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发中生态重建的应用

城市开发中生态重建的应用

作者:张国忠

石家庄市滹沱河流域规划区紧靠石家庄市主城区的北侧,南至石太高速公路(石家庄-太原),北至滹沱河北岸,东至京深高速公路,西至南水北调线,现状土地隶属桥东、新华、长安三个区,人口约4万人,面积约32平方公里。该区域曾经是一块风水宝地,河北省省委党校、体育大学、经贸大学等90多家单位在此区域范围内,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恶化,没有新的大型单位进入此地,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也没有把它放到规划范围,区域开发建设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工业、生活三废自然排放,城市建设的垃圾也大量运到此地露天堆放(最典型的是石家庄热电厂的储灰场),垃圾山、污水河是最容易见到的景观,同时区域范围之内仍然保留了许多石家庄市有特色的果树生产、农业生产、速生经济林用地。尽管滹沱河常年断流,但是一旦发生特大洪水,就会对该区域造成威胁,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使得包括省委党校在内的许多单位淹没到水中,虽然并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是潜在的洪水威胁始终存在。基于以上情况,石家庄市的领导提出对该区域进行开发整治,经过多次协商、广泛咨询,提出区域的生态开发整治思路,但究竟是城市开发,还是生态保护,亦或开发保护并重,仍然在争论中,如果是开发保护并重,那么开发的强度应该多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介入此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石家庄环境状况及分析

1.1石家庄大气污染状况

石家庄大气污染物的月浓度峰值出现在1-3月和12月,谷值在6-8月,这与石家庄市的污染气象条件和燃煤消耗量变化吻合。降尘在2-5月出现峰值,也与气象条件有关,而来自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滹沱河流域的扬沙、煤灰场的煤灰对石家庄城市的空气质量也构成了较大的影响。大气污染物的类型在采暖期以煤烟型污染为主,而在非采暖期城市环境空气呈现“复合型”尘污染特征。“九五”末比“八五”末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增加,其中降尘污染在城市内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由于城市周边生态环境质量的逐年恶化,导致城市外来尘影响加重,以至总悬浮颗粒物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1.2石家庄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石家庄大气污染原因主要有:第一,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第二,城市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生态功能丧失,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对石家庄市空气的影响较过去显著增加,城市西部山区植被破坏,滹沱河紧临市区,常年无水,在数万亩的干裸河滩沙地上,植被稀少,沙质舒松,使城市主导风向上的风沙屏障功能完全丧失。废弃的采沙场、管理不善的贮灰场、砖瓦厂以及城市垃圾堆放场均成为有风天气的扬沙点,监测数据显示,当处于四级以上西北风时,滹沱河道及热电厂储灰场的上、下风向污染物浓度差异极大,下风向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收颗粒物浓度分别为上风向参照点的41.6倍和79.7倍。城市周边缺少大面积的防护林,绿地防尘效果小;第三,区域工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恶性循环;第四,城市内部扬尘严重。

1.3石家庄市地下水现状

滹沱河规划区域地下水污染综合指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小于0.5,属于未污染区域,因此是石家庄现状采水的主要地区。石家庄地下水变化趋势为持续性下降,受1996年8月大雨的影响,97年年平均水位回升了7.78米,其它年份均呈连续下降趋势。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主要有两种类型:降水渗入补给-农业开采型和侧向补给-开采型。2000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综合面积达340平方公里,漏斗封闭面积为54平方公里,中心水位埋深42.18米。“八五”末,市域地下水环境发生了由富水到平水,由平水到枯水,由枯水到贫水的变化,城乡配套机井报废率由“八五”时期的13%到“九五”期间的18%,地下水开采强度持续加大,水位漏斗扩展速度加快,潜在巨大隐患,地下水由点到面污染拓展速度加快,成为影响城乡居民用水安全的一大隐患[1]。

1.4石家庄市地表河道现状

黄壁庄水库下游段,除了特大丰水年水库弃水,河道才会有水,所以河流湿地已演化成河滩沙地,部分河段变成了污水河。

2石家庄市滹沱河流域(市区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1自然生态系统结构

(1)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天然林场和天然河、湖、洼地。其中河、湖、洼地常年干枯。(2)半人工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果林生态系统、人工草场生态系统、人工库塘生态系统等。农业一直以传统型农业为主。石家庄果园生态系统分布在滹沱河两岸及古河道区域的面积大约有83.2万亩,占石家庄总果园面积的46.1%,果树种类属于温带果类,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葡萄等,人工化程度高。人工库塘生态系统:石家庄市域内有大、中、小型水库和人工坑塘183个,水面面积112.15万亩。

2.2区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1)滹沱河是海河的三大支流之一,承担海河水系水源保护功能,并在海河水系水资源供求和水污染防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水年份是重要的泄洪通道。(2)石家庄城市用水有大约一半是地下水,该区域是石家庄地下水的主要采集点,但由于污染物的任意倾倒使得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规划区域内的滹沱河化肥厂附近原有10余眼水源井因水质污染物超标而报废。(3)历史上曾经是水丰土肥,农业耕种条件优越,但由于上游水资源的超量采用,大量工业废水的产生和排放,已改变了原来的生态条件,主要表现为地表水资源日益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区域由丰水向贫水、缺水乃至水荒发展,这种主要由于人为活动造成的水气条件变化,使得平原生态系统日益脆弱。(4)该区域曾经是石家庄阻挡北方沙尘的隔离带,但现状不仅没有成为屏障,由于河滩沙化反而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3生态重建在区域开发中的运用

3.1生态重建是区域发展的必然方向

由滹沱河历史变迁(图2)不难看出区域发展方向:受损生态系统依靠自然力量不能恢复,走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是必然方向。

3.2生态重建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图3)

滹沱河属于生态脆弱区,任何城市化的人工设施都会增加生态恢复的难度,因此对现状存在的大量的人工设施只能采取减法加以控制,需要增加的是大量的生态林地,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生态恢复后该区域的景观格局为:绿色本底+绿色廊道+干扰斑块+景观节点。绿色本底的面积应超过总面积的1/2,并且连通性要强。绿色廊道由加强本底连通性的各种廊道等组成。干扰斑块由保留的单位、学校及在现状居民点开发的居住区等。景观节点是在景观视觉廊道的交汇处设立标志性景观[3]。#p#分页标题#e#

3.3生态恢复重建绿色走廊的措施

(1)生物治理:加强荒漠植被保护;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加强经济林和防护林的建设;运用地方沙生植物进行裸地绿化;通过生物多样性创造景观异质性,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缓冲能力,从而恢复河道湿地景观及增加地下水保有量。(2)工程治理:泄洪、防洪、保水、补水、协调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的比例。具体对策主要有:第一,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最大可能地扩大地表水源利用量,最大限度地控制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的涵养和采补逐步趋向平衡;第二,提高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能力;第三,加强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建设,用再生水回灌;第四,取缔渗坑渗井排污方式;第五,全面治理地下水敏感区重污染河段;第六,加强固体废弃物、堆放物地治理;第七,建立集中地下供水水源保护区。滹沱河两岸历来是沿线城乡地下水的重要水源地,应在此区域建立地下供水水源保护区,严格限制此区的工业开发,对污染水资源的项目应加强控制,在本区内的工业和城市污水原则上应该就地治理、就地消化,防止工业、生活污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地污染。(3)景观整合:通过绿色本底、廊道和景观节点创造多样的都市景观。

3.4生态恢复规划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从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出发,强调生态规划的目标与滹沱河大流域或石家庄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环境清洁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4]。(2)适度开发原则。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积极创造新的生态工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寻求最佳的区域或城乡生态位,适度开发,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强化人为调控未来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3)协调共生原则。恢复后的滹沱河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系统、多层次、生态位分化的特点,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或城乡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规划中必须协调好生态农业、经济林业、观光农业、防洪系统、城市建设、景观建设等子系统之间的有序和动态平衡。

3.5生态恢复后的效益预测

(1)生态效益:防风固沙、保水蓄水、泄洪排洪、改善大气质量。(2)经济效益:经济林的计划间伐、生态农业生产、观光农业的旅游收入、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旅游收入。(3)社会效益:城市形象的整体改善,为石家庄创造后花园。

4结语

缺水——修水库——更大面积的生态缺水;贫穷——伐木——资源耗尽而更加贫穷;防洪——泄洪——水资源的白白流失;开发——破坏——环境更加恶化等问题是本区域面临的难题,也是我国北方广泛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规划中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治理措施,力求解决32平方公里的问题,但不能解决滹沱河大流域的根本问题,要恢复到以前的生态系统,必须进行大流域生态恢复工作,把本区域放到滹沱河大流域考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通过此文,我们也想呼吁有关决策部门不要再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了,不要再考虑小范围的政绩了,放眼大处,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多为后代留些蓝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