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变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经济转变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生态观点   生态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布洛芬布伦纳认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四个层次的同心圆构成的系统,由内向外依次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其中微系统是指诸如家庭、学校、同伴和邻里这些与人最直接相关的环境;大系统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质量观等;而中系统和外系统是指介于两者之间的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组织。”[1]布洛芬布伦纳关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系统四层次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对于机构、组织或项目的发展的生态分析中。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总是处在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需求的压力下,而教育系统也习惯这种压力环境,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主动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变化[2]。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职业教育系统也是一个有机体,是在内外部环境相互适应和相互调整中发展的。埃斯纳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是一个以教学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体,学校教育活动系统周围是一个具有可渗透性的膜,将学校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区分开来,通过具有可渗透性的边界(膜),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校外界的环境因子之间发生各种类型的互动。”[3]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师生教学互动等是职业学校的内系统,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则是职业学校运行的外系统。这个外系统可以通过信息、能量与职业学校内部系统的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学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在所有社会环境外系统中,最根本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经济环境外系统,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很多研究者已经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整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任凯等人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规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4]。玛雷等人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学校教学目标变化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的变化都要求教育系统承担起新时期的新角色,不断扩张的经济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对工业生产有用的公民,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合适的劳动者;而后工业化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学校确立这样的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归属感、学生对整个社会组织的价值感,同时学生还必须身心健康,工作能力卓著[5]。皮特瑞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对学校内部微系统的影响。他认为,知识管理可以影响教育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支持教学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为教育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提供了广泛的信息,知识管理本质上已经将教学组织从科层组织转变成教育的生态体,它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在全球信息驱动的互联网生态社会中存活下来。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学校收集到需要的信息,从而将数据转换成信息,帮助学校将信息转变成有意义的教学知识,从而将知识转变成对教育有用的教育活动[6]。   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研究表明,作为生态体的教育系统,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使各种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互动[7]。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依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学校职业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体会受到哪些挑战?职业学校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8]很明显,作为教育系统之子系统的学校职业教育系统,要义不容辞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要适应其转变。从教育生态学观点来看,学校职业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对制度因素敏感的生态体,社会经济环境总是不断向它施加压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都会提出要求,它们会给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挑战。   1.对职业学校的资源配置带来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政策环境中的制度化程度对职业教育组织的发展和进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时,经济对政治环境中的制度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支持它的发展。而新的政治制度必然会给职业教育组织设立新的合法性标准和区别于以前的发展条件。职业教育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重新适应新制度条件下所要求的标准,否则就会被新的环境所淘汰。如果职业教育组织能顺利地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环境的发展,那么,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环境会给予职业学校不同的社会性支持和资源。例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会调整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会影响到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方向必然发生变化,要求有新的专业,要求出现新的学生培养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职业学校主动进行专业调整,就能够得到更多新的支持;如果不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仍保持传统的思维去建设和发展专业,可获得的外部支持就会减少,甚至失去任何支持。   2.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受到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非常强调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学校组织形态与一般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9]。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学校组织应该与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保持平衡[10],因此,学校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实际上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它又不能与社会组织完全一样,或只是一个简化的社会环境。在职业学校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尽管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的可塑性和弹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社会环境对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存在非常苛刻的选择。一旦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能量将无法流通。因此,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诸如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部门的出现就证明了,环境的变化会带来职业学校组织结构的调整。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对现有的学校组织结构形成挑战。#p#分页标题#e#   3.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受到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受就业率和市场指挥。学生不是只为找到一个高薪职位而学习的眼高手低的工人。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在未来几十年都能够接受技术挑战的熟练工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意味着,现在的职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要培养其学习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注重短期利益、重复建设和硬性单一的评价指标,以及由此造成的职业教育对其基本目标的偏离、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办学毫无特色。“立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对现存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4.对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挑战   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办学体制是职业学校运行方式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的管理体制会发生变化,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也会随之面临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政府进行自身调整,而市场开始进行结构性的转变,则要求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作出调整。一直以来,我国公立职业学校的经费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后,收入分配方式发生转变,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会减少,职业学校经费来源需多样化。政府、企业、行业和家长通过市场作用于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必然会面临市场的挑战。   5.对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带来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还表明,技术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教育生态体产生影响[1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之一是产业升级,与其对应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两方面:(1)技术的应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技术环境对职业教育生态体的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由于职业教育生态体对技术变革并不非常敏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危险。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关注的是环境相对不变的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条件,因此,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带来挑战。(2)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和管理工具。职业教育生态体内部的技术子系统,既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教育组织活动的技术,也包括教育管理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变化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沟通、决策渠道和结构,最终影响职业学校整个教育系统。   三、职业学校应对挑战的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给职业学校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职业学校教育组织与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大部分是间接的关系,因此,其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比较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职业学校教育组织作为一个生态体可能做不到剧烈变化,但变化是确定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12]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学校必须在组织结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调整。   1.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   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组织的选择是基于组织的结构的。职业学校组织形成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的组织形态与一般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出台相应的制度化环境,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一定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保持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与制度同构,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职业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同构,并不要求职业学校组织结构完全等同于政府或者市场的组织结构,而是指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应该有专门的结构负责相应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敏感地关注社会和经济结构所作出的调整,从而能够合理地作出组织反应。例如,职业学校要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校企合作联络中心等,负责学校与政府、就业市场的联络。   2.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要随之变化,而过去一劳永逸的教育不能适应这一调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贯彻“立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教育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只重视好的工作和短期的绩效,而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只有终生教育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一个民族在挑战中保有自身的竞争力。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独立性,同时也应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依赖性,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同时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持他们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关注每一个人自身的成功和发展。   3.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政府和企业在责任和角色上转变。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也应该自我尝试,探讨适合于自我发展的办学方式。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创新上,一方面,要与政府保持紧密关系,能够得到政府所提供的合法性社会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从企业获取资源,关注市场的变化,从市场变化过程中得到资源。职业学校只有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改革。   4.职业学校在管理制度上的调整#p#分页标题#e#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理念的转变,即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1)管理目标的设定要以人为本。教师要“以生为本”;管理者要“以师为本”,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发展为目标。在制订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当前产业结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2)管理过程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原则,要有民主意识,做到公平、透明。学校的管理应该采用以学生和教师的民主参与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上的改进,有助于学校师生一方面关注国家宏观调整,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践应对可能的调整。   5.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作出调整。职业教育应该在教学内容、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学生培养上,敏感地反映新经济所带来的影响。(1)应该从专业教育上加强与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的专业建设,促进技术革新和观念的转变。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关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同类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模进行充分调研,要将专业的可行性、地方性、前瞻性综合起来考虑。对专业教育发展来说,只有与产业对接,做到能够应对新兴产业生产,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才能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专业教育要充当输送高新技术和人才重要使命的执行者,为我国的新兴产业创造竞争力。(2)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入与新的产业结构相关的产业知识,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提升技术水平,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内容随产业所需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形成通才,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竞争和挑战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学校要从研究产业、行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着手,调整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3)在学生培养方式上,采用灵活和有弹性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要求,切实开展与企业合作办学。要大力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方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到工作生活中,使学生获得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摆脱职业教育的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