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生态文明建构

高师院校生态文明建构

 

生态文明是人类正在建立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的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代会的报告,并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之一。然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就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主力军作用。[1]而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发挥自身优势,科学整合资源,积极承担起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是一项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师院校在建设生态文明内蒙古中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区域开发向中西部的战略性转移,内蒙古这个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西部省份,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作为资源大省和我国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生态环境面临逐渐恶化的趋势。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究其根源是广大领导干部及各阶层公民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政府决策中环境伦理观缺失,企业对经济利益无节制的追求,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以及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还比较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基本理念,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新的文化思潮和教育思想,[2]而高等师范院校是这种文化思潮和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的源动力和工作母机,高师院校既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还肩负着生态道德教化、生态文明传播和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素质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因此,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理念,以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主动跻身于“绿色内蒙古”的建设行列,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以创建绿色大学为切入点,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的合格师资为抓手,主动地承担起倡导绿色文明,发挥绿色服务和示范辐射作用。   1.高师院校能够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的教师是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得以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生态环境素质的主要途径。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师范教育具有投入小回报高的特点,因为教师是各种知识、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通过他们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传播,其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所达不到的,也能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大众性的特点。在师范院校的学生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职前教育了解中国的环境状况,提高认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通过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教育青少年,对促进全民族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有其特殊意义。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切实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学生的职前培训工作,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适应新形势下基础教育的需要,培养中小学急需的既能从事学科课程教学又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2.高师院校能够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它涉及到人们深层次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调知和行的统一。生态文明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因而它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科学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地学、生物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也涵盖了人文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内容,体现了现代科学文理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学生主动认识自然和社会,了解来自不同角度文化的观点,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做出选择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价值观念,并积极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科技素养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又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新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3.高师院校能够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我国现有高师院校250余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4,目前有上百万的庞大人群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3]在高师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和技能等素质,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社会培养输出了大量具有良好环境素质水平的合格公民,为未来的家庭培养了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家长。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会成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通过师范教育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的传播和辐射效果,可以达到教育一代人带动几代人的效果,对提升全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高师院校能够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师院校是传播可持续性思想、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高师院校应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设置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办学成本审计制度,通过节纸、节水、节电等节能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绿色大学的创建是高师院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标志,既有助于加深师生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也将会给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榜样,对学生、家庭和全社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p#分页标题#e#   二、高师院校在建设生态文明内蒙古中的实践   基于以上重要作用的认识,内蒙古师范大学自2004年开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工程”,在全国西部省区高师院校中率先迈出了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步伐。2005年,在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帮助下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2007年,学校被内蒙古教育厅、环保厅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可持续发展教育基地,经过近八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师资为抓手,以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为基地,以促进内蒙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同时,积极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服务领域,开展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局长和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专项培训,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1.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完善师资培养方案。2003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两个纲领性文件;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颁发了《内蒙古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实施纲要》,决定把《内蒙古生态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体系。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对师资培养的新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准确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整和精心设计,改变理论教学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压缩专业课课时,增加选修课课时,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突出进行教学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力求使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构建绿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既然要着眼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一定要在绿色课程体系构建中得以体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绿色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了必修课,而且还开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首先,师范院校学生承担着未来的专业教育任务,因此,必须把生态环境类课程列为师范院校必修课,这是促进生态文明实施并常态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生态环境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学校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导论》等课程列为了必修课程。其次,开设了多样的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程。学校积极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供不同专业、不同兴趣、不同择业倾向的学生选修,从而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再次,开设了对于师范生来说更为重要的着重问题探究的实践活动课。这类课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贝迩绿色创新示范课程”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针对身边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撰写出许多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如“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与内蒙古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新校区周边水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等等。   2.发挥校园教育示范功能   为了全面提高师范生生态文明素质,改变他们的生活及思维方式,学校还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绿色校园”发挥教育和示范的双重作用。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和谐的教育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培育生态文明精神,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同时,“绿色校园”还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推广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应用的示范区,对周边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相当强的辐射度和示范影响力,[4]也将会给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榜样。内蒙古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为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优美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本着建设一块,美化一块,和谐一块的原则,投资对校园绿化进行整体规划,争取做到可绿化绿地全部绿化。特别是近年来在新校区绿色校园建设中,针对本地区水资源缺乏,而风能、太阳能比较丰富的特点,实施生态湖建设工程、中水回用工程、风力发电路灯工程、生态园建设等,既达到了改善校园环境的作用,又能发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示范作用。   3.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服务领域   现今,“高等学校不完全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它已经成为仅次于政府的社会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成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5]结合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走出校园,开展实质有效的培训,提高广大在职教师和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的思想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师院校推进地方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的重点和关键。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全面启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首先与内蒙古教育厅配合举办了两期面向教育局局长的培训,组织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的93位教育局局长参加了以《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专项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原则,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赢得了受训学员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本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对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认识;随后又结合自治区教育系统的继续教育,对全区300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专项培训,提升了他们从事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作能力,很好地发挥了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知识的传播及辐射作用。   服务于政府,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拓展的一个新领域。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过信访、提案等方式向自治区领导建议开展针对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经过不懈努力,在当年11月与乌海市党委组织部达成协议。从2006年年初启动,历时半年时间,共举办了六期,率先对乌海市41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培训。培训教学邀请了国家环保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办、自治区环保厅的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授课。为使培训内容科学规范,学校编写出版了38万字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干部培训教程》。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以后,2007年6月,学校协同内蒙古环保厅承担了环保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在内蒙古的实施工作,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等4个盟市近3000多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2011年,学校又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学会的“生态中国教育行动”在内蒙古的实施工作,对呼伦贝尔市200多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以“生态旅游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p#分页标题#e#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绝不能局限于对校园内的“绿色人才”的培养,而更应该重视推进全社会“绿色氛围”的形成和带动全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提高,[6]最终应达到推广到全民、服务到全社会这样一个目标。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