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文明价值观创建

低碳生态文明价值观创建

本文作者:姚毓春 单位:清华大学 汽车工程系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优化、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缓解或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含量,最终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条件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即低碳经济观念,包括低碳发展观、文化观和创新观。低碳经济观念倡导一种新的生活实践方式,以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价值目标,通过尊重自然的整体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通过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融合使人类的生态文明观念得以升华。因此,作为人类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调整的产物,从新的维度,丰富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为解读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

一、低碳文化观: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理念依据

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但在社会变革尤其在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有时却远远超过其他制度安排。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从物质、精神、制度乃至人类行为等层面,积累和创造各种财富和经验。低碳文化观作为低碳经济观念的内核,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因此,低碳文化观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等层面,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生成实践活动中,自觉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从而维持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缓解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促进各种低碳科技成果的产生,以及各种新的可再生清洁绿色能源科技蓬勃发展,使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首先,以低碳文化观推动社会生态自然价值实现。合理的低碳文化观以低碳价值观为构建前提,正确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能在社会变革、文化冲突,以及价值扭曲时,保证发展社会道路方向的准确性。同时,也对外部事物、事件作出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的判断,制约着行为主体的生活信念、行为意志、处世态度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价值观源于社会生活,反过来又能决定人的生产活动、社会实践及生活方式。低碳价值观摒弃传统纯粹以追求人类物质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作为评判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社会形态、生活态度和社会活动的主要标准。与工业社会价值观不同的是,低碳文化观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模式,倡导以生态平衡替代经济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不啻为缓解生态危机的一剂良方。

低碳经济时代构建的低碳文化观,彰显了时代的要求,保证了生态文明的价值构建导向,推动了自然环境改善和生态价值的实现。在低碳价值观引领下,人类将崇尚低污染、低碳排放、低环境污染的绿色生活,企业将更重视社会责任,发展以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控制碳排放为主流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水平自然会成为评判工作业绩的重要尺度,也将引导社会发展突破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取代由来已久的工业经济。其次,以低碳文化观促进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低碳文化观倡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从而维持全球的碳循环平衡,抑制全球气温变暖,消除由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作为低碳社会高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呼唤公众和社会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低碳文化观。低碳文化观可以促使人类自身生发内在的低碳观念,进而培育和养成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倡导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改革方面控制、降低碳排放,在建构低碳社会的同时,建构低碳文明,“通过道德意识、伦理评价等”[1]对低碳社会经济主体产生积极影响。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能使人们从道德意识层面强化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通过道德、意识的自觉促进低碳社会的文明建设。应当说,一直以来,人们的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从未被忽视,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社会、低碳文明对人们的生态意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期待,而且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迫切性。

低碳文明是要求的生态道德意识,不仅强化了对自然环境的爱护与尊重,突出了“碳因素”、低碳文化观的重要性。通过低碳文化观所促进的生态道德意识,核心内容是“减碳”意识的养成,因此,自然会成为新型生态道德意识产生的文化理念依据。最后,以低碳文化观推进社会生产关系协调发展。在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以增长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根植于社会各界的观念之中,地方政府工作业绩评价方式长期延续GPD单一衡量标准,限制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尽快生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建立与低碳文化相符的非正式制度,改善以单一能源消耗为主的传统发展范式,以成为实现经济模式顺利转型的必要条件。低碳文化观是推崇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的主体思想。低碳文化观作为新型文化形态诞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危机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并通过制定诸如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准则,以制度形式约束各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行为。因此,低碳文化观在改变原有生产、发展等观念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改善现行经济发展模式,以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协调现有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向生态文明过渡。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文化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新型的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与低碳文化相伴随的低碳文化观对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以及新型生态道德意识建构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认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不仅是新型的社会经济转型与重构,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转型与重构。

二、低碳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现实保证

低碳发展观是低碳经济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当低碳经济步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后,低碳发展观便成为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关系的理性综合认知与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体现出认识的升华,以及对现有发展观的超越。低碳发展观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导,主要目的是在改变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前提下,让公众认识到低碳的必要性和高碳的危害性,使低碳意识自觉贯穿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使低碳发展观成为生命自觉,进而实现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转变,从而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p#分页标题#e#

首先,低碳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生态文明提供产业依托。低碳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替代为原则,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生态和环境,达到经济社会长期持久、科学合理稳态增长的和谐状态。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优势地位相互更迭,产业联动性不断提高,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与产业拓展、产业融合相结合。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这就需要我们以低碳发展观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逐步优化低碳产业结构[2](p.6),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新路径。在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的现实背景下,生态文明的实现必须立足低碳发展观进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而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结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多种渠道,在低碳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低碳、绿色、可持续经济为突破口,提高以金融服务和高新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比重,提高以绿色新能源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内涵,提高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附加值的制造服务业,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从资源型分布转变为可持续型分布,是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

其次,低碳发展观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条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强调增长的效益,同时包含产业结构优化、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等,这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转变增长方式要求经济体改变原有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全球性能源资源紧缺的前提下,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投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资源节约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低碳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要解决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个意义上讲,低碳发展观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切入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低碳发展观促进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民众基础、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最后,低碳发展观促进消费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提供民众基础。低碳发展观一方面顾及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注重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强调降低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行为,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低碳发展观的价值意义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和发展引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也对公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向低碳转变产生积极作用。低碳发展观视阈内的消费方式,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科学、文明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与以往所倡导的各种消费理念、模式相比,低碳发展观引领的消费观念,不仅强调合理消费、节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等观念,更应关注降低碳排放的消费及其模式。与低碳发展观息息相关的消费观念并不否定消费时尚,而是倡导层次更高、内涵更丰富的自觉降低碳排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时尚。低碳发展观要求公众的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并使之成为公众的一种自觉,使正在建构中的生态文明获得民众基础。

三、低碳创新观:生态文明价值构建的实践基础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工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环境与资源的负外部效应放大,从实践的层面要求向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转变。文明更迭意味着破旧迎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必然要改革陈旧的生产方式、生产观念和落后的发展理念,而低碳创新观有利于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为生态文明价值构建创造新的路径。生态文明价值核心在于和谐理念,体现为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共荣共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低碳创新观能为生态文明价值核心理念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

首先,以低碳资源创新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工业文明时期,各种形态的物质资源成为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和力量,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由市场定夺,物质利益成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社会习性在工业文明时期往往被忽视或遗弃,绝对以利益优先的“理性经济人”模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如欧文•拉兹洛所说,人类生存的极限并不在于地球的自然资源的限度,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人类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的选择[3](pp.3-5)。忽视人类生存环境,物质利益左右的发展模式,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人自身发展的失衡。低碳资源创新观推崇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生活作息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低碳经济催生的新的生活观念,也一定会促进人类旧有思维和观念的更新与变革。通过低碳资源的创新,既可改善现代人的生活品质,又能减少对有限资源的占用和浪费,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因争夺有限资源造成矛盾冲突的风险,实现了向现代自然生活方式的回归。在低碳创新观念指引下,人们将更追求生活品质,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变以物质利益为主的发展模式,减少人与人之间由于恶性竞争引起的矛盾,使自然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得到有效分配,推动生态文明价值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其次,以低碳制度创新推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即社会各个层面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当代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在社会各层面间的公平分配、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工业文明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掠夺性开发,往往忽视各阶层间的资源分配,于是,种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如国家间发展失衡、地区间发展失衡、城乡间发展失衡、阶层间发展失衡等,已成为工业文明发展的表征,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不稳定因素,限制和阻碍了和谐发展脚步。制度是约束社会主体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等个人行为的道德伦理规定。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社会主体间的“博弈规则”,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持社会和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提高发展效率[4](p.36)。现阶段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发展状态,是现有制度安排协调社会和经济发展失效的结果。低碳制度创新观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基本价值观,是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与之配套的制度创新将颠覆传统制度束缚,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稳定的制度平台。构建与低碳经济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规则强制性限制和约束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并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得到合理分配。低碳制度创新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p#分页标题#e#

最后,以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向生态文明的过渡。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性的开发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但是,自然界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对自然实行破坏性和掠夺性开发,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我们……”[5](p.283)。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土地不断沙漠化、雨林覆盖面积迅速缩减、各类物种濒临灭绝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切都给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凸显低碳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之间是平等、共生、理性的相互依赖关系。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应以可再生、可持续为基本原则,不仅需要人类改变以往以“战胜”自然和向自然“索取”为主的发展方式,也需要能够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存的技术支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技术作为“利器”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从工业社会向低碳社会过渡中,技术的作用无可替代。所不同的是,昔日的技术增强的是“战胜”和“索取”自然的能力,而低碳技术则会放弃旧的理念,不仅保持生态友好,更应通过技术创新,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助推剂”。以低碳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竭力于突破原有技术壁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开发新型可再生资源,降低碳排放,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取代现有工业化经济模式之目的。

四、结语

在实现环境公平和可持续性上,低碳发展观念与生态文明的价值构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均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耗竭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旨归,从而倡导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因此,低碳发展观念的实现既体现了生态文明价值建构的理论诉求,也丰富和深化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必将引领新的理念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