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进展状况和机遇

海峡西岸经济区进展状况和机遇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任务分工、建设布局和先行先试政策。《规划》指出,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规划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节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以福建省为例,2010年福建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071.60亿元,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848.89亿元,增长2.7%;牧业产值375.67亿元,增长2.4%。全省农垦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5亿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势头正劲。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要着重在种苗产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和两岸农业合作四个方面推进。   一、继续发展种苗产业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从某种意义来说,当今农业的竞争,仍是农业良种的竞争,谁掌握了自主创新的良种,谁就主宰了现代农业王国的话语权。目前,良种的竞争是全球生物产品竞争的首要途径,重视品种选育并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是发达国家种苗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等省市的种苗产业在引种驯化、遗产改良、壮苗培育和现代化生产等环节的科技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部分成就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今后应继续加强现代种苗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在优质育种方面加强攻关,并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成立于1995年部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厦门如意集团有限公司是种苗产业的典型,专门从事优新特果蔬、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的引进、科研、培育、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以高科技工厂化、规模良种产业化为先导,以绿色无公害果蔬、食品为纽带,目前产值已达5亿元,拥有300名员工,平均每个员工创造的产值达1600余万元。以台湾蝴蝶兰产业为例,只占台湾花卉栽种面积的4%,所创造的产值却占了23%,近两年来外销产值约8千万美元(约6.44亿人民币),高居世界第一位,并掌握了世界上5成以上的蝴蝶兰种源、4成核心生产技术,是当之无愧的“蝴蝶兰王国”,其关键是品种不断更新的种苗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和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并将由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向育繁推销一体化转变,大幅度提高种苗的“优质竞争力”和“产业化水平”。   二、继续做好品牌农业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既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于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3]。发达国家农业创品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出现了诸如麦当劳、肯得鸡、立顿红茶等名牌企业或名牌产品,它们利用品牌效应在世界各国不断地进行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占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资本渗透和扩张。例如,作为茶行业“航母”的立顿红茶,产品行销全球120多个国家,2009年产值超过25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福建省茶叶毛产值为80亿元,茶业产值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台湾品牌农业起步也较早,经过多年发展,方便面、高山茶、花卉等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以世界上方便面销售量最大的康师傅集团为例,2009年营业额达到50.8亿美元(约345亿人民币),其中方便面业务销售额为23.1亿美元(约157亿人民币),当年康师傅的品牌价值也达到了9.16亿美元(约62亿人民币),连续7年登上台湾十大国际品牌前五名,并获得“60年最具影响力60品牌”和“人民社会责任奖”两项荣誉。以福建省为例,福建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和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等3条特色农业产业带。从2007年起,省政府启动开展了“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评选活动,获奖企业可获得省政府给予的奖励扶持资金100万元,获奖的品牌农业企业为推动福建省品牌农业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截止2009年,福建拥有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22件、涉农类中国名牌产品19个,全省还有涉农类省级著名商标236件、涉农类福建名牌产品419个。在现有基础上,应深入调查、充分研究、认真规划、科学评估和深层发掘各类特色农业资源,择优扶持,重点培育,使之快速成长为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通过品牌产品的市场带动战略,将海峡西岸的品牌农业推上新的台阶,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当前农产品价格起伏不定,农民外出务工形势也很严峻,就地培植新兴农业产业(特别是新兴劳动密集型企业)应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海峡西岸处东南沿海,靠近东南亚,东临太平洋,气候适宜,交通发达,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及台湾地区旅游网络的纽带。加之比邻港澳,与台湾隔海相望,兼受闽台农业合作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影响,因此,发展观光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分异优势。以福建省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全省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福建省乡村旅游点和旅游村镇约有1000多家,直接吸纳劳动就业人员几万人,间接解决劳动就业数十万人。接待休闲者约2000多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近80亿元。总体看,福建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2008年10月1日,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国庆黄金周免费对外开放时,当天游客人数就突破了10万人次。从国内外经验看,发展休闲农业(国外也称“农场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能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空间,同时可以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p#分页标题#e#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可带动农村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为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休闲农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二是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效益型农业发展道路。休闲农业把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乡村风情、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本身具有但不被重视的康体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传承功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三是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高科技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等能实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通过工厂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得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利用,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综观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趋势,休闲农业已成为农业、农村、农民等资源向外延伸发展的产业,是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多功能性产业。福州综合实验区概念规划单位之一的台湾中兴工程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幸福宜居岛”理念,便体现了这一特质,强调生态是主线,休闲是内涵。   四、做强两岸农业合作   台湾农业起步较早,现代农业高度发达,整体水平居世界前列。2009年台湾GDP2580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约877亿人民币,占GDP的3.4%,人均农业劳力产值约16.15万人民币。台湾地区分别于1967、1970、1986年进行了三次世界性的大规模引种,引种的地区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等1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温带和热带)。以“亚蔬中心”为例,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在此工作,库藏植物种子达4.1万种,库存蔬菜种原多达56000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植物种子银行。台湾农业值得学习借鉴。两岸农业合作已从初期的引进台湾初级农产品小规模生产,逐步转变为引进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经营理念等;从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运销以及休闲等农业二、三产业发展,并拓展到农科教合作、农业经营管理、水土保持和渔工合作等领域。   做大做强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台湾农民创业的乐园,是学习引进台湾农业科技成果、资金、管理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平台。目前,国家批准成立了29家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海峡西岸有6家。这些创业园在促进海西现代农业发展,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前设立的漳州漳浦、漳平永福、莆田仙游、三明清流4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累计已有388家台资农业企业,12家台湾农民个体户入园创业,合同利用台资4.8亿美元。近年来,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大陆第一个关于两岸农业合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率先颁布,对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领域、规模、政策和成效等处全国先行地位。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456个,合同利用台资7.6亿美元,实际到资4.1亿美元。闽台农产品贸易五年增长了8.6倍。目前,海峡西岸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继续发展种苗产业,持续推进品牌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做强两岸农业合作,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腾飞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