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形成与消除

农村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形成与消除

摘  要:挫折感一直是困扰我国特岗教师的主要问题之一。自实行“特岗计划”以来,挫折感对特岗教师的正常教学、教师职业的快速成长、职业态度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等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农村特岗教师挫折感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特岗教师挫折感的现状特点探寻农村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形成,针对其对教育造成的后果,提出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消除建议。

关键词:农村,特岗教师,挫折感 

       “特岗教师”,即特设岗位上任教者也。特岗教师是通过国家公开招聘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他们是一个既有别于正式教师又不等同于临时代课教师的特殊教师群体。“特岗计划”实施这五年来,给农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农村的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村教师短缺的现况。与此同时,特岗教师队伍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比如特岗教师的挫折感就是制约其专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一、特岗教师挫折感的现状

       所谓特岗教师的挫折感就是特岗教师在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或合格的特岗教师的过程当中,因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人际沟通受到阻滞,无法扫除工作、外界环境或生活中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主要体现在:出现消极的情绪,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悲观、忧郁,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本文选择西部某农村学校的特岗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该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 16 个教学班,学生 847 人,教职工 49 人,特岗教师20人(从教时间有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不等)。 笔者对此校的特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其中几位特岗教师代表进行了访谈,内容涉及到特岗教师挫折感的现状、来源以及消除建议等方面。

       通过调查显示:本校的特岗教师男女比例为8:5,非师范院校毕业的特岗教师占到总的特岗教师的46.2%。有30.8%以上的特岗教师专业不对口,即现在所教的科目非大学所学的专业。只有7.7%的教师感觉对特岗教师这份工作适应的很好,77%的教师感到一般,而15.4的特岗教师感到适应情况极差。当提及“为什么选特岗教师这份职业时”有69.2%的回答是迫于就业压力,只有30.8%是因为喜爱。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绪之中”时,有百分之76.9%的教师感觉自己经常处于无聊郁闷的状态,只有23.1%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是处于平静状态,几乎没有教师认为自己是处于愉悦的状态下来工作的。有77%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压力,其中有30.8%以上的感觉自己的压力很大。当问及其面对挫折的能力时38.5%以上的教师特岗教师认为自己的能力一般,15.4%的教师认为自己面对挫折的能力弱。如表一所示,只有7.7%的特岗教师感觉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挫折感很愉快,38.5%的教师认为有挫折感,但程度一般,有53.9%的教师感觉自己有较强或非常强的挫折感。

               表一   特岗教师感受到挫折感的程度

       挫折感的程度      总数(人)     选择人数(人)   占百分比(%)

       无挫折感,很愉快           13               1                7.7

       有挫折感,但程度一般    13                5               38.5

       有较强的挫折感               13                5               38.5

       有非常强的挫折感            13                2               15.4

       以上调查结果虽不能很精确的来量化特岗教师挫折感的严重程度,但是笔者认为,它可以定性的折射出一个存在于我们特岗教师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岗教师的挫折感的严重程度已经开始危及到特岗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开始侵蚀他们的信念和意志,此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它将会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形成

       通过文献查阅及对部分特岗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推断出导致特岗教师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专业技能不够强,编制滞后是特岗教师挫折感萌生的“温床”

       调查结果显示:53.8%的特岗教师的挫折感来源于工作,也就是自身的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管理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造成的挫折感。

       特岗教师的专业技能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特岗教师队伍群体的来源导致了特岗教师的专业技能薄弱。因为特岗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不难看出,特岗教师是以本科生为主(部分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而我国现行大学的教育都是趋于通识教育,而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相对比较欠缺,这对刚刚步入教学生涯的特岗教师们来说真是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针对特岗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不够,无法满足特岗教师的实际需要。据调查结果显示,特岗教师的职前培训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而职后专门针对特岗教师的培训也屈指可数,只能任由特岗教师们自己摸索。没有人替他们把脉,就诊,对症下药,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来提升自我。由于教学程序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很多教师都很难把握,在摸索的过程中产生的阻碍,如无法及时得到纠正,便会成为挫折感产生的温床。然而教育部门却没有制定出一套培养特岗教师发展的方案。#p#分页标题#e#

       此外,特岗教师的编制问题也是特岗教师们产生挫折感的源泉之一,中央对特岗教师的编制原则是:“支教结束后,愿意继续从教的,经考核合格后,可以给与事业单位编制。”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具体的政策安排或宣传不到位,不少教师要不明去向而不能安心工作,产生挫折感。

       总之,当特岗教师自身的能力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同时未来的去留问题还夹杂有不确定因素时,特岗教师的挫折感便开始萌生了,所以说特岗教师专业技能不够强,编制滞后是特岗教师挫折感萌生的“温床”。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加油站”

       “挫折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能否产生挫折感和产生何种程度的挫折感,与当事人的主观状况有直接关系 。”特岗教师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挫折时总是全盘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或是外界的环境所致,孰不知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笔财富,只有经历了不断的挫折磨难后才能快速的成长。因此在对挫折、对困难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挫折感。

       主要表现在抱负太高,出现心理冲突初出茅庐的特岗教师比较理想,胸怀大志,以为自己饱读经书,可以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可以得到老教师的栽培及校长的鼓励,可是事与愿违,当走进学校以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琐碎繁杂的教学任务、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都让他们的热情大打折扣,因此出现心理冲突,更进一步的推动了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加剧,所以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特岗教师的挫折感的“加油站”。

       (三)专业不对口是特岗教师挫折感的“推行器”

       一方面因为农村学校师资紧缺,市县级的教育部门在人员派遣的过程中的考虑不周,对特岗教师的分配往往忽视了其自身的专业特长、爱好以及个性特点,使特岗教师们丧失了选择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就是特岗教师自身的“大专业”意识不够强,认为自己所教的应该是自己所学的专业,过度的强调了知识的差异而忽略了技能的相通性。

       一旦教非所愿,便会出现消极情绪或抵抗情绪,对教学的热情开始降温,而这种消极的教学态度又反作用于教学,久而久之,这种恶性循环便会愈演愈烈,特岗教师的挫折感也会随之加剧。所以说专业不对口是特岗教师挫折感的“推行器”。

       (四)艰苦的环境及低廉的劳动报酬是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加工厂”

       首先,因为特岗教师是中央实施的一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所以几乎所有的特岗教师都分配到县级以下的农村学校去任教,部分分到镇上的中小学,但绝大部分都分到偏远而又交通闭塞的乡学校和村小学。这对刚刚迈出大学之门的毕业生来说,的确是个挑战,习惯了优越的大学环境后猛然间让他们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们的失落感就油然而生了,要是这种失落感不及时消除,时间长了就会转变成一种挫折感。

       其次,业余生活单调工作量大也加重了特岗教师的挫折感。由于交通不便,地处偏远,特岗教师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可是同时也因为农村教师的紧缺导致特岗教师的工作量却极其大,除了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还要备课、开会等等,使刚步入工作的他们身心疲惫,产生挫折感。同时特岗教师由于其自身的耐搓容忍力比较弱,无法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繁杂的教学工作,就导致其挫折感的加深。

       最后,特岗教师的待遇、住房问题也是他们产生挫折感。因为高昂的房价与他们微薄的收入相比的确是有些入不敷出,家在当地的教师可以回家居住,家在外地的教师只能住校,但部分学校的住房条件设备简陋,小单间,潮湿,并且通风性能差,尤其冬天还要生炉子。再加之人的攀比心理,特岗教师再和其他在条件好的地方工作或生活的朋友相比,就会无形中产生一种挫折感。

       综上所述,特岗教师所处的这种艰苦的环境和低廉的劳动报酬就促使特岗教师处于发展状态的挫折感完全的凸现出来了,所以说艰苦的环境及低廉的劳动报酬是特岗教师挫折感的“加工厂”

       四、特岗教师挫折感的消除

       (一)正确对待挫折,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职业认同感和挫折容忍力

       首先,挫折感的产生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抱负水平对相同的工作结果其满意度不同: 抱负水平低,满意度则高; 抱负水平高, 满意度则低。特岗教师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 自我抱负过高, 当目标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因此, 特岗教师应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水平,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 让自己在目标实现时获的成就感,降低挫折感。

       其次,提高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人说,职场如同磁场,引力越强,被吸住的越多。特岗教师职业的引力可理解为特岗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这是特岗教师择业履职的内在动力。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越强烈,特岗教师的积极性就越高,相反挫折感就越低。

       最后,增强特岗挫折容忍力是治疗挫折最好的药方 。专家说, 容忍力因人而异, 有的人强一些, 有的人弱一些。一般来说, 但是作为肩负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的特殊使命的特岗教师们来讲,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

       (二)改善特岗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以及社会福利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然而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区没有体现出来,特岗教师除了国家发的特定工资外,其他福利津贴几乎没有体现出来,这确实对我们的特岗教师来讲是极其不公平的,在最基础、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的教师们,既饱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生活上的不便和艰难,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却得不到丝毫的补偿和安慰,的确让人不可思议!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呆在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教师流失将会使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现象愈演愈烈,谁来为其“买单”?因此改善特岗教师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以及社会福利等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如下:1、给特岗教师配置必须的生活用品,比如说床、热水器、办公用品等;2、提高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其至少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同时在节假日期间能给特岗教师发放一定额的社会福利,例如电话卡、购物卡等。#p#分页标题#e#

       (三)教育部门要加强特岗教师职前前职后培训的数量和质量

       因为步入工作的前两三年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期,这两三年的发展对其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特岗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的重要,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我区特岗教师的培训却严重匮乏,根本无法满足特岗教师发展的需要。在此,笔者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加强特岗教师职前前职后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具体措施如下:1、在特岗教师入职前进行一个月以上的专门培训,即分专业的培训;2、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针对特岗教师培训的研究机构和督导小组,这个研究机构由市级以上的各个学科的精英组成,能够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跟踪性研究,能够对特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准确到位的指导,能够时不时的走进基层学校给特岗教师通过讲座、精品课展示等方式来给特岗教师们指点迷津。

       (四)学校领导应该制定相关的奖惩和评价方案,以便于特岗教师更快更好的发展。   

       做为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调治策略,尽力为特岗教师消除挫折源,减少其挫折感受,协调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生活气氛, 以便让青年教师最大限度地适应环境。具体措施如下: 1、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尽可能减少因主观失误所引起的特岗教师的挫折感受。2、领导者要加强对特岗教师的远景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 ,特岗教师挫折感的产生不是由某一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而是由社会、学校及特岗教师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结果,因此要想消除或降低我们特岗教师的挫折感,必须通过社会、学校的力量援助再加之特岗教师自身的补偿、自我升华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江平. 挫折心理学 [M] .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2] 高汉运,张建中,吴良益. 论教师心理障碍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J] . 教育探索,2002( 2 ) .

[3] 唐毅. 新时期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与对策 [J] . 教育导刊,2002 ( 19 ) .

[4] 齐绍玉. 教师心理挫折的成因与调适 [J]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3 ( 04 ) .

[5] 韩正雄. 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情绪的自我修炼与应用 [J]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 ( 07 ) .

[6] 陈文斌. 教师心理健康自助能力的培养 [J] . 现代教育科学 ( 普教研究) ,2006 ( 03 ) .

[7] 陈德云. 教师压力: 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 [D] . 华东师范大学,2004.

[8] 黄莉.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J] . 人民教育,2005.( 17 ) .

[9] 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