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学人才培养路径

计算机工学人才培养路径

本文作者:罗幼平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工学结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已得到职业教育专家和院校、企业的广泛共识,因为它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通过学校、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和在企业工作中直接获取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满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需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立足学校提出的“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专业实际,进行了具体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双环境育人平台

双境培养,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并将这两种环境有机的结合、融合,形成双环境来培养人才。为充分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其宗旨是: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以平等、合作、诚信、创新、共赢为准则,加强与省内外电子信息类企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合力打造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为黄冈及武汉城市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目前理事会设立了名誉理事长1人,理事长1人,常务副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8人,理事15人,秘书长1人。明确了理事会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及产学研等方面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在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形式的选择方面,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的计算机基本应用、IT产品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嵌入式产品开发测试和IT产品营销四个工作领域,主动出击寻找合适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既考虑合作企业的典型性,又要考虑合作企业的地域性。

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有紧密型合作企业16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领导与各合作企业负责人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合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中的校企双方自身内在的发展要求,做到立足双方需求、顺势推进合作,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专业紧跟主导企业走。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将课堂建到合作企业的生产、开发一线,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实训实习为依托,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利用优秀企业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校内,按照典型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成立相关工作室,做到学校与企业育人环境有机结合。如:针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工作领域,成立了信息传媒工作室,针对IT产品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工作领域,成立了维护维修工作室,针对嵌入式产品开发测试工作领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通过校企两个环境育人,把学校的技能教育直接与企业研发生产部门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的能力,看到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再加上企业在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员工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使学生进一步全面获得作为IT职业人所需的素质,实现了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二、加强双师结构团队建设,做到专兼教师共同执教

双师共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校内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同时引聘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双师共同执教。在“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培养上,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按学校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考核办法,加强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教师轮训制,通过学校、企业、师训机构,促进教师的师范性、实践性和学术性的“三性融和”,每年派10名左右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任兼职工程师,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的组织实施、产品调研、职工培训、技术攻关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能说会做”的专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在企业兼职教师的选拔运用上,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按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需要,每门课程遴选来自行业或企业生产一线且一般具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熟悉企业工作程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2-3人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在专业教学组织上,按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四段能力递进实施人才培养,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本阶段主要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掌握专业必需具备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本阶段主要由专业教师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由企业、行业专家进行指导。第三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施专业核心能力达标考核。本阶段主要由企业与专业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具体实践课程由企业兼职老师完成,专业专任老师完成学校实验、实训课程,强化学生操作能力。第四阶段主要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阶段主要由专任指导教师进行综合管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指导,通过顶岗位、做真事、明责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通过校企两股师资共同执教,特别是利用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能手,积聚这些一线工程师的实用技术、工作实例等教学储备,使学生能将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三、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双证融通的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双证融通,就是要求学生不但要取得学历证书,同时也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对证施教,双证融通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过程要求。为了使学生既能完成学历教育目标,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取得“双证书”,我们根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开设课程,按岗位性质分有办公技术类课程、网络技术类课程、维护维修技术类课程、嵌入式应用类课程及IT营销类课程,团队中的教师按专业特长,由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分工负责这四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和资源建设,实行课程责任教师制,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和完善专业职业标准库。#p#分页标题#e#

为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完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专业核心技能题库,实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达标测试。针对专业主要就业面向岗位规定了学生的必考资格证,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适岗能力和转岗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即满足学生对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多元化要求,还提供了相关的选考职业资格证书。经过近几年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专业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6%以上,在全国嵌入式产品开发大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技能比赛中,获奖100多人次。

专业人才培养也基本形成了“掌握基本应用,精通一项特长,适应多岗需求”的特色,即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领域的必备技能,能适应各行业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同时,在专业高端技术应用方面,根据个人自身特点,选择精通学习产品开发测试或IT产品维护维修技术一个方向,适应黄冈市和武汉城市圈对芯片级维修人才和嵌入式技术应用的技术性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适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