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经营论文范例

保险经营论文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1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管理;保障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

商业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①。本质是分散社会风险,组织经济补偿。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或过程。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证明,商业保险发挥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在其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对政府职能的实现起促进作用。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人在经营保险产品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这种“外溢效应”不断扩大,并形成一定规模从而发挥显著效果。

二、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商业保险的经营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分散风险和组织经济补偿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能够很好地保障群众利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社会风险管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面临的风险的特点已由单一性转变成全球性和结构性,这种系统性风险若不加以有效管理很容易演变成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社会危机。为了分散社会风险,提前的准备和防范机制十分必要,而商业保险作为专门分散社会风险的工具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社会风险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微观风险的管理

个人层面,购买健康保险可以保障我们在生病时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不会因经济原因拖延病情,得到及时的救治;购买养老保险帮我们进行强制性储蓄,将未来不确定的风险转化当前确定的保费支出,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提高生活幸福感。家庭层面,家庭财产保险为家庭的资产尤其是贵重物件提供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家庭财产保险赔款及给付达34.6亿元,针对不同投保人的情况,还提供附加险供投保人自主选择,将家庭无力承受的财产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在风险发生时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企业层面,商业保险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战略和操作等内部风险和政治、法律和技术等外部风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企业财产保险公司的赔款达242.9亿元,分散风险的效果显著。保险帮助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企业在以固定的保费支出来替代不确定的损失,当遭受保险事故后,能及时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迅速恢复发展生产,维持企业正常经营;还能够加强企业危机管理,风险控制部门的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保险人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知识,完善企业风险控制系统,优化风险管理流程,更好地将防灾防损工作落到实处,降低公司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2.对宏观风险的管理

推动商品流通和消费,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是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就需要做到以上每个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性,生产的整个流程时时处处都面临各种风险,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停工停产,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涉及到整个生产链上的企业,保险正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断或失衡时发挥其修复作用保障正常的商品流通和消费。保障财政和信贷收支平衡。财政和信贷收支的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二者在收和支两方面大体保持平衡,略有结余和亏空都可以看作是正常现象。整个社会资金的最终流向是实体产业,因此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对财政和信贷的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相关企业由于风险事故导致经营中断,必然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间接导致支出的增加,严重时会动用后备基金去补充,最终收不抵支。但单位前期通过保险做到提前分散风险,及时的保险赔偿使其正常经营,也就不会对财政和信贷造成太大影响。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企业知名度。保险能够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创新型产品提供完善保障机制,给广大开发和设计者广阔空间去创新。保险借助诸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服务过去未能覆盖的需求,扩大保险市场的潜在规模,降低保险产品成本,提升理赔效率,带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社会关系管理

从关系主体的角度看,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商业保险通过设计责任保险产品,用专业手段解决责任赔偿方面的法律纠纷,厘清多方权责利益关系,对基础性社会关系进行管理,减少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有效维护了经济社会的秩序,降低了由法律纠纷产生的诉讼成本费用进而提高法律效率,对安全有序社会关系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1.退货运费险的发展

退货运费险是由保险公司开发设计、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理赔,解决买家在退货中由于运费支出产生的纠纷的保险产品。中国金融信息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双十一活动期间,国泰产险在活动当天承接保单量近2.6亿元;京东安联财险官方数据显示,活动当天保障金额突破1333亿元,累计为5838万件商品提供保障服务。保险将自身的社会关系管理职能和服务融为一体,带给消费者优质购物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有的保险公司甚至将“退货运费险”升级为“任性险”,部分商家还推出了专享定制化购物保障———“材质包真险”,即对所购商品的材质有异议,买家可以申请第三方免费材质鉴定,如果材质不符合商家描述即可获得三倍以上赔偿。这一系列新险种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背后意义,整个保险行业在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发挥了社会关系管理职能。

2.农业保险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因其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迫切需要分散风险,因此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梁涛在“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2007到2019年,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由1126亿元增加到36000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8亿户次,在风险保障和服务农户这两方面分别是2007年的近32倍和近4倍。农业保险在发挥其风险保障等传统职能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新的保障农户利益的方式,如福建漳州于2019年建成的第一个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平和县安厚镇产业扶贫保险工作站”,该工作站为贫困户提供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等风险保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脱贫工作。由此,农业保险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社会信用管理

社会信用管理服务的内容包括:消费者个人的资信调查、进行企业资信调查、市场调查、资产评级、信用保险等。因此从划分范围上可看出保险业具有信用管理职能。从当事人双方订立保险合同形成的契约关系来看,双方法律关系的认定前提要求本着最大诚信原则,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一旦一方违背诚信原则,自身利益就不会得到维护,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责任保险承保各种民事法律风险,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法律完善程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财险公司责任保险赔款及给付达265.25亿元,保障了投保方的利益,使利益受损方及时得到保险赔偿。环境责任险的开发符合我国保险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散企业的环境责任赔偿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责任保险的社会属性较强,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优化社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责任保险有利于商业保险公司提高社会的治理的参与度,减小社会摩擦,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综上所述,保险发挥的社会管理职能: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和社会信用管理,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社会和国家,都能够享受到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所带来的福利,尤其是在与新生力量科技融合起来后能够将各项职能更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李长春,罗丽华,董竞[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3):39-42.

[2]期刊论文:王康慧,康锁倩[J].现代商业,2020(06):97-98.

[3]期刊论文:雷欣灵[J].法制博览,2019(18):233.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2

关键词: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首先分析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问题,提出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的管理策略,希望对财产保险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一、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资产范围较广,资产规模较大,所以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风险出现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一般企业,很多电力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往往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企业的资产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运行也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电网运行往往处于满负荷高负荷的状态,如果电力企业运行出现风险问题,就会导致电力供应和社会发展出现影响,而且电力企业风险往往较大,风险带来的危害也很大。由此也可以看出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的重要性,在电力企业出现风险进行资产保险,所获得的保险赔付款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恢复重建,有效缓解财产风险对电力企业运行带来的巨大危害,所以为了有效规避和减少风险危害,必须要对电力企业资产进行资产保险,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

二、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因素

(一)保险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产进行保险,企业的资产保险费并不是一种额外支出,而是企业在正常经营发展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预防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投入,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仍然将保险费当做一种额外支出,企业管理者的资产保险意识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保险意识和企业管理责任心,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协调难度大,进而加大财产保险管理工作难度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资产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在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一些实物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规模较大,另外一方面企业资产管理往往与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组织调度难度较大,这种资产管理和财产保险的限制,影响了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容易导致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最终会影响资产管理和资产投保的数据真实性,导致后续的资产理赔和管理范围存在出入。

(三)缺乏有效的财产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形势下,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资产保险涉及到的方面较广,企业的资产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往往千差万别,部分企业在进行资产投保和索赔等具体保险业务依然采用的是手工收集数据,这种工作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资产管理和保险的效果。所以企业加强财产保险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往往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工作开展受到较大限制。在加上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专业性较高,部分企业内部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技术团队,影响了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重点分析

(一)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

电力企业资产涉及规模较大,电力管网和电力设施以及电力企业固定资产都属于企业资产范围,所以在进行资产投保过程中,要选择数家保险实力强的保险公司共同承保,这样可以保证当企业出现资产风险时,可以有效减少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另外在进行投保过程汇总要保证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实力的保险公司进行共保,更好的缓解和转移风险。一般来说,财产保险机构和公司众多,在选择投保方式中要积极对各个投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考量,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更好的控制资产风险带来的损失,也可以确保保险费率的合理性,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获得更大的效益,实现更大的财产保障。

(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

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电力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正确和系统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电力企业经营资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保险条款,从而有效为后续的资产保险打好基础,同时在资产保险中要包含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比如电力运行险和机损险以及机损险和供电责任险,制定这些覆盖面广的保险条款,可以确保企业资产保险投保更加契合自身电力企业发展需要。

(三)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自身资产建立健全资产保险管理制度,尤其要对企业子公司和各个组织职能部门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将企业资产保险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和协管部门。企业进行资产保险要结合专业职能进行明确职责主体,不断完善企业资产保险制度基础,结合企业具体经营业务规范企业经营业务流程,有效从自身出发,强化企业的资产风险防御能力。同时还设定大面积灾害保险服务应急预案,从自身出发规避和缓解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影响。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

企业资产保险工作要结合企业资产规模和资产状态不断借助信息化技术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有效利用企业资产信息数据库资源,对企业资产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索赔,重点跟进企业索赔,有效缩短资产风险索赔时间。对此企业要在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召开相关的企业资产理赔协调组织会议,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资产风险理赔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发现资产风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研讨解决方案,积极跟进风险理赔情况,尤其要加强与承保公司之间的联系,在各个索赔阶段进行跟进,确保把企业资产风险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五)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

企业进行资产投保,要结合企业经营和管理情况对企业资产投保规模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邀请专业的电力专家和承保公司技术人员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进行防灾防损检查,对企业资产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同时要对各个风险种类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专业详实的风险防灾止损报告书,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参考,也能够帮助企业从自身出发减少企业资产风险。总体来说,加强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要重视资产保险,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在把握加强运用财产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础上,针对制约财产保险管理工作的问题,积极采取选择适合企业的财产投保方式和正确分析企业风险,确保保险条款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建立健全财产保险管理制度和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抓好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等措施,不断提高企业财产保险管理防御资产风险效果。

参考文献:

[1]毛宏.我国企业保险体系的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97(02).

[2]沈钦松.浅谈发电企业财产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02).

[3]王伟.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07).

[4]王伟.试论企业财产商业保险管理———胜利石油管理局商业保险管理剖析[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2).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3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一)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博弈的参与人为信贷机构与借款人(即农户),二者均满足理性人假设。因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金,所以只要贷款利率合适,农户一定会选择借款。因此双方博弈中,假设信贷机构有贷款与不贷款两种策略选择(贷款,不贷款),农户有还款与不还款两种策略选择(还款,不还款),农户借款金额为M,借款利息为r,信贷机构的收益为X,设农户贷款后用于生产的收益为N,其中X=M(1+r),则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模型。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时,若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收益为X=M(1+r),农户的收益为N;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时,农户的收益为N,信贷机构由于不能收回贷款,则损失所贷金额M;当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时,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会损失本来可以贷款给农户的利息收入,农户也因得不到贷款,损失了本来可以用贷款资金从事生产所得的收入N;若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则双方的收益均为0。因此,从上述博弈来看,只有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还款策略时,才能达到双方效益最大化。但农户如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还款策略,那么信贷机构之后必然选择不贷款,结果双方终止合作,结果造成信贷机构的“惜贷”现象。

(二)农业保险参与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理论分析

假设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如果信贷机构通过代办农业保险收取的中间费用为z;农户贷款从事农业生产,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为b;农户贷款经营后,有能力还款的概率为q,若此时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变任然为r。则此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为T2,T2=M(1+r)q+(1-q)(b-M)+z。同时可知农户没有购买农业保险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T1,T1=M(1+r)q-(1-q)M,现对T1与T2进行比较,T2-T1=(1-q)b+z。由于q在区间[0,1]之间,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b>0,信贷机构收取的中间费用z>0。因此,T2-T1=(1-q)b+z≥0。说明农户购买小额保险后,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提高了,因而提高了信贷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贷款难”问题。

三、基于农村保险引入模式,完善新疆小额农贷的措施

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新疆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对于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这一模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政府作为农户、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三方的协调者,需要强化政策上的支持,给予开办农业信贷与保险的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更大的税收优惠。第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以及再保险制度。巨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赔偿责任,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再保险制度,减轻和分散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风险,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率。第三,需建立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制度,促使信贷机构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第四,完善监管制度,增强新疆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稳定性。第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大力弘扬社会诚信意识,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共享等方式,强化农户信用在农村信贷和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谢泽林 永春芳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琪疆.新疆农户小额贷款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康馨方.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以玛纳斯县为例[D].呼和浩特:新疆农业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构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这是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概念。那么怎样准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进而探讨其构建思路、路径等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有文献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

国内学术界提出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观点,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由唐金成撰写的论文:《建立多层次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设想》。尔后,陆续有不少关于此方面的文献发表。遗憾的是,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是什么?现有文献并未专题界定,只能从这些文献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设想、思路、路径等方面推断其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并且发现现有文献对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理解莫衷一是。主要有几下几种观点:

(一)观点一: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多层意指风险管理的层次性。唐金成(2005)、李琴英(2007)认为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多层次农业保险的构建应该围绕风险管理而展开,即有什么级别的农业风险就应该有什么层次的农业保险与之对应,从而形成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其中,第一层次,由商业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经营原保险,主要目的是将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转嫁给原保险人(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等);第二层次,由国家经营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基金,其目的是将原保险人承保的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内部分散;第三层次,巨灾风险证券化,其功能是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从保险业转移至资本市场。

(二)观点二: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层次是指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保障水平的层次。王国军(2018)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为借鉴,认为我国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主要从农业保险产品及其保障水平上下功夫,不同的农业保险产品其保障水平不相同,从而形成农业保险的层次性。其中,保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保险的基础,即“基本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其次,为了迎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需求,应该在“基本保险”的基础上加“附加险”,保障水平适中;最后,针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价格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以及农业器械、设施等财产保险,保障水平较高。

(三)观点三: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中的层次突出在财政补贴力度的差异上。付磊(2018)认为,我国农业当前需要补贴的领域和环节较多,补贴资金需求大,尚不具备全面、大规模补贴农业的能力。因此,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要从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大局出发,分层补贴。其中,第一层,补贴力度较大的以粮棉油畜等大宗农产品为保险标的农业保险,该层次农业保险政策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第二层,补贴力度适中的农业保险,如地方特色种养森险种、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险种,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食品安全等。第三层,补贴力度小甚至无补贴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作为以上层次的有益补充。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内涵界定

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目标。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器”“安全阀”,对实现农业产业兴旺目标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于发挥稳定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距离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农业保险的需求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二是农业保险的供给侧,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亟待创新;三是农业保险补贴机制在促进农业保险供求均衡方面效率不高。综上,笔者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加快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为农业“产兴旺”保驾护航之目标,着眼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需求、供求和补贴三大问题,并且在农业保险的需求、供给与补贴三个方面突出层次性:一是农业保险需求端要有层次性,即既要满足小农户广覆盖、低水平的农业保险需求,又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水平,有特色的农业保险需求。二是农业保险供给侧要有层次性,即农业保险产品上有成本保险、收入保险、专属保险等不同保障水平的险种;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有原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巨灾风险证券化的经营单位。三是农业保险补贴力度要有层次性:对涉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精准脱贫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险种,给予大力度补贴;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等多元目标的地方特色种养险种、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农业生产设施保险等给予适中的补贴;对作为以上层次有益补充的商业性农业保险给予低水平的补贴或税费减免。总之,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内涵的准确理解应该是多维度而非单一视角。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构建思路

(一)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为主线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取代传统小规模、低效率的小农户。相比传统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着更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和农业保险需求。然而,当前农业保险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保障水平低、价格超出投保险人承受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迫切的农业保险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因此,笔者认为,在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时,要紧紧围绕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为主线,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即在全面保农业产品物化生产的基础上,针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针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价格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业器械、设施等财产保险。

(二)以完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为载体,实现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科学合理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保险制度得以发挥稳定农业生产经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自由竞争、限制竞争、联合共保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些经营模式对实现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目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却未形成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因此,亟待完善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一是探索“新型经营主体+直销”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客户,为其量身定做农业保险险种,从而实现农业保险的供求对接;二是建立“公司+农业保险”的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公司承担育种、收购、加工、销售农品等的责任,农户负责农产品生产、投资,实现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三是搭建“扶贫+农业保险”模式。该模式以小农户尤其是农村贫困户为目标客户,构建普惠性的农业保险体系,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开展。

(三)优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调适农业保险供求。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于和正外部性特征,决定了财政给予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是国际通用做法。我国自2007年全面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市县三层级“层层联动”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模式,对稳定我国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动农业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在促进农业保险供求均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带门槛的均分式补贴模式不仅遏制了贫困户农业保险需求而且打压了农业大省对农业保险供给的积极性。其次,实践中,因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的有限性,譬如,蔬菜不在农保补贴范围之内;养殖业中,仅能繁殖的母猪、奶牛、育肥猪可获得保费补贴,未能激发农业保险潜在需求。最后,农业保险补贴受益人重农户轻保险机构,即原保险、再保险经营单位获得较少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造成农业保险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多样性需求。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适时改革现行的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一是实施地区差异化补贴方案,即中央要结合各省农业发展水平、财政实力等因素采取差别补贴,做到“因省而异”。其中,要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大省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重。二是实施农业保险险种差别化补贴方案。由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较晚,目前盛行的主要是物化成本保险,收益保险、指数保险仅在个别省市试点,而且各个险种保费补贴差额不大。这种补贴方案尽管操作起来相对要简单,但满足不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补贴对象雨露均沾,即农户、原保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均有资格获得相应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之所以持此种观点,缘由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着眼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通过保费补贴,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第二,通过费用补贴,解决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第三,通过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费补贴以及为农业保险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

参考文献

[1]唐金成.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9):66-68.

[2]李琴英.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及其风险分散机制[J].中国保险,2007(04):16-18.

[3]王国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J].中国保险,2018(02):18-23.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施工企业;铁路项目;经营管理

铁路工程,是指与铁路基本建设有关的工程,涉及的专业包括:拆迁、路基、轨道、桥梁、隧道及明洞、轨道、房屋、站场、工务、机车、车辆、信号和大型临时设施及过渡工程等。铁路工程的特点有:第一,参建单位众多、施工过程监管部门多;第二,合同额巨大,一个标段就可达到几十亿到上百亿;第三,路线长、工期长、地质条件复杂,影响施工成本的不确定因素多;第四,部分措施项目计价难度较大,如栈桥、钢板桩围堰等临时设施等设计院概算记取费用远远低于实际投入;第五,地方行政性收费水平与铁路工程预算定额标准差距悬殊,如临近既有铁路线施工配合费、跨通航河流航道局配合费、上跨地方公路配合费用等;第六,地方定额与铁路定额差距较大,如铁路站房工程,层高大,柱梁截面尺寸大,工期要求紧,导致某些费用如周转材料费、大型机械使用费、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费、文明施工费的实际投入远远大于地方定额记取标准,这些费用能否足额计取对项目最终盈利影响较大;第七,铁路项目大多为三边工程,多采用初步设计招标,招标图纸设计深度不足,招标工程量清单显得简单而笼统,施工图工程量与招标工程量量差距大;第八,总价承包、单价计量的承包方式,费用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合同内计价、总承包风险费计价、材料调差、施工图检算、工程变更索赔费用、概算梳理费用等几大项内容;第九,结算程序复杂,结算参与单位多,清理概算时间长,工程尾款回收慢。笔者以施工中的兰渝铁路某标段为例,整理出铁路项目施工阶段经营管理的个人心得和几点建议。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位于甘肃、四川、陕西及重庆境内,北起兰州枢纽,向南经甘肃的榆中、渭源、漳县、岷县、宕昌、陇南后通过陕西省边界进入四川省,经广元、苍溪、阆中、南部到达南充之后,分别经渭沱、广安接入重庆枢纽。本标段正线全长108.474Km,合同额40亿元,主要工作量为路基、桥涵、隧道、站场工程及部分站后房屋工程。

2经营管理心得

铁路经营模式及本项目特点,铁路工程的计价依据是《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铁路工程预算定额》、《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方法》(铁建设[2006]113号文)及工程设计图纸、铁道部定期的“材料价差系数”、材料信息等。铁路工程项目多数采用初步设计招标,施工过程中,采用总量控制、单价计量的原则批复验工和支付工程款。兰渝铁路项目,全线采用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总价承包合同,合同约定,除以下情况外,合同总价不予调整:第一,建设单位对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建设工期作重大调整;第二,非承包人原因引起的I类变更;第三,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重大损失;第四,甲供材料设备由建设单位按照铁道部相关规定调整;第五,按国家和铁道部有关政策允许调整并经原审批部门批准的内容可进行调整。由于近几年国家加强建设投资的审计力度,合同总价中未进入施工图数量部分全部不能结算,所以,本项目的总价合同实际上执行的是概算总额为上限的单价合同。本项目的结算价格主要包含了施工图检算、Ⅰ类变更、材料调差、概算梳理等这几项。经营方针及具体做法,鉴于上述情况,该标段从进场开始即确定整体经营方针为:做好施工图检算,争取合同总价全额结算;施工过程中争取早验工、早计价、早收回工程款;合理使用总承包风险费,争取申报Ⅰ类变更;通过清理概算使用降造费和预备费来增加项目收益。具体工作中,从以下方面入手:研究合同及清单,超清单的行政性收费由业主承担,在研究了铁道部113号文、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以及工程量清单后,通过弄清合同清单中各章节、各子项包含的费用项目以及取费标准,分清标段自身与业主应承担的费用范围后,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临近既有铁路线施工配合费、跨通航河流航道局配合费、上跨地方公路配合费用等超清单部分申报,由业主承担,避免了无谓的成本。合理安排计划,争取预付款。在项目前期,熟悉铁路工程关于经济资料的审核程序,即业主或临时指挥部的工作流程,合理编排施工计划,争取预付款,为标段前期的临建施工提供了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做好研究报价文件,科学筹划索赔工作,研究报价文件,掌握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内容与报价相背离的情况,为今后的索赔提前做好准备。通过下发图纸前的提前沟通或图纸下发后的变更工作,尽量减少单价不利项目,增加单价有利项目。正确处理中期计量时施工图正负量差,业主的验工计价规则规定,已完成而超清单的工程不予计价。故在工程量统计完全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图纸正量差计量与负量差不能计量之间的互补,以缓解实际发生的工作量因超清单不能计量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压力。合理使用总承包风险费,正确处理Ⅱ类变更、地材调差的计价,铁路项目总价承包合同中,总承包风险费是指由总承包单位为支付风险费用计列的金额,总承包风险费使用包含以下6项内容:第一,初步设计招标的施工图量差、承包人原因引起的Ⅰ类变更设计及全部Ⅱ类变更设计引起的工程增减的费用;第二,非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及其采取的预防措施费用;第三,发包人供应的材料、设备以及材料调差以外的材料、设备价差;第四,建设工期重大调整以外的施工组织设计调整工期造成的损失和增加的措施费;第五,工程保险费;第六,由于变更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所引起费用的增加。总承包风险包干费的计算基数为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与安全生产费三项之和扣除甲供材料设备费后2.5%记取(其中包含激励约束考核费),总额包干使用。相对于铁路工程项目较大合同额及初步设计招标模式,上述6项内容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超越总承包风险费用限额,这就需要项目在前期策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使用,既要保证足额,又要减少超出限额部分。进场后,通过实地调查,未包含在铁道部材料调差范围内的地材在施工期间价格远高于投标时候的价格(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属于潜在亏损因素;因为铁路工程大部分为“三边”工程,施工图在进场后才设计下发。所以,项目从开始就确定了设计变更工作思路,即出图前尽可能提前与设计院沟通,将部分Ⅱ变更纳入正式施工图纸,进施工图检算,做好有利润空间的II类变更设计增量和亏损项目的减量变更设计;同时积极争取操作I类变更和IIa类变更设计,从而在总承包风险费中预留地砂石料等地材调差空间,尽可能的减少亏损。重视保险理赔工作,通过合理理赔节约成本,铁路工程因其路线长、工期长、地质条件复杂,影响施工成本的不确定因素多,实践中,多采用工程保险转移风险,这也是国际上大型承包工程的惯例。多数保险公司执行严格的制式合同,合同条款多为标准格式,承包商无权对其修改。但承包商在签订合同前应认真研究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如地质、气候等条件,争取将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含在保险范围内,从而降低工程损失。保险合同执行中,项目管理人员应熟悉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该合同可索赔范围,一旦发生保险范围内的损失,比如不正常降雨、火灾、人身伤害等,应积极在索赔有效期内提交报告,避免因超过时限而失去索赔的机会。重视施工图检算和概算清理工作,做好施工图检算工作,施工图检算工作是项目最终能否结算够合同额的关键,因为按总价包干,单价计量的合同原则,工作量能否进入施工图检算是结算的重要依据。且经过与业主及设计院沟通,认为根据铁道部目前资金状况,极有可能出现如施工图检算为负差,则要重新签订合同,修改合同额。因此施工图检算工作主要工作为核对量、确定价。兰渝项目施工图检算工作,首先保证检算工程量达到初步设计批复合同额,对于目前超出初步设计部分,主要从检算内容入手,与建设单位及设计院沟通,将其中相对于初步设计有较大变化的,符合变更条件部分,从施工图检算中剔除,单独申报I类及IIa类变更。具体工作中,首先从工程量着手,详细核对现场工程量与施工图差异,确保检算工程量与现场工程量一致,无漏项、缺项;同时与设计院施预部门沟通工作,套用定额及费用计算是否与施工方案一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计算过程中有无漏计项及少计项目,保障使实际发生费用全部得以计入。本项目在明挖扩大基础的计算、一般双线特大桥钻孔桩计算方面合理力争,方案得到了设计院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做好概算清理准备工作,定期进行投资梳理,对施工中发生的实物工程量、材料差价、地方原因增加投资、变更设计等进行统计,为检算和清概做好准备工作。应充分分类整理的资料如下:第一,与地方相关工作,如便道、交叉工程、管线工程、拆迁工程、天然气管道、大临工程的临时征地等。第二,工程实体变更需要结合II类变更设计工作,完善变更手续,如基坑开挖方量变化,(深基坑或软土)支护增加等;地质改变引起的桥梁基础的地质变化,隧道地质变化,路堑地段地质变化等所导致的施工成本加大或设计变更;由于墩身结构或外形改变等,导致施工成本加大;扩大基础,承台数量变化以及施工辅助工作;涵通的地基处理,换填及深基础处理情况;各种防护工程(路、桥、隧洞口等)的变更设计;弃渣(土)场变更而导致的弃渣超运;施工综合接地及综合接地附属工作相关费用;极端水文、地质、气候引发的工程成本增加,保险索赔之外的路桥隧等工程受此影响的破坏、返工、事故等。第三,材料价差,如砂石料等地材价差、炸药价差、甲控甲供材料不能及时供应的误工损失、大临用电未通前的发电用油、施工用地方用电相对初步预算时增加的费用等。第四,其它,如非我方原因的征、拆不及时导致的赶工损失(怠工及赶工投入等);为工程实施而支付的其他直接工程措施费及辅助费。2012年10月,铁道部下发文件,对工程用火工品价差进行补充调整。由于该标段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发票清理等准备,使我标段及时对我标段情况充分掌握,分析利弊,及时找业主沟通,掌握了主动,争取到了较好的收益。

3几点建议

清单模式计价将成为主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自从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8年和2013年分别进行了修订补充。工程量清单计价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主流方式。铁路施工企业必须认真研究这种新的计价模式,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新的模式下的市场竞争。建议上级单位要做好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学习宣贯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造价管理队伍;尽快建立企业自身的清单计价定额;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推广主流造价软件在企业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二次经营工作始于投标阶段,投标期间,加强局与铁道部、业主以及设计院高层的有效沟通,为进场后的方案优化、变更设计的运作提供畅通的沟通平台。同时,采取合理的投标策略,在确定人、材、机单价时,充分研究分析,便于后期变更索赔的开展。报价时,对有二次经营空间的清单项、甲供材料、预计甲指分包项目、预计甲方单独招标项目、预计实施中工程量可能减少的项目,建议报低价,对工程量可能增多的、早取得验工收入的项目可适当报高价。加强标前标后互动,就投标概况和重要投标策略,投标人员应对施工阶段管理人员进行交底,必要时就施工阶段重大经营管理问题进行指导。

4结语

国家近几年大力发展铁路建设,铁路施工企业将得到更多的经营机会,与此同时,建筑市场更加透明,国家对建设工程管理更加严格,施工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与考验。铁路项目造价管理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采用初步设计招标、清单计价、总价承包单价计量模式,所以,熟悉铁路经营模式、科学筹划、早安排,早着手,早对策,争取工作的主动性,才能确保企业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铁道部[铁建设(2006)113号]文《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方法》

[2]铁道部[铁建设(2007)108号]文《铁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

[3]范家茂.工程量清单计价研究[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4,18(3):47-49

[4]古军晓.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初探[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6

自2004年我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效果。然而,从补贴资金的效率看,现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仍有改进空间。“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农产品保险政策,有利于提高经营激励效果、促进保险公司有效竞争,进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补贴资金的激励作用和使用效果。

关键词:

以奖代补;农业保险;补贴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年实施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地区主导试点阶段(2004~2006年)、中央主导试点阶段(2007~2009年)、加快发展阶段(2010~2012年)和健全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从政策执行效果看,财政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效果。但现行的补贴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如,保险公司创新活动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保险公司更倾向经营有补贴的险种,对非补贴险种的研发不够,导致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户需求;[1]补贴过于平均、激励不足,不利于保险公司间的竞争;补贴资金涉及政府层级过多,资金发放滞后,使用效率不高,[2]等等。“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农产品保险政策,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提高经营激励、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保险公司有效竞争、提升保险公司研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和恢复生产的能力。

一、“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机理及面临的问题

(一)“以奖代补”政策实施机理及作用

“以奖代补”是把专项经费集中起来重点使用,对政府要求的某个项目完成比较好的地区、单位或个体以奖励的方式给予补助的资金分配管理办法。[3]“以奖代补”创新了财政补贴政策的新模式,促进很多准公共领域的良性、持续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扶持资金太过分散出现“撒胡椒面”的问题。近些年,该政策在“三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总体看,“以奖代补”政策具有以下优势:

1.有效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以奖代补”将补贴资金发放从政策实施的前端转移到后端,或采取边实施边补贴的阶段性补贴方式,弥补了传统补贴政策补贴发放过早、不利于对政策实施监管的缺点。这种事后奖励的方式有助于政府有效监管和控制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对项目执行主体来说,该政策的激励作用一直贯穿整个实施过程,不达标意味着奖励减少甚至无法获得奖励,因而执行主体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项目,这不但能降低政策监管成本,还能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2.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与传统补贴政策相比,“以奖代补”是一种弹性较强的引导性政策,能为参与者提供更大的能动空间。该政策弱化了实施的强制性,更尊重参与者的意愿,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决定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另外,“以奖代补”打破传统补贴的“一刀切”和平均主义,依据“谁劳谁得、多劳多得”给予参与者奖励,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即如果把传统的补贴看做是单纯的输血,那么“以奖代补”则更多的是增强造血功能。[4]

3.实现互补优势。“以奖代补”模式实质是一种PPP模式(公私合营模式),在该模式下,个人、私营企业、其他组织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政府更多承担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个人、企业等更多扮演主导者和执行者角色。通过角色转换,可使项目建设减少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促进个人、企业等发挥更大能动性,也可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在行政、执法、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个人、企业等在自身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可见,“以奖代补”有利于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5]

4.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首先,“以奖代补”政策在实施之前,相关政府部门会制定明确的奖补标准,项目完成后严格按照标准对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只有达到标准,才能对执行主体给予奖励,这就做到专款专用,在较大程度上预防出现补贴资金乱用现象。其次,“以奖代补”资金往往是由较高级别的政府部门直接发放到终端参与执行单位或个人手中,因此能减少奖补资金在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流失,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以奖代补”政策的适用领域

1.“准公共物品”市场失灵的领域。从国内实践看,“以奖代补”政策工具广泛应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农村土地整治、环境治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这些领域大多提供各种准公共物品。理论上,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以调控。然而,完全由政府部门提供准公共物品也面临低效率和不公平问题。“以奖代补”政策工具是将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由公共部门转嫁给私人部门,事后再对私人部门给予奖励,这样能有效促进公共物品供给市场中私人部门的有效竞争,在保证准公共物品充分供给的同时,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2.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以奖代补”政策工具的另一项适用领域。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加上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滞后,[6]政府部门很难及时、充分了解“三农”真实信息,在向农业领域提供准公共物品时通常面临很高的信息获取成本。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以奖代补”将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由政府公共部门转交给私人部门,后者往往身处“三农”领域第一线,熟悉公共物品需求者信息,不仅信息充分而且获取成本较低,在获取信息方面也具有比较优势。如,在农地整治中,政府难以了解每位农民对整治耕地的具体需求,强制整治土地成本高、效率低,而农民因为完全掌握自身信息,并且了解村民的信息,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在土地整治成本和效率方面更有优势。

3.目标群体需求差异较大的领域。实践表明,“以奖代补”政策工具往往适用于目标群体需求差异较大,至少是不完全相等的领域。如,在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奖补时,平原和山区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种类和大小要求存在差异,如果不考虑具体需求而设定唯一的补贴标准,就会降低目标群体的积极性,不利于政策有效实施。[7]但如果目标群体需求差异较大,利用“以奖代补”政策工具区别对待差异化需求,就能够打破平均主义,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当然,“以奖代补”能否成功实施,除了考虑其适用领域之外,还需要考虑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精准聚焦、有效瞄准等其他条件。

(三)“以奖代补”政策执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与传统补贴政策工具相比,“以奖代补”政策具有诸多优点,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奖补发挥的激励作用不够充分。目前,奖补资金规模还处于较低水平,奖补比例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奖补应有的激励效果尚未有效发挥。其次,政策目标群体瞄准不够精确,存在目标群体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有些应被选定为目标群体的对象却被排除在外。再次,奖补资金管理与审批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奖补资金管理困难,有的奖补资金来自多个部门,存在资金交叉管理和重复申请等现象。[8]二是对建成项目的考核、审批过程存在寻租行为。“以奖代补”制定严格标准进行补贴,是为保障项目实施的公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少数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让不达标项目得到补助,不利于项目实施,并引起不公平问题。最后,政策宣传不到位。“以奖代补”作为新的政策工具,参与者往往不了解,如果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或曲解政策等现象,会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二、“以奖代补”政策在农业保险中应用的可行性

“以奖代补”政策工具在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领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农业保险符合该政策工具适用领域的诸多条件。首先,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导致其有效供给的不足,这必然要求获得政府补贴和扶持。[9]其次,农户对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农户会根据他们种植或养殖的品种及所在地区自然风险发生的种类等因素,选择他们需求的保险产品。再次,农业保险运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同时政府在对农业保险补贴时也面临信息不对称,这将降低补贴资金的实施效果。农业保险的上述特性与“以奖代补”的适用领域相吻合,为“以奖代补”政策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从国家宏观政策、财政支持和已有实践等方面看,“以奖代补”在农业保险中具有可行性。首先,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自我国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先后经历了从地方政府补贴到中央政府补贴,从试点地区补贴到全国范围补贴,从种植业部分险种补贴到养殖业、森林、藏区品种多个险种补贴的变化。而“以奖代补”政策工具将是对现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一次创新和补充,符合国家尝试新的农险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果的总体方向。同时,“以奖代补”政策有利于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优势,减少行政干预,给予农险公司更多的自主经营空间,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其次,有力的财政支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财政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将不断增加。农业保险作为重要的农业风险分散工具,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这为“以奖代补”应用于农业保险提供有力的保障。2007~2015年,中央财政共拨付保费补贴资金780多亿元,年均增长27%。受补贴政策激励,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3.7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5.7亿元。最后,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在其他领域有着丰富的“以奖代补”实施经验。早在1991年,山西省交口县就将“以奖代补”应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效果好的承包户给予奖励,使该县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的治理。[10]近些年,“以奖代补”在农业领域和非农业准公共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的农村土地治理,江西省的农机维修中心建设,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都采取“以奖代补”政策并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成功范例为“以奖代补”应用于农业保险补贴领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以奖代补”应用于农业保险领域的建议

理论上,“以奖代补”政策工具如果应用于农业保险补贴领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实践中,在农业保险补贴领域尝试“以奖代补”政策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奖补标准

合理的总体规划和明确的奖补标准是“以奖代补”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以奖代补”是对传统补贴政策的创新,但仍依托于传统的补贴政策。因此,“以奖代补”应在原有农险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实施。在制定标准时,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但同一地区、同一险种的奖励标准应统一,不宜设置多重标准,确保公平。

(二)加强政策宣传

政策能否被广泛深入宣传往往影响政策执行效果。“以奖代补”作为农业保险领域的创新型政策,应加大对地方政府和农业保险公司的宣传,使他们了解“以奖代补”的政策内涵和特点。同时,应对政策执行人员进行辅导,使其深入了解即将执行的政策,这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识不强,应进一步加强宣传,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激发其参保的内在需求。

(三)注重试点工作

政策试点是新政策全面推广实施的重要环节。“以奖代补”政策在试点时需充分认识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风险状况的不同,以及农业保险在险种和区域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特征。因此,试点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的代表性。可适当多选择试点地区或延长试点时间,避免因个别典型而造成错误的结论。

(四)强化资金监管

依托现有农业保险管理体系,设立农业保险“以奖代补”资金监管部门。具体看,业务监督部门可由省级相关政府部门和试点地区政府部门联合组成,负责对试点地区农业保险机构的承保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奖励资金的管理部门可设在试点地区的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负责奖补资金的发放,对考核合格、符合奖励标准的保险机构进行奖励,并对奖励结果进行公示。全流程要确保奖励资金管理和运作的透明。

(五)鼓励创新保险品种

设立奖补资金,奖励开发适用于当地自然条件、农业发展新险种的农业保险公司。这能改善保险公司过分依赖财政补贴的弊端,鼓励农险公司开发满足当地农民需求的新险种,给保险公司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利,有利于保险公司间的竞争,进一步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作者:吕开宇 张驰 李春肖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吕开宇,张崇尚.政策性农业保险施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3(10):56-59.

[2]王秀芬,王春艳,李茂松.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农村经济,2012(11):60-64.

[3]信桂新,李妍均.以奖代补: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新利器[J].中国土地,2012(8):21-22.

[4]王高峰.“以奖代补”的造血尝试[J].能源,2014(3):4.

[5]陈良,蓝春华.创新土地整治模式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J].南方国土资源,2013(8):29-30.

[6]左停,徐秀丽,唐丽霞.农村公共政策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7]富姣,周文奇.温州市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分析研究[J].农业机械,2006(2):122.

[8]江西省财政厅农业处课题组.我省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机制实践与探索[M]//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04-418.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7

【关键词】沙特;工程管理;施工技术;高效;控制点

1项目概况

1.1项目概况

麦麦高铁桥梁项目位于沙特阿拉伯,该国既是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又是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代表[1]。沙特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庞大,国内绝大多数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均由外国企业承包[2],因此,属于成熟规范性市场的范畴。沙特麦麦高铁桥梁项目是连接伊斯兰教两个圣城麦加到麦地那的高速铁路,途径沙特第一大港口城市吉达,该线路全长450.25km,设计最高时速360km,是世界首条穿越沙漠地带的时速最高的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

1.2施工标准

麦麦高铁作为沙特工程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工程技术主要采用欧洲标准,特别是控制质量严格采用过程控制的方法,检查验收包括材料供应商的选择、材料的购买、工程本身、模板脚手架系统、劳保用品的质量、工作生活区域的安全卫生等。

2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然条件

沙特是热带沙漠气候,气温较高,秋季伴随沙尘暴,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及技术工人在现场作业,混凝土高温易开裂。降水比较急促,集中在自然年年底和年初,由于城市降水排水系统不健全,往往会导致交通瘫痪,施工现场漫水。

2.2物资方面

沙特建材市场主要是卖方市场,监理认可批复的供货商及厂家数量有限,建材会出现短期断货的现象,导致因材料到货延迟,工程滞后。

2.3审批验收

沙特项目工程监理审批验收十分严格,每一步工序都要经过监理审批,同时,在张拉灌浆、浇筑混凝土等特殊工序时,监理要现场参与过程监控,确保工程质量。且监理人员调动流动性较大,每一步工序都要附上已通过的对应的验收单,重复性工作普遍。

2.4二次经营

沙特建筑市场虽然成熟,但是项目的二次经营获利困难。

3项目管理关键点及施工技巧

3.1项目管理关键点

3.1.1项目内部管理

1)严格执行工程材料以及劳保用品等需要监理批复后方能入场的规定,所以为了降低成本,保证材料按时供应,应在项目前期,让不同厂家及供货商配合,尽可能多地提交同类产品的资格审核文件,加大监理方材料许可清单的种类。2)针对于沙特是卖方市场,物资提前预定,跟供货方签订供货合同,规避送货滞后的风险,做好物资计划表以及资金计划表。3)由于沙特机械设备市场保险制度完善的特点,应为大型机械设备配置全险,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来降低风险。4)由于监理方要求会比较严格,且监理更换后,需要及时重新提交过往的工程资料,为保证施工现场工序连续进行,后期二次经营以及历史遗留的变更索赔顺利解决,需要档案部对收发文进行归档,并保存好原件,保证能够及时提供工程支撑文件。

3.1.2商务技巧

1)如遇到现场与合同约定的不符时,需要第一时间发送邮件,同时,纸质文件递交后,要将接收确认件存档,为后期变更索赔工作提供有利证据。2)现场工程师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编写更新日施工计划、周施工计划、月施工计划等,并定期发送给业主。宏观上为项目工期考虑,如实际实施进度与施工计划发生偏差,需要分析原因,如果是业主的原因,需要做记录存档,及时向业主发送邮件,为今后的变更索赔提供证据。3)如遇突发雨季,造成大型设备损失,立即向业主和保险公司进行双索赔。

3.2施工技巧

1)高温天气施工时,混凝土表面易开裂,所以一般采用夜间浇筑混凝土的方式,混凝土出仓温度保持在28℃,且混凝土搅拌车不能长距离运输,且时间不能超过30min,泵送混凝土速度不能超过50m3/h,浇筑方法为水平分层,分层厚度控制为约30cm[3]。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涂抹养护剂,并使用塑料膜进行覆盖。2)雨季来临之前,在基坑周边准备好沙包袋,以防大量降水流入基坑。3)国际工程实施中,安全工作为重中之重,通知监理检查所有结构部位时,首先确保验收通道及验收平台的安全性。4)监理检查结构物时,现场工程师通知相关木工工长、钢筋工工长、瓦工工长陪同监理一起检查,如遇监理提出需要整改的地方,当面及时解决,保证当天验收通过,如期进行打灰。5)沙特吉达是港口城市,地下水分较多,易发生沉降,桥梁工程关键在于接缝部位的处理[4],为了避免独立基础沉降影响接缝部位,通常采用地基标高下30cm换填的方式进行处理。6)国际工程承包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十分严格,项目部在开工之前就应该对水质进行检测,在项目运行期间,环保部门会不定期抽查水质,以确保项目没有对周围环境进行污染。环保费用没有明确的费用值,一般约占项目合同额的0.5%[5]。7)在混凝土浇筑时,向搅拌站要混凝土时要做到每次少要混凝土,多次要混凝土靠补方来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工作,避免混凝土订单超量,造成浪费。8)现场工程师陪同监理检查的项目主要是:钢筋的数量、钢筋的搭接长度、保护层、模板、坐标以及标高。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层,由于钢筋工在下料以及绑扎的过程中可能造成保护层过大,需要加筋减小保护层,造成钢筋的浪费,所以需要时刻提醒钢筋工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下料和绑扎,从而控制成本。9)现场用到的建筑材料,如灌浆水泥、泵送剂、养护剂、涂料、植筋胶、止水带等,需要把验收通过文件提前提交给监理,避免监理因此发出停工的指令。10)对于现场出现临时变更或者突发情况时,做好施工日志以及拍照存档,规避责任,同时,为今后的变更索赔提供有力证据。

4结语

通过对工程管理关键点的控制及施工技术总结,大大提高了现场的工作效率,控制项目成本,有利于项目的二次经营创收。同时,高效专业的施工经验也可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对我国建筑公司占领国际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广大.中国企业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经营环境的比较研究[J].国际观察,2013(2):59-65.

【2】包澄章.中国在沙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风险及应对[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8(4):74-89.

【3】辜亮.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铁路桥梁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7):151-155.

【4】李新鹏.道桥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5):159-163.

保险经营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教学质量;应用型人才;保险专业;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管理是保证教师达到预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重要保证。而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管理要素的分析与研究,达到提升管理质量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一、保险行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分析

(一)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保险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初期的跑马占荒式发展,逐渐走向今天的内涵式发展。而能够实现保险企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要素就在于高素质的人才。表面上看,保险行业的主要人员构成是营销人员,而整体营销人员的素质并不是很高。这实际上是一个制约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容易出现在我国曾在多地发生的老年人“存款变保险”事件。这个事件当时是两个监管机构银监会和保监会(现在的银保监会)合力才得以有效解决。而究其根源,保险从业人才素质不高,才导致重展业、乱承诺的乱象频发。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在人员招聘、员工培养、岗位职责确定、绩效综合考核等方面建立严格的标准,完成高素质人才在保险业员工中的更新,最终实现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高端行业人才的需要

在现在的保险公司员工中,具备高级管理能力或者技能细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不多。很多从业人员仍然靠的是原有的工作经验,而很少主动学习新的技术或技能。在保险经营的某些环节,也不容易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保险经营的某些环节,也不容易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如保险资金运用环节,自设的投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薪酬标准就难于确定。保险公司目前比较急需的高端人才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同时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中高级人才,另一类则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才,如具有极高水平、极具投资经验的资本市场操作人员。

二、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途径

(一)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因时而异是说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使用多媒体教室,综合使用课件、视频、音频、图表、板书等方式完成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而异则是要根据授课时的实时形势灵活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比如根据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加入正确的导向,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容。

(二)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

大学的课程设置要形成一个有效衔接的课程组合,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形成一种带有专业导向的课程前后理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效果。如保险学专业的线性课程设置中,人身保险这条纵线是下面的课程设置顺序:保险学—人身保险—保险营销—健康保险—再保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先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推手

在专业建设进程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严格控制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全面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研究如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中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严控主要教学环节,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交互式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针对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有效落实措施。

(四)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修正回馈

在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时,其评价指标应该合理设计,要覆盖课堂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并全面覆盖教风、学风的主体要素。教风中包括教师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技能、教学秩序、辅助环节、师生交流、教学资源等环节。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认知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精心设计评估办法、严格把握评估流程,教学评估模式应由多方组成:包括领导主导、教师互评、学生参评。评估结果出来后,向任课教师提出建议,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教学评估—结果汇总—评价反馈—质量提升—再次评估”,构建教学效果评价的良性循环模式,有效反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

三、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对培养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的效果分析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先制定好人才培养计划。而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制定时,需考虑多方因素。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定位,比如是应用型本科还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有着很大差别。另外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的合理配备。而社会需求的来源大多都是对该校毕业生的社会认知,这种社会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该校毕业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体现,这种效果体现的根本决定因素就是该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在完善时,需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能力都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一般来说,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建设师资力量。可以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专业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座谈、讨论、演讲、讲座、展示、实验、成果发表等方式,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师资建设中,可以引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国内重点院校的专家学者,带动学科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提升,推进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促教学水平提高。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包括提高学历,增强实践知识,扩展专业视野等。其方法可以包括到知名高校进修、参加业界会议、参与业界热点、到实训实践基地学习等。

(二)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建设高水平课程和教学团队

为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成果的凝练、总结,积极形成教学成果,积极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同时对使用的教材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有改进的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选用新近出版的教材,坚持优先选用优秀教材原则,让学生接受行业最新知识。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可以鼓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编写适合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提升教学效果。同时,需要设置明确的奖罚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积极关注学生反应,真正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机制。

(三)加强科研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科研促教学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推动学科专业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教学单位需要创造良好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入科研活动。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如参与课题、撰写论文等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资料组织能力、思想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科研成果,如小组互动教学法,完全可以实际应用于教学,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四)引导学生参加科创等活动,提升培养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地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炒股大赛、创新大赛等活动,对参加活动或大赛获奖的学生,应该设置相应的奖励举措。通过参加上述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应用型本科以能力为导向地开展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1]刘金霞.地方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保险学专业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70-74.

[2]王晓珊,方睿,胡佳琪.保险学专业毕业生需求分析[J].时代金融,2017,(35):268-269.

[3]张挺,范功端,李中圣.全员参与式教师本科教学水平综合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8):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