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老人养老保障难点及解决途径

牧区老人养老保障难点及解决途径

 

2001年到2020年是中国快速老龄化的阶段,目前,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引起一定的重视。但是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对策多是针对城市的,对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的农村、牧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西部地区牧区老人的成因及生活现状   (一)牧区老人成因分析   西部牧区老人的形成,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相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年轻人的比例下降,老年人的比例相应上升,出现结构老龄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平均寿命延长。2005年底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表明,我过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牧区人口的老龄化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二)牧区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由于牧区的特殊状况,牧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收入普遍偏低。由于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除了极少数老人享有养老补贴外,其余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零散的收入与子女补贴。第二、牧区医疗水平相对落后,老人年纪大,子女不在身边,生活缺少应有的照顾导致出现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第三、从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来看,老年人害怕孤独,牧区精神文化的相对滞后往往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易产生抛弃感、孤独感。第四、老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对犯罪分子诈骗的防范意识,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引发一些列的社会问题。   二、牧区老人养老保障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牧区老人养老保障困境   牧区主要的养老方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了这三种养老方式,构成了牧区养老保障基础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二)牧区老人养老保障困境的原因分析   结合牧区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牧区老人养老保障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西部地区,尤其是牧区经济发展缓慢。不能为养老保障制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思想观念方面,多数老年牧民希望以家庭养老方式安度晚年但现实中许多家庭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做不到这一点。第三,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不足,制度建设落后。   三、牧区老人养老保障的对策   第一、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牧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全面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还不具备,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区农村牧区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成为农村牧区养老的基本方式。   第二、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提倡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以保证老年人享受赡养扶助的权利。   第三、完善新型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贫困老人的救助制度。在完善农村牧区老人养老模式过程中,对牧区老人,政府应降低参保门槛,逐步推行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牧区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制度上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农村牧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老人老有所养。   第四、探索多元化的农村牧区社区养老形式。对于牧区的老人来说,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建立社区养老有些困难,因此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培养个人养老。个人养老是指老年人自身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老年人平时要进行经济、健康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储备。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老年人组织。农村牧区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关怀,希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老年人组织。最后,逐步建立牧区老人志愿者服务队。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牧区老人的困难。   近些年来,牧区老人不断增多,其养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根据西部牧区的实际情况,在了解西部牧区老人成因及现状的基础上,对老人养老保障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西部地区牧区老人养老保障的对策。即巩固家庭养老模式,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贫困老人的救助制度,探索多元化的农村牧区社区养老形式等对策。牧区老人的养老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由于受到研究时间、个人水平等限制,本文对于西部牧区老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还比较肤浅,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挖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