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态建构有效途径

地区生态建构有效途径

 

近年来,邹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抓,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该县生态建设主要措施   邹平把生态县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共建的工作局面。将生态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安排部署,持续加大推进力度。该县建成一处部级森林公园——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魅力名县、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山东省生态经济十强县、首届山东省文明城市。2010年,该县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环保厅代表国家环保部对第七批部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称号。   (1)加强环境监管,改善环境质量。以“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突出综合整治流域污染、改善区域水质和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两项工作重点,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起了“谁的断面谁负责,谁的点源谁来管”属地管理的考核监督机制框架。通过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实现了生态县建设由环保部门“独唱”到各镇办、各部门“大合唱”的转变,在全县形成了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强大合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明显,省控河流水质已达到稳定恢复鱼类生长的条件,实现了水生态修复治理的重要转折。   (2)完善规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建设生态县的要求,2001年—2005年,先后4次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修编。2002年6月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单位,2003年7月科学编制了《邹平县部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09年编制完成了《邹平县城乡统筹规划》、《邹平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全县城乡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探索生态建设投融资渠道,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自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80多亿元,实施生态建设工程70余项,全县生态建设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以上。   (3)强化宣教手段,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县建设理念,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生态、崇尚环保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了以“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等为细胞工程的“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实现了生态创建覆盖城乡,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正在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底,该县共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3所,市级以上绿色社区2个,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计,3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4)打造绿色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环境。通过推广良种良法、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项目技术支持,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分别为270公斤/公顷和2.38公斤/公顷,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推进村50个;发展各类蔬菜大棚1600余个,现代畜牧养殖小区280余个,全县标准化基地面积达到32万亩;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部级“三品认证”达到26个。突出加快“三网”绿化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7%。积极加强农业节水改造工作,该县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节水灌溉面积达62万余亩。   2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方向   生态县建设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工作难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县建设工作要求与政策机制的矛盾、环境保护执法工作任务与执法力量的矛盾还依然存在。在下阶段工作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规划的主导地位,切实抓好生态县建设规划的实施。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保证规划的延续性,把“绿色GDP”的理念真正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切实按照规划要求,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根据实现路径和已确定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有计划地按年度、分阶段实施。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规划,自觉地维护和实施规划,使生态县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加快结构调整,将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工作推向深入。坚持工业结构调整,杜绝“两高一资”企业上马,把好源头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计认证。   (3)加强环境保护,不断增强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一是抓机制,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好转。坚持断面考核制度,加大日常检查和夜查等专项检查力度,确保水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二是抓执法,扎实推进“环保惠民”工程。严厉打击“土小”企业害民行为,从根本上降低环境信访投诉总量。不断加大群众环境信访投诉的查处力度,积极为民排忧解难,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