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综合论文范例

银行金融综合论文

银行金融综合论文范文1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p#分页标题#e#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p#分页标题#e#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银行金融综合论文范文2

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经济学专业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转换,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需求的变化对于以前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教学的普通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普通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本科专业属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的基础性专业,其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强。从这一角度来说,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就在于其“理论”色彩浓厚。这一点从教育部的学科大类的划分中可见端倪。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经济学类专业包括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大类,而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由此可以看出,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突出特点,也为经济学专业向应用型方向提出了挑战。其中,地方高校由于一般位于经济欠发达以及办学历史较短、师资力量不强等原因使得将“培养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切实际,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自然就成为众多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首选(肖海霞、齐欣,2013)[1]。其中,地方高校由于坐落于非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有限,高校的建设主要依赖于省级财政拨款;同时,由于区位竞争优势相对处于弱势,地方高校也难以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高校任教。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符合与地方高校定位与财力相匹配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解决地方高校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如何构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

一、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于2003年获得招生权并于2004年招收第一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至今已经累计招收了11批次的本科生。早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办学经验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借鉴学术型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并在实践中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进行修订和完善。但是整体来看,受到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到目前为止没有根本性改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中很具有代表性。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的梳理中探索可操作性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路径。

1.专业特点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细分的变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所培养的经济学类人才其质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方面,从培养模式上看,由于经济学专业属于理论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中的绝大部分课程理论色彩依然较重,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投资学》等课程所占学时较多、课堂教学比重相应较大,导致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依然是以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经济学理论往往都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得到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的现实应用有限,使得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时的限制,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偏低,同时受到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导致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也非常有限,如实践教学以案例教学和研讨辩论为主,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和动手训练的实践教学并不多。以《统计学》课程中“数据整理与显示”这一知识点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教师都是将已有数据整理好以后让学生直接菜单操作即可。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无法体验到数据搜集的困难、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掌握如何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针对性的搜集数据。这种培养模式使得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干,但是又缺乏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及其个性特征,学生就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校本科教育的“严进宽出”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很多学生为了踏入高校的大门需要在高中特别是高三寒窗苦读,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与高中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许多学生一下子松懈下来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另外,从地方高校招收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入学成绩通常都较低并且通常都是文理兼收,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起。在这一背景下,理科基础较差的同学自然很难适应高校这种“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对要求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如《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彻底失去学习动力。

3.地方高校特点限制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

从社会需求来说,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并不强,就业压力较大。以湖北科技学院培养的经济学本科生为例,虽然到大三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目标在贸易和金融两个方向中选择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分方向学习的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一定比国际贸易专业或者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正统,就业竞争难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另外,从地方高校办学理念上来说,处于办学效益的考虑,一些学校基于经济学专业办学成本低而大量招收,缺乏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学校在师资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办学条件较差。因此,建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办学投入的长效机制是提高经济学专业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方面。

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培养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培养方案趋同

从笔者搜集的省内四所地方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除了在分方向的课程模块中增加了针对性的课程以外,四所高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完全相同。同时,培养方案没有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针对性的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为例,从最近十多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跟踪统计可以发现,地方商业性银行和证券公司是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两个行业,而在银行和证券行业最常遇到的工作就是能够对业务中接触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图和表等多种形式进行针对性的展示和分析。然而,《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应用较多数学知识,而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好,使得上述两门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简单的体例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工作不需要本科生来做,而数据整理和分析往往体现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技能,因此相关课程应该在培养方案中要有所加强。

2.师资培养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

从地方高校师资结构上来看,由于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都是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获批招生的,因此导致一些高校生师比严重失衡,并且师资结构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由于年轻教师一般都是刚出校门又进校门,课程讲授不仅缺乏教学经验,同时教学任务又比较重,而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也使得年轻教师缺乏相关实践工作经验。如讲授海关制度与通关的教师并没有到海关进行见习或者实习过、讲授人身与财产保险的教师也没有在保险公司进行见习过,因此课程的传授只能是从课堂到课题,教学方法难免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基地流于形式

从经济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环节来看,由于考虑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学生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经济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往往流于形式。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往往缺乏实质性互动,学生实习也只是走过场,难以建立长期合作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从学生自主安排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学校在评价学生是否实习的标准是一份实习鉴定。因此,为了完成实习任务,很多学生只需要填写实习鉴定并随便找个单位或者企业加盖其公章即可。多种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时间教学环节更加薄弱。

三、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就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最主要手段。根据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和实习等方面。其中,社会调查往往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实践进行社会实践。如果采用学生自主实习的方式来进行,社会调查会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而流于形式,因此社会调查应该采取以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形式下到基层。通过教师的有效参与,不仅可以随时为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客观上也对学生的社会调查进行了监督,保证了实习效果。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学完一门课程以后将理论联系实际来完成一份报告,一般是采用论文或者实验报告的形式来体现。其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来进行。当然,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搭便车”的行为,也可以一人一组。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课题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来完成都需要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具体考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对论文格式的考察,即论文的提交一定要符合论文的规范;另一方面,通过重复率检查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尽量让课程设计落到实处。当然,如果是课程实验报告,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贴近现实的实验,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或者数据一定是真实的且是较新的数据,这样让学生有动力、有新鲜感去完成实验。

2.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促进教师授课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促进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教学方式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经济学主要的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为主,但是在其中穿插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等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需求弹性理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解释“谷贱伤农”、“差别定价”等经济现象。也可以引入场景模拟体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如通过组织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理解博弈论弈的要素、策略、支付等概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3.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地方高校一般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平台较低,使得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社会办学资助并不多。尽管如此,地方高校还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经济学专业办学效益高、投入少的陈旧观念,加大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经济学实验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大类。无论是哪一类实验都需要实验场地、实验硬件和实验软件。因此,完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计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平台和实验软件建设。从实验平台建设角度来说,在已有实验室基础上要认真设计实验资料,引进必要的数据库(如中经网宏观经济数据库等),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通过分析经济数据来发现问题的能力(赵天娥,2013)[2]。其实,就是引入必要的教学模拟软件。这些软件既包括必要的定量分析软件如stata、eviews等软件,也包括业务模拟软件如模拟炒股软件、模拟外贸报关软件等。通过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及业务素质的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最后,要加强高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高校要放下身段、积极拓展与企业的联系并了解企业的需求,教学相长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董本云,2012)[3]。

4.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

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是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前提(刘生、李桃,2010)[4]。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不应该追求大而全,如开始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而应该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可以考虑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实现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这应该是未来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方向。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减少高校和学生的经费开支,也给高校无偿提供了实习基地,实现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学生有过硬的就业技能,教师必须要首先具备这一技能。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以及信息相对闭塞,难以吸引一流的人才到校任教。因此,地方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例如让企业老总以讲座或者短期授课的形式来校进行短期交流,在时间上赋予其充分的自由和自主,减少其顾虑;同时,可以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一些培训项目如教育厅的“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计划”等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增强其授课吸引力。

四、结论

本文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专业培养方案趋同、师资培养机制跟不上时代要求以及教学实习基地流于形式是导致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应用型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4-XB-034)。

作者:田涛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海霞,齐欣.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学园,2013(10):61-63.

[2]赵天娥.高校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3(8):200-202.

银行金融综合论文范文3

一、创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同时开展诚信教育

每个学校都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而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的理念上要坚持诚信的理念。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仅仅要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而所谓的真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着人们要遵守诚信的原则。所以,学校在建设时,要从内到外加强学校的诚信建设,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中,要坚决的打击各种不诚信的现象,使大学生在一个诚信的环境中积极、健康的成长。学校的诚信教育不能只停在对学生的一般鼓励之中,而是要以学校的诚信和教师的诚信为榜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拥有诚信的理念。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地方,既然是教书育人,那就一定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要做到教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一般技能,又要做到教授给学生一定的道德教育,同时一定要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能重知识轻素养,积极地引导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拥有良好的道德,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的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多的是学科教育,在不同的学科教育中,应该渗透诚信教育后者把诚信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好地、更多的接受诚信教育。同时学校教育也可以和社会中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不同的活动,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去教导、去鼓励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教育。而且诚信教育还可以与犀利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对一些缺乏诚信的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

二、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德育为先”,同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实时的考核,对学生的不守信用的行为要及时的进行一定的惩罚;对学生的守信用的行为要及时的进行一定的奖励,在学生中树立较好地诚信榜样,进行大力的宣传。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许多的高校都对学生个人建立了一个档案,里面有着学生的诚信记录,记录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在2006年,我国中央带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个人信息,而且把这样的档案实际运行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可以把助学贷款的信息记录在档案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信用进行及时的记录,如果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能及时的归还,这样就会在档案中留下一个污点。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大学生的诚信进行及时的监督。如果发现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就要进行及时的处理或者处罚,这样就能更好的维护诚信制度的威信,使得整个社会中都洋溢着诚信的氛围,同时能对大学生守诚信起到一个较好地导向。

三、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不懈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我国的众多高校都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一般都停留在惩罚的层面,对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做到杀鸡儆猴,在对学生的威胁之下来适时地减少考试作弊现象出现的频率。但这样的措施并没有取得多么大的成果,考试作弊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放眼于美国的大学,美国的大学不仅仅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还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约束的条例之中。这样的方式已经被证实为非常有效,这样学生能自己进行更好地约束,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到诚信。如果在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上,能够让大学生自己作为一个主人,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提高诚信意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诚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制度的意识。所以,从美国的成功的案例来看,无疑美国的诚信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较好的诚信,同时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这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从而使得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能提高诚信观念。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各个方面进行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者:陈小娜 单位:保定学院

第二篇

一、大学生诚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考试作弊事件频发,近年来,由于一些招聘单位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证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考证热”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例如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会计证、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等。这些证件的获得都要通过严格的考试。然而有很多人不想付出努力,在考试中找“”替考,作弊,甚至购买答案;还有人自己做“”去替别人考试,严重影响了考风、考纪。对此,各个高校都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制止,而且还推行“诚信考场”的举措,让参加考试的学生签署“考试承诺书”,承诺遵守诚信考试的相关纪律。尽管高校不断采取新措施遏制作弊现象,但总有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想尽办法通过录音笔等电子设备或夹带纸条等手段,违反考试纪律。

(二)恶意拖欠学费现象逐年增多,高校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资源,因此,按时交纳学费是在校学生所应履行的义务,然而近年来在大学校园中不按时交纳学费的现象逐年增多。恶意拖欠学费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自称家庭困难,甚至提供虚假证明,不交学费,却将交学费的钱用于个人的高档消费;有的学生认为“同样在一所学校一个班集体里学习,所谓的贫困生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都可以减免,而我们也并不富裕,推迟几天交纳也在情理之中吧”,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欠着;每年新生报到时,一些老生公然在学生收费处劝说新生先拿学费炒股做生意,赚了钱再交学费;一些学生拿父母给的学费上网,整天泡在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还有人宣称“钱只有这么点,交了学费,怎么和女朋友过日子,只能先欠着学费,然后找工作挣钱,再交学费”。这些荒谬的理由在高校大学生中却真实地存在着。

(三)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助学贷款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为他们圆大学梦带来了希望。可是这样利国利民的政策却不一定能够落实好,部分大学生在享受完国家的帮助之后,就把还贷的事情抛于脑后,到了还钱的日子却不见了踪影。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还贷意识淡薄,有些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申请时纯属跟风随大流,到还本付息时就不主动了;有些学生认为贷款是国家出的钱不用白不用,能拖尽量拖,国家不会把你怎样;有些毕业生称因毕业后工作没着落或者不稳定,收入不多,没能力还贷。鉴于以上原因,使得原本建立在大学生诚信意识之上的助学贷款,却最终由于其诚信意识的淡薄以及相应法律机制的缺失而状况百出。

(四)毕业求职时履历表、自荐书内容不实,在参加招聘时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有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履历表中掺入大量水分,甚至涂改成绩单上的成绩,伪造各种奖状、证件、证书。在招聘会上有时会发现同一个毕业班里有几个同学同时担任相同职务,且人人都会有一大堆证书。有很多学生为了给自己多留几条后路,往往会同时签约几家招聘单位,最终失信于人,也给这些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凡此种种,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问题产生怀疑,同时也对其所在高校的社会可信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网络诚信缺失,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失去自我,导致诚信缺失行为的出现。网络世界也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所有信息都可以在这里自由传播,网络成为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平台,各种不良信息也乘机而入,腐蚀人们的思想。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诈骗、撒谎等丑恶的现象层出不穷,对于道德观念淡薄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甚至会走向犯罪的深渊。

(六)恋爱动机不纯,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一件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对待感情的态度应该是认真的,但是也有一些人缺乏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他们不是为了寻觅知音,而是在恋爱从众心理的趋使下找对象,当看到别人谈恋爱时,自己也不甘示弱,不论结果怎样,先找一个再说,对感情极不负责任,把感情当作游戏,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有的人谈恋爱只注重美貌、金钱等外在因素,却忽略最为重要的内在美;有的学生崇尚爱情至上,认为没有爱情生活就没意思等。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作为90后大学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比较开放,但对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涉世不深,自律能力也不是很强,很容易将自己接触到和听说的一些消极现象作为当前社会的本质表现,在面对种种诚信缺失的现象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反而对于一些不良行为抱着尝试的态度,以至于随波逐流,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慢慢陷入不讲诚信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90后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从小教育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善于真真假假,而对于孩子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却不以为然,以为都是小事,不用太过重视,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长期下来,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有些父母自身就存在一些诚信缺失的行为,他们的言传身教也会引起大学生诚信认识的偏差。另外,还有一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忽略了自身对孩子的诚信道德教育,为孩子的诚信道德缺失留下了空间。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传统道德教育的最大误区表现为道德知识传授多,轻视道德情感和道德主体性培养,造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效性低。学校一直以来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主要是以考试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而轻道德评价。虽然全国的高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往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有一些学校在考试前宣传诚信,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四)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提高国民的诚信道德水平,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许多人行为的内在动因。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企业竞争中的不择手段等现象就会层出不穷。近年来,“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多个领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诚信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难免会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五)相应的惩罚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在言传身教中靠着自觉性去继承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不同程度地欠缺诚信道德建设所需的制度保障,同时,对不守信者也缺乏健全而有力的惩罚机制,致使不诚信现象越来越多。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求。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协同推进。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

(一)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首先要从培养其诚信意识入手,使其提高认识,加强自身修养,做到自省、自警、自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诚信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在大学校园中营造诚信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的校园里积极开展一些倡导诚实守信的活动,如提倡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贷款、诚信做人、诚信交友、诚信就业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校园中处处感受诚信,学习诚信,践行诚信。

(三)家长和教师要为大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和学会做人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应该在生活细节上引导大学生诚信交往、诚信办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增强诚信意识,提升诚信修养,学会诚信做人。通过在以上两个场所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觉践行诚信。

(四)成立大学生诚信评估组织,首先,要明确评估的要素,可以正直、守信、友善、诚实等优秀道德品质为内容。其次,要明确评估的标准,把最能体现和反应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具体事件作为标准。再次,寻找有助于进行诚信度测评的途径。例如,可以通过自我评估、小组评估、教师评估以及学校评估等途径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诚信度,从而激励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培养诚信意识,将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五)设立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通过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引起大学生对于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把那些不诚信的行为记录在学生档案里,并进行相应的教育惩戒,使其能够铭记教训。对于那些在各个方面都诚实守信的行为也记录在学生档案之中,为其大学生活留下一份珍贵的资产,激励他们将这种优良的道德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单位以及社会中。

(六)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管理,网络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国家和政府有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规范网络行为,采取一定的法律手段制止网络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为了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交流,使网络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有力工具,高校可以建设一些主题教育网页或网站,设立有关诚信教育的论坛,举办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活动(如辩论赛,主题班会)等。从实践着手,让大学生了解网络诚信的重要性,从而文明上网,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促进网络诚信教育的发展。

(七)大力宣传诚信,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大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这一环境对个人道德水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在社会中大力宣传诚信道德的重要性,鼓励社会成员之间诚信交往。政府也要把诚信作为办事原则之一,以诚待人。同时还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提高社会成员对诚信道德的认同感,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

四、总结

诚信是人类社会永恒而又常新的道德话题,诚信绝不仅是当社会出现诚信缺失时才凸显其重要意义,而是在任何条件下,在为人处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不可缺少的基本原则。总之,人无信不立,国无德不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作者:王慧燕 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

1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1.1拖欠学费、套取贷款

据调查,除了部分学生确因贫困无力缴纳学费外,大部分学生是恶意拖欠学费。有的拿学费谈恋爱;有的拿学费租房子;有的拿学费穿名牌、买手机、买电脑、出入高消费场所;有的把学费拿去炒股或者开店创业;有的干脆把学费存在银行欠一天算一天……总之,将家长给予的学费乱花,也无视缴纳学费的义务。近年来,国家为支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但部分大学生弄假资料套取助学贷款,并在毕业后拖欠不还,让银行收贷成为一大难题。

1.3竞选求职,弄虚作假

有的大学生或因利益驱使,或因爱慕虚荣,盲目地去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甚至不惜采用送礼请客的手段,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大学生走形式主义比官场中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现象,有的大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在简历大量“注水”,涂改成绩、夸大事实、虚构经历的案例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一家单位在一所学校进行人才招聘时,该校同一届毕业生中竟同时出现了10多个学生会主席的现象,是否真实可想而知。有的学生甚至伪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来达到自己的求职目的。

2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我国的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中,既有孔老夫子“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的诚信思想,又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格言古训,历史积淀中的不积极的因素左右摇摆着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的道德和诚信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诚信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等,使得整个社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随着入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不分取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社会环境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也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2.2家庭背景的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对子女宠爱有加,尽量满足子女的需求,忽视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不敢让他们去经历磨难与风雨,从而助长了孩子们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的道德养成教育;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身诚信的缺陷,甚至帮着孩子撒谎开脱责任。这样,当孩子面临诚信的考研时,往往为图一时之快或眼前小利作出错误的选择。

2.3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践效果的检验

十八大以来,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法未有大的转变,仍以灌输、说教为主,使诚信教育空洞无物,流于形式,忽视实践教育,难以使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验到诚信的本质!以“完成任务“式的形式主义教育很难结出真正的诚信果实。此外,高校内部管理的不完善和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某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比如高校的某些奖项提前内定、抄袭他人科研成果,甚至雇用学生撰写论文等,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同时,诚信机制尚未引入高校及大学生群体,也使得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3改革开放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013年3月,在访问俄罗斯时,提出了“鞋子合不合适,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鞋子论”鼓励人们要诚信,不自欺欺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出现的各类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应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加强诚信思想的传输和培养,在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活动开展及诚信制度建设等工作中积极思考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对策。

3.1改进“两课”教学方法

“两课”在高校中一般都充当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首先,要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改革发展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状况,增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引导大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要拓展和充实“两课”教学的时代内容,将“美丽中国”“、深入改革开放”“、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内容融入其中,积极推进情景教学,在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养成诚信行为。

3.2营造潜移默化的诚信氛围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言必行,行必果”,时时事事讲诚信,做好表率和楷模,使学生耳濡目染中树立诚信意识。高校对于已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做到坚决的执行,对学生违纪要严格按制度公平公正地处理,培育高校诚信管理和诚信教育的良好环境。其次,开展以“诚信”为主题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主题宣传橱窗、征文、演讲、辩论、职场模拟等,营造全校上下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开展社会调查。以诚信传播者的高度来转化学生角色,通过对社会诚信观的调查、座谈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关注诚信、解析诚信、传播诚信,随时随地地贯彻诚信教育的思想,引导学生将诚信体现在言语和行动中。

3.3建立新时期现代诚信制度

诚信作为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光靠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合理的诚信制度来管理。建立现代化的诚信管理制度,必须与国际化接轨,首先,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网上信用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情况、学习与工作经历,思想品德情况,学习表现情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学校意见等,对涉及学生诚信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社会的诚信制度相衔接。再次,鼓励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以约束学生的非诚信行为,对各种有违诚信的行为及时归纳总结与反馈,把诚信记录与奖惩、贷款、就业、创业挂钩,使学生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慢慢形成稳定持久的诚信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最后,确保诚信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大学毕业后后随学生档案一并交与用人单位,使其诚信记录能有效地延伸到社会。

作者:易红梅 单位:潇湘职业学院

第四篇

一、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改善大学生普遍低下的诚信现状

会计专业大学生将来的专业工作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诚信素养才能保障所提供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资本市场与会计工作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应对挑战。“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目前大学生整体偏低的诚信现状不能满足会计行业诚信标准的需求,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提升学生诚信水平的工作任务迫在眉睫。

2.有利于会计人员及会计行业的诚信危机问题的有效解决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已经离我们日渐远去,但当时虚假的会计信息铺天盖地,证券市场更是虚假现象严重;1993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会计造假案件导致了会计行业危机;2002年的财务欺诈导致的经济大幅度下滑等等无不时刻为我们敲响着警钟,以上种种无一不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现实要求我们每个会计工作人员都应坚守自己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从行业规范角度必须将虚假会计信息剔除,而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来讲,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为会计诚信危机的解决提供牢靠的保障。

二、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方法

1.科学地设置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

重新引入基础道德教育和基础法律教育,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道德缺失问题,并进一步把专业技能培养与诚信教育有效地结合。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院校来说,必须要把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从现阶段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课程的设置体系来看,基本都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法规等基础理论课程完成的,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有成形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也完全不能满足专业对学生诚信的要求。从会计专业学习角度分析,学生会在大学四年完成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这些专业门类都有不同的专业侧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以基础道德诚信教育、基础法律教育为切入点,增加设立会计伦理课程完善专业基础诚信教育;在专业课学习逐步深入的前提下开展基础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门类的专业侧重开设高级诚信课程,并藉以将诚信知识更进一步地教授给学生,并使之有效地指导学生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的诚信操守问题。

2.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水平和诚信水平

目前,高校专业教师的基本学历水平都在硕士研究生以上,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这些优点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走入社会去接触真正的会计实务工作,导致其所拥有的知识永远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能通过会计实务的操作得到完善和提升,导致专业教师的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较低。也正是这种缺失导致了基础专业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可能,最终会计诚信教育工作就注定了诚信理论脱离诚信实际的结果。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实际业务操作水平,使其理论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完善,使得专业教师明确专业知识的实用点和诚信需求点,确保在专业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具备师者资质,更好地完成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3.开展多样性的诚信教育工作

在传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专业诚信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理论传授的方式完成的,而这种传统的诚信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需求。在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应该在基础诚信教育、专业诚信教育的基础之上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诚信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并做到走出课堂走入实践中去。在这样一个走出、走入的过程中,完成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完成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专业诚信与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

4.建立完善的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档案监管体系

(1)要全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会计专业由于其专业及行业特点,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标准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从事专业教育的高校应该全面开展大学生诚信度档案工作,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学生诚信水平的客观监督,以保障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诚信档案中的诚信记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学生思想中的不诚信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

(2)要建立专门的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档案管理机构进行制度性管理。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可以由学院主导,以专业系别为基础单位在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有区别的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由具体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诚信表现、作业中学术抄袭诚信表现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还需要在学生中建立学生诚信评价小组,配合辅导员老师一起完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诚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保证其客观性和科学性。高校要确保诚信档案进入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中,成为考评学生是否具备从业条件的主要参考标准,让诚信档案无论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从业过程中都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让企业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范雅红 赵婧一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第五篇

一、守时诚信基本状况

守时便是遵守诺言,准时到达约定地点,没有任何理由或借口,并时时都要做到。即使自己因为某些特殊事由不得不爽约,也应该提前告知对方,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愧疚。守时是一种道德素质,现代生活节奏之快,更需要人们提高自身的时间观念。守时,原本是人们必备的道德品质之一,但是,不守时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我们的周围。表面上它只是一件小事,但它代表了自身的道德素养和做人准则。守时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参与工作后展现自我能力的重要素质,是社会对各岗位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之一。假设你是一个正寻求就业岗位的应聘者,此时有用人单位向你发出邀请,通知本人于规定时间参与面试,不巧你因故迟到了,那么不论你拥有何种理由,都会被看作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即缺乏职业道德规范能力,会给面试人员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守时是纪律要素中最基础的一个方面,无论上下班、应聘、约会,任何人都必须遵守。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完全做到守时的有59人,大部分符合守时诚信的有28人,表明93.5%的大学生能够完全做到守时或大部分时候会遵守承诺,部分守时或完全不守时的大学生仅有6人,表明6.5%的同学有时能够做到守时或少部分时候会准时到达约定地点。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守时诚信状况比较好,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守时的重要性,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交往中严格遵守。守时作为诚信的基点,人际交往的首要内容,需要被大学生内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标准,更应该成为引导每个大学生日常行动的指南。一个守时的大学生,不断发挥着自己先进青年的积极作用,不仅为社会其他群体树立了一个诚信的标杆,在学习、人际交往中也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更会得到他人尊重的目光,为今后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要保持目前守时诚信状态较好的现状,在校学习及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后,都应该继续发扬守时品质。

二、借款诚信基本状况

助学贷款、房贷、车贷等名词已经成为各个群体的生存之计,在借钱与还钱这一问题上,人们在行动上的反应却有诚信、自私的不同表现。一些大学生面临经济困难时,需要向同学借钱,当坎坷过后,更应该及时归还所借钱财,因为大部分同学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当面向其追回借款。但如果同学急需这笔欠款周转生活或用于其他事项,别人的善良之举却给自己造成了麻烦,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时更失去了对你的信任。因为借钱还钱之事而伤害同学感情的事情常常发生,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教训,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坚决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向他人借款时能够完全做到及时归还的有72人,大部分符合借款诚信的有19人,部分符合的大学生仅有2人。77.4%的大学生能够完全做到及时还钱,20.4%的人大部分时候会及时还钱,2.2%的同学有时会及时还钱。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借款诚信状况比较好。没有出现无法做到及时归还借款的同学,而且选择大部分符合和完全符合借款诚信的人数之和占97.8%,这是个很高的数值,这些都表明较多同学都能正确地意识到归还他人钱财的必要性。因此,大学生在完善自身诚信修养的过程中,要保持借款诚信发展的良好趋势,继续发扬诚信优良作风,努力做到无外部监督条件下自觉遵循诚信原则。

三、考试诚信基本状况

考试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业成绩、理论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努力学习,扎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考试作弊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种典型表现,而且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内容,评价结果不但与评奖评优各项内容存在直接联系,甚至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参加考试的时候做出一些不诚信行为。在各类考试现场,一些学生为了取得高分不择手段,置考纲考纪于不顾,肆意作弊,更有胆大的学生冒着被开除学籍的危险找人替考。虽然各高校反复强调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及其违反后果的严重性,但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在对考试作弊问题的回答中,大学生中能够做到从来不作弊的有41人,大部分符合考试诚信的有33人,部分符合的大学生有12人,少部分符合考试诚信的有7人。44.1%的大学生考试时能够做到完全诚信,35.5%的同学大部分时候会严格遵守考试纪律,12.9%的大学生有时会出现作弊行为,7.5%的同学少部分时候会遵守考试纪律。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考试诚信状况比较差。少部分符合考试诚信的大学生比例很高,而且是所有答案中选择少部分符合的最高值,这说明考试作弊现在比较普遍,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和提高的诚信品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四、论文写作诚信基本状况

学业论文与考试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两者都是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在校期间学有所长的事实证明。在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方面,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给同学布置论文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大学校园中的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现象,却与老师的良苦用心相悖。互联网的完善与普及,更为论文的抄袭提供了便利,论文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校端正的学术氛围,使得高校的学风弱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对作业、论文抄袭问题的回答中,论文完全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有30人,大部分符合论文写作诚信的有37人,部分符合的大学生有19人,少部分符合论文写作诚信的有7人。32.3%的大学生能够做到独立完成论文写作,39.8%的同学大部分时候会做到论文写作诚信,20.4%的大学生有时会出现论文抄袭的行为,7.5%的同学少部分时候会独立完成论文写作。从总体上看,从大学生论文写作诚信状况比较差。选择少部分符合与部分符合的大学生人数之和为27.9%,是一个很高的数值,并且是所有答案中选择少部分符合的最高值,这说明论文抄袭现象现在比较普遍,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和提高的诚信品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将继续从事学术科研工作,如果他们在起始阶段没能树立起正确的论文诚信品质,必然会对日后的学术研究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论文写作诚信缺失现象的蔓延,不仅亵渎了神圣的学术殿堂,也侵蚀着优秀的学术群体,将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容轻视。

五、求职资料诚信基本状况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导致每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中可以看出,青年人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一部分就是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资料中也涉及诚信问题,诚信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更关系到高校的良好信誉。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走访人才市场或在网上填写简历后进行投递。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信行为,尤其是求职资料的弄虚作假。许多用人单位主要通过个人资料来了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以进一步决定是否提供面试机会,一些大学生便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如伪造资历证书、涂改成绩等。一旦被用人单位查出个人资料中存在着虚假信息,便会与大学生解除合约关系,取消在高校的招聘名额,这将会对高校的良好形象产生不良影响。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制作个人资料时能够完全做到实事求是的有54人,大部分符合求职资料诚信的有35人,部分符合的大学生有3人,少部分符合求职资料诚信的仅有1人。58.1%的大学生能够完全做到诚实填写个人资料的基本信息,37.6%的同学大部分时候会做出符合求职资料诚信的行为,3.2%的大学生有时会诚实填写求职资料,1.1%的同学少部分时候会如实填写基本信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求职资料状况比较好。95.7%的大学生完全符合或大部分符合求职资料诚信的基本要求,这表明较多同学能够诚实地填写个人资料基本信息,不添加虚假成分,这是对自己、学校及用人单位的负责。每一个大学生都无法回避就业问题,一张虚假简历,一本伪造证书,害人终将害己。求职资料失信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名声,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大学生诚信的良好形象,对大学生日后进入职业生涯的影响极为不利。

六、结论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守时诚信、借款诚信、求职资料诚信方面表现比较好,在考试诚信和论文写作诚信中的表现比较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要协调一致,增强诚信教育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有所提高,并使社会各领域明确自身责任与任务,在完善大学生群体诚信道德教育这个过程中切实履行职责。大学生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一个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诚信状况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所以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当他们毕业后踏入社会,走向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投资、服务行业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岗位时,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素质的高低,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想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全社会各领域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善于抓住时机,有效转变失信行为存在的肥沃土壤。诚信问题是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应运而生的,必然会在不断发展中得到消化和解决。虽然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但大学的整体氛围是比较好的,全社会应站在相对高度统筹规划,实现诚信教育的实用化、社会化。

作者:刘晓黎 邵秋男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六篇

1目前诚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道德行为是由内而外的,但同时也需要他律,即需要他人的监督和利益的制衡。这就要求担负着育人功能的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诚信教育机制,以评估学生的诚信状况,衡量学生的诚信行为,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诚信教育的具体方案,最终形成促进学生诚信品德养成的长效机制。目前,我们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这样的长效机制,这就导致诚信日渐失去了其本应在学生言行中所具有的内在约束力。此外,当代大学生不守信的成本较低也是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不守信者往往并未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还能从自身的不良行为中获得某种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对诚信原则的突破。

2改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努力加强诚信观教育

首先,要创新教育模式。目前诚信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还比较单一。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主要接受单向的道德知识灌输,缺乏情感的体验与意志品质的锻炼。这样的诚信道德教育模式与培养人的自主性之间是相背离的。在教育手段与方法上应重视引导与内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加强对诚信的自我认知。其次,须完善诚信理念。人们对诚信道德的信念,对诚信价值的信仰以及形成积极的诚信意识,不可能仅仅由道德自律来实现,需要一定的他律力量。在现代法治社会,诚信不只是基本的道德品质要求,而已成为了一种法律上的义务,这就要求诚信教育在内容上不应只是强调道德诚信,而应转向道德与法律诚信相结合,从而使大学生最终形成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并重的诚信理念。最后,应提倡以人为本。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会导致学生个体发展的失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努力引导学生思考与体会诚信的重要性,使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主体认知与自觉情感,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2.2积极营造校园诚信环境

首先,以诚立校,以诚立教,为校园诚信环境奠定基础。学校应具有诚信之誉,教师应具备诚信之德。高校须严格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教师要做以诚立身的表率,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励学生。其次,优化诚信文化的载体,实现环境育人。应从建设诚信文化的要求出发,积极打造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例如设计诚信教育主题宣传栏,在校园内公共场所设置名言警句,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诚信教育宣传,以形成浓厚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最后,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2.3逐步完善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诚信评价制度。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应辅之相应的评价制度。诚信评价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体化,增强诚信情感和诚信体验,以有效调控自身行为。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记载与评价,并据评价情况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诚信教育的实施更具针对性,避免流于形式,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第二,建立诚信档案。以诚信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约束,促使学生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诚信档案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延伸至社会,使诚信成为学生树立自身未来形象的重要标准。第三,健全诚信奖惩机制。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与推优入党、奖助贷评定、优秀奖项评选、综合素质测评等事项挂钩,把诚信状况作为评选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针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相应惩罚,加大失信成本,以起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养成以诚信规则约束自身行为的习惯。

3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其个人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改善诚信教育的方式与内容,通过建立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

作者:陈璐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七篇

1交通职业学校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1.1理论研究上,力度不够

从现有的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文献来看,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对诚信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还是对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推广模式等的研究都还不足,不够深入系统。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现状描述上,缺乏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阐释。

1.2教育环境上,有待优化

教育环境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直接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求职就业等方面都存在诚信缺失。我们在研究当前交通职业学校诚信教育缺失的现状时,也要考虑到诚信教育开展的实际背景,即其教育对象本身的道德水平和认识水平。

2诚信教育的创新性路径

2.1发挥课程的诚信教育功能

通过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诚信知识教育。教师通过自身的理解,以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生活案例向学生讲解何为诚信行为和何为不诚信行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诚信的理解,以利于其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实行差异性的课程开设,具体体现为:对一年级的学生开展诚信知识普及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开展诚信知识普及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诚信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又处于毕业找工作的阶段,因此,只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以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继续维持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其他课程也需要充分发挥其诚信教育功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等等。

2.2发挥校园环境的诚信教育功能

诚信教育的落实不能单纯依靠课程上的内容传播,而是应该将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对于交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是他们接触的主要文化环境。学校通过开展各种诚信主题活动,让诚实守信渗入每位学生的内心。校园文化建设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诚信文化的构建,其他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例如,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感恩的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等等的主题活动,或者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等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对诚信、感恩、助人等概念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3发挥家庭环境的诚信教育功能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主要外部环境。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良好的诚信示范能够帮助学生自觉形成诚实守信品质,而家长的不诚信行为示范则导致诚信教育的落实更加艰巨。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来增强家长的诚信教育意识,全方位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主题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举办,能够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例如,部分家长只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以及技能学习,而对其诚信状况不闻不问,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这部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和观念的不对。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家长发扬古代家庭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孩子做诚信的好榜样,使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

2.4发挥实践主题活动的诚信教育功能

诚信教育的路径最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认识,进而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主要的实践活动包括:定期组织诚信教育讲座、诚信主题班会、制作诚信黑板报、诚信签名活动、诚信主题征文比赛、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短剧比赛、“校园十大诚信现象”和“校园十大不诚信现象”评比活动等等。重要的是诚信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并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诚信意识,并不断实践这一意识,最终才可能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3结语

诚信教育对于推进我国交通职业学校健康发展和促进交通职业学校学生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开展诚信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近几年来得到了社会、政府以及学界的众多关注,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交通职业学校诚信教育和学生诚信现状及问题,并尝试提出了诚信教育创新的主要路径,对于将来的交通职业学校诚信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作者:陈同 单位: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

第八篇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1、辅导员不会运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应用更新也越来越快,新媒体技术对于年轻人来说驾轻就熟,可对于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辅导员来说新媒体技术他们还不会使用。与年轻人相比有些应用需要学习且学起来比年轻人慢。所以,这就需要辅导员跟上时代的潮流,学会使用新媒体技术,为自己的工作减少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对于学生的诚信没有激励制度。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诚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使学生能时刻记住要讲诚信,什么事情都要做到诚信,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有的学校对还没有网络学生诚信管理系统,对于违反诚信规定的同学没有相应的档案记录,也没有与学生的考评进行挂钩,对于学生的诚信没有奖惩制度,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讲不讲诚信没有关系,学校不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也不会影响个人的综合考评和评比。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诚信的概念印象模糊,也不会加以注意,等到错误发展严重,取消了个人的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时就会后悔莫及。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新媒体加强诚信教育

1、辅导员要转变传统诚信教育观念。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新媒体加强诚信教育呢?首先应转变辅导员传统教育的观念,因为新媒体技术是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每天学生们都会通过电子报纸、网络、数字杂志、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来获取外界的信息,因为这样了解信息的方式是随时随地的,不会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们也会乐在其中,而且对于一些有意义的消息大家就会以“转发”的形式相互告知,这样就会使辅导员的宣传工作变得很方便,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所以,辅导员要改变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

2、辅导员要学会通过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现在新媒体的应用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辅导员要学会通过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工作。例如发现学生在诚信思想方面有问题,而且自己又不在学校无法立即找学生与其进行心理沟通时,辅导员就可以通过QQ与学生沟通,这样就及时的解决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辅导员还可以借助这些平台进行通知。辅导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传达学校诚信教育的思想和活动等。辅导员也可以关注一些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微博、微信。如果有相关政策出台或相关案例发生时,辅导员通过将消息转发,告知学生,学生也会对其进行转发,相互告知。这样不仅扩大了消息的传播面也使消息的意义更加深刻。

3、通过网络让学生学习诚信教育规范。每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校园网络,辅导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开展诚信教育工作。例如学校要开展诚信教育的讲座,因为会议室的座位有限,无法满足在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到会议室听讲、学习,这时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与会议室进行连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班级里、寝室里实时的了解讲座的内容,进行自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辅导员也可以要来讲座的录像将其发到QQ群共享,让学生了解观看。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思想教育的全面性。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讲座也可用于课堂。

4、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督促学生诚信做事、诚信做人。辅导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档案中记录每个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学生的诚信档案与学生评选资格建立联系。如果系内要评选积极分子、党员、班级干部、奖学金获得者等将学生的诚信作为参考指标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对诚信加大关注,不会做一些违背诚信事情。也起到了约束性的作用。对于违法诚信的同学,辅导员要将违背的时间记录在案,还要对相应的学生进行合情合理合法的措施,给予教育。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会扩大信息的传播面,使诚信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刻,所以,高校辅导员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接受并学会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无论通过怎样的新媒体方式进行教育工作或传播,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诚信做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高春波 王横威 宋建宇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第九篇

一、广西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当前,广西多数高校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都以灌输、说教为主,将诚信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诚信教育当做知识的“传输”,忽视情感教育、品质教育和实践教育,也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形式上来说,多数仅局限于召开座谈会、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简单,影响程度不深,覆盖面不广,往往活动搞完之后,学生很快就忘记了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这样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把诚信教育理论体系系统地贯穿到大学生的德育中,也没有把诚信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因此,这样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活动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效果不明显。高校作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理应做好自己的工作,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但是调研发现,广西部分高校疏于自身的工作,未能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不连贯,只局限于每年新生入学的几天,并且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一部分。笔者对广西各级各类院校的贷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所读学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效果的看法,结果发现:认为学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效果好的学生占59%,认为没有明显效果的学生有近38%,认为效果不好或者很不好的学生有3%。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看好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这说明高校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二、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经验

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其经验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其一,注重“东西合璧”。在新加坡,诚信是和谐之本,融合则是和谐之道。新加坡大学教育中,最鲜明的特征是“东西合璧”,即将儒家传统学说与西方先进思想和观念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理念。新加坡大学十分重视儒家学说对诚信教育的影响作用,因此,特别设置了讲述儒家道德规范的课程并将之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部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加强诚信意识。但同时,新加坡大学并没有完全摒弃西方的诚信观念和思想,而是倡导以东方的诚信观为主,东、西方诚信价值观相互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驾驭生活,与人相处。其二,新加坡的诚信教育自成一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部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的诚信教育注重榜样示范作用。比如注重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注重规范学校自身和教师的行为,以学校和教师的正确行为引导学生。其次,学校的诚信教育注重在交流中与学生达成共识,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或指导。与我国诚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同,新加坡大学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比较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看法,与学生真诚沟通并达成共识。这种方式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诚信教育的成效。再次,学校的诚信教育重在劝说,而不是惩罚。

在诚信教育中,对于一些诚信意识不强的学生,新加坡大学更注重以劝说方式而不是用惩罚手段来进行教育,因为惩罚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学校为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许多实践机会。知识指导只是基础,实践活动体验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新加坡大学更注重以实践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如通过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促使学生体验诚信的价值。其三,政府、学校、家庭共同构建诚信教育网络结构。新加坡诚信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诚信教育结合成一个立体的诚信教育网络,三者互相补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诚信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特别重视家长和学校的关系,认为家长之间要经常交流,家长要经常向学校反馈学生的表现,而学校必须及时作出回应,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在社会教育方面,新加坡官员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宣传社会公德,向国民申说天下为公、同心同德、团结爱国、遵纪守法和爱城护家等观念的重要性。同时,新加坡每年还举行各种全国性公德教育宣传活动,如国民意识周、敬老周、忠诚周等。

三、广西高校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途径

借鉴新加坡大学诚信教育的经验,结合广西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从如下方面探索广西高校加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以儒家传统思想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儒家思想中更是体现了对诚信的推崇。《论语•为政》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如同车子缺少?、?这样的枢纽就不能行走一样,人若无诚信寸步难行。可见,儒家传统思想中有着丰富的诚信教育资源。新加坡大学就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思想的作用,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广西高校助学贷款诚 信教育也可以借鉴新加坡大学这一做法,设立讲授儒家传统思想特别是诚信思想的课程,并将之作为诚信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慢慢树立诚信意识。

(二)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为引起贷款学生的重视,可考虑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具体方式上,可以对助学贷款学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集体活动、诚信教育讲座等,将案例教学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所有的教育形式要体现诚信在助学贷款学生学习和将来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助学贷款学生意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将诚信摆在自身行为规范的首要位置。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不仅要影响贷款的学生,还要使其周围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良性连带效应,只有这样,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才能由被动变主动,使诚信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三)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内容多样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高校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不能仅仅靠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助学贷款学生对诚信教育活动的感知和体验。要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内容多样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促使诚信教育由单纯的说教教育转向实践教育。如通过举办讲座、征文和演讲比赛、诚信知识竞赛、广播宣传、诚信主题晚会、板报宣传等活动,加强对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磨炼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意志,切实提高助学贷款学生的诚信品质,及时修正失信行为,提高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整体教育规划,增强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只有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为此,应将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整体教育规划,将之渗透到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如有学者指出:“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是对助学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思想教育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助学贷款学生入学后,将诚信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总体计划中,使助学贷款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开始就接受诚信教育,明确诚信教育既是为人之本,也是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所必需的主要品格。通过毕业教育,使贷款毕业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及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诚信为本的意识,增强诚实守信责任感,坚定就业后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与决心”。

(五)注重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是一个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团体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互相效仿的。也就是说,在高校这个团体中,榜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助学贷款诚信教育过程中,高校应重视榜样的作用。一方面,应重视学生贷后信息管理,并且将按时按要求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作为榜样进行宣传,使其他学生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良性连带效应。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应注意规范自身及教师行为,并且以学校和教师的诚信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助学贷款学生,引导和帮助助学贷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