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保模式发展现状

大社保模式发展现状

 

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居民消费预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选择。近年来,宝鸡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以“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群众满意”为目标,按照“确立超前目标,统筹城乡推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创新服务手段”的工作思路,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初步构建了具有宝鸡特色的“大社保”保障模式。   这个模式,可概括为“制度+服务”,在制度设计上,就是把社会保险作为基础,把社会救助作为兜底,把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作为补充,用社会保险保障大群体、社会救助保障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制度保障特殊群体;在服务方式上,整合各方资源,由分散办公向集中服务转变,改善服务方式,解决便民问题;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社会事业服务网络,改善服务手段,解决效率问题。通过制度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1、体系完善,全面覆盖。对于国家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坚持“广覆盖、高标准”实施;对于国家尚未出台的保障政策,坚持率先试点,创新完善。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在陕西省率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制度,基本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和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对各类保险仍无法解决的特殊群体和事项,我们把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底线,不断完善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创新救助方式,叠加救助政策。目前,全市的保障制度,横向覆盖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少年儿童、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纵向包括了涉及人一生的生育、上学、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各个阶段,基本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2、就业为本,促进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积极的社会保障。宝鸡创业就业模式的特点主要是“放大、延伸、整合、服务”八个字。放大,就是通过地方财政自己拿钱,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延长补贴期限、降低缴费标准等方式,放大国家就业政策效应,稳定和促进全民创业。延伸,就是把国家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范围,由城镇居民延伸到农村居民,由国有企业延伸到各类企业,由“4050”人员延伸到“3545”人员,多渠道扶持城乡各类人员就业。整合,就是对全市各类66所职业教育院校统一资源管理,对每年新生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统一培训,把农业、扶贫、教育、劳动等方面政策资金进行整合,填平补齐,实行一套补贴标准和办法,使参加“人人技能工程”培训的人全部就业。服务,就是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形成了“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社保、档案托管、再就业服务”一条龙、一站式的创业就业服务模式和体系。宝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创业示范城市,连续六年被陕西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市”和“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市”。   3、统筹城乡,公平普惠。在当前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政府出政策、定制度,既要考虑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更要照顾农村居民和特殊群体,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在工作实践中,坚持把社会保障工作优先向农村延伸覆盖,从医疗、养老等方面使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医疗保险方面,对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较早实行了市级统筹,全市统一标准、统一保障范围、统一待遇水平、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经办流程,提高了报销比例,扩大了报销范围,增强了基金共济抗风险能力。为解决农村居民因大病返贫问题,市上出台了大病统筹救助制度,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住院费用单次超过3万元的,进入大病救助,3~13万元按85%比例报销,13万元以上按90%比例报销,最高报销限额为30万元;城镇职工住院费用单次超过13万元以上部分,进入大病救助,报销比例为90%,最高报销限额为30万元,使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大病救助待遇。在养老保险方面,凤县、太白县、渭滨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凤县每月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00元,太白县、渭滨区每月发放80元。   4、创新管理,便捷服务。把好的政策、制度,方便快捷地对接到群众身上,是社会保障制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为了便民利民,对劳动保障、人事、民政、老龄、残联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在主城区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在各县区分别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实现各种社会保障业务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在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建立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为了提高效率,整合公安、财政、人社、计生、卫生等13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集成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三个服务体系,建立了全市统一、共享、网络体系完善的社会事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在积极实施市民“一卡通”工程,将社保领取、惠民补助、银联消费、水电缴费、公交刷卡等功能集于一卡,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   5、财政支持,科学筹资。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坚持多方筹资,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不断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财政责任,在目前群众收入还比较低的情况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投入,充分保障弱势群体,全面推进各项保障制度实施。二是发挥社会保险的特点和作用,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把群众缴纳费用作为建立保障制度的基础,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三是坚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各项制度的出台,先是小范围试点,再全面推行,保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四是整合各方面资金,充分发挥保险、救助、福利、慈善等方面作用,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大病统筹救助制度筹资方面,在市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的同时,整合使用民政部门社会医疗救助基金、城镇职工大病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扩大大病救助基金规模,极大地降低了城乡居民大病负担,提高了医疗保险、救助等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益。#p#分页标题#e#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为“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构建城乡统筹、体系完善、转换自由、便捷高效的“大社保”宝鸡模式,加快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使全市人民享受更多的社保服务,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隙全覆盖。扩大政策宣传,强化组织动员,多项政策扶持,力争城乡居民全部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补助标准,逐步实现城乡补助标准一致、享受待遇一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转移衔接机制,使城乡之间各个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相互衔接,实现自由转换、顺畅接续;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动全国社会建设城市试点工作。二是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城乡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方面,整合市县财力,建立市级统筹机制;整合劳动、卫生、民政部门经办机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险新体制。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整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养老经办机构,提高农村居民养老补助水平,逐步实现养老待遇标准的统一。在创业就业方面,整合教育、劳动、扶贫、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和政策,使城乡困难家庭新增劳动力“人人享受免费培训,个个实现技能就业”。三是构建大信息化平台,使各项保障制度更加便捷地对接到老百姓身上。继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整合有关社会保障资源和服务项目,由分散办公向集中服务转变,改善服务方式,方便群众办事。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全市统一、共享、网络体系完善的社会事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实施市民“一卡通”工程,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不断提升宝鸡“大社保”服务模式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