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生态环境创建思索

住区生态环境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丁金华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道路绿化作为“点、线、面”中“线”的部分,起到连接、导向、分隔、围合等作用,其绿化的宽度、质量和距离对于整个居住区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起着关键的作用[1]。首先,加强道路绿化的宽度,将原本狭窄的道路绿化带建成带状绿地。可将建筑退后道路红线,加宽道路绿地的宽度,使之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的林荫道,这样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不仅增加了公共绿地的面积,也有助于正好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其次,充分发挥道路带状绿化的绿色纽带作用,将分布在住区各处的散点绿化斑块有效联系起来,带状公共绿地与住宅群庭院空间绿地互相渗透、连通,其共同构成整个住区的绿地系统网络,保证了整个居住区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让绿地生态化、系统化、野趣化。

提高绿化配置的生态适应性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所占据的基本生活单元,体现了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首先,居住区环境的绿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运用生态位、互利共生、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理论来合理进行树种配置和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合植物群落系统,从而更好发挥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高质量的绿化景观。植物的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地带性树种,它们一般比较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需要的养护、水分等投入也较外来植物少,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其次,也应注意在居住区绿化环境建设中强调立体绿化的模式。

所谓立体绿化是指包括阳台、平台、屋顶、墙面的绿化,是“土地空间化”设计观念影响下形成的绿化形态。它可有效增加绿化面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微气候环境。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多样性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同时,植物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将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功能。有数据表明,同样面积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的综合效益(如释氧固碳、蒸腾吸收、减尘杀菌及减污防风等)为单一草坪的4~5倍,而养护管理投入之比为1:3。生态效益的趋势是乔灌草复合型群落>灌草型群落>单一草坪>裸地[3]。所以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应避免盲目使用大面积的单一草坪,而建设综合生态效益更佳的复合林地绿化。

水环境是居住区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子,良好的水环境能对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住区中的水环境建设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人造景观、特定的功能建设方面,水环境的自然性、生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研究如何收集和利用自然降水、有效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水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对营造居住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雨水的蓄水再利用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而大量的居住区环境建设用水基本上是城市供应的可饮用淡水,资源的浪费与我国的缺水程度形成强烈的反差。有效进行雨水的储留再利用是住区水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

首先,利用住宅等的屋顶蓄水。其主要包括集水区(通常是屋顶)、输水系统(沟槽、落水管、管道)、过滤系统、储存系统(水箱、水池)以及配水系统,有时还设有渗透设施,并与储水池溢流管相连,当集雨量较多或降雨频繁时,部分雨水还可以进行渗透。其次,通过利用基地的池塘、洼地或人工开挖而成地面景观蓄水池来蓄水。一般可按自然排水坡度将居住区分成几个汇水区域,每个区域最低处设蓄水池。地面景观蓄水池可将水池设计成高低水位两部分,高水位部分四周采用自然渗透土壤设计,让雨水慢慢渗透回土壤,低水位部分底层采用不透水基质,可储存高低水位间的雨水进行蓄水再利用。改善基底的储水渗透性居住区中大量不透水铺装阻绝了雨水渗入土壤的机会,使得土壤丧失了良好的吸水、渗透、保水、蒸发的能力,容易造成热岛效应。改善基底,提高渗透性可令地面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涵养地下水源,缓解住区土壤的板结、密实,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也提高土地蒸发水分潜热的能力,有效调节住区气候环境。首先,力争保留最多的绿地,因为绿化的自然土壤地面是最为自然、最环保的保水设计。

大雨时树叶可将10%~30%的雨水截留住,地面上的植被、落叶等也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和暂时储存雨水,并且绿地的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疏松多孔,吸水量很大。其次,选择合适的铺地材料。在居住区停车场、步行道等负重小的路面采用植草砖、空心水泥砖等透水性铺装材料,或用不透水铺装有间隙地铺砌,让雨水渗入地下是重要的一种解决措施。或者在开阔地域下方填入砾石材料,让雨水暂时储留在砾石间的孔隙之中,然后再以自然渗透的方式入渗透到土壤中。另外,在高密度开发地区,无法保证足够绿地和透水铺装时,可采用人工设施辅助降水渗入地下,常见的设施有渗透井、渗透管、渗透侧沟等。这些人工设施主要是将基地内无法自由入渗的雨水通过排水工程集中到管内,然后通过管壁的渗透,慢慢渗入土壤中,达到其辅助入渗的效果[4]。促进水体的自然净化居住区中适宜的地表景观水体不仅丰富、美化了景观视觉,同时开放的水面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若无完善的水处理系统,景观用水必须频繁更换以保持清洁,所以节约用水、加强地表水的自净能力,促进水的循环也是住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考虑利用植物净化。住区环境设计中,水景常与绿化结合在一起,在创造良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发挥着更强的生态效益。水边的植物能阻滞泥水、净化雨水,有意识地栽植或保留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抵御水体污染。例如,芦苇就有很强的吸收某些污染物的能力。其次,尽量保护好住区基地原有的湿地资源。湿地对污水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在污水流经湿地的过程中,由于基质的吸附、过滤,氧化还原及微生物分解作用,可使污水中的多数污染物质分解成为无害的或可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在维持湿地生物正常生长的过程中,使水得到净化。另外,促进景观水自身的循环也是防止水污染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可考虑将雨水收集系统和景观水系结合起来,并配合水生植物和土壤过滤进行水的处理,使景观水系统流动起来并保持清洁形成优美的水景。另外,也可采用机械装置使之流动起来,与喷泉、瀑布等结合形成的循环水流,不仅会使流水不腐,而且也会产生很好的景观效果。#p#分页标题#e#

绿化环境和水环境是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从景观视觉的角度出发,更应结合生态学原理将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综合考虑。通过合理利用绿色技术加强对住区绿化环境和水环境的生态优化设计,可有效改善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创造优美景观的同时,也发挥其最大的生态作用,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