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农业基本情况及生态建设措施

城区农业基本情况及生态建设措施

作者:杨代强 尹学明 杨春艳 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宣汉县林业局

达州市位于大巴山南麓,北靠陕西,南临重庆,是四川东部重要的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城区面积30.18km2,2004年常住人口46.15万人。《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定位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具有文化、山水特色的川、渝、鄂、陕结合部的大城市,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86.57km2,人口约为90万人。为了有效改善城区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达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城区生态建设战略,在城区建设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生态屏障,城区农业生态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1自然条件

城区生态建设范围北至罗江,东至盘石,南到木瓜铺,西至铁山,面积约390km2。城区地貌属盆中丘陵区与盆周低山区连接地带,境内主要山脉有凤凰山、铁山、犀牛山等。最高海拔位于铁山黄瓜梁1068m,最低海拔260m。区内河流属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以州河为主要干流,较大的支流有明月江、双龙河等,其它水域有莲花湖、河龙水库、梨树坪水库、犀牛山水库等。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同步,雨热同期。由于年际间相同月份的降雨量差距很大,7、8月份既是容易出现伏旱又是最可能突发暴雨洪灾的时候,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90.88mm。土壤以紫色土类为主,另有少量冲积土类和黄壤土类。

2农业基本情况

城区生态建设范围涉及通川区、达县5乡7镇3个办事处1个管委会。包括通川区西外镇、北外镇、复兴镇、东城办、西城办、朝阳办、双龙镇、罗江镇、盘石乡、东岳乡、莲花湖管委会;达县南外镇、江阳乡、斌郎乡、河市镇、幺塘乡,共有154个村,其中自来水受益村114个,通汽车村152个,通电话村139个。乡村户数72088户,乡村人口数为237925人,有劳动力资源121984人,乡村从业人员112253人。区内乡(镇)2004年末有耕地127298亩,其中水田76808亩,旱地50490亩,旱地中25°以上坡耕地14460亩。主要农作物总产量300391t,包括谷物、玉米、红苕、小麦、油菜、洋芋、高梁、花生、苎麻、蔬菜、水果等。项目区花卉、食用菌、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规模,畜牧业比较发达,2004年出栏生猪31.2万头,肉牛1.97万头,肉羊2.55万只,小家禽32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1305t、5100t、800t。生产鱼苗2200万尾,鱼种950万尾,可放养水面15286亩。化肥施用量23140t,农膜使用量620.3t,农药使用量174.1t。

3农业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达州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的文化、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基本上仍沿袭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不明显,农产品加工等体系滞后。达州市城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种类丰富,但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不明显,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运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原料产品与加工产品比例不协调,农产品附加值低,有特色优势的名牌产品少。

(2)农村经济过份依赖种植业,种、养殖业内部各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到2004年底,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仍处在支配性地位,粮经作物播种面积之比为5.5:4.5,在粮食作物中,又以水稻为主。在养殖业中,畜牧业虽然新增了许多食草动物品种,但没有摆脱生猪一枝独秀的局面,渔业特色养殖规模较小,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综合优质率只有30%左右。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较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1家,产生的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农村能源大部分以烧柴为主,对森林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

(4)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2004年,项目区化肥施用量达到181.8kg/亩,而氮、磷、钾的平均利用率为35%、19.5%、47.5%,利用率低,残留浪费严重,造成土壤板结,水质富营养化;农药使用量1.4kg/亩,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使用量达620.3t,大部分很难降解,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滥用饲料添加剂导致畜产品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极大地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

(5)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达州市位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体破碎、切割剧烈的大巴山南麓,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危害。项目区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384t/km2。

4城区农业生态建设对策

4.1农业产业分区

建设区是水稻、油菜、苎麻、水果、中药材的适宜生产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根据建设区农业产业特征,以及地理、资源、环境条件,结合《达州市农业发展规划》以及通川区、达县《农业发展规划》和通川区、达县《优势农产品规划》,按“东花果”、“北菜蔬”、“南肉食”的总体思路,将建设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三大发展区域,即以江阳乡、盘石乡沿明月江两岸建立观光休闲农业区;以双龙、东岳、罗江、复兴等乡镇为主建设优质蔬菜、水果生产区;以河市、斌郎、幺塘等乡镇为主建设畜牧养殖及苎麻生产区。

4.2无公害农业建设

为了解决农产品污染和安全问题,建设区应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为核心,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

4.3水土保持建设

按照预防为主、生态优先、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治理思路,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区25°以下的坡耕地改造成梯地,实施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煤矿废渣、工矿废弃物毁坏的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突出坡面水系建设,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充分发挥人工治理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对区域内的宜林荒山荒地进行植树造林,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的能力。#p#分页标题#e#

4.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通过加强宣传培训,使农民认识到滥施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增强科学施肥、用药,保护环境的意识;控制化肥施用总量,积极推广平衡施肥,科学施肥,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复混肥、微量元素肥,保证有机养分所占比重不低于总养分投入的50%,分别在通川区、达县建立土壤肥力监测点、肥效观测站、土肥检验室、农化配肥站,负责农作物营养诊断和农肥供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手段,引进低毒高效农药,筛选出药效好、降解快、残留低的农药品种,全面禁止储存、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引进、试验、筛选出高效的微生物制剂及控害生物,更换施药器械,推广滴漏手动喷雾器,实行对靶喷药,毒饵站灭虫鼠等先进的植保技术,把施药流入土壤中的比例降低到10%以下。

4.5农田林网建设

农田地坎、地埂,应合理配置经济林木、用材树种,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农田上的光、热、水、肥等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总体经济效益;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为主,向发展经济林、林粮结合的多种经营转变,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6农村能源建设

达州天然气储量丰富,全市天然气远景资源量达3.8万亿m3,近期可开采储量为1.26万亿m3,占2004年全国可开采储量的52.5%。根据达州城市总体规划,近期部分集镇使用天然气,远期普及使用。建设区内交通方便,与集镇距离较近的农户应鼓励以天燃气(液化)作能源,距集镇较远的农户必须加强以沼气建设为主,省柴、节煤炉灶和薪炭林建设多种形式结合的农村能源建设。

4.7清洁引用水建设

建设区应采用集中连片供水方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面解决村镇人口饮用水卫生问题。饮水工程做到每村一个自来水供水站,主管道铺设到每一个农户家,使每一户村民都用上合格的饮用水。

4.8卫生厕所建设

目前大部分农户均使用与猪圈连为一体的厕所,卫生条件较为恶劣。要使厕所相对独立,安装陶瓷大便器,配备水冲设备,达到整洁、卫生要求。猪圈要开设通风窗、采光窗,达到通风、采光、卫生的要求,圈舍内地面铺水泥地或石板。争取用15年的时间,使城区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治理,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起稳定的农田生态体系,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生产计划”,特色优势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部分优质农产品达到AA级标准,为达州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农副产品,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