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贸易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体制、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但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了经济面临的诸多困难。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日益显现出来,抓住机遇,放慢增长速度,进行宏观调控,积极改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优化经济发展主体的需要,更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产生新经济引擎推动力的需要,积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所牺牲和付出的代价要小于被动的被市场淘汰所遭致的损失。201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目标调降至7.5%,属八年来首次降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也放缓至10%。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影响到贸易结构,贸易结构的调整和改善也会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变,因此,进一步加快调整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的贸易发展出现了重要调整。对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以及对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变迁的担忧,使贸易结构转换、加大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上,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和检验。林毅夫(2003)指出,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才可能通过贸易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江小涓(2003)从实证的角度,将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相联系,认为一国的贸易结构质量比贸易规模更重要。Chneery和Syruqn(i1975)在半队数模型的基础上,对三次产业与贸易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李勇、仇恒喜(2007)对中国数据的分析,也证实了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裴平(2009)、沙文兵(2010)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这些文献对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对阐释二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拟在梳理以上学者论述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贸易形势,就转变贸易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现由“多出口为创汇”向“少出口多创汇”的转变   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的战略转变,并保持了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大国,也为我国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美元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一直以来对外贸易延续的发展模式没有摆脱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和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的结构制约,结果是出口了大量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牺牲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环境,换取了比较少的外汇。比如:出口1亿件普通汗衫才相当于一架波音737飞机,出口200件普通汗衫的价值才相当于一个中低档的LV女士手提包,这种以数量和低价去获取外汇的方式不可持续,即使你认为低价出口到国外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提高他们的福利,减少他们的消费支出,但国外生产与进口中国同类产品的生产商却不这么认为,他们的产业受到冲击,就会向进口国政府提出反倾销调查,来阻击产品进口,这也是我国成为国际上被反倾销调灾区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十二五”期间,我国应抓住经济发展调整转变的机遇,加快调整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不能走“为出口创汇”而出口的老路,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实现向资源节约、高附加值、出口数量少创汇多、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的转变。   二、实现由“数量低价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的转变   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首先承接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对于改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和加工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解决就业和出口创汇更是贡献巨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工资、土地、水、原燃材料等成本的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势逐渐减退,当各种成本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增加的时候,这种靠薄利多销低价竞争的模式就难以维持,向服装鞋帽等竞争优势逐渐落后于墨西哥、印度、孟加拉、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特别那些依靠政府出口退税过日子,甚至不能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对国外市场依赖度比较高的企业,要积极改组转变增长方式,走依靠“质量效益竞争”的路子。   三、实现由“污染高耗产品”出口向“清洁绿色产品出口”的转变   过去,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高污染、高消耗、高成本的,对生产工人和当地居民的健康产生危害,对生产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像氧化铝的生产,铅等重金属等的生产就是如此。然而,过去我们的出口产品结构中,一些产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当然,我国在出口产品退税问题上的调整也涉及到这些行业产品,但是,力度是有限的,仍然不能达到有效抑制的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贸易产品结构,不仅要限制其出口,而且要取消出口退税,还要加大生产产品所要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成本,向清洁绿色产品出口的转变,将应成为外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实现由“仿制加工”向“自主研制”的转变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不依靠自主创新是实现不了的,我国的历程也在逐渐应征这一观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新引擎。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的自主创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自主创新的第一阶段(1949—1978):这一阶段是“自力更生封闭创新阶段”。发展经济的政策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封闭式发展,尽管有所创新,但属于落后研制,研制出来的产品本身就落后发达国家若干年,并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和投资较少,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经济体制与政策严重束缚了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第二阶段(1979—2000):这一阶段属于“引进改造创新阶段”。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积极开放国门,引进国外投资,承接了发达国家纺织、机械、电子等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改进了技术装备,改造了传统产业,提高了加工能力,也带动了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但在这一时期,中国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是非常高的,贸易政策基本上是保护型的,贸易战略也逐渐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贸易型转变,加工贸易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了外国投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自主创新的第三阶段(2001—2011):这一阶段属于“学习竞争创新阶段”。加入WTO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壁垒逐年降低,贸易及投资更加便利化。进入这个阶段,我国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已经具备竞争力,所以我国工厂生产的“MadeinChina”产品遍及全球,在吸引国际资本到我国投资在我国生产和引进技术、向进口产品学习,学习国际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仿制”与在“仿制”基础上的改进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完全自主创新的产品在GDP和出口贸易中占的比重非常小。自主研发创新的新阶段(2012—):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进入“自主研发引领创新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已达到一定程度,外汇储备已突破300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要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没有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是不可能实现的。#p#分页标题#e#   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鼓励创新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变就是要发展自主创新,实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上,我国各经济发展阶段的创新机制演进为其经济增长和贸易结构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和竞争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市场开放与竞争,提高了企业生存的效率。提供经济和贸易的竞争力,就必须实行自主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和实现由“仿制加工”向“自主研制”的转变已势在必行,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五、实现从“内耗式竞争”向“有序竞争”的转变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很快,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很大,但控制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在国际市场上缺失的是话语权,我国大量进口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就大涨价,铁矿石进口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我国大量出口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就大幅度降价,纺织服装、电子、化工原料等既如此,并且我国进口渠道无序而且又多元化,无形中提高了出口国产品厂商的谈判力,而出口产品却在进口国市场上互相恶性竞争不能达成很好的良性竞争,缺失行业自律,往往造成价格的大起大落。比如:全球维生素C产量的90%以上是我国生产,2002年平均出口价格大约每公斤3美元左右,到了2008年出口价格上涨到最高每公斤约25美元,2012年3月的出口价格却在每公斤3.5美元左右,人民币在升值,各种成本在增加,生产厂家亏损不言而喻。进出口适度协调和默契,在行业和贸促会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竞争机制,是维护进出口国稳定利益的好的做法,从而也避免了被动接受不必要的贸易制裁措施。建立优化的贸易国际营销网络,转变营销模式对于维护国际贸易既得利益和竞争力都是有益的。   总之,加快调整国际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该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为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也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推动力,只有这样互相推动,才能使我国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