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构

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构

 

一、引言   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历史悠久,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城,也是一代伟人的出生地,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下辖四县五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农业占GDP比重较大、劳动力输出较多的人口大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淮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推进淮安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偏见,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通中学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用方面更为突出,普遍存在信息化观念落后、投入经费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重视不够、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对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重视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内容信息化和教学人才信息化,并探索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对策。   二、研究的依据和研究方法   1.样本的选取   为了全面掌握我市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市教育局职社处、电教馆、职教教研室联合开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职教现代化发展”创新项目工作。今年四月份,三个处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辖区内八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调研。通过调研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制定我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研组对问卷和统计表的设计参照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并参照普通中学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同时结合了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特点,内容主要包括淮安市八所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概况、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应用情况、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信息技术普及与队伍建设情况。   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研组向八所中职学校发放了《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和基本数据统计表》,由学校据实填写,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使用SPSSl3.0forWindows和Excel2003中文版。   (2)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过程中,调研组深入学校,分别对八所中职学校分管信息化工作的校长、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教师代表进行集中访谈,并调阅了部分学校信息化业务档案。   三、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概况   淮安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八所,主城区四所,所辖四县各一所。在校生33939人,教师1804人,其中文化课教师913人,专业课教师891人,有四所为国家四星级学校。2007—2011年共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三千八百多万元。在教育信息化机构建设方面,有三所学校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所学校设网络中心,一所学校设信息资源教育中心,一所学校无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机构。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信息化专任教师55人,校均6.9人。从学校规模看,市区的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生数较多;盱眙县是人口大县,盱眙县职业教育集团学生数较多,淮阴区紧邻市区,生数较少,其他四所学校规模相当,表1为淮安市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   2.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以来,淮安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引进人才、政策扶持,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积极引导地方、行业、住淮高等院校和社会有关方面推动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在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两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装备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淮安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共投入595万元用于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比已达5.1:1,教师人均计算机比已达0.76:1,校均多媒体设备65套,计算机教室12间,具体规模如表2所示。建成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等信息化教学场所得到充分利用。已经建成了不同技术方案的校园网,校内主干网带宽均为1000M,校园网出口均为100M。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拥有电子图书143万册,数字教学资源2073G,基础数据资源库27个,政务信息资源库及系统24个,学生实训软件系统25个,已有四所学校创建成为国家四星级学校。   (2)已初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任务和普通中学不同,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教育教学设施、环境的信息化,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还负有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1]。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装备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的基础上,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正在逐步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对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截至2012年4月,全市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均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均设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计算机或相关专业在校生达4711人,占在校生数的14%,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3)教师信息化素养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在淮安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教育局职社处、职教教研室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指导和培训,通过招聘优秀毕业生、引进优秀人才、教师进修培训、校本培训、课件论文评比等途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信息化素养明显提高。五年来,除去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和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学的教师外,共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572人,确保轮训一遍,能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比例和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率均达95%以上,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统计结果。#p#分页标题#e#   四、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一五”以来,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费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等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资源匮乏,使用绩效低下,是长期以来制约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信息化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学校间不均衡,资金来源不合理   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已经进入发展阶段,其核心问题是经费问题,这也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2],特别是对处于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江苏省来说,更成为最大障碍。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主要是自筹经费,2010年江苏省预算内教育拨款529.72亿元,淮安只有19.2亿元,在全省列倒数第二位,分到中等职业学校就更少了,甚至有2所学校在“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千元。近五年来年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支出见表3。   2.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两极分化严重   五年来,盱眙县职业教育集团的经费投入是涟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九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生机比为3:1,而涟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生机比为15:1。同时不少学校学生机房建设较早,机器老化,面临更新淘汰。8所学校共有多媒体设备525套,其中固定教室397套,移动设备128套。有3所学校所有教学场所都配有多媒体设备,但有些学校多媒体设备数不足班级数的一半,最少的学校只有11套,根本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需求。在校园网建设方面,所有学校校园网信息点覆盖全部教学、办公、生活场所,大部分学校校园网服务器配备较好,但有少数学校服务器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教学、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都未接入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有4所学校建有卫星数字广播接收系统。但是,学校校园网不够完善,在网络防病毒、实时监测、故障实时报告、信息过滤、入侵检测等系统建设方面整体较差,不能保障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   3.数字资源建设层次较低,整体匮乏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基础数据管理平台由全省统一建立,大部分学校都能录入信息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库,用于政务信息资源常规管理。但忽视了职业学校的特点,用于教学和学生实训的软件系统平台较少,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及专业资源库更是数量少、层次低,特别是适合职业教育的仿真教学资源几乎没有。目前只有1所学校建有1000G的教学资源,有5所学校资源量只几个G,且重复性建设现象较为普遍,以单机课件、文档资源和接受性资源居多,网络课件、媒体资源和互动性资源偏少。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各校专业设置多而杂,课程设置种类繁多,市场上的应用软件、与职业教育教学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几乎没有;二是由于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普遍不高,自制的课件质量不高,数量有限;三是职能部门没能针对其职业教育特点进行培训指导。   4.组织机构基本建立,但功能薄弱,观念落后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部分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有7所学校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并制定了发展规划、规章制度,但统筹协调能力较弱、职责不明、职能交叉。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教育信息化投资大、收益小、不划算、折腾人,不愿意接受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偏见和盲目性、功利性。有的学校将校园网建设作为“门面工程”,只求拥有,不求发展和利用,有两所学校的校园网信息十个月没有更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严重[3]。   5.人才队伍建设止步于普及培训,缺少精尖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已经全面接受过信息技术培训,能简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水平总体不高,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度偏低。大部分学校普遍缺少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将书本、教材和传统课堂教学搬上投影等低层次水平上,未能将已有的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仿真教学软件整合到教学过程中。   五、加快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教育部刚刚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淮安应大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巩固规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1.加强领导,瞄准绩效目标,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加强领导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估,不仅要涵盖硬件建设指标,而且要评估其教学绩效,关注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避免“面子工程”的发生,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4]。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建立行政领导、部门参与、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体系。成立我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和评估督导,出台《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制定《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并开展考评工作。依托各级职业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机构开展课程资源开发、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从而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均衡发展。职业学校要健全机构,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制定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评比考核,以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2.加大投入,推动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淮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以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多渠道筹措资金,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出路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走“校企结合”的路子。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学生实训软件系统、学科专业资源、专用教学软件系统等建设要考虑企业的需求。要积极鼓励企业和厂商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如以硬件设备先使用后偿还资金的方式,解决目前学校硬件不足和运营费用等问题,推动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捐助[5]。   3.潜心研究,建设应用平台,促进教学内容和环境同步发展   平台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以便捷化服务为宗旨,学校要加快推进包含资讯、办公、管理、资源、教学、教研等模块的综合性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以数字化实训系统建设为重点,推进虚拟仿真专业实训平台建设,增强学生感知,降低运行成本。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探索建立移动学习平台,满足多元化学习的需求。由市职教行政部门牵头,积极引进配套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各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发区域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按相关专业分类,系统地进行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学校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等特色资源,组织专人对学校现有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审核、分类、加工,对资源实施统一存贮,实现有序化管理、智能化获取,提高资源的应用效能,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和环境信息化的并行发展。   4.健全机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人员,尤其是领导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要深谙网络技术和其它信息技术,要懂管理、懂教育、懂教学,还要懂发展、懂规划等等。要加快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对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校园信息化管理队伍,这是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普通学科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要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目前,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能力上,同时也要注意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的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5.积极探索,强化应用研究,促进职教信息化内涵发展   应用研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灵魂。在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要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引领全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内涵的发展。学校要积极申报、参与部级、省级有关信息化科研和试验校计划,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档次和品位。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要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国家、省、市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为抓手,以赛促研、以赛促用,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学科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相配合,研制出一批高质量的适合专业教学的校本资源,培训锻炼一支领军式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强化应用,强行入轨,由公开课、评优课的偶尔应用逐渐转化为教师常态化教学普遍应用。引导教师开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比赛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