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化论文范例

电子信息化论文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1

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之下产生的。当下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巨大变革之下的全新档案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不能离开计算机以及相关现代办公软件的支持,整个过程的档案生成、归档、贮存、签发、查阅都必须以机读形式存在。往往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中,收集和贮存的档案信息必须要精确、真实、有价值,这就给其提出了要求,整个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个去伪存真的模式,是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模式,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模式。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上进行积极改革、更新、改善而建立的一个开放性的全新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是对从前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必要补充的模式,也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模式。改变了以往档案管理不规范、管理封闭、管理衔接不严密等问题。

二、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

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取代煤炭行业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一种应用。在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传统的纸质文件记录的文字、报表、信件等利用计算机的现代办公软件形成数字记录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更加快捷,让其具有可修改性、可共享性、高速传递性、快速贮存性等特点。正常情况下,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因此,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于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

一是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促进煤炭行业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利用档案信息的电子档案形成所有档案管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从而省去了大量的中间人工操作环节,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工作人员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审核、检查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价值性等,使档案工作在保证实效性的同时保证了质量。

二是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档案管理方式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了煤炭行业的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软件和档案管理系统加以连接,便能够让档案资料的电子档案从收集到查阅实现一体化操作,使档案资料归档和查阅同步。最终让煤炭行业从业人员以及社会人士查阅与煤炭档案资源相关的信息更加便利,促进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推进以及档案服务工作的创新。

三是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当复杂,档案内容涉及了运营、生产、技术、科技、实物等,类别相当复杂,查阅和检索过程较为漫长。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确保档案在查阅和检索过程中的快速性、精确性。煤炭行业在传统档案管理工程中档案查阅和检索需要大量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人工操作查找的方式在大量庞杂和类别多样的档案当中进行找寻需要的档案,这样的检索和查阅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误差率极高,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使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利用现代办公管理软件高效、精确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信息。而在现代化办公软件中可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模糊查找、精确查找和分类查找等多种检索方法,让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检索和查阅过程更加方便、更加高效、更加准确。

四是电子信息化有效提高了煤炭行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档案保存时长。煤炭行业引起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其档案管理中的保存工作一直都是一个重点环节。由于环境问题的影响,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中常常会出现某些档案资料缺失、丢失或者是保存不当无法使用等问题。这是因为煤炭行业的档案管理中档案保存加工流程多,而且繁琐,加工之后的保存也由于特殊的生产环境容易对档案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而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将档案管理人员从加工环节中解放出来,采用计算机现代办公软件完成加工工作,提高档案加工效率。最后使用电子档案进行保存,确保档案贮存的安全性。

三、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

档案管理工作各阶段中的作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是分阶段进行的,由于煤炭行业所涉及的科技、技术、实物等档案管理,就涉及到很多保密环节、鉴定环节等。因此,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一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在煤炭行业档案管理的收集阶段,利用电子信息化模式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可以实现自动收集网络电子档案的工作,并形成一个庞大的煤炭行业的档案资源共享数据库。

二是利用计算机的现代办公软件可以在档案管理的整理环节对电子档案进行科学的有序化处理,让电子档案形成逻辑目录。

三是对于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而言,档案管理保密环节是相当重要的,既要防止黑客篡改共享资源因特网的地址,也要防止核心档案资料的被窃取。因此,对电子档案分级保存,加设多层防护密码,设置使用权限,以保障档案管理的保密阶段安全。

四是鉴定环节是对电子档案鉴定的过程,利用电子信息模式的生成条件和可取性进行鉴定。

五是煤炭行业的档案服务模式需要在档案管理中强调利用环节,利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建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管理,增加各种检索和查阅方式,提供多种阅读方法,为档案的阅读和检索提供方便,使煤炭行业的档案服务更上一层楼。

六是在统计环节主要依靠的是电子信息管理模式中的计算机自动系统来实现,大大降低统计环节的时间浪费和人工浪费,保障统计环节的效率以及精确。

四、结语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2

电工电子技术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今天为止,电工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国跟外国相比,电工电子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工电子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中小型电机、变频器和PLC等新型的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以及生产设备上被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电工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2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创新举措

电工电子技术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已经满足不了当前人们生活的需求,因此,只有合理的应用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才能不断创新出新的电工电子技术,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1电工电子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教育体系都在逐步完善,因此,培育更高素质的电工电子技术人员是电工电子技术改革的重要一面,很多高、精、尖产品被广泛的应用,这就要求电工电子技术人员能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解决问题。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人员就必须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技术本领,同时还要具备横向思维能力和超前的思维能力,多吸取、借鉴他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当然,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人员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去探索、去发现电工电子技术的奥秘。只有这样,电工电子技术人员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电工电子技术。

2.2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

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自我更新快,恢复能力强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一般情况是相对非可再生资源而言的。最普遍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而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资源近年来逐渐衰竭,为了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发并制造新型能源是当前的必要任务。而电工电子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能源枯竭的问题,水力发电、潮汐发电、以及核电,这些都跟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不仅充分的利用了资源,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多,工农业用电量大的问题。例如,我国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就是电工电子技术在能源利用的问题上最好的体现,国家还建立了许多小型水电站,利用当地的水能资源和风能资源,给百姓创造了很多福祉。

2.3电工电子技术在驱动领域的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在驱动领域的改革也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在交通驱动上的体现,蒸汽机和内燃机发明之后,被人类快速应用于驱动领域。而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对驱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电能驱动应运而生。目前与电有关的交通工具,如电力火车、电动车,以及应用最好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等,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在驱动领域中较好的体现。

2.4电工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改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体现的真理是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所以在新社会的形势下,如何快速、有效的把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是摆在电工电子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运用比较广泛,比如最火的超声生成图像技术,有了这项技术,医院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使用超声波把人体的肌肉组织穿透,对于患有结石病人更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3电工电子技术与人类生活

电工电子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人们使用的电灯、电话、电脑等电子产品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凡事有利有弊,虽然电工电子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但是长期接触电器设备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研究表示,长期从事高压电工工作和高强度磁场工作的人会导致体内细胞的病变,像目前的白血病和畸形胎儿的出现,都是电工电子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正确、合理利用电工电子技术,远离危害。

4总结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3

为做好外部非法因素的防范工作,确保电力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电力企业开发实施了电网通信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工作。它以电网安全防护工程为主体,实现了科学的电力工程实施流程、管理技术和现阶段最先进的技术的高度结合,构建起一整套全方位的电力系统通信安全防护机制。它涉及信息安全工程学相关知识,以信息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为规范,指导实施电力通信安全工程的全过程,从具体的安全设备设置,到安全工程的管理、组织和设计、实施、验证各个环节,包含了电力系统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的所有环节。具体来说,电力系统通信安全防护体系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即策略、管理和技术。

2电力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相关要求

电力通信所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给信息安全防范带来较大困难。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信息安全防范的要求也不一样。当前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线网络传输数据的类型分为实时数据和非实时数据两种,下面我们逐一对这两种数据的安全防范要求做出说明。

2.1实时数据安全防范要求

实时通讯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与质量要求很高,通信规约在时间方面相对苛刻,允许的传输延迟范围很小。同时,实时传输的数据量一般不大,流量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波动幅度较小。现阶段电力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实时传输数据包括以下几种:(1)下行数据。包括遥控、遥调和保护装置及其他自动装置的整定值信息等。这类数据受设备状态影响,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在实时传输和安全防范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2)上行数据。包括遥信、重要遥测、事件顺序记录(SOE)信息等。这些数据是电网运行状的直接反映,是电力调度运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要求。从上面可以看出,电力通信实时数据具有流量稳定、时效性的特点,对于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保密性与完整性方面有着加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时要切实做好加密工作。

2.2非实时数据安全防范要求

和实时传输数据相比,非实时传输的数据具有数据传输量大,时效性低的特点,对于传输延迟的要求也较为宽泛。这类数据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的维护日志、电力用户的电能质量信息等。非实时数据对于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也有一定要求,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加密算法。

3电力通信系统自动化信息安全核查

3.1建立核查库

由于实际工作需要,信息安全基线核查系统要能够辨识不同种类的业务,并在基线安全模块内部完成业务系统的分析工作,以实现对不同业务的安全核查。为实现这个目的,基线系统中要含有针对不同业务的安全模型功能框架,并将这些框架细化分解到系统的各个模块中。根据不同业务所具有的特点,信息安全基线核查系统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核查,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进而在系统实现层实现这些功能。除此之外,安全基线还负责对系统实现层进行安全漏洞和安全配置相关信息的核查。核查覆盖范围的大小对于该项核查工作的完成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基线核查库是信息安全核查工具的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核查工具的参考标准。当前我国已经了电力企业通信安全配置核查检查规范,并根据这项规范设计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基线库,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坚实技术基础。基线库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以及安全设备等的相关研究。其中,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XP、WindowsVista、UNIX操作系统系列等;数据库包括Oracle、SQLServer、Informix等,网络设备包括Hua-wei/Cisco设备,安全设备包括Juniper、Cisco防火墙等。账号、口令、授权、日志、IP地址以及一些其他方面都属于基线库的研究内容。它们对系统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是安全检查的必选项目。在核查设备安全配置相关信息时,必须对设备的基本安全配置要求有着清晰的掌握,并提供相应的安全标准,以保障设备的入网测试、工程验收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

3.2信息安全核查系统架构设计

电力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核查采用网页方式进行系统管理。用户和系统模块以网页为交互界面,通过浏览器进行数据传递,从而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管理的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核查系统结构复杂,为提高设计效率,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在系统多个不同功能的模块中,扫描中心的作用最为重要。该模块负责对已经完成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评估。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对主机存活状态、操作系统的设别以及相关规则的解析及匹配。安全基线配置知识库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负责为扫描调度模块和Web管理模块提高基础数据,该知识库主要包括已知系统、网络设备、应用、中间件、数据库等的安全配置指导参数检查列表等。系统扫描任务完成后,各相关数据汇总到扫描结果库,形成扫描结果报告,以此作为用户查询和分析的数据基础。系统内各个模块的版本升级工作由数据同步模块复杂,同时,该模块还负责系统与外部数据汇总服务器的数据同步工作。Web界面模块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重要渠道,用户通过Web界面模块实现系统各项应用功能。根据用户要求的不同,Web界面模块具有多个子模块与之相对应。配置核查系统负责本地执行工作,为受查设备编制结果报表,报表随后汇总至系统进行分析。在Web界面的辅助下,用户可以进行扫描、数据输出、报告生成等多种操作。

3.3统计分析设计

安全基线核查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风险分析功能。一方面,它能够全方位地反映通信网络安全整体水平,从问题分布、危害、主机信息等多方面对系统安全进行细粒度统计分析,并使用形象生动的图例进行说明。另一方面,系统针对核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配置解决方案,此外,系统还具备关键词查询功能,允许客户利用自己设计的关键词进行相关信息的搜索,从而帮助用户更方便地了解指定设备的详细配置信息。

4结束语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4

1.1系统组件本身的脆弱性

由于国家电网经营发展属于民生大计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输变电生产、电力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维修、用电销售等诸多经营业务内容。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通信技术视角下的技术定位相对较广,在信息系统设计、生产、组装环节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第一点则属于系统硬件故障隐患问题,和信息系统设计初期阶段存在隐患有主要关系。第二点软件系统自有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类安全隐患一般多来源于电力通信自动化技术领域下的平台软件,在平台设计开发阶段存在一定技术遗留问题。第三,基于TCP/IP协议栈的定义内容在网络应用设计之初时就留下了兼容性技术漏洞,使得网络安全隐患加剧。

1.2自然威胁

这类隐患性问题多以电力通信网络安全下的不可抗力事件发生为主,比如网络信息系统如果遭受自然雷击,或者是工作站突发性发生火灾,抑或通信系统遭受自然外力破坏,如地震、覆冰、风偏等。此外,这些自然不可抗事件发生一般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会使得国家电网造成不可避免的经济资产损失。

1.3人为意外因素

通常指人为因素下的设计失误、技术系统操作异常、不规范使用信息系统等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此外,这类隐患问题出现一般并非人为主观意识上故意造成安全问题,而属于人为以外因素所致的安全隐患问题。

1.4人为恶意因素

同样,人为因素也包含恶意、蓄意、故意行为造就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问题。伴随这种恶意行为发生,可能会存在蓄意篡改重要数据,或者偷盗重要信息资源,或者更改代码种植木马信息等,以通过恶劣、低俗的网络黑客行为谋取私利。

2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下的网络结构分析

国家电网系统下信息网络结构一般由核心局域网,地方部门的局域网,以及区域通信渠道网络互联所组成;从应用功能角度又可划分为供生产、制造所用的SCADA/EMS系统,以及供电经营相关的MIS系统。

2.1SCADA/EMS系统

主要适用于变电网工作站、发电厂等电力供给、送电单位生产所用。并且该系统作用主要是进行监控、处理、评估及分析等;同时,其基本功能板块划分为数据采集、能源分析、信息存储、实时监控等。

2.2MIS系统(信息业务网)

该系统平台主要对网络信息化相关商务活动进行服务,同时其系统平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用户供电信息查询、信息统计管控、人资建设、以及安全生产等子系统板块。此外,MIS系统可对电力企业的直属上下级单位予以联网交互,包括地区间供电企业售电业务下的重要客户数据交互等。与之同时,MIS系统平台下已经由过去单一的EMS模式逐步转化为了当前的自动化DMS、TMR、调度管理、及雷电监测等多种方式应用拓展,可以会说在信息资源优化及调整上更为专业。而MIS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力产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组织活动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物资置办、用电检查、安全监控、信息查询等多个方面。包括在MIS平台使用时也能够配套www、mail等板块予以实践应用,并且其属于IP网络传输,组网方式现如今也能够实现千兆以太网,同时网络结构取用于同级网络分层,每层又分为子网与链路层予以连接。

3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构建思路

3.1健全安全防范机制

国家电网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平台下的各个管理单元众多,在网络信息安全中制定必要的安全防范机制非常重要。因此,在安全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保障安全机制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要能结合电力企业自身需求情况,确认出重点网络防范区域与划分出普通网络访问区域。比如,对于一般性网络访问区域,需要设置具备一定开放性的访问权限;而重点网络防范区则需要严格限制普通权限客户登录,设立较高安全级别权限,以此才能对安全数据、资源信息、QA系统运营进行重点安全监督。

3.2完善信息网络设备管理机制

信息设备管理主要以电网系统下信息安全设备管理作为研究载体,强调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最大化提升。基于此,设备管理机制中要配套使用促进人员职能发挥的激烈奖惩机制,以此来提升其责任意识和凝聚归属感,激发人员信息安全运维作业的人员主观能动性。此外,设备管理工作开展从基本规划、设计研发、平台选型、配件采购、安装组建、故障维修、定期养护、技术更新、设施技改等方面进行组织管理,以此才能确保信息网络设备及使用软件平台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强化电力系统信息安全技术

为了充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对于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而言则非常重要。一般当前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身份鉴别与验证、信息资源加密手段应用等。因此,第一,强化防火墙网络管理是必然的安全防控手段,特别是防火墙这种具备保护屏障作用的内、外网安全服务通道。所以,防火墙优化设计时要重点考虑其接口连接问题的同时,配套做好网络漏洞修复。第二,身份鉴别与验证,则要重点控公司内、外网的数据监控,人员操作日志,控制权限访问等,以便于公司内部网络安全软件开发时可提供必要信息资源依据。第三,对于信息加密手段应用,则要重点考虑口令卡、智能卡、以及密钥安全形手段的配套使用。同时,信息加密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条件,配套使用DES/RAS等密码技术应用,以避免未经授权时可有效控制非访访问获得数据等,防范重要数据泄漏。

4结束语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5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实现了大众化、模块化的功能。其一,现今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支持系统软件的自动升级,还可以供第三方开发。其二,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人机交换界面友好,而且还有良好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支持多种语言。其三,信息技术与电力自动化技术巧妙的结合,系统实现了在线监控、WEB浏览、实时查询等多种多样的功能。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和谐社会已成为永恒的话题,对于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得到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就应运而生,而且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自动化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电力系统中,实现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而对整个电网的运行进行控制。如此一来,电站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得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劳累,只要通过监控中心就可以完整的了解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一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判断与分析,就能够便准确的判断故障。因此,从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电力系统要想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就必须将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入进去。由此看来,电子信息技术已变得尤为重要。

3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1变电站的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是为了替代电话人工操作与人工监控,增强对变电站的监控能力,来保证变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变电站中普遍使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设备(IED),它不仅可以分析出很难测定的数据,实现数据的数字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运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完成统计记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如控制、继电保护、故障录波、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优化以及重组,通过变电站系统内部设备的数据共享、信息交换,来完成监视、控制、测量和协调变电站所有设备的运行监控的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的二次设备,能简化对变电站的二次接线,其不仅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2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由服务器、计算机网络、工作站、下级电网调度站等部分组成,组件不仅多,而且安装复杂。目前,我国电网调度可分成县级电网调度、小区域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大区域电网调度、国家电网调度五级。通过电网调度主站系统而实现整个电网运行的监控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使电网调度人员更加有效的对电网进行指挥,让其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运行。其主要作用可分为:

(1)合理地进行科学的经济调度,达到降低损耗、节约资源、缓解资源压力等作用。

(2)达到实时对电网进行监控的状态。工作人员通过对电网用电负荷、电压等参数、设备位置给水等指标的监控,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3)有些问题可能会非常迅速的导致电网瘫痪,而电网调度可以实现事故处理的最优化,必须通过提高其分析、处理电网运行的能力来实现自动化,对电网进行实时的监控,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4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未来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4.1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电力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操作界面的人性化、操作的人性化使得电力工作更加简单轻便,管理系统更加灵活。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计算机、通讯、控制和电力设备能够更加完美的融合在电力系统中,并实现了电力系统经济、稳定、简便、安全地运行。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设计范围逐渐扩大、功能更加完善、细节逐步合理、操作更加人性化。

4.2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智能化已成为自动化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智能化可以有效地整合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做到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实时的监控、故障的自动分析、预警等,其还可以进行对电力事故状态的控制、恢复功能。建立一个能够集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可以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平台,能够协调电力各系统的网络保护与控制、区域稳定的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的系统、解列控制系统与恢复控制系统等于一体的安全且综合的防控体系。使得老少皆宜。

4.3数字化

通信数字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力自动化系统准确、安全、有效、实时、快速的运行是建设电力系统数字化不懈的追求。经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综合的分析利用,建立分类、分层、分区的体系,实现电网数据的规范化与统一性,进而实现电力的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增加电力系统决策的效率,保证电力系统可靠、稳定、安全的运行是电力数字化建设的目的。逐步实现电网勘测、设计、规划、运行、管理、维护各个环节的信息化。4.4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当今的社会,手机等电子设备已越来越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实现电子设备、硬件、软件的兼容必将会成为未来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主流。微型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去,而且也成为了发展趋势,由于,电力系统的组成是相对复杂的,所以,微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产生误动、死机等问题,由此看来,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5结束语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6

Excel工作表的建立需要根据信息化管理的不同的管理模块来设置出适当的工作表格。表格的制作人员需要根据要进行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个输入至表格中。由于有一些数据和信息的含量十分大,所以需要对工作表可以容纳的信息量有一定的要求。根据目前Excel表格的情况,一般工作情况下都有足够的空间来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Excel表格包含有16个以上的表格和图以及文字的编写等模块。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建立工作表的时候,需要将一项管理的内容数据输入到其中的一个表格之中,还需要对于这个表格设置一个新的标题,那么这个新的工作表就拥有了新的标题,只需要使用鼠标来点击所需要的工作表的标签就可以成为当前的工作表。

二、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统计不仅是在信息化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对于办公事项中的任何一部分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管理中的数据统计部分的工作能够使用电子表格Excel进行综合性的统计和分析。数据统计中包含有综合统计和选项统计两个部分。选项统计主要是为了单个的项目或者是多个的项目进行分类的统计,该统计项目主要由表格的使用者来决定。综合统计指的是对于数据库的所有包含在内的信息进行全面性的完整统计。此外,电子表格还会允许在同样的一个工作簿当中进行不同的工作表格之间的互相访问和转换,这种处理方式十分方便,还可以将各个表格之间相同项目中的数据进行相加。

三、数据的查询

Excel工作表运用在信息化管理中,数据的查询也属于表格运用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一般信息化管理会使用电子表格数据查询的功能,其中还可以使用其中数据筛选的功能来对于各种数据进行相应的查询。例如,当需要查询关于电脑相关数据的时候,只需要在数据筛选的对话框内点击电脑一栏,电子表格会自动在屏幕上显示出有关电脑的所有相关的资料,如电脑的台数、购买的年份以及型号等。如此一来,信息化管理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来对于各种想要了解的信息进行快速查询。

四、数据的打印

在信息化管理中,数据的打印是在工作表最后完成之后进行的。Excel电子表格具有交互式的排版功能,也就是即刻排版,即刻可以见到的形式。工作人员可以对于选定的区域以及工作表或者是整个工作簿进行完整的打印,还可以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门别类的打印,这就需要根据工作人员的需要而自主选择。在电子表格中打印的选项中,Excel会提供页面打印和打印预览的功能,页面设置可以对于纸张打印的方向以及缩放的比例等进行设置。

五、结语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教育评价

国务院于 2015 年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需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以学生成才成长为出发点,构建简明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情况下,学生教育评价的建立提升至国家关注层面。而电子信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热门学科应当加强学生教育评价,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教育评价概述

教育评价是指以一定教育价值观为指导,根据确定的教育目标,采取一定方法与技术,对实施的各种教育过程、活动及结果科学判定方式,能够检验学生能力,测量、评定教学工作质量。作用如下:

(一)助力学生管理。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培养人才目标及学生管理,学生管理是达成目标的基础,通过教育评价方式,能够助力院校开展学生管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教育评价从交流合作、学习能力、道德品质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评价、关注学生,划分维度的方式弥补了以往学生评价的不足,符合大学生特点。另一方面,实施教育评价以学生发展为主,采取结合定量、定性的方式,摒弃纸笔测验,结合学生个体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发展。

(二)推动高校发展。教育部提出应明确人才培养地位,坚持结构优化、稳定规模、注重创新的内涵发展,不仅需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还要推动教育改革,建立应用型本科[1]。特别是电子信息类,实践性强,需采取合理教育评价方式,强化学生发展内涵,促使学生将情感价值、思想品质、指示等付诸实践。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教育评价现状

本科院校评优、奖学金等均以学生教育评价结果为依据,结果则根据测评理论,综合展现出学生电子信息类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现阶段,学生教育评价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观念导向

在电子信息类学科中,学生教育评价对于育人价值有所忽视,价值取向存在以分数为主的情况,“唯数字”“唯分数”评价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部分学者尖锐评判,“唯分数论”是科举制度的遗留。并且,教师存在工具评价观念,将教育评价化为“绳索”套在学生身上,成为教师管理学生、考核评价的工具,也是学校领导层问效问责的工具,缺乏正向功能,未能体现出素质评价,尽管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技能、知识情况,却也不能忽视人员素质、价值观等方面,教育评价却未能展现出来,难以推动学生发展成长。

(二)内容标准单一

以国家政策而言,建立学生教育评价标准较为缺乏细则,有关考核学生的内容,仅宽泛提出课程知识、体育、思想品德等内容,缺乏准确、量化的标准。而学校执行方面,本科院校也采取套路化制定评价方式,未能结合电子信息类学科要求细化标准,消除了教育评价公正性以及客观性[2]。实践过程中,泛滥的标准内容,使得学生面对课程、学位、论文等均需要进行评价,还有各种考试、证书等,始终处于评价排名之下,加大了学生压力。

(三)评价方式不足

学生教育评价中,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评价测试仍以笔试教育为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也缺少专业性与科学性,未能积极应用在线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评价方式等,电子信息类教师,尽管也采取过程性评价,使用相应教育软件,却缺乏技术应用主动性与积极性,甚至仍有部分教师,不善于使用技术手段进行评价,认为统一笔试更为省时省力,这种情况不利于运行教育评价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教育评价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教育评价中,需注重客观内容,分析电子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等,还要明确时展规律及要求,将大数据、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纳入其中,整理符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准确测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各项知识、技能及专业素养等,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全方位发展的结合,体现个体优势基础上,也要符合大众目标要求。

(二)导向性原则

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教育评价,需注重社会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注重电子信息类教育目的,锻炼学生职业发展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注重学习素质教育,实现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落实本科院校育人功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选择,发展职业能力,强化学生自身水平及竞争力[3]。

(三)激励性原则

学生教育评价应做到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的结合,使得学生在掌握电子信息类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后,予以相应物质及精神奖励,使其获得成就感,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实际要求,设置多样化指示,保证学生学习、成长中明确目标,做到自我提升、自我审查。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培养规格和目标与研究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电子信息类学生评价中,不能以实操水平或研究水平为标准,品格、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素质及是否适应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主。因此,电子信息类学生评价中,教育评价体系也要展现多元化人才特点。

(一)社会人才要求

我国实施“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强国战略,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企业人才需求中,始终将电子信息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本科院校争相建立相关专业,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增长,却未能实现供需匹配,仍存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情况,所以急需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类应明确应用型人才教育目标,为构建教育评价体系奠定基础。人才要求如下:

1.系统工程意识。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师,需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及工程意识,解决工程问题需具备综合能力知识、团队协作能力、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法律知识、开放视野等。

2.务实工程素质。该素质是指学生考虑某项工程、问题中表现的内在作风与品质,电子信息类人才需做到认真勤恳、脚踏实地,具备工匠精神。

3.综合知识结构。电子信息类学科具有交叉、综合、渗透特点,要求应用型人才也要掌握专业知识、学科最新成就、发展趋势、多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等。4.工程实践能力。电子信息类学科教育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领域,工程师还要具备从生态、经济等层面需求解决技术方案的能力,能够深刻理解、应用知识,实践中进行问题探究,多方位、多层次提高学生工程实验、工程认知、设计及实施能力。

(二)构建评价体系

电子信息类学科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构建学生教育评价内容及体系,见表 1。

(三)评价指标内涵

1.学科知识。为保证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与专业技术岗位需求,学科知识结构需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基础与核心,也是综合性知识集合,电子信息类学科包含应用数学、毛邓三论、形势与政策等;二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人员从事某专业必备知识,可分为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前者是基础知识的发展与深化,也是专业知识的基础与先导,后者则是学生必备知识,具有系统性知识范围与内容体系;三是创业知识,“双创”环境下,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成为重要主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可借助媒体资讯、图书馆与行业大拿、行业精英进行交流,学习相关创业知识。

2.思想品格。学生思想品格十分重要,包含内容如下:一是社会道德,学生需了解公共交往应遵循行为规范,以服务人民为中心,遵循集体主义原则,爱人民、爱祖国、爱科学,倡导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二是个人道德,学生需具备良好道德修养和素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能够主动接受正确行为与先进思想,以国家、民族为重,注重人民利益;三是职业道德,需明确电子信息类职业道德规范,遵循爱岗敬业、服务群众、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保证工作岗位上,能够提高自身素质。

3.专业能力。学生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必备的能力即为专业能力,是完成岗位任务的基础条件。以人才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需求、学生成才战略为目标,需具备以下能力:一是知识更新能力,知识经济下,知识与信息如同产品频繁更新,特别是电子信息类学科,融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始终不断更新,要求学生具备更新知识能力,以查阅资料方式,解决疑难问题;二是组织管理能力,属于综合能力,包含决策、计划、交往、指挥等,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上下级、同级、部门的复杂人际关系,以合理方式加强现场管理;三是适应能力,包含自我约束力、社会交往力、劳动能力等,能够间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随时代及环境变化,学生能够转变自身交往范围、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特别是科技发展下,电子信息类工程各种思潮产生,促进学生思维观念更新,必须有良好适应力;四是实践能力,电子信息类作为技术应用型学科,人才需具备强大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五是创新意识,能够根据岗位任务要求,利用掌握的电子信息知识,研发新产品。

(四)创新评价方式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学生教育评价中,结合专业制定针对性评价指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情况,还要创新评价方式,实践与理论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结果与过程考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借助“互联网 +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教育指标,进行全过程、全类型、全自动采集,开发智能评价系统,通过电子档案袋、在线评价方式,保证教育评价有效性。此过程中,电子信息类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交流,就评价标准、目的、方式进行深入交流,保证双方达成共识,教师不能粗暴评价学生,无视学生精神及处境,减少双方意见分歧,提高学生对教育评价认同感,调动学生教育评价主动性与积极性,营造友好、民主氛围,实现协同评价。

电子信息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全面覆盖,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悄然来临,信息服务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与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信息化是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借助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电子技术,在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模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层面开展的信息化建设与改革。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摆在当今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任务与挑战。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教育信息。针对受教育主体的信息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加工研究、应用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信息能力是指个体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的选择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即指大学生自主搜集、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在教育资源中对教育信息及内容的选择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资源的解读、分析能力,以及课内收获向课外实践即生产劳动转化的能力。

二、营造高校信息环境,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以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为指导,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为目的,贯彻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选择能力、信息利用与转化能力、信息交流与创新能力的“信息能力”内涵,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信息利用平台,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的信息载体功能;利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平台,共享相关信息资源与服务。以高校课外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科学研究活动等建构多样化的信息体验方式,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体验环境。借助校园网络、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等媒介,营造高校全媒体传播环境。大学生通过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参与媒体信息传播等工作,增加自身信息接收的数量,提升自身信息选择、加工、运用的能力。高校图书馆通过扩展信息资源,增加信息服务功能,组建高校图书馆联盟,加强和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业务合作、人才交流等途径实现与社会信息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营造高校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三、加大信息能力类课程的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为目的,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及电子信息检索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实现文献检索与电子信息检索的创新融合,对公共基础课———《文献检索与利用》进行课程改革研究。首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尝试阶段教育、由浅入深的层级教育内容。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讲授电子信息检索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根据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讲授信息搜集、整合的技能与方法。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高校公选课在提升学生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校公选课存在着的系统规划缺乏,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随意,课程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选修需求等问题,公选课的信息功能并未充分彰显。因此,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发挥公选课在提升学生的信息选择及分析能力上的作用是必要的。首先,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MOOC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与转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是由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超星尔雅通识课程体系涵盖多学科领域,汇集中外名师,授课内容丰富。充实、完善了公选课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内容,扩展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涉猎的学科领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积淀。课程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展开,并附有作业、考试、讨论等环节,实现了选课、考试的一体化。由于超星尔雅通识课与公选课课程性质及课程相关要求一定程度的吻合,目前我国有些高校已将超星尔雅MOOC引入公选课课程体系中去。笔者针对自身所在学校的学生就超星尔雅通识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制定《尔雅通识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对学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了解尔雅通识课程情况、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课程资源相关方面完善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借助MOOC平台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二是平台课程课时较多,知识点零碎;三是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淡化;四是网络不稳定,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针对学生在学习超星尔雅通识课过程中及技术平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找应对策略,进而使课程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最大化彰显。其次,明确大学生在SPOC资源开发中的角色,挖掘大学生在SPOC资源开发中的能动性,发挥大学生在SPOC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信息选择分析能力。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公选课有选课人数限制,针对课程性质对选课者进行准入条件限制,具有相对完整的课程申报及学生初选、补退选流程。因此,公选课具有SPOC“小规模限制性”等特质,为接下来的具体课程开发及设置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在SPOC资源开发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既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及课程效果的反馈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在SPOC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四、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库职能,为学生信息搜集、整合、利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库建设。全面引入电子信息资源,形成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电子信息资源是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的资源形式,诸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借阅的时空限制,为读者提供了便利。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融合互通的信息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树立移动图书馆、个人图书馆的办馆理念。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开设面向大学生的信息订制服务,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填写信息预订单,并通过平台在线传送。学生在预约时间内收到渠道多元、分类详细的相关信息。彰显电子信息资源平台的免费下载、阅读、借阅、互动等功能,提升大学生信息获得的效率。成立图书馆新媒体运行工作室,专门负责馆藏信息资源的推送与传播,包括推送馆藏信息更新动态,挖掘新媒体推送功能,创新新媒体推送形式,实现校园媒体与图书馆新媒体运营团队的资源共享、实时互动等工作内容,使馆藏信息资源第一时间推送到广大师生面前。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自主挖掘信息资源、有效分辨虚假信息;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侵蚀;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电子检索、计算机应用、自媒体功能学习模式开发等方面的技能;形成信息利用与转化意识,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从信息环境营造、信息课程体系建设、信息资源保障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信息能力强的学生不仅是信息化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创新者。信息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有效掌握信息的时效性、时空性等特点,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捕捉能力,在信息利用与转化的过程中更具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将成为创新高校信息化教育理念,拓宽信息化教育思路,丰富信息化教育内容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质量,推进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2-03-13.

[2]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构建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4.

[3]刘艳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现状比较与启示[J].图书与情报,2011(2):102-105.

[4]马玉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