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论文

实践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论文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1.以自然为中心的阶段。

这个阶段人类还处于原始的蒙昧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在与自然的力量对比中自然的力量远远大于人的力量,人类想要与自然抗争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在这个阶段人类明显依附于自然并受制于自然。对很多自然现象不了解,人成了自然的奴隶。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使人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因此,在这个阶段根本不会有什么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这样的社会状态不是人类想要的,因为人类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要能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2.以人类为中心的阶段。

这个阶段大致处于工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工场,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工业文明。这种文明以追求满足人强烈的物质欲望为动力,以追求生产力或者经济的长足发展为目标。在片面夸大人和科技力量的前提下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17世纪就提出了“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的著名论断。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又进一步提出了“人是自然的立法者”的命题。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人类可以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向自然无所顾忌地索取,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岳友熙所说:“主体性的人也丧失了理性,使其世界观堕落为片面化、功利化,自然所具有的价值的多样性也被消解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茂密的森林只被看作是上等的木材和优质的纸张、优质的木炭和大把的钞票,而森林的其他作用诸如清新空气、抵御风沙等价值却被忽视。人类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实践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发现我们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等。虽然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告诫人们:“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统治异族人那样,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其实就是自然界向人类报复的结果,同样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不和谐、矛盾最多的阶段,正是由于人类在这个阶段的一些错误价值观,才带来了今天的全球问题,才有了人们生态意识的产生,正如弗洛姆所言:人类已经到了必须抉择是“占有”还是“生存”的关键时候了!当代生态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开始改变过去对自然界的错误的认识和定位,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今后的发展方向。人们开始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国家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以上人与自然两种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人类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不能忽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就必须把人类放在与自然平等的地位来看待,也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体、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认了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同时我国政府也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并把可持续发展方针作为基本国策,制定和开始实施长期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全人类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逐步实施,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理念已经呈现出来,这便是人人尊重自然、人人顺应自然、人人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笔者认为目前要加强以下工作:第一,全球所有国家都要有责任意识。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我们的地球。发达国家3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已经使环境的破坏达到了一定量的积累。没有发达国家量的积累也就没有今天全球问题的产生。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避免重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第二,国与国要加强环保技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发达国家在环保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在这方面比较落后。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发达国家要给予发展中国家技术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搞技术垄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地球变得越来越美。第三,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错误价值观对我们实践行为的影响。资本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了畸形价值观的产生,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等。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目的,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把后代的利益作为掠夺的对象,由此带来了当代资源、环境和人口危机,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不能离开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把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与改造社会的实践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因为人是在社会生活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否科学合理,也会影响社会关系能否和谐发展。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状态下,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改革。所以说到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也与我们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确立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经济的增长服务,只要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可以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但是却忽视了在经济发展中要尊重自然这个重要的前提,结果带来的就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时间占据统治地位,官员的政绩评价也主要看经济的增速。到了20世纪末,我们才认识到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改革目标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指导改革。改革不再唯经济增长论英雄,而是要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和人口相协调。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的改革中,一定要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不能再是过去的那种只看经济发展,不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因此,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实现,改革方向的确立和理念的确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改革作为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呢?笔者认为在我国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改革政绩评价机制。对于官员如何考核他的政绩,过去往往更多地强调的是GDP,过去的这种评价标准与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矛盾。所以新时期的干部评价机制再不能是唯GDP论英雄,而应该更多地强调干部在任职期间为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作出了多大的贡献。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状况进行审计,对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而且终身追责。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干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第二,明确划分各个部门的职能,同时要加强各个行政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部门很多,比如生态文明建设会涉及环境、国土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存在着职能划分不明确、职能交叉等情况。这种情况不理顺,必然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有效实施。过去,在环境执法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缺乏内在动力,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1999年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战略,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要用法律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

三、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的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那么科学实验中的改造自然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必然与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实验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那么这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必然能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技术的支撑,这些科学实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在一定意义上说,进行有关环境、资源和人口方面的科学实验,可以为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那么,如何在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帮助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环保方面的科技创新实验。今天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与科技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实验,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第二,国家要加大对环保方面实验的资金支持。科学实验是一个很耗费资金的工程,作为国家,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先进技术。

四、结语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分析解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寻找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现实路径,从而使我们能少走弯路,也能为我们顺利实现百年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董继超 王国成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