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

语文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我们这里所探讨的教育不单单是完成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发展。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语言、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其了解文化,以便在日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和生活。语文教育更应当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过去却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忽视了人的自身独立生命价值,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分离,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这些都是比较偏颇的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往往被当成批量生产的产品,在同一个模式下接受教育,被物化成工具,缺失了教育培养创造性的人的出发点。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当今的语文教育应该打破这种狭隘的功利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践行语文教育工作,审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   随着素质教育的施行和教育新理念的不断提出,不管是作为施教的学校、教师还是受教的学生,都应当注重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人文精神,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工具性“物”变成充满人文精神和探索理念的真正的“人”。   一、高扬人性理念,遵循人道原则   语言文学有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育既离不开理性教育,又需要情感教育;既要解决书本上的语文知识,又要放眼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为语文教育不单单是解决眼前的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其一生的教育和影响。所以,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把学生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高扬人性理念,遵循人道原则,注重学生内心的要求和情感的交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若抛弃了话语,人也不成为人了。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类具有语言特征,而动物没有。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际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了语言人才能融入社会,拥有人所特有的活动。然而,语文学习又是最直接的人类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活动。语文学习是学生所拥有的一种生活,它是学生探索与创造人生意义的过程,是与书本、自然、社会和人类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重在牵引、调控与认可这个过程。语文教育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把人变成一个充满个性的社会人、自然人。关怀人的成长,使语文教育更加多一点生命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老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也不利于创造性的成长。按照一个模式去教学,读课文、分段落、归段意、理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新的课改要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能够将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发挥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深刻理解语文教育的新含义和新内容,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践教育,完成教育。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而语文教育更应该是一项充满人性化色彩的、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长久的教育过程。语文教育在讲授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审美和道德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则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这样人与自然与社会才能够达到完美的融合。语文教育更应该是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在个体受教育之后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然和社会的共体发展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统一,这样才能真正践行语文教育,做到人性化的合理教育。   二、注重个别差异,施行因材施教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不同学习阶段和某些方面是具有差异性的,学生个体之间同样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无法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为了尽量使不同类型和差距的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我们要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要对学生的差异性认真分析,区别对待,个别对待,这也是对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的顺承和发展。古人设帐授徒,以个别传授为主,因而做到个别对待相对容易一些。《论语•颜渊》有四段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为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样一个问题,孔子对于四个学生给出了四种解释,他是分别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而言的。其实,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育不必也不可能要求学生的语文水平都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优秀水平,只要各种学习程度的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这样也是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也是在育人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因此,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注意个体在不同时段的个性变化与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段的不同差异。尊重并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三、明确语文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课标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把课文文本作为一个载体,通过问题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目标是练情节分析能力、练语言分析能力还是练文意分析能力。之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结合课文来完成目标,不必将文本扣得很重、很细,而是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通过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学习可以对其他课文学会自学。#p#分页标题#e#   其次是怎么教的问题。要想使课堂效率高就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当中不能单单只备书本上的东西,还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和内容设想一些话题和内容,预想到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课堂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一切都要设计好。只有准备充分,才能上好课。在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旁征博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思路等,都会让学生所叹服。   再次是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一直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说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就高,成绩自然就会好。在讲课过程当中对待同样的一个班级,两个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风格,教学效果和课堂的积极性就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和风格。同样,现在也要追求“流行”,所谓的“流行”就是指能够了解当前最热门、最受学生喜欢的歌曲、流行语、偶像明星等,便于和学生有共同话题,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习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是怎样创新的问题。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死板无味的,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就要学会创新,在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的同时,不能一味地照抄照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优点和长处,加上自己的东西,形成独特的习惯和风格。   总之,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是基础,它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这就使得学校的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使得课程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这样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了学生多方面不同的需求,有益于每个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是途径。学生的差异决定了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应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发展的权利。当我们的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时,我们才能够说我们进行的是素质教育。语文教育人性化是归宿。它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从而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文学审美能力。学校语文教育通过建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和选修课,使课程结构更趋于合理,满足了学生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使每个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得以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学校语文教育又通过人性化教育,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使学生情感更和谐、内心体验更丰富、人格更完善,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目的。只有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个别化、人性化三者相互统一,才能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