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用途

生态消费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用途

作者:戴迎华 张春梅 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农村消费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过程中的环境资源约束效应将日益强化,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人民小康的新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如果不能未雨绸缪,积极转变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创新农民消费模式,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将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态消费模式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1.1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生态消费模式是基于人类社会再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是一种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因此,生态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是时代的客观要求[2]。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适度性。它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最良好的消费活动,由一定的物质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决定,并保证人的生活质量的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强调在消费中的各个部分支出必须适度,减少攀比消费,扩大精神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模式将当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今天人的需求与明天人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度的消费,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第三,全面性。生态消费模式是一种包含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消费,注重物质文明消费,更注重精神文明消费。由于人类过多地关注物质上的消费,而轻视精神上的消费,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生态消费模式更突出精神消费的第一性,强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关注。

1.2农村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和城市的关系,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庄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是2种成果的共同发展。其中,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与优化、农村卫生环境状况的改善与优化、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优化等;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包括农民生态观念的产生与增强、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3]。农村生态文明具有3方面特征:第一,强调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讲究速度而不考虑质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把“好”字当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生态产业发展为主导,生态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提倡构建农村生态消费体系,注重城市文明的传播、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生态工程技术的运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农村环境质量。第三,强调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处理好地区间、部门间、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

2现有农村消费模式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负作用

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因此可以从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和生活方面的消费对当前农村消费模式进行分析。

2.1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

2.1.1农业生产消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投入高,资源消耗大。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等农作物主要靠高资源投入、增加播种面积、加大施肥力度等途径实现增收。养殖业经营仍然比较分散,主要依靠扩大养殖场地、增加饲料供给实现其产量的增加。②非可持续性生产。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依赖性高,农村地区大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土地,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些地区土地盐碱化,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随意处置、桔杆和杂草等垃圾露天焚烧、动物粪便堆放不合理等,造成了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不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2.1.2企业生产消费。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但其生产消费也存在不少问题:①粗放式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粗放式的生产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式,产量的提高也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增加。由于土地、原料等资源价格相对低廉,非节约性生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②生产设备落后,工业污染严重。农村企业由于资金少,生产设备相对落后,配套的环保设施十分不齐全,生产垃圾处理能力极为低下。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不加处理便随意排放,给农村地区的空气和水土造成了污染;工业废渣随处堆放,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生态村庄建设[4]

2.2农村生活方面的消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消费结构显露出了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恩格尔系偏高,文化消费偏低。相关调查表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地区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城市地区仍然偏高。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次是住房消费。“有些农民在解决了吃穿后,把建造怎样的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些盲目追求,不惜借钱盖‘有派头’的庭院,一定程度上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在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5]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低层次性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许多农民的消费方式也不健康。有些农民为了少花钱而不注重产品质量,买回的产品用一段时间坏了,丢弃后再买同样的产品,造成资源浪费,有些“三无产品”的甚至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随着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农村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打麻将、打牌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封建迷信仍然盛行,“找大仙”看病、算命等,这些愚昧的消费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反而浪费了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同时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十分常见,特别是农村“红白喜事”时,盲目攀比、大摆筵席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他们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例如,对使用塑料袋会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只要带来方便就好,造成了农村“白色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到处都有掩埋的塑料袋。另外农村没有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站,随处都可能成为堆放垃圾的场所,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模式的的现状,不管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的消费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及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p#分页标题#e#

3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必然性

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既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也需要变革农村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是理性、科学的选择,是对农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新的诠释,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得到巨大改善。然而,工业也造成了当今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实行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废弃,对自然过度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我国正不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重点是在农村,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农村地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态消费。通过生态消费模式调节农村消费和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生态角度对消费进行重新认识,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因此,推动农村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3.2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利支撑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该模式强调质量兼顾,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注重消费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等,反对过度、不健康的消费。农村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模式,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选择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产品,排斥对环境和生态不利的产品,能够引导企业减少或停止生产对环境和生态有破坏作用的产品,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生态消费模式引领农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在消费或使用消费品过程中,以环保的方式实现较大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积极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通过普及生态消费的理论知识,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农民是农村消费的主体,要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把生态价值观引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陪养他们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习惯;要对乡镇领导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能力。在生产消费上,引导农民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农用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生活消费上,倡导适度消费,在消费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形成健康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及生态消费理念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据统计,目前有7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5%~50%,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该比重高达60%以上。可见,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作好文章。可以采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规范劳务输出组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得到切实增加,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农民才可能真正建立生态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朝着生态性消费方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4.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忽略了自然、社会的可持续性,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危机。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协调一致,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实际上,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规范农民消费行为,强化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保证他们得到全面发展[6]。此外,还要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生态消费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它从消费的角度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更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努力的配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