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环境完善论述

思政教育环境完善论述

作者:黄清迎 申曜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通过建立健全良好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发展,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说来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倡导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社会、集体、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共同发展;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各种要素市场,加速培育市场体系等。

完善物质设施,优化基础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思想道德建设基础尤其是公共文化设施,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不得不将育人阵地部分地变为盈利场所。物质设施不断向高投入领域的流失,将一批思想道德建设基地逼上了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绝境。马克思对此曾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P103)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对思想政治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通过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将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通过社会的发展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积极扩大就业,增强社会福利立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有制机构不断的调整,工人遭遇了下岗热潮。企业富余人员、职工在职失业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不少国有企业的职工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岗、下岗压力。就业困难,就业岗位不稳定,生活没有保障,失业现象愈演愈烈,广大民众的心理上必然出现一种愤怒状态,在怨气十足的氛围和环境中产生怀疑和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从而威胁到改革和社会的稳定,这就加剧了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推行的迫切性。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就必须推行一系列积极的举措:保护国有资产不致轻易流失,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增加就业渠道,加大无业人员、下岗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政府主动担负起供养已达到退休年龄的老职工或下岗工人以及那些无生活保障的民众的责任,同时建立起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分享的社会福利制度等。

建设精神文明,优化文化和媒介环境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建设精神文明这一方针自1992党的十四大写入党章以来,无时无刻不在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又作了精辟的论述: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

1•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分配方式深刻变动等多样化的挑战,党和政府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做到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价值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精神完善人,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激励人。

2•加强宣传大众媒体的作用,净化舆论环境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发挥作用的重要的条件。2008年6月20日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报社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更好地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舆论导向作用,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6]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优雅的环境将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宣传大众媒体的导向控制力在一步步的弱化,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被动,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也产生了茫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提升宣传媒体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发挥大众媒体在挖掘、培养、树立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

3•积极抵制网络文化的消极渗透,优化网络环境21世纪作为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思维方式、知识传播社会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新闻媒体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更高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但是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色情暴力充斥各个角落;网络犯罪与日俱增;网络中信息垄断、语言霸权、文化冲突毕现;意识形态渗透加剧等。2000年6月28日,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7]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优化教育的网络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挥网络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抵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引导体系;提高整个国民的道德素质强化国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提高抗侵蚀能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严格网络的自身建设,加强网络媒体公信力建设,健全法制、法规;建立一支精干高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运用网络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政治文明,优化政治环境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8]这是我国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之后,对上层建筑领域发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科学走向。#p#分页标题#e#

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培养干部,严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9](P526)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之初,同志曾对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提出过五条标准即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的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适时地在五条标准上增加了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要求。新时期,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高度强调:“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0]所有这些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现状和未来的客观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腐败自有阶级有国家以来就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防治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安全风险”问题,一直是党的领导人关切的重点和思考的主题。尽管它本质上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不相适应的部分。这也是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水平不高,封建遗毒作祟,对外开放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手硬一手软,放松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经济迅速发展而管理措施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腐败现象尤其反映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曾说过: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这些腐败现象的背后不外乎是思想防线的崩溃,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倾斜、移位所致。建国之初,曾对此就告诫过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的一个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的谈话中就特别警示大家: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11](P380)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再次强调:“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12]因此,加强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优化政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以科学观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坚持发展是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明确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改革是硬动力;坚持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将反腐纳入法制轨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机制,切实加强各项监督的结合,做到注重预防,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党员生活,把好入口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一种最有效、最完善的治国手段。法治和德治作为治国的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管理制度作为群体内部的“法规”,是法律规范在群体内的延伸和具体化,具有整合和激励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民主法律制度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当前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民主法制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仍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必须坚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普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解决重大问题,保证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正如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11](P330)

建设生态文明,优化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基本宗旨,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13]它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8]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1•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引作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基本要求、本质特征、价值目标方面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控制自然”、“驯服自然”等落后保守观念,追求“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先进科学观念;从注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强调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认为物质数量上的增长是与发展一致的观念、重视物质财富的攫取和获得而忽视人的进步发展的观念,转变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完美统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2•加快生态意识的宣传、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理性的认识,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人关注、人人爱护、人人珍视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和氛围。“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14](P808),以纠正企业忽视节约能源资源、忽视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良倾向。“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在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搭建平台”。[15](P826)“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15](P826),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群众基础。#p#分页标题#e#

3•加强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规范开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上、道德感召下,还应该通过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发挥国家及其相关机构的社会职能作用。一是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增强党和政府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建立一整套关注关心关爱环境,维护和促进生态平衡的法律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为关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提供立法原理和依据,并且实现立法宗旨和理念的转变,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立法和执法工作。三是不断完善和落实生态责任追究制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将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纳入考核内容,以避免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避免出现环境和生态逐渐恶化的现象,从而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四是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6](P17-20),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

总之,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8]这是目标,是希望,更是我们当前必须大力进行实践的伟大工程。通过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来优化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又通过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四个文明建设,相得益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手段,在优化的过程中最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