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成效

作者:陈庭平 李平 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林业局

松滋市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理座标为东经111°~112°02′,北纬29°53′~32°22′,长江干支流贯穿全境,县市流域地段多是红壤低丘和滩涂地,拥有国土面积21.78万h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达10.9万hm2,占全市总面积50%。至1991年开展“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项目以来,在全市低丘区域内大规模进行了治理与开发,并运用生态模式和先进林业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1低丘岗地环境资源概况

1.1自然条件

松滋市低丘岗地由8条小山脉自西向东延缓伸展,呈梯状下降;最高海拔815m,东部地区为平原和湖滩地,最低海拔33m,中西部绝大部分属低丘区域,海拔多在50~500m之间;以第四纪沉积母质上发育的红壤为主,土壤质地粘重,南部多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间之以石英砂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棕壤;土层一般为中土层(40~80cm),土壤pH值4.5~7.2。全境属中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温度39.5℃,极端最低气温-10.9℃,无霜期272d,年降水量1204mm,相对湿度78%。

1.2资源利用情况

在松滋低丘区域内,原生植被已基本被次生植被所代替,以马尾松树种为主,自然群落可以划分为马尾松-胡枝子-白茅群落和牡荆-茅草群落。20世纪70~80年代,全市大规模地发展了以油茶、柑桔、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以及以杉木、湿地松等为主的人工林,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划,低丘的治理与开发成效甚微,综合利用率低。甚至出现种柑毁茶、种茶毁油、栽杉毁松的错误作法,导致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90年代以发展高效经济林为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综合利用低丘资源,累计开发面积达1.3万hm2,成功地运用了多种生态模式,提高了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2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2.1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原则

实行开发一是以改土为重点,普遍推广“平梯抽槽、铺施底肥、合理间作”的开发模式;二是开发一片,成功一片,当年开发,当年收益;三是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精心建造人工生态系统,既做到改善环境又做到合理利用。如老城镇白龙埂柑桔场1991年按照“四高”的标准在荒丘上高标准建果园50hm2,成为全国低丘开发的样板。继白龙埂试验区开发成功后,全市又相继开发30hm2以上连片基地达34处,既利用了低丘的自然资源,又有效地改善了低丘的生态环境。

2.2按照农用林业经营方式原则组建人工生态系统

农用林业作为一种适合当地栽培实践的经营方式,是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生产同时或交替地结合进行,使土地的全部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体系。正是运用这种经营方式,广泛推广了立体经营模式,从初期开发“果-粮(玉米)-豆”“果-绿-菜”多项间作套种模式发展到“果-草-禽”“林-猪-禽”“林-草-畜-沼”复合生态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3按照科技领先的原则,发展高效经济树种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必须做到品种优良化,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生产。如在全市引进了宫本、中秋等早熟柑桔品种和纽荷尔、朋娜、华红、罗伯逊等优良脐橙,还引进苍溪雪梨、系列布朗李等落叶果树,并积极推广本地选育的松滋柚、玫瑰李等地方优良品种。在生产技术上推广了高嫁换种、果实套袋、果园生草、无公害栽培、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3生态开发模式的运用及效果

3.1增肥改土模式

在丘岗地实行开发最重要的是进行了土壤改良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根据这两大要素,增施肥料(主要是饼肥、磷肥、草料及栏肥),降低坡度,缩短坡长,增加地面覆盖是提高土壤利用率和减少地表径流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坡度较平缓、土层深厚的地方按照“平梯抽槽—铺施底肥”整地方式发展高效经济林,在坡度较大(25°以上)、土质较差的地方发展用材林或为保护地面自然植被实行封山育林。全市在近10年内累计开发面积达1.3万hm2,其中发展柑、橙、柚、板栗、桃、梨、杜仲等高效经济林6667hm2。由于普遍采取铺施底肥,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时大面积坡改梯,并提高地面植被覆盖率,控制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模数大多数控制在300~500t/km2•a以下,有效地改善了红壤地类的生态环境。

3.2立体间作模式

在经济林幼年期间根据作物特性和植物群体结构特点决定种植方式。如将高秆作物玉米种在梯田边缘,梯面种植黄豆、绿豆,梯壁斜面种植葡匐生长的作物如豇豆,同时选择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且与果树需肥时期相错开作物分季种植。春季种植模式为果-玉-豆型,秋季为果-绿-菜型,间作效益十分明显。据白龙埂、义兴、荷花冲3个试验点调查,每667m2间作收入达792元,最高达1484元。全市低丘开发累计间作面积达2万hm2,农民因此增收2.4亿元。而且一般做到了当年开发、当年间作、当年收益。另外还在白龙埂试验区开发茶园内实行乔灌结合,利用乔木树种庇荫的作用,以10m×10m株行距栽植3m以上樟树,为茶叶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据有关专家研究,适度遮荫茶叶一般可增产10%~30%,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效果更好,茶树在遮荫情况下表皮栅栏组织和整个叶片比单作茶树簿从而使茶树叶质柔嫩,持嫩性强,提高了生产高档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3.3种养结合模式

在果园林下种植白三叶、墨西哥玉米、苏丹草、百喜草,利用牧草养羊养鸡、鸭、鹅,以草养禽、以禽积肥,以肥养林,形成循环利用生物链式结构。如斯家场镇北河试验区1999年开发总面积30hm2,建立了林(含果)-草-沼-畜复合生态系统,舍饲养羊300头,建50m3沼气池2个,在柑桔园下种植墨西哥玉米、白三叶3hm2,同时改良湿地松林天然草场67hm2,并在果园配备喷灌设施,一个较完整人工生态系统初步形成,预计2003年产值将达到30万元以上。又如老城镇白龙埂试验区,每年在柑桔园里养鸭鹅近千只,每只鹅可获纯利5元,仅此一项在5个月时间内可获纯利3000~5000元。而柑桔单位面积667m2产量由原来1500kg,增加到2000多kg。该场自1991年开发以来,综合效益十分明显,年均产值达60万元以上,2001年大旱之年柑桔产量仍达75万kg,产值达100万元以上,创利税15万元。该地由原来不毛之地变为花果山,地面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根治,特别是多种经营模式的应用使柑桔场形成林木葱茏、硕果满枝、地面芳草萋萋、鸭鹅成群的景观,也使该场成为生态经济林开发的成功典范。#p#分页标题#e#

3.4庭园林业开发模式

庭园林业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庭院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它是以开发房前屋后隙地与宅基地紧密相连的自留地、荒丘、沟、河、渠、塘沿边非耕地资源,在人工调节下,组建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整体而形成的复合经营模式。特别是丘陵山区农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林果经济树种是他们脱贫致富之路,开始把眼光转向荒山和自已的庭园、责任山。低丘开发的生态模式吸引了众多农民在自已的土地上闹革命。陈店镇荷花冲村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该村共有丘岗地187hm2,1993年集体成片开发20hm2柑桔园,随之共有170多户农户按照低丘开发的模式在房前屋后荒丘上建果园,全村共发展柑橙105hm2,人平0.17hm2,户平0.6hm2,一跃成为全市水果专业村,农民从中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又如北大山林场农民吴宏才从1992年以来,利用房前屋后荒丘,改梯建果园0.5hm2,发展优良品种28个,并实行果园套种间作,年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南海镇牛江咀村村民周从元在自已板栗山上建起了“林-猪-鸡”模式即猪粪养树,发酵的猪粪生出蚯蚓虫子供鸡觅食,板栗树遮荫给鸡提供活动场所,鸡群啄食板栗树上的天牛椿象,形成了生物链,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全家因此纯收入每年达2万元以上。众多庭园林业户数不胜数,为全面开发低丘增添了新路子。

3.5私营农庄开发模式

近两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各类社会人员对发展绿色经济充满着希望,他们把大量的投资转向丘陵山区,并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办绿色企业,从而为低丘岗地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至目前全市共涌现404个私营农庄,开发农庄面积达1667hm2,总投资达3511.8万元。以陈店镇为例,该乡紧位于长江边,全境为低丘,现有农庄60个,总面积达530hm2,其中荒丘达260hm2,庄主已投资700万元,年收入200万元。这些农庄多采取农、林、牧相结合的模式规划农庄。如陈店镇个体户刘忠平弃商经林,购买荒山67hm2,已开发15hm2,山顶栽松、山腰栽果、山脚栽花、山涧养鱼生态农庄初具雏形。又如原农业局退休干部刘生璧创办滋华种植有限公司,租赁丘岗地9hm2,以种植晚白柚和脐橙为主,参照美国家庭农场管理方式,以种-养-加-销一条龙生产模式,年创效益30多万元。私营农庄开发模式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结语

长江中下游的低丘是农林业的结合部,为农林业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经济薄弱,生产力低下,一向是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感到难开发治理的地方。松滋市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和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地运用了增肥改土、立体间作、种养结合、庭园开发、农庄开发多种生态模式,并以发展经济树种为主,充分地利用了物质(土壤系统)能量、时间与空间、信息等四大资源,为综合治理与开发低丘创造了最优化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走出了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在丘陵山区推广运用这些生态模式,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