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精神生态的重置与救赎

新媒体下精神生态的重置与救赎

现代化给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精神生活遭遇到空前的困惑与危机,社会公信力下降、人际间诚信缺失、社会道德底线失守……严重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物质的嚣张和精神的萎靡,使经典现代性正遭遇着空前的合法化危机。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人类的经济与政治关系,而且连同人类的思想意识都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在现代性社会生活中,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让精神由荒漠成绿洲,这是横亘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精神生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迁,一种融合创意时代特征的媒体新品种(新媒体)应用而生。一般而言,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一个经典现代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后现代性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精神生态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在机遇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媒体展示的舆论监督功能推动着精神文明建设。新媒体具有的即时性、大众性、交互性、透明性等特征,在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方面,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赢得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和信任,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公平与公正。二是新媒体蕴含的时代特征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有赖于人的精神生态平衡。个体的自主独立、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健康等是一个人全面和谐的深邃的精神动力。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提供了开放、无限的信息及信息容量,使得人人都享有获取知识的平等权。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新媒体一改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运用碎片化、偶发性的非线性排列组织形式,构筑起“网状———链式”信息传播新系统。这种传播方式完全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得网络人可以广泛、自由、平等、即时地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充分展现时代思想的“百花齐放”。

新媒体对人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全时段的,既能够给人类精神生活带来机遇,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性危机。它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能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运用不当,它裹挟的精神祸害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发不可收拾,给人类生态造成很大的风险性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媒体的极端个人化导致社会伦理失范。新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与去管制性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新媒体的虚拟性往往使人逃避现实,沉浸于虚拟世界,极易产生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新媒体的匿名性与去管制性又使得一些人无责任地散发虚假言行,引发现实人际信任危机。新媒体给予所有使用者无限的自由,人人都可以成为注意的中心,可以借助网络、手机等工具,飞扬心情,放开行动。“在新媒体下,每个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然而,这种毫无约束的自由往往是致命的,自由会蜕变为任性妄为。如“人肉搜索”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传统文化的肆意恶搞、戏说,肆意地泄愤、发牢骚,等等,颠覆着社会传统伦理秩序。

二是多种文化碰撞容易产生精神生态的无序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致使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交汇、碰撞引发思想混乱、价值观念的迷失。各种文化碰撞中,西方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冲击和消解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构成极大影响。与这种冲击和消解同时进行的是人们所面临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东方性与西方性的交锋。新媒体时代,各种文化思想的交集,致使人们在价值观念上造成极大困惑而难以抉择。

三是追求物质利益致使人文精神缺失。推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的“注意力”,为获取更多“注意力”,生产出强大的“注意力经济”,新媒体往往不关心人文关怀问题。为吸引受众眼球,迎合受众口味,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网络信息日益低俗化、庸俗化,甚至色情化。从“芙蓉姐姐”“凤姐”到“伪娘”的媒体宣传,色情网站“躲猫猫”式的闪现,跳楼、、强奸、杀人等不厌其烦的网络轰炸,利用手机、QQ、邮箱、博客、微博等无孔不入的信息渗透……屡屡挑战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社会道德底线。信息泛滥,真假难辨,“他人便是地狱”,社会信用度下降,人与人之间信任发生危机,人间原本应有的温馨、和善、互帮互助演变成动物式掠夺。

可见,新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生态面临着种种风险性挑战。这种风险性危机警示我们:要合理地规避风险,理性使用新媒体,促使精神生态合理化。

二、精神生态合理性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人的存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生物性存在、社会性存在、精神性存在。三个层面既密切相关,又不相等同,更不能相互取代,分别对应于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精神生态学三个范畴。“所谓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意识、思想、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的一系列客观条件以及这些精神现象及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界生态、社会生态、思维生态和个体内环境生态等四个方面。它侧重的是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客观条件及其环境的研究。”〔2〕由此可见,精神生态既是主体内在精神的平衡,更在于主体内在精神生成的外部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和谐,它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辩证统一。

精神生态合理性应以“生态合理性”为本位,构建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的统一。为此,构建精神生态合理性需要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

1.多样互补原则。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辅相成,构成生态统一体。多样互补性是生态学的重要原则,精神生态的平衡、合理必须遵循多样互补性原则。多样互补性是指精神生态是丰富多彩的,各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性质属性和发展过程,不能相互取代与否定,而是相互补充、共同繁荣和进步。多样性要求关注事物的差异,尊重事物的不同特色,要求具有求异思维、创新理念。互补性为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共同方向和目标,避免因过分强调多样性导致事物的孤立、自我封闭。构成精神生态分内、外两因素,精神生态的平衡、合理发展需要内外因素的整合协调。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是精神生态的前提、基础,精神生态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保障。#p#分页标题#e#

现代精神理应比中古、远古时期的精神更为丰富多样与正当的统一性,然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思想日趋平面化,感性麻痹与精神畸形单向度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新媒体为人类开辟出一个新的精神生态时代,利用网络、手机、QQ、微博等工具,展现精神生态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的辩证统一。

2.整合统一原则。精神生态自身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具有整体性与统一性的特征。整合并非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相应规则实行科学合理的统一。系统解体,即整体统一失效,就意味着精神生态危机的出现。精神生态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将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统一起来,将精神生态子系统融合到生态这个大系统,形成自然—社会—精神三者良性互动。另一方面,精神生态内部系统各组成部分按比例地逻辑运行,如,感性与理性是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感性与理性出现对立与分裂,就会破坏精神生态的均衡与协调,呈现精神危机,严重的会导致整个精神系统的整体目的意义的崩溃。整合统一原则意味着构成精神生态的每个因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印证的。因而,整合统一的结果不是1+1=2,更不是1+1<2,而是1+1>2。所以,精神生态系统中,倡导整体与个体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合理性基础上的个体价值的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实现,反对不顾整体利益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

3.共生共存原则。共生共存即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堡,而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共生共存的社会,任一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其生存发展。现代性的合法化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破解危机归根结底在于人类自己。“对人的安乐,最需要还是人。”〔3〕出于人类自身安乐的需要,人类必须与自然、与动物以及人自身协和一致,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和谐,因为自然危机、社会危机的根源在于精神危机。共生共存原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原则,它要求每个人具有高度责任心。新媒体时代,促进精神生态和谐,促使人、社会、自然共生共存:一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树立生命的神圣、平等观念;二要学会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与别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三、新媒体下精神生态的重置与救赎

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人类创设着新的精神空间,改写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人类的精神文化不断被现代化进程翻新,新媒体时代是人类现代性的一种表现、一种结果,也是现代性的一种本质、一种内涵。新媒体时代赋予人类精神生态新的元素,它可能成为人类精神生态健康发展的积极传播者和塑造者,也可能成为精神生态发展的阻碍者和摧毁者。因此,对待新媒体要因势利导,遵循精神生态合理性原则,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端正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精神生态的重置。

1.通过新媒体营造良好的外部精神环境。现代化进程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履行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最佳平台。传统媒体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线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政府、官员、财团把控着社会的话语权,普通民众往往被边缘化。新媒体的传播颠覆了此金字塔结构,形成多中心的、网状的信息传播新体系,这种传播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特征,消除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给所有使用者无限的自由,人人都可以是媒介的主人,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在新媒体上都拥有一席之地。

因此,政府遇事不能一味采取封堵方式,应广开言路,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增强社会和谐与生机。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通过新媒体积极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关系,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多元发展的社会文化,孕育出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共识,增进民众的幸福感。严惩和堵截引起社会极大公愤的行为、事件,增强社会公信力;杜绝制假、贩假,维护和保障民众生命安全;破除社会诚信危机,回归人与人之间自然、协和关系;进一步深化市场改革,端正物质观、金钱观。

如果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社会各阶层、团体、组织融洽相处,那么在新媒体下,每个传者与受者就能够自觉规范自己,把守社会道德底线,营造良好的精神运行环境,促进社会精神生态的良性循环。

2.通过新媒体来创设新的舆情机制。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很明显:信息量大、舆论监督强、受众参与性大等,如,“郭美美”事件经网络曝光后,引发了一场震动中国红十字会的风波。“7.23”温州动车事件,从救援情况、寻人、民众的高尚,到事故真相、历史旧账、问责等进行深入揭示和探讨。新媒体下引发的这种“民间舆论场”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减少社会“污垢”,净化社会空气,展社会大爱,扬浩然正气,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新媒体所带来的隐患也是实在的,“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传统主流媒体尽管在事件报道中为保持“常态”而“失明”“失语”,但不可否认,在“大事”面前,传统主流媒体更能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互动。鉴于此,打通两个舆论场、创设新的舆情机制,显得十分必要。传统媒体应着手自身改革,本着“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形成交集,充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新媒体需要加强自律与他律,网民需要自觉提升网络素养,实现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与政府的引导和管理有效协调。

3.实现新媒体自律与他律的叠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伯格纳提出“涵化理论”,指出媒体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多媒体、跨时空传播,即时且信息量大,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海量信息的快速需求。但是,由于新媒体下每个人选择性强、参与的自由度大,这就需要新媒体具有更高的自律性。《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早在2002年就对互联网站作出一系列规范,提出爱国、守法、公平、诚信基本原则。可见,新媒体的自律关键在于“媒体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每个“媒体人”在意识深处都应有根“秤”,一根能“秉持社会良知,维护社会公平,弘扬社会正义”之秤。“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天价烟”等,通过网络媒体的揭露,大大弘扬了社会浩然正气;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通过新媒体海量信息、实时更新、多媒体、跨时空的传播,谱写出一曲“人间真情、天地大爱”之歌。然而,当媒体和大众无法自律时,就需要他律,需要有相关条例对一些行为进行规范、约束甚至刑事制裁。我国陆续颁布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通过新媒体的自律与他律的紧密结合,恢复和创造良好的精神氛围。#p#分页标题#e#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现代性逐渐遭遇异化,沦为工具理性,人类的精神生态也变得千疮百孔。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作用的发挥,必将给人类的精神生态施以重塑,同时,必定能够促进现代性价值理性与生活理性的回归,这也必然影响和冲击着人类的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人们期待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