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碳排放能源消费对比

纺织业碳排放能源消费对比

本文作者:姜霄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1导论

纺织行业是中国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是加速纺织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由纺织大国到强国转变的需要,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目前,我国纺织行业耗能和排污总量较大,有关资料表明,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4%、8.5%和10%;而印染和化纤作为纺织行业中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仅每年的废水排放量就达到26亿多吨。因此,节能减排、尽快实现纺织业的“绿色转身”就成为我国纺织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纺织生产基地,作为河南的传统支柱产业曾在上交利税、出口创汇、解决就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省纺织业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面对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有必要认清本省的经济状况,分析本省在全国经济梯度中的位置,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中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实现低碳产业的重要途径是降低碳排量及能源消费量。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碳排放机理。王中英(2006)、杜婷婷(2007)等人研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EKC)模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碳排放与收入水平之间遵循倒“U”曲线关系和“N”型关系。(2)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3)碳排放与能源结构演进等方面的关系研究。主要代表有张德英(2005)采用系统拟真的方法对我国工业部门排碳量进行了估算,分析工业部门碳源排碳系统要素间的反馈互动机制,利用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的建模手段建立工业部门碳模型,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达到对排碳量估算及预测的目的[1]。王雪娜总结了目前能源类碳源排碳量的研究现状,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分析了系统动力学、系统思考及系统仿真的机制及其先进性,指出了其在能源类碳源排碳量测算问题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针对社会能源类碳源排碳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类碳源排碳进行了分析和建模[2]。马忠海估算了我国煤电能源链、核电能源链和水电能源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并对水电站水库水体在不同季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实际测量。徐国泉等人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svisia分解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3]。谭丹等(2008)总结了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我国工业各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纺织业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以新能源的开发、传统能源的高效应用和减排技术为基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优化资源利用,助推绿色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的开发为出路。由此可见,能源消费、生产技术、相关政策、低碳环境是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能源消费

纺织业是高能耗行业,它的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资源有极高的依赖性。能源的供应能力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的能源储藏量非常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煤、电、油、气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2008年以来,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能源、原材料缺口不断放大,拉闸限电情况时有发生,能源瓶颈的影响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纺织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能源、原材料供给情况恶化,加重企业成本的主要因素,近60%的企业认为能源、原材料紧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一方面是能源的短缺和价格的飞涨,另一方面,能源的消耗也相当高。以河南为例,2010年前4个月,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4736.6万吨标准煤,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超17%。其中4月份,全省工业能耗1215.1万吨标准煤,与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前和2009年经济复苏开始明显显现后的单月消费水平基本相当。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电力消费的高速增长,2010年一季度全社会电力消费增速高达32.8%,电力供应紧张,进一步加剧了煤炭供应的矛盾。而纺织服装业作为河南能源消耗量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还在采用传统的热处理工艺,水、电、汽耗用量极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就成为纺织业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面对的问题。

2.2生产技术

低碳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其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高科技纺织产品的研发应用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高新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纺织业由使传统手工操作到机电一体化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自动化和品质控制技术,解放了劳动力,使纺织业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其次,从原料资源方面来看,生产技术的发展,使纺织服装业由过去单纯依靠天然纤维,转变为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与生物纤维复合化发展的结构。纤维制造业在对传统设备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将天然纤维、常规纤维和新合纤维进行组合和创新,开发出各种人造丝;利用各种织造技术,生产出外观新颖的面料;再运用先进的整理技术,提升产品抗静电、阻燃、抗菌等性能,整体技术向高速化、超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再次,从应用领域方面看,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使纺织服装产品从单纯的生活消费,扩展到了产业消费、装饰消费,形成了生活用纺织品向功能化、保健化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装饰用纺织品向体系化、配套化方向发展的特点。这些都强有力的带动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纺织工程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水与国外先进水平依然相距甚远。从产业链前段看,纺织纤维材料制造量虽然比较大,但高端纤维少、中高端面料开发不够、纺织产品中的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偏低。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似各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旗号的绿色贸易壁垒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纺织业必须重视低碳技术和无碳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带来上下游重大节能减排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加速与“低碳时代”接轨、实现“绿色升级”,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p#分页标题#e#

2.3相关政策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长期稳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推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创新,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尽快研究制定纺织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走出一条以低碳为基础的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将低碳因素融入经济核算体系和发展指标的制定过程中,把“低碳环保”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内容之一,促进节能减排的实施。要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加大政府采购对环保低碳产品的支持力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有些地方政府为完成考核指标,在不了解产品工艺的情况下大力推广新能源,增加企业成本。如通过传统能源深加工而来的清洁能源水煤浆的使用,使企业每年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硫的排放付出57万的代价,而国际上一吨碳排指标仅10欧元。二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为此,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加强对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低碳技术,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巨大节能减排效益;要对企业环境治理产生的费用予以补贴,引导企业节约能源、控制污染;要健全现行税制、调整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税等新型环保税种,并对制造污染的企业给予处罚,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三是政府要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和核心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

2.4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作用。纺织业属于对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产业,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近年来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尤其是印染等中间环节,矛盾更为突出。大部份印染企业的生产耗用大量的水和能源,却大量排放化学品、废水及气体,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及废水、废气处理费用,还造成成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不有效治理,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3纺织业碳排放量的测算

3.1碳源分析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CO2排放可分为自然排放和人工排放,人工排放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CO2排放,与能源消费息息相关,主要包括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质燃烧等,其中化石燃料消耗所排放的CO2占95%以上。由于本研究主要是纺织行业的碳排放,纺织行业属于工业的一种,并且要与其它工业比较研究,为了研究的一致性和可比较性,参照徐国泉等人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相关资料,化石燃料消耗为工业碳排放的主要碳源,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因此,纺织业碳排放的碳源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

3.2碳排放估算公式

根据纺织业碳排放碳源计算碳排放总量。

4纺织业碳排放比较分析

4.1比较对象选择

碳排放包括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两个方面。其中,碳排放总量即采用上文中的计算公式。而碳排放强度指万元GDP的碳排放量。工业行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本文选择比较对象时,将采掘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作为大类比较对象,另外再选择制造业中能源较大的造纸及纸制品业等8个行业作为比较对象。

4.2各行业碳排放总量比较

这里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9)中的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全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采用发电煤耗计算法,按万吨标准煤折算。

4.3碳排放强度比较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行业的碳排强度,再用碳排放总量比上工业总产值。

5能源消费比较

5.1河南省纺织业与其它行业能源消费比较

直接比较河南省各行业的碳排放结果受限于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采用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增加值)指标推算各行业的碳排放。

5.2河南省纺织业与中部其它省份的比较

同样,由于受统计口径限制,无法将河南省纺织业的碳排放结果与其它省份直接比较,但可以比较纺织业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进而可以知道碳排放的大概情况,由于各省能源消费统计基本上从2007年开始,因此,本文仅比较2007-2008两年的数据。

6结论与较特征

6.1全国范围比较特征

我国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分别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采掘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的碳排放量处在所选10个行业中的最间层。从时间层面上看,碳排放量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较慢。

6.2河南省内比较特征

2008年河南省纺织业能源消费强度与采掘业差不多,因此推算碳排放量也差不多,全国范围内纺织业与其它工业的比较结果显示,采掘业属于碳排放量比较多的工业,因此,河南省纺织业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纺织业2007年能源消费水平比湖南省、江西省要低,但2008年却是江西省的3倍,这说明河南纺织业在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也在大幅增长,同时碳排放也会大幅增长。以上结果表明纺织业要实现低碳经济必须节能减排,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求同存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纺织产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