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区建构问题与化解策略

生态经济区建构问题与化解策略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它位于湖南中北部,是一个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经济区域。洞庭湖是长江和“四水”(湘、资、沅、澧)的“胃”,长江中下游的“肺”,它吞吐长江,接纳“四水”,具有典型的大江大湖特色。“洞庭湖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和腹地。”[1]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作为连结长江的大湖,洞庭湖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洞庭湖区是京珠、京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区,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因此科学地定位洞庭湖区的发展,对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借鉴世界上大江大湖治理及国内大湖治理经验,我们认为洞庭湖区宜定位为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等生态型经济。

一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洞庭湖曾经有‘天下水’的美誉,岸芷汀兰,沙鸥翔集。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增多,洞庭湖面积由60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2600多平方公里。”[2]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的大开发,洞庭湖生态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是洞庭湖科学发展的现实的必然选择。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区域协作和共谋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在此大趋势下,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政策导向。因此,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推出了环渤海经济圈、海西经济协作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等区域发展规划,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带、协作区、工业走廊等新经济体竞相涌现,并迅速成长为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切都对洞庭湖区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洞庭湖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最近几年,湖区的长沙、岳阳、益阳、常德四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一半以上。所以,建设生态经济区,科学定位洞庭湖区的发展,凝聚力量、整合资源、争取支持,必将使这一地区成为湖南最有条件、最有潜力实现重点突破、加速崛起的地区。

(二)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化拓展

国务院确定长株潭城市群为部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维护湖南乃至世界生态的重要一环。因此,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化和拓展。因为生态经济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的两型经济,两者在目标、方式、路径上是一致的。洞庭湖区地处湘鄂赣三省之间,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洞庭湖生态系统,促进湖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探索湖区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的领域和空间;有利于加强湖区中心城市建设,有效提高湖南的省域竞争力;有利于将长株潭城市群的能量向周边传导,加快实现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三)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是要探索和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因此,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以生态经济为突破口,探索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路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一是有利于湖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就是要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就是要倡导文明、节约、生态、低碳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洞庭湖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对湖南乃至世界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推动生态环保机制的创新,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按照“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强化区域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分工布局,加强国内区域合作,促进国际生态合作等,这无疑有利于促进洞庭湖区域的协调发展[3]。

目前,与洞庭湖类似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等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借鉴国内外大江大湖开发建设经验,我省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早日出台洞庭湖区域发展规划或专项扶持政策,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尽早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洞庭湖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按照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洞庭湖区还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然灾害问题。洞庭湖是世界上水文形势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由于自然演变、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等因素的影响,湖泊面积逐年缩小,调蓄能力越来越差。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每年的防洪问题十分突出。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水患问题大大缓解,但缺水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尤其是季节性缺水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对湖区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十分严重。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大发展,洞庭湖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等各种污染使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物链变得十分脆弱。虽然国家花大力气加强了对洞庭湖的污染治理,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能源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洞庭湖生态保护特别是湿地保护仍任重而道远,需要湖区政府和人民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p#分页标题#e#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洞庭湖是国家商品粮棉最集中的产区之一,也是“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湖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所以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要考虑需要发展哪些产业、怎样进行合理布局、哪些产业应限制发展、哪些产业要淘汰等必须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是县城和小城镇发展不快,存在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其次是水利排灌设施陈旧,防洪抗旱能力偏低;第三是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发展缓慢。

五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够。湖区几个行政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内在的有机的经济联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没有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互动,制约了洞庭湖区的长远发展。六是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如发展观念落后、政策法规不配套、措施乏力、工作缺位等一些长期困扰和束缚洞庭湖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加以破解。

三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积极应对生态、经济和民生挑战,突出湖区特色,将洞庭湖区打造成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生态区域。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制定科学规划,引导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是科学建设的指南,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们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区域性原则,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面向未来,科学谋划”[4]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航运物流、生态旅游、生态宜居等方面的内容。规划要努力争取进入国家层面,获得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要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区域协调发展,把洞庭湖打造成环境更加优美、产业更加优化、社会更加和谐、特色更加鲜明的生态经济区。

(二)加强区域联动,认真落实规划规划

是纸上的东西,光有规划没有行动还是不行。要行动,不仅是区域内各行政区要认真落实规划,还要努力创造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大力促进区域发展的政府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动,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发展共推,促进湖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壮大和科学发展。要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成功经验,争取国家对洞庭湖区域发展在战略层面上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省委、省政府要研究出台新政策,积极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只有这样上下联动、区域联动,才能真正落实好科学规划,保障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科学发展。

(三)争取政策支持,改善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机遇,更多地争取国家对洞庭湖区的政策性支持,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将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具有快捷、安全、畅通的公路交通网,具有较强通航能力的水运网,具有防洪抗灾能力的水利设施体系,具有信息畅通、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通信支持体系,促进洞庭湖区的长期、可持续、生态发展。

(四)坚持生态优先,加强治理和保护

在发展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的同时,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确保湖区生态安全;要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加强湖区湿地保护;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湖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坚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要按照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要求,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载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一个生态宜居区域,改善洞庭湖及受其影响的区域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湖区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把洞庭湖区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桃花源里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