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音乐艺术革新学生管理工作

运用音乐艺术革新学生管理工作

作者:李裕文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音乐素质现状和基本情况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近几年,在各方面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该看到,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明显不足,这都制约了艺术教育价值的最终实现。首先,有些学校片面强调优势学科的发展,明显忽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依然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无论是学校的政策制定还是教学管理方面,都不太重视艺术教育,这就造成了作为艺术教育本体的学生对这门学科可有可无的心态。即使学校做了学分规定,有些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这种教育和受教育双方的不重视,明显造成素质教育的脱节和停滞不前。其次,有些学校存在着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程度,不同专业学生明显存在着个体审美差异。目前,很多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这都不太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缺乏一批既具有高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又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创新意识的专业教师,导致艺术教育难以走出边缘地带,难以步入精品化、经典化课程行列。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多年来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中阶段特别是农村中学几乎都没开设音乐课,学生对音乐知识知之甚少。音乐基础教育被割裂在系统的教育以外,学校注重中、高考升学率,注重升学考试相关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厚此薄彼,致使高职学生音乐基础薄弱。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到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音乐艺术教育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音乐教育是音乐专业院校的工作,其他院校或其他专业不需要音乐教育,学校艺术团队也只为应付一些比赛而排练;另一方面由于师资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在非专业院校或非专业院系中抓音乐教育,就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无招”的现象[2]。

二、运用音乐艺术教育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的、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审美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教音乐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在以后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3]。无论是理工科还是文科,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都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4]。因此,音乐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是一项“人”的教育。在全世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追求高素质的人才科学化管理的现代社会,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素质教育也应以全新的要求,将学生素质教育与科学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从学生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运用音乐艺术教育探索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教育管理者善于传承和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构建和谐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人们都从历史传统观念的需要和生活环境里找到与之相适应的音乐风格,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于“和谐”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荀子•劝学》篇说:“乐之中和也。”这里的“中”与“和”,就是孔子所认为的宇宙的基本规律,正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中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论》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视“和”为五音之本。儒家学派产生以后注重“乐以治世”的社会功能,对“和谐”的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孔子要求音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音乐内容和形式上“尽善尽美”,起到同民心而出治道的作用,“乐者圣人之乐也,可以善民,其感入深,其移风易俗,故先民导之礼以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3]。传统音乐文化中“和谐”取向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音乐内部诸要素的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传统音乐中表现为经常出现水、月、渔樵等主题,如《高山流水》、《秋江夜泊》、《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渔歌唱晚》等众多曲目,这些曲目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统一和谐。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也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精确计算,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中国传统音乐对和谐的重视使中西方音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西方音乐重强度、中国传统音乐重深度,西方音乐的魅力在于它那强烈的震撼力,聆听西方音乐受到震动的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全部感官和整个身体,例如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其旋律的轻柔优美不是让你沉静下去,而是使你顿然产生翩翩欲舞的冲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准,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5]。

(二)教育管理者应引导学生加强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高职生作为社会和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喜爱的音乐风格是他们认同的文化样式的表现,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音乐艺术作用于人的情感,是通过“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的趣味、气质、情操、胸襟,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很多科学家都指出,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往往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审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解而是诉诸人的情感,各种丰富的情感反映和情感交流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过滤掉情感中的“杂质”,使情感得到“净化”,促进大众的道德感化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音乐则是这种审美过程中最易于被人接受、最易于寻找的媒介。中外音乐史上无数杰出音乐家写出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及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创作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久唱不衰,除了作品本身带给我们震撼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审美价值。《黄河大合唱》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民族气概。好的音乐作品孕育出高雅审美情趣和敏锐鉴赏力,这是音乐艺术独特价值所在,它具有“以美传善”的功效,音乐对大学生高雅审美情趣的培养能收到“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清新、和谐、柔美、明朗的旋律,仿佛将人们引入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的田园境界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美妙的景色,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使人心旷神怡,心灵也得到了净化[6]。艺术与情感水乳交融,在诸多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具有浓重感情色彩和鲜明意向的艺术形式。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的真理追求,所以音乐教育是“以美育情”的最佳方式,用审美鉴赏的态度去享受艺术的美,在审美鉴赏教育中得到智、情、言、行的潜移默化,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真实,这些恰恰是我们教育管理所需要的。#p#分页标题#e#

(三)管理者通过组织艺术展演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中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而创造性就是人才的核心品质。担负着素质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应用更加科学、进步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进行科学化教育管理。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从创造心理学来说,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灶,当优势灶受到某种刺激时,就会对研究的问题形成一个创造机会,而音乐旋律所具备强烈的思想感情色彩,正是优势灶的最佳刺激因素。音乐不仅培养人的丰富想象力,还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他们的智慧。通过切身体验,参与各种文化艺术展演,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感受,以此切实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才干,发展健康的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借助社团组织,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学生艺术教育活动成果,激励高职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创造新的科学文化成果。

三、高职院校强化音乐教育的举措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强化音乐教育,从而达到加强教育管理的目的,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拓宽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构建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专业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缺少实践中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趣原点和切入点,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特点和特色所在。同样,如果仅仅注重了这一点,而忽视了在教育中对人的心灵的引导,忽视艺术教育对健康心理的培训与素质提高的作用,以及对拓宽知识面的重要作用,也依然无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全面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学校在学分的设置上应作适当的要求,要求学生修完音乐艺术课程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从而促使学生加强音乐的学习。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师资(含外聘)情况开设教育、学习、鉴赏、评论等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两门课程,从而达到提高自身音乐水平、促进教育管理的目的。如教学可以分为通识模块和实践模块,根据课程具体分类为音乐常识、音乐欣赏、音乐史、跨学科、技能与实践、艺术团排练等(如下表1)。[7]

(二)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艺术社团是学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实践基地、学校文艺骨干的培养园地,在校园人文艺术氛围营造过程中起带头、示范和推动作用,艺术社团的排练要纳入到音乐公共课程体系中,给予一定的学分保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为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做出贡献。高职院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音乐社团,有助于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通过组织合唱团、歌唱组合、乐队组合、舞蹈队等团队,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院校与院校之间、系与系之间或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联欢或比赛活动,参加各级党政组织的文艺活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艺术活动模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

(三)加大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教学设施高职院校应加大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设施。如设立专门的音乐或艺术管理部门,建设大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固定场所,并对一些音乐活动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使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有师资、有场所、有经费、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