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用地模糊评价方法

城乡用地模糊评价方法

 

引言   传统的城市规划用地适用性评价主要是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1],对不适宜做城市建设的用地往往不予关注。近年来一些景观生态条件较好地段的规划,要求对规划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全覆盖的综合规划,而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和生态社区用地具有同等重要性,用地评价需要鉴别每一个用地斑块最适合的用途。多用途隶属度的用地模糊评价方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通过对影响土地利用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考虑[2],消除用地斑块适宜做为某类用地的大部分不确定性,最终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绿心概况生态绿心地区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地带,面积为522.87km2,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几何中心和多条生态廊道的汇集点,是长株潭城市群中宝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绿心的保护和利用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示范,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坚持以“生态优先”的高起点发展战略来统筹城镇开发、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保护等用地的空间聚合和布局问题。   2.评价方法   2.1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生态绿心地区功能定位,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必须综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示范等问题。多用途土地利用适宜性模糊评价方法将生态绿心地区522.87km2土地概括为生态保护用地、生态农业用地、生态社区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四种用途。   2.2评价单元划分   用地评价单元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是正规方格网,另一种是按自然和人工界线划分。前者的特点是网格正规,便于计算机处理,但由于网格量大,对评价单元赋值工作量大。此次评价单元划分采用自然和人工界线划分法,将生态绿心地区划分为500多个评价单元,斑块大小约为1km2。评价单元划分时应遵循尽量按道路、水系、用地性质、地物类别来分块的原则,各斑块内用地属性遵循同一性原则,斑块应无逢连接,覆盖全境。   2.3评定因子   传统的城市发展用地评价因子常采用坡度、高程、农业价值、区位条件。由于生态绿心用地评价并非只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还要选择生态保护用地、生态农业开发与生态社区建设用地。因此,将区位条件改为生态区位,同时再加上能反映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征值的森林覆盖率,构成5个评价因子。生态区位由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组成,包括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建设现状和生态环境情况等。   2.4评定等价   鉴于用地斑块适合作哪种用途是一个模糊问题,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在各等级上都有一定的隶属度,模糊评价就是根据最大从属度来确定所属等级。评价过程将用地斑块做某类用地的适宜程度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2.5数学模型   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为模糊推论公式:B=A•R(1)公式(1)中,A为评价因子模糊向量,即评价因子对总目标的权值。生态绿心案例中确定了坡度、高程、生态区位、农业价值、森林覆盖率5个因子,其中的每个因子对某类用途而言,其重要性并不相同。因此,它类似层次分析法中的评价因子权向量。R为模糊关系矩阵,该矩阵中的某个元素rij表示i因子属于j等级的从属度。如前所述,某用地斑块对于i因子属于j等级的程度是一个在0~1之间的小数(0≤rij≤1),鉴于从属度的模糊性,R矩阵非0~1矩阵。B为等级模糊向量,通过模糊乘积运算求得。对某用地斑块而言,它是综合了多个评定因子的权重得到的,各因子权重则采用Sauuty提出的九级标度法[3]判定计算求出。B(b1b2b3b4b5)行向量表示该用地斑块属于某等级的程度,这里再次体现了模糊数学原理,用地斑块并非“非好即差”,而是在由“好”到“差”的五个等级上均有某种从属度,评价将选取从属度最高的等级作为该用地斑块对于某种用途的等级。   3.实现过程   3.1评价因子的模糊向量计算   确定坡度(C1)、高程(C2)、生态区位(C3)、农业价值(C4)、森林覆盖率(C5)5个评价因子后,首先要计算某个因子对某类用地类型的重要性程度。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再进行层次单排序解决,而模糊评价法中是通过优先关系判断矩阵几何平均值来实现。   3.2建立优先关系判断矩阵通过变换的比较矩阵为模型一致矩阵,不必进行一致性检验。   3.3求权向量   各评价因子的权向量通过对R矩阵的行向量求几何平均值,再采用归一法计算得出,即行向量的连乘积开m次方再归一法,分别得到四类用地的评价因子权重表。   3.4确定各因子在各等级的指标范围   各评价因子具体的数据来源于城乡规划支持系统,由高程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信息、从土地调查数据库获取农业价值、从林业调查数据库获取森林覆盖率、根据交通、城镇建设和其他现场调研收集资料来决定其生态区位。针对某用地斑块是否适宜于做某类用地,需要将5个评价因子进行模糊评价,且不同类型的用地评价体系也不一致,如   3.5模糊关系矩阵计算   模糊关系矩阵由从属函数计算得出,该函数是一个正态分布函数,()exp[())]2ux=xmc式中,m为数学期望,c为方差,计算公式如下:x为某用地斑块的具体属性值。模糊关系矩阵中元素的物理概念是用地斑块对某个评价因子而言,所属的评价等级的程度。#p#分页标题#e#   3.6模糊推论公式计算   模糊推论公式将根据评价因子的权向量A和用地斑块的模型关系矩阵R来推断出用地斑块属于某评价等级的程度。经典的模糊推论是通过“取小”和“取大”两个步骤完成,本次评价采用求加权和来代替。评价过程中当两种用地类型等级相同时,取评价值相对较高的一级用地类型作为该地块最适宜的用地类型。例如,用地斑块的5个参数分别为15、101、1、2、90,通过评定,生态保护用地等级和生态农业用地等级均为“好”,生态保护用地评价值为0.5375,生态农业用地评价值为0.5812,最终评定该用地斑块最适宜的用地类型为生态农业用地。本次评价共有500多个评价单元,评定四类用地性质,划分五个适宜性等级,要重复进行多次模糊计算,评价过程工作量巨大,所幸的规划人员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城乡规划支持系统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评价效率。   4.评价结果   结合模糊评价和人工判别最终得到生态绿心地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图(图1),并统计了各类用地指标(表2)。将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发现:①生态绿心地区分布着传统的城市、建制镇和一些独立的城镇组团用地,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这些乡镇有着强烈的发展诉求,如暮云镇要发展低碳科技,昭山要发展生态经济,跳马要发展体育休闲,柏加则定位为国家庭院经济总部区,城镇建设用地正好可以为这些发展提供适量用地。②生态绿心地区共有112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社区,1个农场,现状人口约26万,共中农业人口18万,农村居民点呈零散分布之态,不利于生态培育和保护。评价结果将指导禁止开发区内的居民点将进行搬迁,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内的居民点大大缩减,整合成为生态社区。③生态绿心地区现有耕地面积134.86k㎡,占绿心总面积的25.79%,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云田镇、柏加镇和跳马乡北部地区,苗木种植、有机蔬菜在该地区已初具规模,适合于规模特色农业开发和经营花卉苗木等高效生态农业。④生态绿心地区分布着石燕湖森林公园、昭山风景名胜区、红旗水库等众多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这是生态绿心提供生态服务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这些重要的自然资源都属于生态保护用地,该区域禁止有损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应采取生态工程措施,封山育林,营造适宜的生物栖息地,增加景观多样性,对交通切割或人为破坏的地段进行生态节点修复。   5.结束语   本项目采用模糊评价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522.87k㎡土地对城镇建设、生态社区建设、生态农业开发和生态保护等用地适宜性评价问题。该方法在具体计算中发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如某地块既适宜作A类用地也适宜作B类用地,评价结果在数值上差别细小。在评价等级上也存在矛盾现象,如在“较好”或“较差”等级上有相近的评分值。这些现象是由评价问题本身的模糊性造成的,最终评价图只反映了最大从属度情况,规划编制过程中用地性质的确定还要考虑现状建设情况、行政决策意识等,这些因素并未充分反映在评价模型中。尽管如此,该模糊评价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在如此大范围内对土地的多种规划用途的不确定性,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