各组学生代表做出总结后,学生在网络上打开教师制作的课件《识别人民币》,课件依次罗列五套人民币的票样,并标出市场上正在流通的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币的防伪标记,加深学生对人民币防伪标识的记忆,学会用这些标识识别假币。再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假币类型,及假币防伪标识资料,同时在网络上搜索有关假币案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能够了解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掌握识别假币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三)利用网络延伸课堂教学

1.开放校园局域网络系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开放校园网,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索,还可利用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利用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登陆相关网站,完成会计学习资料的查询和实训平台作业,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实践技能,还极大延伸了会计课堂教学内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会计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是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那从中职院校走出去的学生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学生也不是单纯地接受,专业课教师需要改进固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2.合理购配会计教学相关软件,建立会计网络教学平台

首先,会计教学中,学校应根据教学要求购买相关会计教学软件配合教师教学使用,这样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操作方式,避免学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适用于会计教学的软件很多,有些软件价格不仅昂贵,且软件的实际操作功能并不完善,达不到锻炼和巩固学生操作能力的目的,甚至会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这需要会计专业课教师在选择会计教学软件时,着重考察软件的适用性。市面上还有些教学软件虽然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设置的,例题也是针对经济业务核算的某些过程进行设计的,但学生只能对某一方面的业务进行练习,无法达到对企业全部业务处理整合训练的目的。其次,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时采用大班教学,教学效果不佳。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基础好的学生进行会计软件操作时,觉得太过简单,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讲解和练习后,仍然难以明白。这就需要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只能把会计软件作为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而不能完全依赖会计软件。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账务处理方面可以购买用友T3、厦门网中网会计实务实训平台、出纳实务实训平台等软件。这些平台建立在设置教师端和学生端的基础上,教师在相关课前资料准备以及课下巩固后,学生在平台中接收到这些任务,可及早做准备,同时对课堂上的内容,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登录网络平台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建立会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会计核算资料,真正体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语

逻辑学论文范文3

(一)个人假设基础

确定基本假定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假定首先是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假定。这个假定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对个体的探讨无法脱离个体行为的假定,长期以来各个经济学派都进行了人性分析。Smith在1776年提出“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每个经济行为人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市场的完美性”和“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从来不存在未来预期的不确定,这样每个经济人都是“完全孤立的”;Marshall(1890)也曾提出“经济人”是开明、正常和理性的;但经济史学家Karl(1957)曾说过:“人类经济永远是介于经济与非经济之间的”。这样上述假设就存在问题。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对人的假设分析,主体之间的合作显得多余,而网络关系就更显多余。但Smith在其1776年的《国富论》中的劳动分工理论中认为分工带来了专业化,而且通过合作可以提高组织效率;紧接着1890年Marshall《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出版继承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新古典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源于“应然”逻辑思维起点,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一系列严格而苛刻的人性假设之上,而这恰恰与Smith所提出的分工思想是矛盾的,足见其对人性假设的不合理。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经济人相比,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人”更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Coase(1937)指出要从人的实际出发去研究人的活动,现实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约束性;Arrow(1951)提出人行为的“理性有限性”;North(1971)认为应该跟随制度演进的轨迹去研究现实中的人如何做决定;在承认特定环境会影响人的选择的同时,Williamson(1987)提出了“机会主义行为”假设,承认了“经济人”的投机倾向。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本质做出了一个重新判断,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市场交易的风险由此而提高。新制度经济学通过这一概念,指出了只有通过适当的制度设置或选择才能实现交易费用的最小化。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石是个人主义,他们以个体行为研究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视个人和技术为既定不变,合作是不需要的,即便存在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可见,主流经济学回避了对网络的分析,要想对网络组织进行科学分析,就必须对个体选择行为的微观基础进行修正。以Veblen为代表的演进经济学家,对主流经济学所提出的独立的“经济人”假设持批判态度,他提出了“制度人”(HomoInstitutionalis)假设。认为“制度人”的行为偏好会受制度影响而发生改变,“好奇心”驱使人不停的“尝试”,而这种尝试就是学习;Hayek(1952)指出由于每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刺激的不同,人们会在各自的“理性机构”中形成非同质的知识和有限能力,同时强调要通过学习提高个体能力的有限性;Atkinson(1987)提出“学习不是人类行为的特殊范畴,而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Marshall(1994)提出由于个体学习的有限性,通过特定机制把单个人的学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理性结构”,那么个体学习就变成了组织学习;Nelson和Winter(1997)、Steen(1999)强调人是个“学习者”。因此,演化经济学在提出人的有限理性基础上,强调学习创新的作用;Hayek是在严格拒绝构建理性的前提下来解释自发秩序的真正内涵的,强调学习在提升个人理性中的作用。而“合作产生新知识”恰恰是网络存在的重要原因;Podolny(1998)、朱海就(2004)提出要从有限理性和个人认知两方面考虑合作的必要性;林孔团(2007)认为,要分析网络组织,网络中的个人行为假定应不同于新古典的理性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机会主义假定,而应该是有限认知的个体;MarianaMazzucato和TommasoCiarli(2014)提出通过创新来研究产业的变化,促进网络形成及演化的一个中心力量就是学习。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说明合作是必须的。人学习的必要性,说明合作的可能性。二者的结合构成了网络组织中的个人假设基础。

(二)企业理论基础

经济学分析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给出制度安排。基于个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相应给出特定的游戏规则,目的就是研究在什么样的制度下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理解为生产函数,是一个投入产出的“黑箱”。企业的产出只受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得到多少生产要素,就将会有多大的产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唯一的企业外部协调机制,企业生产要素的获得是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取的。但这种理论并不能充分说明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投入相同的企业产出却不同?企业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别仅仅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获得?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要依靠自身发展是不够的。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对组织之间的合作、组织变迁是持回避态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在不断批判与继承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前,在对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中,新制度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是市场的替代物。Coase(1937)提出企业是一系列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构成的“契约集”;Alchian和Demsetz(1972)提出企业是一个多种资源联合生产的集合契约体;Williamson(1987)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将所有交易还原为契约,不同的契约对应不同的治理结构;随后,以Grossmann、Hart和Moore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提出了以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理论基础,形成了研究剩余控制权配置问题的GHM分析框架,这构成了不完全契约理论;Basil(1981)是团队理论的重要发展者,他也主张把企业还原为契约。在Basil看来,组织是治理多种资源所有者经营契约的集合,它产生于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的需要;张五常(1999)提出企业与市场是同质的,都是契约的集合体。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对企业本质的阐述是: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Coase(1937)指出,市场是有成本的,作为节约成本的结果,企业取代了市场;Williamson(1985)、张五常(1999)认为最有效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方法是不同类型的交易类型对应不同的规制结构;Robertson(1995)提出企业是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有动力实施垂直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以交易成本的高低作为企业对不同规制结构选择的依据。演化经济学对企业的分析趋于动态,更加现实(马涛、龚海林,2012)。强调企业是一个资源与能力的集合。Richardson(1972)、Dosi(1994)把能力作为界定企业边界的重要要素,提出在动态、非均衡的状态下,企业的边界不是固定的;Nelson和Winter(1982)提出当企业利润降到企业可“容忍”水平之下,则会触动企业对更好技术的“搜索”;Eliasson(1990)把企业称为是具有异质性或特质性能力的经济当事人组成的团队,强调企业的学习性;Foss(1996)从集体学习的角度提出企业存在的有效性;Nonaka和Ryoko(2002)认为企业在知识(特别是意会性知识)的生产上有着市场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杨锐和黄国安(2005)提出演化范式,从个体学习、企业内部知识的生产、传播角度解释企业的异质性;Ibrahim和Galt(2011)提出用企业家精神解释企业的异质性。在其理论中,企业是一个知识和精神的储存库,由于知识、精神具有内在的意会性和路径依赖性,这就造就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根本性区别。演化经济学赋予了组织更多的特征。企业不再仅是交易成本的粘合集,还是有效地生产、储存和利用知识的集合,强调相互学习和沟通。

(三)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网络组织分析

Coase最早提出企业与市场两分法,认为企业与市场是彼此存在替代关系的两种机制。后来他自己承认存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状态,但没有对其进行研究;与Coase相比,Williamson(1978)进了一步,他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Williamson的理论是建立在“契约人”假设基础之上的。由于人是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所以William-son把企业作为避免机会主义的装置。同时,在这一人性假设基础上,Williamson根据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三个维度,把规制结构分为:企业、市场和混合制三种规制结构。Williamson认为中间组织是比市场有效、比企业更灵活的一种协调方式。然而,在Williamson的理论分析框架中,中间组织却并没有取得与市场和企业相并列的概念化地位,他更多地把这种中间组织看作是不稳定的组织形态。Williamson所认为的网络组织只是一个连续“谱系”的中间状态。所以他用Hybrid(混合制)来表示网络组织。张五常(1983)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一文中用契约表示市场和企业,认为市场和企业只是若干契约中的一种,而在这两种契约之间存在各种其他契约安排;王询(1998)、仇保兴(1999)提出企业与市场中间存在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在这一模糊地带中既存在经济联系也存在非经济联系;陈昆玉(2001)、何雄浪(2006)、徐忠爱(2009)认为:现存三种组织治理模式:市场、混合制度与企业或管理机构。混合制度是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状态”,其边界是模糊的。对市场而言,它可以视作“市场企业化”。对企业而言,它可以视作“企业市场化”。综上,这些研究都是对Williamson观点的延续与拓展。演化理论促进了“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Nooteboom,2002),其强调从“个体群”的思维对组织进行思考(张敬川,2005);从内部结构上,演化经济学理论强调认知能力都是有限的。JulieM.Hite等(2001),SGWinter(2014)提出学习是企业成长的需要,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早期其网络关系的演变更加基于其内部成本和收益的计算,网络成为了企业的身份标签;从外部空间维度上,演化经济学提出创新的多样性促进了经济系统的变迁(贾根良,2004;于斌斌,2013),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在自组织及协同演化基础上形成的。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网络组织是一种不同于企业和市场的独立的一种组织形态,由于经济主体的有限认知和学习欲望,形成了这样一个以经济主体合作为载体,不断学习创新、协同演化的实体。

二、基于演化增长理论的网络组织优势分析

企业网络是一个企业打破传统组织边界,实现技术、产品、市场和组织融合的过程。通过对点(个人)、线(企业)、面(网络)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网络组织是一个比较契合的角度。这种契合表现在本质的契合,即其人性假设基础是一致的;过程的契合,即企业产生发展的过程可以用演化的观点准确解释;方法论的契合,即网络组织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自组织过程,而演化经济学强调的就是动态和过程。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与传统经济学分析的静态均衡论相比,演化经济学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动态演化的分析过程。随着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他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的分析中。演化经济增长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三个支流:从技术知识积累研究经济增长;从制度知识积累研究经济增长;从技术与制度协同互动研究经济增长。根据演化经济学的观点,网络组织是一个“知识集”,通过知识、技术的集聚来实现网络优势,所以本文从技术知识积累角度来探讨网络组织的集聚优势。根据演化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干中学”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是投资或资本的一个副产品,随着投资的增加和资本的扩大,人们边工作边学习,知识和技术不断进步。租金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土地租金,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扩大,租金的主体也从具体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扩展到组织形式上,从而得出网络租金的概念。网络租金是指在网络组织环境下,每个网络成员在网络环境下所获得的利润与其单个经营时所获取利润的差额,这个概念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超额利润”。它表现为交易费用的减少,更重要的是通过协同而获取的资源共享价值效应。网络租金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李嘉图租金。基于价值链的整合,处于同一价值链的不同企业根据在网络中的不同位置,都会进行特定的专用资产投资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某种核心价值的掌控而获得的优势我们称之为李嘉图租金;其二,熊彼特式的创新租金。网络组织中的成员建立于信任机制的基础上,而且组织内部能够提供平台使不同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通过网络组织这一平台,再加上知识的外溢性,知识在网内形成了一定的知识流,网内企业成员可以及时吸收、消化并学习来自于其他企业的知识技术,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价值,通过知识共享的外部增值性而获取的租金就是熊彼特的知识创新租金;第三,张伯伦租金。由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转嫁到生产者剩余上的增加额是张伯伦租金的实质。随着企业之间结网的完成,网内的生产规模在增大,由规模经济所导致的成本下降是网络组织给企业带来的特定“垄断”租金利润;第四,理查德租金。理查德租金强调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积蓄。随着网络组织的形成,网内企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等通过企业之间特定的联结而产生了跨边界共享,这种由网内的资源整合所形成的租金给企业带来了收益。所以网络关系的形成加速了企业获取租金的速度。

三、结论

逻辑学论文范文4

1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决定英语学习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应用

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门外语,也是一门国际语言。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技能的培养过程。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形成是学得和习得的结果。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方面学地更好,但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应用和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的。在中国现有的语言环境下,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练习和习得的语言环境。特别是英语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性,很难在英语课堂上体现出来,如果没有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很难习得这些技能的。

2英语的学习过程迫切需要网络技术的应用

我们知道,英语的学习可分为学得和习得两种途径,英语的学习过程是语言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没有大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更好的输出,那么大量的输入材料从哪里来呢?看看我们学生手里的英文教材和资料,我们就会知道,那些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就给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真实有用的输入材料,解决了输入材料的贫乏问题。

3针对不同的英语课型,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材,通过操作、练习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3.1借助网络,选择声情并茂的听力材料,促进师生课堂交流合作,上好听说课

首先,针对听说课上学生听什么、说什么,选材很重要。根据Wolff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听力材料方面,影响听力理解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三种,即信息刺激的直接重要性、信息内容与听者的经历之间的关系以及听者听时的情感状态。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听力材料对学习者而言应该有意义,或者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听力材料的问题呢?那就是要尽量选择诸如外国影视、新闻时事报道以及真实情景下使用的原汁原味的外语素材。同时材料内容、形式要讲究丰富、多变,要让学习者能够融入外语学习的情景中去,有真正接触使用外语的感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有感而发,积极与教师或同伴互动,互相谈论,互动交流,从而为学习掌握外语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听说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一下学习者的思想状况、知识面、兴趣等方面的信息。根据了解的信息,利用现有材料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听力内容的背景介绍,设计相关的问题以及要求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进行预测等等。

3.2借助网络,选择思想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的英语材料,上好阅读课

文字的产生使阅读成为人们获得各类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无疑成为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接触外部世界最主要的手段和工具。不论将来新的媒体多么发达,远距离教学多么普及,文字材料仍将保持目前的主导地位。因此,学习者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他整个外语学习的成败。阅读课以前称泛读课,从它的名称上可知人们对它的一般认识就是它的广泛性,因此大量阅读便是它的宗旨。那么大量的阅读材料从哪儿来?怎么选?怎么练?这是英语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是网络。它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还能使学生学习怎样使用网络,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了使我们的选材更科学、更实用,在阅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选材的广泛性和题材的多样性。选材的内容可以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社会生活、医学百科、动植物、语言文学等;题材可以包括叙事文、小品文、说明文、议论文、辩论文及其他文学作品等。广告、新闻、电报、会议记录、图表图示、演讲文稿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总之,阅读材料的选择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大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使学生接触到尽可能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真实性语言运用场景。

2)注意选材要以知识性和思想性为主,兼顾趣味性。兴趣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基础阶段的阅读材料,选材标准应以趣味性为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有追求知识的需要,这种动力需要成为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只顾趣味性而忽略知识性的阅读材料,如幽默小品、笑话、童话故事等,很难满足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长期大量阅读会使学习者学习兴趣减弱。许国璋先生曾经指出,“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吸收了语言。”

3)选择阅读材料还要兼顾选材的文学性。首先,文学作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活的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使用的语言,其使用具有特定的功能目的,是一种具有活力的语言;其次,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学习者能够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生动具体的学习和把握,能够通过移情的作用真切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文化;第三,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诗化的意境、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材料选好后,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大量丰富的阅读材料,可谓是种类繁多,取材广泛,可在练习环节却少有突破。一般的教学往往只关注内容和词汇这两个层面,而忽略了题材框架、篇章结构等语篇知识教学和学习。而语篇知识可以给学习者提供重要的推理依据。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语篇知识与学习者大脑中的背景图式相互作用,构成语篇意义。语篇意义能够促进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教材的练习活动需要把语篇知识融入其中。根据阅读的特点,练习形式可以采取选择题、问答题、图表题等。

3.3借助网络多媒体,上好语法课

3.3.1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情景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语法课比较枯燥乏味难懂。特别是抽象的时态、语态,虚拟假设等,变化多样,令人费解。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并具有容量大、直观性强和易接受的特点,在语法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3.3.2操练运用--应用多媒体使语法课的练习灵活多样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法课堂,增加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巩固所学语法知识是语法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每每到了操练运用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总是布置学生先完成一大堆相关的笔头练习,然后逐条逐句的讲解分析。这种旧式的语法操练方式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训练。而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运用图片和声音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设计出能够兼顾训练到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多样化巩固练习,带领学生由浅到深地对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巩固,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4总结

总之,网络技术用于英语教学,是时展的产物,把多媒体应用于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如何科学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恰当地把它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英语课堂,仍需努力探讨和多多研究,更好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之间的“无缝整合”,使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作者:李永田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网络技术教学应用分析

一、前言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应用已经成为教学系统的重点结合目标之一,通过实现教学网络化的指导方针,不禁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晚的课堂教学,同时能够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更可以建立完善完备的信息储藏室,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能够建立起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使学校之间能够互通有无,帮助丰富教学理念等,因此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实际教学当中不不可少的关键,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新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网络技术也是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层面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课堂网络教学应用,现在教学课堂上最常见的PPT、Flash、多媒体语音教学等方面就是网络技术的传统应用,同时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拓展,3D拓展应用也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教学中得到应用发展,比如在化学实验课上,许多有毒有害的实验方式就可以通过3D技术在计算机上呈现操作,即满足了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所求,同时满足了无害化的要求。

(二)课下网络技术应用,现在手机APP程序已经完善,教学结合手机APP教学应用软件的拓展能够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方针,首先能够完成网络作业的要求,同时能够随时随地开展线上教学的方式,最后还能够在应用软件上布置随堂教学方针,保障学生能够了解课堂动向,并未教师提供课下随时指导的机会。

(三)网络技术能够加强信息化储备,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完善的数字管理,针对教学档案和学习资料进行完善的储备保管,同时能够建立起系统的资料库,各大学校之间还可以通过资料库共享形成庞大的资料储备体系,使师生从中获益,同时信息技术的建立不是一个城市过着地区的,而是整个国家的,其范围辐射之广储存能力之大完全可以建立起全国联网的信息教育储备档案,为教学事业贡献力量。第四网络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能够吸引中小学生的兴趣,并为其开拓眼界,网络技术虽然已经不是新兴技术,但是对于我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后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因此能够通过这项技术加强课堂上的兴趣吸引,让学生快速接受课程,实现寓教于乐的快乐教学方针。

三、网络技术与教学结合

网络技术与教学结合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可以将课后的备课内容甄选出节点发到与学生相互连接的网络上,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第二天要学省么,并且与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辅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并且通过线上提问问答的形式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课下指导。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借用网络化技术进行多形式开展,如今网络化技术应用已经能够实现功能化教学的目的,如上文档中提到的多挣应用形式就是网络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同时网络技术作用于课堂的所有方面,能够起到为教师提供辅导的作用,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助手。网络技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通过全方位的展现。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能够呈现书本上没有的现象,比如数理化当中抽象的事物描写,如今都能够通过网络技术一一呈现,第三网络技术能够重新构建教学当中的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接触,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关系完善融合,形成良好的信息传播圈子,保障教师能够和家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教学的开展。第四建立网络论坛,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之余在老论坛上发表自身看法,并且提出疑惑,方便教师能够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方便学生能够及时的对教师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问题解决。

四、运用网络技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全面发展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网络化、信息化逐步深化的今天,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时代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懂得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去完成学习过程并激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选择、分析、处理、储存、运用知识的方法。教师要想利用好网络技术这一工具,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在选择、使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时,要遵循媒体传播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同时又要尽可能注重保留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恰到好处地运用,发挥其最大的情感效应。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知”的理念,而网络技术的应用,恰恰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成为了现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常识性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获取,而唯独“兀认知”则必须在教学的引导与辅助下才能够形成,这就对教师的能够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网络技术,积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刻苦钻研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领域最新的知识动态,利用网络技术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五、结束语

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所有行业的新动向,信息化技术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教学行业更快更好的完善自身储备,同时能够增强教育行业持续汉化教育力量,让师生从中获益,所以应当加强网络化设施在教学中的投入,帮助学校建立健全网络技术。

作者:吴现梅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小学

第三篇:网络技术阅读教学探析

一、重视网络技术优势,优化教学环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式。而要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水平,首要任务就是优化阅读教学的环境。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严格按照教学需要,创设适合阅读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情境,有效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思考、阅读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将学生到教学情境中,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显著的年代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教学内容时,难以掌握作品的内涵和意境。为能够将学生顺利进入作品的意境,让他们和作者直接交流,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形象、直观的展示作品的描述画面或背景,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感受作品的内涵,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进入情境中。

二、科学应用网络技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古人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兴趣才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内在动力,也是学生的引导老师。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年龄相对较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自我控制力不强,对于自己喜欢和刚兴趣的事情往往非常愿意,也极为主动热情地参与及探究,而对于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事情通常表现的很消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对于阅读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直观、形象、迅速、信息量大等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功能提供良好的视听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参与进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课文《西湖》的教学中,在讲述西湖的美景时,可通过网络收集关于西湖景色的各类才是图片和宣传视频等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如此,学生会更为直观的理解文章所描写的西湖美景,让他们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当教师提出问题“西湖美景有哪些,美在哪里”,学生会更为积极主动回答;再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作者会怎么描述你观赏到的西湖美景”,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更为生动、轻松、自然。

三、合理应用网络技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其内容均有其独有的情景和氛围,表达相应的情感。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渲染课堂的教学气氛,让学生迅速进而特定的氛围中,建立相应的情感基础,进而更有效的理解和认识文章的内在思想和情感。比如:《荷花》教学中,在学生熟读和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课件让学生理解完整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让他们从情入景,欣赏到夏天荷花盛开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的情感。在观看课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中将荷叶比作什么”,学生会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迅速回答上来“将荷叶比作大圆盘”。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起来,积极性也充分体现出来,阅读教学的效果也得到提升。另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往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审美性。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作品的真实情感,感受作品的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应用好网络技术,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进而帮助学生更迅速、更准确的理解课文,提升阅读能力。

四、有效应用网络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不管应用哪种教学方式,选用哪种教学策略,均应该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所以,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效用,积极引导学生在该平台上展示自我才华,动手、动脑。新课改的深入,要求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养,比如:网络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更高、更新的网络教学技术。教师还应该有一定的网络管理知识,能熟练制作简单网页,创建有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同时,可通过校园网络把课堂上的学构成小组学习。小组各个成员可利用网络来传递信息,实现交流,共同学习的目的。比如:《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中,教师可把文章相关的图片等材料及诸多网上收集到的信息投放至服务器上,同时还可通过网站上开微博微信等让学生机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料,结合小组成员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再让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总结

逻辑学论文范文5

1.消费趋于多元化和理性化。

网络购物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购物环境、多元化的商品。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最多的是服装,其次为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化妆保养品、生活与体育用品,最后是礼品类、虚拟物品、购票、音像制品。可见,实物商品、风险较小的商品其网络消费比例更高。网络购物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人与人只是通过文字交流、图片传达信息等决定是否购买,中间可以避免商家人员促销、诱惑等。大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大量产品信息,通过综合、理性的分析,最后在大的范围内、丰富的产品中选择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且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2.方便快捷与实惠、实用并存。

大学生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价格低。网络中的商店可以省去传统商场无法省去的一些费用,例如进场费、场地租金、员工的工资、各级销售商的利润等,从而使得网络商品的附加费用比较低,商品的价格通常低于传统商场的商品价格。当今是时间与金钱竞争的社会,所以网购这种节约时间的便捷消费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网上购物能提供购买时间和挑选范围上的便捷,节约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大学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随时购买商品和与商家沟通,获得上门服务和邮寄的商品。

3.更加关注产品个性以及服务质量。

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2.在客户投诉的问题当中,物流配送问题占75%。

商家应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利用第三方经营优势开展网络业务。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体系。

3.施行体验营销。

逻辑学论文范文6

1.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含义及特征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划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它是通过人为方式,通过文字、数字等来表述的,所以显性知识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明知识”,它具有高度概括、高度明确等特征。例如: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所学的英语语法、句型、词组等都是显性知识,它包含了我们在应用英语这个沟通工具时的一个标准用法。隐性知识是指不容易用字面文字、图表和数字表述的知识,它是通过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主要体现在经验、教训等方面,它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其最本质的特性是“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换言之,隐性知识不是通过逻辑思维思考、运算得到的,不能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大众媒体、报告等形式进行传递,它的传递方式比较特殊,例如:师徒传授等。

1.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通过群化传递,即: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来实现的,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经验共享是这个转化过程的关键。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组长和组员组成,教师作为指导,在完成“小型办公网络搭建与测试”这个项目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技能训练的环节:双绞线制作、IP地址配置、网络连通性测试、局域网共享等工作任务,并且在完成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成果、通报彼此的进度、总结期间的经验教训。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做”过程中成功、失败的个性化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组内其他同学。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外部明示(外化)传递,即: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一个隐性知识高度概括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在《网络互联及路由器技术》课程中,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发现RIP协议的拓扑中,每到30秒,网络流量会突然增加,学生通过调试、查阅资料等得出结论,RIP协议会以30秒为周期更新路由表。学生由此获得是通过个人在“学”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并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示。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传递,通过一种文字、图像、数字能够表达的方式,从一个对象传递到另一个对象,在其传递过程中,知识的表现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知识本身通过传递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在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了项目,教师作为指导,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同时通过“教”对项目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即:通过“做”掌握了技能、通过“学”获得了知识、通过“教”构建了体系。在实施“做学教一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传递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

实施“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求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能够满足教学模式改革要求等。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在这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1紧密校企合作关系

基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院校合作、校企联动、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联合十多家用人单位、兄弟院校、中等职业院校等,成立了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利用这个平台使得探索校企、校际合作新内容、新途径、新形式成为可能,能够创新集团内部成员之间横向联合、纵向贯通、区域发展、教产结合的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2“双师型”队伍培养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顺利进行“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即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之后,对教师不仅要求进行充分的备课,同时要求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有足够的掌控和引导能力,并且要充分掌握各个项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对学生出现问题之后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达到利用周边资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新进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国培”“省培”中的企业实践等项目,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开拓教师视野。同时,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认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安排他们利用暑假、寒假进入职教集团框架下的用人单位进行业务实践,将企业中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学项目;将企业的生产标准,作为教学中的考核标准;将企业一线的工程师、能工巧匠,吸引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德育导师。

2.3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开发的重点应放在课程内容的拆分和重构上,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包括典型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工作过程的流程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一道将原有的课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不同的情境(或项目),使之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相一致,内容与技能的更新与生产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弱化理论的讲解,强化实践应用,严格学生在“做”“学”“教”的过程中的引导。

2.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做学教”的循环,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几年来,我们建设了“项目引领”式的服务中心,如进行计算机维护项目的计算机服务中心、网络维护项目的网络服务中心和办公文档处理的文印中心;建设了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师生工作室”,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站建设工作室、吉祥置家工作室等;是按照校企“互惠互利、自愿双赢”的原则,吸引企业共同参与、合作建设“校中厂”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北京有生博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誉维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对接本地支柱产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创办校办企业,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聊城市WEB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学生在这些实训基地采用“轮训+专训”的方式进行实践锻炼,自我提升,遇到的问题既可以依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也可以把问题分享到课堂上来。

3“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

2014年我们将《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列为“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前准备

课程开始前,我们对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构,结合思科CCNA职业认证标准和网络管理员岗位要求,将原有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项目来实施:交换式网络搭建与初始化配置、二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多层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根据每个任务的不同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用的工作页,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时的手册,同时指定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材为学生参考书,校企合作开发的电子教材、PPT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3.2课中进行

课内:以任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配置”为例。本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虚拟局域网的添加、重命名、删除、配置等操作;掌握子网划分与虚拟局域网在过滤通信上的不同。该任务的学生用工作页上共有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子网的划分、配置与连通性测试。子任务2:虚拟局域网的添加、端口添加与终端连通性测试。子任务3:子网、虚拟局域网数据包的捕捉与分析。工作页上有详细的工作步骤和提示,学生按照工作页上文字表现的步骤一步步的去“做”,完成既定的子任务,每完成一个步骤,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经验、教训”的感受产生并永久记忆在脑子里,同时每个子任务结束后都有几个问题需要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回答,例如:“造成不同子网中主机无法直接通信的原因是?子网掩码在子网划分中起到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要依赖于学生将那些得到的经验、教训形成文字表现出来。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讨论教训、交流经验、提升素质的过程。这期间不排除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确实有学生完成不了既定的任务,并且通过组内的讨论也解决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来进行指导,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思路是直接由教师到学生的,可以是文字提示、也可以是图片分析等。学生完成所有的子任务后,教师会根据子任务中的问题随机的提问不同小组组长回答问题,同组成员可以进行帮助。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够给学生指明解决的思路,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外在的推动作用。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学生完成后可以各小组交叉改变其他小组的配置,使对方的网络瘫痪,然后通过故障的查找、分析、定位、解决几个环节,从内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思路,而在学生解决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得到的帮助,正是学生记忆最为牢靠,收获最多的。学生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之后,教师要总结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参考书上的重点,从理论层面上梳理两种过滤通信方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这期间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使这部分内容成为构建学生在《交换式网络配置与管理》课程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课外: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学校网络中心、计算机服务中心、E-民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学习小组都会利用课外和周末在不同的实训基地值班一周,主要内容是接听来自不同部门和个人的电话,受理来自教学区、家属区、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出现的网络问题和系统故障,并通过填写接听电话记录、故障现象记录单、维修记录单等文件总结在处理网络故障过程中的方法、技巧和经验。在这种实战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动手技能,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3课后效果

先后有10多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通过了互联网行业顶级的职业认证——CCIE。多名学生在全国、山东省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赛出佳绩并得到了知名企业的青睐。目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满意度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4基于“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做学教一体”教学模式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

4.1实训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目前实训室还存在大面积的半开放状态,上课时畅通无阻,放学后大门紧闭。这是学校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关,就中断了了学生在课后提升的机会。同时,校内的实训基地“实战”功能不明显。已建的实训基地大都从单门课程和单一功能实验出发,缺少企业的参与和实际项目的融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企业的文化氛围与专业文化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2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度不高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对员工的控制也比较严格,加之学校提供的兼职教师报酬与其实际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还有不小的差距;加之高职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提升,与兼职教师交流时,校内教师更喜欢通过能力、知识、素质来表达对课程的要求,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喜欢使用“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来表达,沟通不畅也是一个影响兼职教师参与的原因之一。

4.3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跟不上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辅助,但是目前所出台的教学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5结论

逻辑学论文范文7

考虑到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已经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高校在其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投入足够的重视。相应的,与计算机课程挂钩的任课教师则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计算机教学的观念,改进和优化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要以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课程实验教学的发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为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2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比较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和内容都与实际相脱离,只是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据例题来机械地完成实验过程,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2.2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现在,很多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验课程,还是主要采用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对需要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讲解,接着安排学生完成上机操作环节,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验证;最后,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辅导。这种相对落后和不够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上机实验过程,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2.3计算机实验环境的建设不够科学

在我国大幅度扩展的大趋势下,很多高校为了吸引足够的生源,在对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上,没有根据自身条件稳步推荐,缺乏科学依据,很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则给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和训练过程不利的影响,难以为计算机课程的前面展开提供硬件条件和支持,使得学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也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

2.4考核方式不科学

当前,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采用相对比较单一的方式来完成考核过程,使得所采用的考核方式难以充分反映和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实际情况,一般的做法都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上机操作的成绩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会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产生障碍。

3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3.1分层教学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基于分层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课程教师可以将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划入基础组,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教师着重为其讲解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与技能,使得此部分学生能够充分立即基础计算机知识,并熟练掌握上机操作技能;而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其划入提高组,考虑到这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账务计算机基础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相对比较难的实验内容,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增加计算机实验课程比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听取和参考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已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提高实验教学在学分分配中的比例,注重对课外实验环境的构建,安排层次递进的课程设计。当然,也可以单独开始相关的实验课程,提高选修课在学分构成中的比例,对选修课程组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将面向应用的多个企业所急需的课程都列为选修课程。

3.3互动式教学

通过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所能采用具体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沟通和交流,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其教学水平。

3.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从更广的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所能够开展的科技活动形式多样,比如可以开展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等,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计算机教学改革途径

4.1实验教学精讲多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启发、引导和点拨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对相关知识点和内容进行讲解时要以精讲为主,重点讲解难懂、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供帮助。所以,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师在授课中,更应该采用精讲多练的方式,大幅增加学生在上机操作环节的时间,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兴趣。

4.2培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知识点,科学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安排,精心设计和分配各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从而大幅增加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所以,通过计算机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活跃课堂的范围,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

4.3开展网络化教学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网络化环境为依托,构建相应的网络平台,开展更高层次的网络化教学。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更可以快速达成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计算机教学的基本方式,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来收集相关计算机资料,根据自身基础和兴趣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视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目的。

5结语

逻辑学论文范文8

1.1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

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室、黑板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要求,所以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成为首要解决的任务,积极筹建了网络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云计算实训室,各实训室的布局尽量体现职业特点,集讲解、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身,承载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工厂模式,同时还将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室,营造企业岗位化工作环境,使学生们在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2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有机整合专业的课程,以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网络技术专业团队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在教学改革中,加大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重组教学环节,有效整合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性。新方案摒弃了以往课程体系,将多门课程揉合为模块,在实训室实行全天候模块化、分阶段、项目驱动模式的教学。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网络专业教改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人们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要给学生讲授当前最实用的网络知识,要教会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技术。所以专业课老师多次深入网络企业调研,分析产业、行业、职业、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反复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了按照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划分的4大专业模块。把行业、企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实现学校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及企业、行业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训练,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技能。围绕专业技能养成组织相关的理论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每个专业模块都安排了相应的企业实训,做到校内实训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下场实习互补,全面提升学生实战能力,让学生真正把有用的实用的技能学到手。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1.3建设一体化课程标准和教材

在既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授课计划等。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按照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国家标准、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任务进行分类,设计训练项目,充分体现了企业工作过程所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同时依据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了适应教学改革的一体化教材,教材以职业为本位,以能力为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教材中的每个项目注重任务引导,有规范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支撑任务与拓展的相关知识等。

1.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过程上要实现教学与实训、实践的一体化,就需要一批技能过硬的适应“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双师型”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每学期都有机会深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了与企业及企业工程师的接触,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夯实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的同时,老师们不忘充电,积极踊跃地参加技能鉴定,陆续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培训,积极推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

1.5学风建设

“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要想事半功倍,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分建设。在执行新人才培养方案后,学生边学边练,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操作、阶段技能考核、企业下场实习等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实践技能明显提高;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任务完成后每组模拟考核,组内同学互相学习,互相竞争,项目结束后,全班统一考核,通过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学一个项目,会一种技能,学有所获,学习有了自信心,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也相应提高。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