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的媒体应对综述

危机传播的媒体应对综述

作者:綦天哲 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世纪以来,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然而进入21世纪,伴随着快速的现代化与全球化,欧美大国所遭受的恐怖主义袭击、中国汶川、玉树大地震等各种危机事件此起彼伏扰乱了人们原本安定的生活。

一、危机与危机传播

危机一词产生于希腊语中的Krinein。对于危机涵义的界定,各有不同。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危机是指常规科学走向科学革命,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过渡的一个阶段。”①危机传播是指在危机事件潜伏期、持续期及恢复期中,介于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危机损坏的程度,缩短危机延续时间,挽回不良事件给公众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带来的损失。如何在危机事件中,传播正确的声音,消除疑惑和恐惧,是危机传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危机传播中的媒体应对

1、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危机传播在公众应对危机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对待危机的基本视角是把危机看成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突然爆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如果得到及时的发现、报道和妥善的解决,危机就会被消除或减轻,反之就有可能演化成更大的危机。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仅5分钟后,以央视为代表的中央权威媒体迅速出击,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进行曲”,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结与骨肉同胞之情……赢得了全国公众及中外舆论的一致好评。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当地政府在第一时间得知污染情况后采取了隐瞒的办法。在公众恐慌和国际质疑的双重压力下,此事终被披露。政府对危机的解释被更多地与其公信力联系在一起,影响了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由此开始从一场城市生态危机向社会危机演变。

2、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崭露头角通过以上两个事例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危机传播中,媒体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和舆论沟通平台。媒体在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发挥有效的信息和舆论引导作用,能够帮助政府或组织化解危机。随着论坛、手机等互动新兴媒体的出现,在诸多危机事件发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虚拟世界的话语权对现实的干预力正在不断增强。2008年初发生的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遭到干扰事件中,不法分子从火炬手中抢夺火炬的画面是由一位普通中国留学生用手机拍摄的,并被世界各大媒体广泛转载;笔者在中央电视台兰州应急报道点实习期间,央视运用多种新媒介对危机进行报道,其丰富的应急报道手段令我印象深刻。今年4月14日7时49分,玉树发生7.1级地震。虽然一张拍摄结古镇一处倒塌民居的图片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它是央视新闻频道中播出的首个来自灾区,通过手机彩信发回来的图像信息。

3、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应遵循的报道原则不管新旧媒体,危机报道方式与内容的不同,对危机传播的效果影响也不同。媒体处理得当,往往可以化险为夷,在公众中树立起迅速、客观、全面的良好形象。那么,媒体在危机报道中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

(1)为公众提供事件真相,消解谣言与流言,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危机解决的进程中来。奥尔伯特与波斯特曼曾提出关于流言传播的基本法则②:“R(流言的强度和流布量)=I(流言主题的重要度)×A(主题的暧昧度)”。它告诉人们:媒体有责任向人们提供关于危机事件的确切信息。媒体尽快输出信息就是在增加危机事件的透明度。

(2)把握沟通与传递信息的时机,引导舆论,掌握报道火候。时机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方面的有利条件。危机事件报道时机非常重要。时机掌握得好,就能发挥应有的传播效应,在引导舆论、稳定民心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媒体不能一味为了追逐时效和竞争需要,在没有完全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潜在影响、发展趋势时,抢发新闻。

(3)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向社会传达权威的主流声音。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一书中根据大量的案例经验,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Tellityour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我国媒体只有遵循“3T”原则,才能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进而成为引导公众情绪的“风向标”、“催化剂”、“导航员”,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

三、危机传播中不同阶段媒体报道策略

根据斯蒂文•芬克危机传播的阶段分析理论,总体来说媒体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危机潜在期的环境监测与预警;危机突发期与蔓延期的信息传递;危机解决期的整体反思。在危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作为公众依赖的风向标的大众传媒都必不可少,并且有一点失误都会使危机恶化,为危机管理增加障碍。

1、危机潜伏期,媒体要承担起环境监测与预警的社会责任拉斯韦尔曾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其中社会环境监测是新闻媒体的首要功能。媒体环境监测主要是指媒体通过客观传播,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使人们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然而一般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不超过10人,地震在其他国家造成的伤亡人数远多于此。这与他们多年对公民进行的防震教育有很大关系。

2、危机突发期与蔓延期,媒体要坚守信息传递的重要职责十七大报告继我国宪法、十三大报告之后,明确提出“知情权”的问题:“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对我国媒体在危机事件的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众传媒满足公民获得公共信息的权利。

(1)媒体的报道要及时。危机爆发时,媒体能否在第一时间获得关于危机的真实情况,决定了公众是陷入恐慌还是理性面对危机事件。2009年成都公交发生爆燃事件,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在事件发生后三天内连续召开5次新闻会,将伤亡情况,事故原因,调查结果第一时间告诉群众。由于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让人们了解了事故的真实情况,扼杀了谣言的滋生,避免了因市民不知情而导致的混乱发生。#p#分页标题#e#

(2)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把握舆论导向性,力争舆论引导和舆情反馈的双重实现。作为舆论信息载体的媒体不是被动、机械地负载舆论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发挥其“议程设置”的功能。玉树地震中,各媒体纷纷报道抗震救灾中爱民如子的总理、地震中救人牺牲的香港义工阿福等。媒体报道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震救灾的信心和斗志,而且在危机时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舆论可信度。媒体在危机事件报道中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因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③媒介在危机爆发与蔓延时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安全和生命作为首要出发点,关心生命,抚慰民心。不能将灾难新闻娱乐化、低俗化,应杜绝感官刺激和刻意炒作。

3、危机解决期,媒体的反思与对受众的心灵抚慰不可缺少危机事件解决后,社会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清醒、系统地认识危机本身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媒体要帮助受众反思危机,总结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同时,危机事件会使公众产生恐惧、焦虑、压力等负面心理效应,即心理学上所谓的“后危机综合症”(PTSD)④。此时媒介应对公众实施心理干预,修复公众这种灾后受伤的心理,比如邀请心理专家,制作宣传片,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综上所述,我国媒体需要熟练地运用应急机制来应对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时期,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将危机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