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教学评价思考

法学专业教学评价思考

 

在教育行政部门干预以及市场的调节下,法学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政法大学和重点大学法学院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研究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在这个整合过程中,一般学校的法律院系的培养目标被调整为“应用型法律人才”。[1]   就全国的法学教育来讲,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有层次,这是整个法学教育的需求,也是法律服务市场的需要。一般院校法学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应该符合这个宗旨,即培养比较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并能够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来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可以在社会各个部门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法学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体系也应进行改革,本文将分析当前法学专业实践课的现状并设计一套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考评的评价体系。   一、目前法学专业实践课的情况梳理   法学教学既要重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也要对实践教学足够重视。国内法学院的法学专业实践课主要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它包括课堂讨论、口试、专题辩论、模拟审判、观摩庭审、法律义务咨询、案例分析报告、专业论文撰写、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方式,对于不同的实践方式,考核应当有所区别。   1.课内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应加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对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模拟法庭等形式来实现。讨论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法律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对疑难案例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课形式活泼、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充分。课堂讨论早在1904年进入德国大学,而哈佛大学首先将课堂讨论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课堂讨论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实践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认真组织,提前找到一个好的话题,设计讨论程序,提炼核心问题,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对法学教育管理者来讲,课堂讨论课如何进行考核是其所关心的问题。   模拟法庭教学是模拟法院审判的方式,将学生安排成不同的角色参与活动,将课堂上已经学习过的法律知识、基本程序运用于模拟法庭教学,在整个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已掌握的实体法、程序法知识,还要运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模拟法庭,学生可以掌握他们没有掌握的知识,促使他们课下继续钻研、探索。此外,模拟法庭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认真准备才能达到训练实际能力的目的。   2.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1)诊所式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是指法学院的学生在有律师执业资格教师的指导下,处理真实的案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为来到法律诊所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诊断”当事人的法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服务。通过实际案例的操作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并使其了解律师的社会角色。   (2)毕业实习。学生到公检法机关及律师事务所进行传统的法学专业的实习活动。由于近几年法学院的扩招,法学专业学生较多,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不进行统一组织安排,使其流于形式,学生多是找熟人盖个章而已。   二、目前法学教学实践环节考评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考核大多流于形式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普遍认为:“法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   因此,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实践能力的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生的成绩评估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测试项目,一般约占10%,所占分数过少,没有体现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由于学生的表现评定标准模糊,教师通常凭主观印象给学生评分,常常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水平。更有甚者,大部分课程都没有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学生普遍反映在法律实践教学中考核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难发挥法学实践教学的实际作用。   2.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面过于狭窄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或实践过程中,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没有具体的考试范围,在拿一个案例让同学们讨论时,没有评分范围和标准,仅仅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出考核分数,这种做法即片面又主观性较强。其实法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存在于课堂讨论、口试、专题辩论、模拟审判、观摩庭审、法律义务咨询、案例分析报告、专业论文撰写、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中,考核的出发点及侧重点均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应当事先进行全面的安排,设置不同的考核项目,分别考察学生的不同能力。   3.实践能力的考核时间安排不够科学   通常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像理论课一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没有体现过程的动态管理理念。因此,这些考核要分散到平时的课内或课外进行,不要集中在期末一次性进行,时间安排上要讲究科学性及合理性。   4.诊所式实践课的工作量计算不合理   诊所式教学的工作量受大多数实践教学教师的关注。如果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合理,将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影响诊所教育的持久性。每间诊所通常有两个或更多的教师,诊所课程一般为3学分至4学分。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如何计算诊所教师的工作量,是教学管理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教师不仅在诊所讲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还要培训学生对整个案件的把握,处理应急事务,还要考虑社会效应。教师要运用法律及社会知识,教授学生从起草和修改法律文件,案件证据收集整理,准备开庭材料,撰写起诉书、词、辩护词等,教师都必须给予学生“一对一”、“手把手”的办案指导,并跟踪指导案件办理的全过程。教学工作量仅按3学分至4学分来计算,显然是太少了,不足以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p#分页标题#e#   三、改革法学实践课的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是由法学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的。实践教学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考核的多样性,仅阅读书面材料,以确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公平的,书面材料对于许多学生来讲不是件难事。因此,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   1.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持续扩招,法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在形势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上,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选择的重点。没有受过实践法律训练的学生,缺少法律的逻辑思维,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激烈的就业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注重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   我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法学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法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有其特殊性,例如律师在选择解决方案时必然会面对伤害或不利于一方而有利于另一方的情况,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疾恶如仇,而应当保持中立,等等。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职业道德教育,它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职业素质、树立法律职业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将法律职业的最高理想传播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法学教育对法律人法律信仰的培植就是对法律人法治人格的塑造,应是法学教育的终极性或综合性目标。然而在我国由于深受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法学教育被视为是实现某种社会目的的工具,因而强调培养学生为这种目的服务的专业素养。在阶级斗争主导的时代,培养掌握刀把子人才;在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流的时代,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在法律职业化的时代,人们将目光转向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需要被无情地抹杀。因而法律信仰这一关乎法律人人格塑造的根本,成为法学教育的空白”[3]。这种教育体制导致的现状是许多优秀法学本科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法律知识,但不知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   4.学生参与法学实践课的评价   法学实践性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实践性课程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进行评价。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会比教师更真实地了解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因此,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应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例如可在毕业实习考核中增加一项现场考核,对于法律咨询等活动可采用口试与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4]   四、完善法学实践教学环节评价的具体措施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客观地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1.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法律是一项非常实用的学科,法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法律应用人才的教育,应该有一定数量“双师型”人才,即一批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走进教室,他是一名教师,去了社会,他可以成为一名律师或法官,可以直接处理法律实务。一般高校的法律专业教师重理论研究,其本身法律运用能力不足,要创造条件让老师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去当地的法院或检察院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   2.考试方式多样化   可以采用口试,其程序可以参照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让考生抽取题目,学生当场回答评委提问,最后评委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成绩。口试能比较准确地考核学生掌握法学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并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敏捷。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模拟法庭的考核方式。模拟审判采取模拟开庭、制作法律文书与提交个人心得体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其中模拟开庭占50分,制作法律文书占30分,个人心得体会占10分,小组内评分占10分,四项相加之和即为总评成绩。   3.提高法律诊所教师的待遇   我们认为,计算每一个法律诊所教师的工作量应当独立,这样做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此外,由于法律诊所课程讲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手把手”地指导学生,这种师徒式的教授方式,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从长远来看,适当增加教师在诊所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这样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应打破现有的评价机制,建立独立的针对诊所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并设立专职和专业的诊所教师,除了诊所课程之外,无需承担其他的课程和科研任务。在课酬之外,通过补贴费、加班费等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之外的工作进行肯定,这样无疑会提高诊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能够把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诊所教育中去。[5]   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   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考核。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现实问题,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课程的设置、大纲等问题。对学生的考核,要实行量化指标考核。1)要求学生四年大学期间至少参与办理一个民事案件或刑事案件,使学生对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分析、法律适用和诉讼程序有一定的把握。2)要确保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学生年终实习和毕业实习累加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做出安排。3)要改变现有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以学生法律思维、法律实际操作能力、合理交流能力等为内容,要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多点式”考核评价制度,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上,形成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指标。#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