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艺传播发展过程和现状

论述文艺传播发展过程和现状

作者:王少青 单位:湘潭师院

现代传播学使用英语“C冶11训unication”一词用来表示精神领域的交往活动,通常译作“传播”。它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甲的精神内容(知识、判断、感情、意志等)传播给乙等等,或者说,甲的动作、语言、记录等符号效果作用于乙或乙以外的他者’心,包含着人际沟通,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等多种涵义。文艺传播则是人类文艺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人与其所属组织、团体及社会群体等)之间通过特定媒介进行文艺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和反馈的总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广义的物质生产包括四个环节或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并说明四者的关系:“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中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而“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②,交换的内容和交换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决定的。

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同样适用于精神生产领域。完整的交往、交换范畴,应该包括全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广义)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物质和精神活动能力、物质和精神活动成果的变换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文艺传播作为人类精神交换形式的一种,也是人类的文艺审美活动、文艺审美能力和文艺审美成果交换、流通和传递的过程,是文艺实践活动中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创造、互为主客体的过程,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文艺传播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首先,文艺传播具有精神性与物质工具性。文艺传播是广义的艺术生产的一个环节,而艺术生产则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传播的文艺信息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社会审美意识,在阶级社会中,这种社会审美意识大多具有阶级性;同时,文艺传播的目的也是为了作用于接受者的精神世界,调整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文艺传播又是一项物质工具性很强的活动,文艺传播的文艺信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媒介和物质载体,包括文艺符号媒介、复制媒介和传输媒介等;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引起传播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发展变化。文艺传播的物质工具性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科技的进步联系密切。

其次,文艺传播的复合性和完整性。文艺传播的文艺信息是创作主体创作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是精神性的审美意识与物质性的审美形式的有机结合,文艺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不可分离性;同时,文艺作品的文本与复制媒介,如书籍绘画的纸张、油墨、影片的拷贝,音像制品的录像、录音磁带等等是紧密结合的;第三,文艺传播过程及媒介也具有复合性和完整性,如一本文艺书籍的传播就需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印刷、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影视艺术片的传播则更是语言文字、摄影录音、剪辑合成、洗印复制、播映传输等许多环节和媒介共同努力完成的。所以,文艺信息的“失整”即“失真”—完整性被破坏即破坏了文艺信息的真实性。再次,文艺传播的审美创造性。文艺传播过程不是简单的文艺产品的交换流通过程,而同时是一系列的审美创造过程,如文艺书籍传播过程中文艺编辑的锦上添花的编辑加工,出版印刷的精美印刷和插图装帧,发行流通中的绘声绘色的广告和播讲等;表演艺术家对原作的二度创造;翻译家和注释家对原著的传神译注等,都常常使原作大大增加了对接受者的感染力,其审美价值大增。关于文艺传播的起源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在人类社荟的初始阶段,生产和交往,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事实证明,在原始社会早期,精神生产和交往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尽管那时已有了意识和交往的初级形式,逐渐产生了原始形态的宗教(巫术),神话、艺术等,如洞穴壁画,彩陶纹样,图腾,狩猎舞和氏族起源的神话等,但这些精神生产和交往的初级形式都与物质生产和交往融为一体,并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真正的分工”,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精神生产及其交往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发展起来,“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面且成为现实。”④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所致,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部门,不仅从物质生产和一般精神生产中独立出来,出现了生产思想和艺术的专门家,从而大大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同时又使艺术天才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而使大多数人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其次,这种分工又使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变得间接模糊起来,中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介环节;同时又使作为精神交往形式的文艺传播成为必要和可能。这种艺术交往或传播,既发生在精神生产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之间,也发生在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各部门之间。

关于文艺传播的起源问题,普列汉诺夫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一步作了社会心理的分析。他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他们以一定的形象表现。不用说,有极大多数场合下,一个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于把他反复思索和反复感觉的东西传达给别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⑤列•托尔斯泰也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手段”,“每一种艺术,本身都有着把天们联合起来的特性。”⑥这就告诉我们,艺术从一产生就不仅是一种由现实生活激起的思想感情的渲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的精神交往和传播的媒介。

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和交往产生的“始因”,而且也是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的“动因”,“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而且每一个民族内部也是如此:“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明显的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而普遍交往的发展又促使个人与世界,民族与民族间社会关系的建立和扩大,“地域性的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⑦因此要正确理解精神生产及其交往形式的发展和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从根本上还应从其与物质生产及其交往形式(包括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和所有制形式等生产关系形式)中去说明,尽管二者之间常常会出现不平衡不成比例等复杂状况。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及其能力和成果交往形式的文艺传播也应当如此,文艺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就常常受到物质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水平和规模、社会分工的普遍程度以及分配、交换等所有制形式的制约,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如原始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分工的不发达和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等原始共同所有制形式,就决定了原始社会文艺生产,消费与物质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具有宗教、历史、道德等精神生产及交往形式的不可分离性;文艺生产、传播、消费三者的不可分离(文艺生产者又是文艺传播者与消费者),文艺生产、传播、消费形式的集体性,综合性,即所谓“诗•乐•舞”三位一体。文艺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p#分页标题#e#

(一)语言(合体语和口语)图画传播阶段:从语言产生前后到文字出现前,文艺传播形式大致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形体动作艺术,如巫术仪式、舞蹈等以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艺术,大约产生于巧0万年到10万年前,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期的直立人到早期的智人这一进化阶段。”形体动作类艺术之所以先于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在于它所要求的符号功能的发展水平低于后两类艺术的发生所需具备的水平。”⑧而狩猎舞即是至今知道的最早舞蹈形式。关于这一点,法国的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和美国的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对现代残存的原始部落的原始狩猎舞(巫术)都有详尽的描写。第二类是实物造型艺术:主要是生产生活用具的工艺化,各类装饰品、纹饰陶器、人体纹身、雕刻绘画等,它们以静态实物形式为传播媒介,时间约为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到3一2万年前晚期智人(新人)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古老的艺术实例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第l千年期。’,⑨“人类第1次的艺术大概被创造在欧洲和亚洲冰河期的晚期,距今约3万2千到1万2千年左右,前后共长2万年。’,。目前已发现的有史前维纳斯雕像群,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洞穴壁画(前3万年左右,分别于1940年和1879年被发现),各种石器骨器刻画的图像,标记符号以及作为装饰品的骨质项链与贝壳等。我国最早绘画艺术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千年画在陶器、地面与岩壁上的图画。第三类是口语艺术。“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而有声语言什么时候产生的,国内学术界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它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有声语言产生以后”,人类最早的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和音乐等口头艺术形式相继问世,其特征则是以语音和乐音等听觉符号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上的伸延性,并以口传耳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恩格斯曾谈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我们在荷马史诗中,特别是<伊利亚特>中可以看到……荷马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人时代带人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⑩(二)文字传播阶段:最早的原始文字大约产生于距今6060一5000年。古埃及人和西亚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年分别发明了象形文字(又叫圣书文字)和楔形文字,并

且在纸草和泥板上留下了人类最早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文艺作品,如古埃及的(亡灵书)和苏美尔一古巴比伦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我国原始汉字则产生于公元前2800一2500年的大坟口文化时期,成熟的汉字体系则产生于商代后期,距今约4000多年。文字是继语言之后出现的另一重要文艺传播媒介,也是人类文明时期开始的标志。恩格斯说:“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文字的出现使文艺传播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克服了以往体语口语、图画记号传播的时空局限不固定、不清晰、不易保存和容量小的缺点,大大扩展了文艺传播的范围,使大批有价值的文艺信息得以长久保存和流传。据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容庚采用的器物分类法,将我国古代文字分为八类:甲骨文、金文、玺文、陶文、石文、竹简、木犊、帛书等,其中每一种都保存传播了大量文艺信息,后来由于墨和纸的发明(我国约于公元2世纪初)并逐步广泛应用于书写记录,又进一步推动了文艺传播的发展。印刷媒介传播阶段: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也是人类文艺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早在公元9世纪,我国唐代就出现了雕板印刷,有日期可凭的是唐代咸通9年(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和唐乾符4年(公元876年)及中和二年(公元881年)刻印的日历。公元n世纪中叶,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一11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由木活字到金属活字),400多年后,即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也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从而对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恩格斯说:“印刷术的推广,古代文化研究的复兴,从1450年起,日益强大和日益普遍的整个文化运动给市民阶级反对封建制王权的斗争带来了好处’。马克思更是深刻地论述了活字印刷对文艺生产及传播产生的巨大变化:,’(伊利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歌谣、传说和诗神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此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⑧由此可见,印刷媒介的发明与推广对文艺传播带来的深刻的多方面的影响:第一,极大地推动与扩大了文艺传播的速度与范围,结束了过去手抄刀刻、口耳相传、传播速度慢、传播范围窄的历史,开创了复制印刷,超越时空,信息量大,价格低廉的传播新时代;第二,各类文艺书籍与各种类书、工具书及百科全书等大量出现,其中储存和传播了大量文艺信息;第三,推动了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的问世和现代出版社、图书馆、书店等文艺传播机构的出现;最后,神话、,史诗及各种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日益萎缩,而大量的书面文体形式则日益发达繁荣起来。

电子媒介传播阶段:从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相继问世,意味着信息革命时代的真正到来,它对文艺传播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空前地提高了文艺传播的速度;极大地扩展了文艺传播的覆盖面;推动了新的文艺品种,如广播剧、电视剧、电子音乐、音乐电视(MTV)、电子出版物等的涌现;刺激了传统文艺及传播方式的革新;文艺传播的渗透力、感染力空前增强;文艺传播及接收手段更加简便易行。总之,由于电子传媒的出现与推广,促使各种文艺信息得到空前的传播与普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空前的丰富和多样化。

人类进人20世纪后半叶以来,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空前加快,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空间及经济支付能力日益增长,从而大大推动了文艺传播的革新和文艺传播规模的扩大。同时,物质生产力的加速社会化、现代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以及社会日益由封闭走向开放,使一个国家内部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以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又必然影响到文艺传播的速度、范围、规模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由不同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制约的传播制度又会引起文艺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化。纵观现代文艺传播的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p#分页标题#e#

第一,文艺传播制度、内容及传播方式、媒介的多元共存、激烈竞争与互渗互补:物质生产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加速了精神生产包括文艺传播的世界规模—“地球村”的形成,而西方与东方,北方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实际存在的掠夺与控制,又加剧了彼此信息传播包括文艺传播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激烈矛盾与斗争。我国城市与农村,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传播方式、内容上也存在着差异。而在当代,无论是语言传媒、文字图画传媒、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都存在着多元共存状态,既存在着各有长处与短处,彼此不能互相取代的互补性,又存在激烈的竞争,此消彼长的状况,这既使文艺传媒和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又制约着各种传媒的生存发展,推动着各种传媒努力改进传播方式、手段和技巧,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二,文艺传播媒介数量的增长及其运作节奏的加速:由于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加速,文艺信息生产和需求的激增,国际文艺信息交流的日益密切,首先促使文艺传媒品种数量的迅速增长,如我国近年出版的书、报、刊及出版发行单位、文化娱乐场所、收音机、录放机、音像盒带的数量等均急速增长。其次,各种文艺传媒运作加速,如各种书、报、刊及影视片的制作出版发行周期加快,广播电视播映频率提高,国内外文艺演出交流场次增加等。

第三,文艺传媒功能专门化和综合化并行发展。一方面,文艺传媒受社会分工和接受对象需求特点的影响,其功能日益专门化,如我国近年出版的书、报、刊的出版发行就出现了不同艺术种类(如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等)及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民族、文化程度的分化,电视频道的分工更加细化,如中央电视台有龟影、艺术、戏曲、音乐等频道;另一方面,则是文艺传播媒介功能综合化的趋势也日益加剧,如大型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图书城、影视城、娱乐中心、综合图书馆、大型商场等,常常集各种艺术、文学、图书、影视、音像等的展览、展播、展映发行于一体,传播各种文艺信息,运用各种传播方式,兼具各种文艺传播功能。

第四,文艺传播与日常生活日益融合渗透。一方面是文艺传媒负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如各种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记者文学、科学文艺、文献片等不断地及时地传播着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科技革新成果,历史和新闻人物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文艺报刊上大量刊登各种商业广告;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审美化。文艺信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找到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的文艺传播载体,如服饰方面的时装表演、化妆美容;饮食文面的美食化、音乐茶座;住宅方面的建筑装饰、家庭美化,城市雕塑和社区的园林化;行的方面则是各种交通工具设计制造装饰的艺术化;日用生活品的工艺化;人际交往的礼仪化艺术化;体育运动中的健美化、艺术化、各种纪念活动、经贸活动中的文艺演出、文艺展播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借助日新月异的物质媒介传播着文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