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布及开发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布及开发

作者:韩少卿 杨兴礼 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的内涵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是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分区的简称,它是土地利用分区的一种。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是指从整个研究地域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整体优化出发,立足于人类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满意共生,以土地生态适宜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特定地域的区位、市场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划分的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影响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属性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鉴定[1]。划分的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在空间布局上能有效地协调农、林、牧、副、渔、工、商、交等各业关系。通过产业优化配置,有效解决各业争地矛盾,做到各得其所,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态潜力。②在空间功能上能有效地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城乡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类型组合的地域分异规律。③各利用类型区的空间质能生态联系密切,地域景观中各种物质、能量、人口、信息、价值等生态流的交流、加工、转换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流通效应、关联效应、共生效应显著,以共同维持一个可持续性的、高效、和谐、洁净而有序的城乡人工-自然生态新秩序。

2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的原则

土地合理利用分区要求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的相对一致性;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城郊型经济特征和城市发展需要的相对一致性;集中连片并照顾到某一行政界线的完整性[2]。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的定义以及所划分出的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的上述特征,忠县的土地生态适宜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生态环境整体优化原则生态环境整体优化原则是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的首要原则。即所划分的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必须有利于城乡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有利于城乡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保证城乡地域景观中各种物质、能量、人口、信息等生态流的畅通流动,从而维持城乡地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土地生态适宜相对一致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同一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其土地生态条件以及土地生态环境的稳定程度必须相对一致或土地生态利用类型相对一致,以保证土地生态环境与土地适宜利用方式之间的和谐、互利共生,从而促进地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和正向演替。

2.3统筹兼顾城乡各产业的发展原则根据城乡不同区域的土地生态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从城乡地域整体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各种部门(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用地的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各产业的空间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佳耦合。

2.4服务城市发展的原则忠县位于重庆市城郊,其空间区位条件使之担负着为重庆市服务的社会经济功能,因此在进行土地生态适宜分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所划分出的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要体现或具备城郊土地利用的特色。即:一要满足城市居民所需的畜、肉、蛋、奶、渔、瓜果、蔬菜等鲜活副食品及粮食生产用地,即“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的需要;二要兼顾城市居民旅游、休养、度假、娱乐等用地的需要;三要满足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城郊绿色生态屏障用地的需要;四要满足城市工业配套和产品扩散基地用地的需要;五要满足以大城市大工业、高科技为依托,发挥郊县区域优势,面向市场而进行的新兴开发区建设和城郊增长极培育用地的需要;六要满足大城市规模扩大以及城市流聚散廊道扩展和新建用地的需要。

3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分区

为了体现土地生态适宜性相对一致性的原则,在进行分区时,适当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以镇或乡、村等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统计单位进行分区指标参数的计算。采用了农业地貌分区(类型区)所划分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统计,因为同一地貌类型区其土地生态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土地生态适宜性是相对一致的。为此,以忠县农业地貌类型区作为基本单位,统计各地貌类型区内各土地生态适宜性等级以及各土地生态适宜类、利用型的面积,并以此为基本参数,选择了以下3个主导指标来进行土地生态适宜分区:(1)某土地生态适宜性等级面积百分比(Ri)。即各地貌类型区内某土地生态适宜性等级面积(Si)占该地貌类型区总面积(Sj)的百分比值。其计算公式为:Ri=Si/Sj×100%式中,i为土地生态适宜性等级(i=1,2,3,4,5);j为地貌类型区序号(j=1,2,3,……,12)。(2)某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面积百分比(RM)。即某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面积(SM)占该地貌类型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值。其计算公式为:RM=SM/Sj×100%式中,M为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M=A,F,P)。(3)某土地生态适宜利用型面积百分比(RMn)。即某土地生态适宜利用型面积(SMn)在该地貌类型区内占该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面积(SM)的百分比值。其计算公式为;RMn=SMn/SM×100%式中,n为各土地生态适宜利用型。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当M为A时,则有RAe、RAf、RAt3个指标系列;M为F时,则有RPe、RFw2个指标系列;M为P时,则有RPb、RPg2个指标系列。A、F、P等字母表示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见表1。综上所述,笔者以Ri、RM、RMn为主导指标,并遵循大城市郊县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统筹兼顾城郊型各产业发展以及有利于服务城市的原则,划分了4个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

4重庆市忠县土地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及其土地生态开发

4.1浅丘粮、油、桑和烟草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该区位于忠县西北部,大部分属于拔山向斜,土地面积657.1km2,占全县的30.04%。地形开阔平坦,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土壤主要是紫色厚泥岩和砂岩发育而成,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是发展粮、油、桑、烟的好地区。根据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该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潜力大的优势,建设粮、油集中产区,大力发展水稻,逐步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增产潜力。①统一规划,逐步改造低产田,改革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挖掘增产潜力。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大力发展油料作物。在搞好油菜生产的同时,发展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②利用草坡、沟旁大力植树造林,特别要多种经济林。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保持水土。

4.2江岸粮食、经济林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该区位于长江北岸,大部分属于忠州向斜,为中丘槽谷地带,土地面积约502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2.95%。该区热量充足,雨水充沛,坡坎沟谷多,面积广。该区水土流失严重,多数坡地瘦薄,抗旱力弱,灌溉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该区主要生态适宜利用方向是建立粮、果、桑、菜、油橄榄基地。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的多种经营。①土地生态总的开发采用“粮-经”模式,即大搞土地加工,增厚土层,培肥地力,在不减少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果、桑、菜生产,建立以柑桔、甘蔗、蚕桑、油橄榄等经济林为主的多种经营模式。②为了改善长江沿岸脆弱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可合理利用荒山荒坡和瘦薄土地栽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增加植被,治理坡面水系,防止水土流失。③发挥江河和水面优势,大力发展水生动物,特别是利用水面养鱼,满足人民生活需要。#p#分页标题#e#

4.3深丘粮经牧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该区位于东北部和猫耳山北麓,面积为460.6km2,占县域总面积的21.06%。该区起伏较大,地形零乱,丘高谷深,切割深密;同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是蚕桑生长的最适宜区。沟和古坝为该区粮食主产区。但是该区由于地貌、成土母岩的限制,加之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层薄,易受旱灾洪涝影响,生产条件差。因此深丘土地利用方向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挥其优势,重点建设桑、果、桐集中产区,大力发展牧业。①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占该区面积1/3的沟河谷地,发展粮食生产,其余2/3的山地坡岭,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培育牧草,发展牛羊。逐步把25°以上的坡地停耕还林种草,促进生态平衡。②合理利用非耕地,建立桑、果、桐集中产区。一般是较高的山岭及陡坡地区,宜发展柏、松、青杠等用材林;坡度大的地方,宜发展油桐;缓坡地带宜种牧草,发展牛、羊;溪及谷坡两岸宜发展桑、果等经济林。③搞好蓄、引、提结合的小型水利,同时多挖环山沟、鱼鳞坑,以利水土保持。

4.4低山林、粮、牧、茶、药生态适宜利用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金华、猫耳、方斗山海拔600m以上地区,面积为563.3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5.76%。该区海拔高,气温低,云雾多,无霜期短,土地多,耕地少,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多。该区应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土特产,实现林业、油桐、茶叶、药材等多种经营方式。①调整布局,在建设好现有林场林区的基础上,将毁林种粮和不适宜粮食生产的耕地逐步退耕还林,加速荒山草坡绿化。②大力发展以茶叶、油桐为主的经济林,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核桃、板栗、木浆子、生漆、棕树、油茶等土特产。③利用山区优势,适当发展黄连、白芍等药材生产。④在恢复和发展林业的基础上,利用荒山草坡培植牧草,发展牛、羊。该区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副区:Ⅳ1金华低山生态适宜利用类型亚区;Ⅳ2猫耳山低山生态适宜利用类型亚区;Ⅳ3石子低山生态适宜利用类型亚区。

5结论

通过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能够体现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是根据土地本身所具备的特性结合当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进行划分的,因此具有其合理性,能够防止和克服滥用土地和浪费土地现象的发生。该研究结合忠县的实际情况确定类型区域的土地用途,并研究了其生态适宜性模式,为忠县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