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养老体系现状及完善

城市养老体系现状及完善

 

《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加强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历史沿革   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劳动者因年老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0日,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社会保障条例,也标志着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但对象仅对企业职工。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以法规形式建立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明确以部分积累的模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建立保证养老金不因物价上涨而贬值的制度。随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又在养老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城市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目前,城市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种类型。   (一)家庭养老是城市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家庭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需要。一方面,整个社会长期以来固有的乡土情怀和“熟人社会”标签属性让我们形成了由婚姻伴侣、子女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提供老年生活物质供给、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传统伦理文化的熏陶和延续,让“百善孝为先”深入人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哭竹生笋”、“百里负米”、“拾葚异器”、“刻木事亲”等反映孝心、孝道的民间典故广为流传,被人称颂。以“孝”为美的传统文化意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家庭养老的道德依据和精神诉求。家庭养老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老需求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仁者爱人、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二)机构养老是城市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我国机构养老分有民政福利机构养老和商业性机构养老两种,前者主要包括由民政福利机构开设的面向“三无”老人(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的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后者指由社会各种经济组织开设的面向全社会的各类商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各种不同等级标准的社区商业性养老院、护老院、敬老院与老年公寓等。一些大型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完备,为老年人提供诸如室、书画室、阅览室、运动室等活动场所,不仅提供定期身体检查,还有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疏导,不失为一个老年人结交不同朋友、享受晚年生活、转换社会角色的好地方,也越来越受到那些经济条件宽裕又无暇照顾父母的城市年轻人的青睐。   (三)社区养老是城市养老模式的新趋势。兴起于2002年的社区养老模式尽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作为新时期适应城市社会管理要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不同家庭对养老功能的需求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已成为辅助家庭养老的重要载体。社区养老能够让老年人在家庭亲人的亲情氛围以及熟悉、安全的居家及社区环境中得到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短期托养等个性化服务。既不用离开熟悉的环境而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感,又能得到与机构养老类似的专业化服务,凸显出社区养老补充机构养老存在的不足又迎合老年人养老意愿,发挥自身功能作用的独特魅力,成为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重要功能支撑。   三、城市养老面临的挑战   一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借鉴智利模式,引入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但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空账约1.3万亿元,养老金实际购买力每年降10%。同时,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后来缴费者负担,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即将到来,养老金“空帐”问题随时可能成为银发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二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为“四二一”。这些独生子女要照顾下一代和上面四位老人,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同   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忙于工作,注重生活品质、休闲娱乐和自我发展,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并且,由于年轻人与老年人整体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代沟使隔代人之间的兼容性下降,再加上单元式住房使老年人与青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受空间障碍的影响,满足老年人生活照顾和心理需求的难度更大。   三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费用偏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1.77%,“一床难求”现象严重。   四、积极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011年初,国家民政部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这为我们在新时期探索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科学贴心的城市养老服务指明了方向。#p#分页标题#e#   (一)克难奋进,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2010年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的标准相比,我国2010年人均GDP却只有4300美元,“未富先老”成为老龄化的显著特点。当前,在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冲击下,我国原有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严重影响。按照中央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总要求,我们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放眼长远,抢抓机遇,淘汰那些资源需求高、环境污染重、效益低下的落后产能,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突出的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转型,着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将“中国制造”打造成科技、环保、时尚的代表,掀起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浪潮。   (二)顶层设计,健全和完善现行养老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底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中指出,目前,养老保障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家庭养老资源上。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均衡发挥养老保障五大部分的功能作用。一是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各部门职能配合和全社会资源整合效果,明确职能,高端配置,统筹协调,打造具有广覆盖、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明确从财政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补贴养老金“空账”,并且随经济发展情况按比例递增,抵御通胀等危机,满足不断增大的养老金给付需要。三是稳步提高企业年金的替代率水平,增强劳动者退休以后抵御通胀、享受生活的物质保障。四是着力提高商业性养老保险的密度和深度,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群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更可根据家庭人口情况推出整体打包产品,使之逐步成为养老保障的有益补充。   (三)科学决策,适度调整有关政策   城市养老问题不单单是个老年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牵涉很多方面。鉴于目前城市养老的发展现状,我们在相关政策的规定和执行上可进行有益的尝试。一是适度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现行养老金制度是由承担社会主体劳动的人来供养老人,循环往复,拥有足够的劳动力就成为养老的基础。目前,广东等地区已开始试行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有条件地放宽生育条件,对人口结构进行有益补充和调节,减缓人口红利消失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二是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根据寿命预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65岁退休,女性和男性的退休年龄是一样的,具有趋同的趋势。以此作为参照,中国女性职工至少有8~10岁的延迟退休年龄的调整空间。可提请相关部门结合我国国情、社会环境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等因素开展调查和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在全国范围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推出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总结经验和不足后再整体稳步推行。   (四)统筹规划,建立多维城市养老格局   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的多维养老格局,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养老模式的必由之路。一是深化家庭养老在提供精神慰藉上的独特作用。家庭作为满足情感需求最理想的场所,是其他任何养老机构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发挥家庭的独有亲情感染力,加强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稳定老年人和子女的生活情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二是大力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在条件成熟的社区积极建设和完善各类基础辅助设施,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给予基本照料。雇请专业机构培训养老服务人员,组建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与医院、心理咨询等社会机构合作,引入社会工作者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全域布局社会养老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改扩建一批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荣军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机构,以点带面,延伸机构养老覆盖半径,扩大服务范围,为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低收入老年人提供特殊服务和特别照顾。成立养老机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有效监督和推进社会养老机构的规范运营和科学服务。有步骤地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激发市场潜能,促进市场化发展。   (五)激发活力,丰富养老金投资管理渠道   据统计,2009年我国养老金有累计结余1.25万亿元,五险累计结余1.93万亿元。但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不到2%,而在过去9年里,CPI平均为2.03%,2010年达到3.3%。面对高于收益率的CPI,养老基金受到通胀的巨大侵蚀,丰富养老金投资管理渠道已刻不容缓。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可考虑建立养老金投资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养老金规模需要制定投资目标和投资方式选择,并挑选合适的商业机构负责养老金的独立管理和多元投资。二是借鉴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做法,引入相关商业机构进行资本化运作,选取安全、稳定的投资品种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盘活存量资金的同时激发自身活力。三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尝试将养老基金作为一项低风险投资品种投放社会,由政府部门授权商业组织进行发行和运营,其收益率设计高于传统存款,受众为保守型投资者和低风险偏好者。四是调动和吸引社会和民间闲散资本参与养老金增值计划,壮大养老金规模,在抵御通胀影响的同时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增强养老金的长期给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