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基础教育发展思路

高教基础教育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朱伟骅 马康健 蒋利龙 吴世深 占春燕 单位:黑龙江大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教育自始至终起着教化国民,启迪智慧,完善品性,推动进步的巨大作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起点,人类进化的枢纽。在中国崎岖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像孔子、韩愈、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等等,他们睿智的思想、光辉的品性、坚定的教育主张,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灿若星河,永放光辉。跟随时代脉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站在世界发展的高度,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此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科技大发展,经济大繁荣。在新时代,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用者,我们在接触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又在不断对比古今、反思中外,逐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不足有了自己的见解,尤其是联系基础教育看待高等教育的改革,做出自己的分析与总结。

1大学怪象令人警叹

这里提出在中国教育中发人深省的两个怪现象。第一个现象就是一提到中国教育,人们首先想到中美教育对比,而大部分人会提到“创造力”,中国教育过于死板,课上是“一言堂”、“满堂灌”,学校做的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是知识的奴隶而非智慧的主人。中国的中学生年年都可以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奖,但是在中国的高校中,却没有任何成年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美国虽少有中学生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的,但是美国的成年人却是世界上拿诺贝尔科技奖最多的。一位著名学者说“:据统计,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新中国已立国50年,现在还不知要等多少年[1]。”另一个数据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2]。这就出现了著名的“钱学森问”对中国教育的深切质疑,社会对中国教育的批评更是不胜枚举。

第二个现象,从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今天,中国进行了十余年素质教育,从小学、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政治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还有课本中不断加入《论语》、《诗经》、《弟子规》、《陋室铭》等国学经典,本应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高提升,但高考失利跳楼、大学情感受挫轻生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上有扶人反被诬的“彭宇案”,被碾女童冷漠无助的“小悦悦事件”等等。这些拷问国民道德的事件更是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尖锐审问。

2痛定思痛剖挖积弊

2.1中国大学教育对学生创造力的禁锢美国迈阿密大学的黄全愈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中国学生在“绿鸟、花狗、黑猫、黄狮”中指出哪一个与其它三种不是一类,得到的答案丰富地甚至让美国的学生吃惊,如一个女同学说选“绿鸟”,因为这里面只有“鸟”能反映女人的温柔,像“小鸟依人”。立马就有一个男同学说选“黄狮”,因为这里面只有“狮”能反映女人的凶悍,像“河东狮吼”。黄全愈教授认为这说明“中国人不缺乏创造力,中国人缺乏的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创造这样的环境给我们”。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课堂,老师普遍喜欢能答对问题的学生,而问题都有标准答案,课堂有严格要求的纪律,老实听话的孩子受表扬,讨论问题要放到课下,上课基本上没有让学生主动提问的环节,更不要说随意发言。

可能学时紧张是一个原因,但因此“废除”学生的质疑精神,这就成为大学生能做题但方法单一,思维保守的原因。“中国学生能做题”令世界印象深刻,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得出正确的答案,有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骄人成绩,但在日后的发展中当没有已知条件时候,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利用一切能用的资源完成设计时,对比美国从基础教育就注重“悟”即智慧的开发,到大学阶段利用已有资源自己完成课题的得心应手,中国学生往往就像无头苍蝇失去了方向,这时才会想到原来我们一直是在已知条件下解决问题而不会在大量资源中提出问题、实现自己的想法。而科学不只需要学习模仿,更重要的是创造,而思维的活跃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更应提倡“创造思维是第一生产要素”“,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剂”。

2.2大学素质教育的不彻底性

中国已经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素质教育,成就是值得肯定的,比如:2010年教育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向全国31个省(市,区)征集评奖项目,各地报到教育部的共有900多项,经过严格的评选,最后有343项获奖。获奖项目涵盖了课改所有领域,获奖者涵盖了全国范围的城市、乡村,涵盖了教师、校长、大学专家、科研人员、行政人员等。这次评奖的范围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评奖过程之热烈而严格都表明了改革的深入程度[3]。但在实践中却出现有两个突出的问题:

其一是何为“素质”、何为“基础”,以偏概全。“基础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作为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即在基础教育阶段,个体需要在知识、视野、精神面貌、生存能力、道德品质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不只是人们所理解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作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即基本的国民素养[4]。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为主,以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5]。但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大部分学校中把“素质”定义为“科学文化素质”,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社会的实用性需要使“素质教育”偏离初衷。

其二是教育成空中楼阁知行脱节。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从基础教育考试开始,首先就是在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好坏的学校教育,把“人文道德素质”束之高阁,避而不谈;然后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总是为孩子考了高分而表扬,对孩子考试的分数低而责备,很少有意识地进行传输“如何做人,怎样处事”;#p#分页标题#e#

最后就是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精华糟粕鱼龙混杂的社会教育更使学生的行为判断不停摇摆。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认识到经济的加速发展更需要先进、完备的人文精神来保驾护航。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切实把加强“人文道德”的建设放在首位,加大课程整改的力度,对人才评价的标准要实行多元化,并通过社会大讨论和广泛的宣传,把“人文道德”建设从“高阁”上放下到人民生活中,让人文道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3社会思变革新有道

以上问题其实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曾提出或平和、或激烈的改革主张和建议,令人难忘的是已入耄耋之年却仍为中国教育奔波、“武大三宝”之一的刘道玉先生,其提出的《创造教育》、《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振聋发聩,引起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又一次思考、讨论“,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不禁令人想到当年魏徴写《谏太宗十思疏》时的激愤、忧虑、忠诚。还有2005年两会上姜伯驹院士关于“新课标”教改种种弊端的提案,坦言“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老一辈教育家没有过时,他们对中国教育的满腔热血和对共和国发展的无限责任、无私奉献使得他们的教育思想、为人品性、处事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永放光辉。“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在认识到“创造力被禁锢”和“学生思维简单、综合素质差”两个大学中突出显现、广为社会诟病的现象和原因,下面就我们的认识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与方案。

首先,必须认清大学出现的问题不是独立的,它是基础教育缺陷的连锁反应。在高考指挥棒的领导下,课堂时间紧、知识深,学生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是尽量吸收知识会做题,而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却是低效的、难以在平时考试成绩中体现出来的;而精神的涣散,道德教育的缺失更是出于基础教育中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放松,理工科学生不用上历史、政治、地理,他们在语文课上解物理题成为正常现象。所以基础教育的漏洞清晰而深刻的反映在高等教育的进行中。

其次,面对基础教育中的种种沉疴与其严重地钳制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才自由、高效地发展,而高考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也还没有更公平、更完善、更高效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制度体系成型,那么当下更实际的就是“亡羊补牢,为时非晚”,做好大学教育这一块相对自由宽松的土地,为中国未来的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今后的发展拨乱反正、奠定基础。培养“创造力”,首先“风气为上”,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作为基石,无论什么样的校训、培养方案、育人目标,为鼓励创造力,都应该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鼓励思考,期待质疑。所谓“崇尚”“,尊重”,并非“崇文尚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绝对敬畏,而是对真理进行质疑、发展,这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思考,是创造的起点。而后是“课堂原则”,有了学校风气作为背景,课堂这教育的主阵地就应该轰轰烈烈、解开束缚地改革。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老师是“课堂教育的总设计师”,让老师的思考、智慧、艺术创造融入教学,让基础教育中思维被禁锢的我们,能在大学中体味到老师的精神特质、学术思想,在灌输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三尺讲台成为思维的开荒地、思想碰撞的暴风眼。这就需要一个前提:以学生为本体,以知识为中心,提倡“关注知识本身”的纯洁学术风气。创造力自然而然地孕育在这样一个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允许提出不同的意见,鼓励别人去独立思考的土壤中。

最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造力更多地体现在动手实践中,在大学就需要实验室设备资源开放、教师人力资源开放和讲座论坛信息资源开放三点。设备资源指仪器工具,教师资源就像美国大学中诺贝尔奖得主也得教书,而且要给本科生上课一样,他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让最优秀的科学家尽早和学生接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时代前沿的敏锐感;信息资源的开放,就比如举办“阳光讲坛”“,青年讲坛”等,请政治领袖、科技精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宣传思想主张,介绍科技发展,展示人文关怀,使这样的平台成为最新技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地。当然还要有相关的资源配置、制度保障、财力支持,这是很麻烦、繁琐的工作,或许曾经的尝试失败过,但不能因噎废食,为了美好的目标需要不断尝试、持久努力。

培养“人文道德”,重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像中药的“治本”需要长时间的调理“,人文道德”教育虽然有时是欲速而不达的,但却是影响人一生的修养基础。首先需要“日积月累的道德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比如从宝贵的“英语广播时间”中抽出一些,介绍宣传先贤的道德哲思,那些“经世致用”、“文以载道”的文化主张,那些《马说》、《师说》、《陋室铭》、《谏太宗十思疏》、《少年中国说》等等对社会、人生价值的永恒探讨都会成为引导学生思考、躬行的重要力量。然后还要“把握课堂阵地”,在我们的劳动、思想品德、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等课程中真正实现对问题的剖析讨论,与同学平等沟通,改变原来老师理论单薄、照本宣科,学生相对地独立于课堂之外、为点名而上课、为考试而背题的不正常现象。这需要一个平等、宽松、民主的氛围,和允许提出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最后还要组织开展一些丰富而有意义的人文活动,比如由学校、学院组织的“时事辩论会”,以开放的态度和实际利害的角度,开展道德评判的讨论、争辩,如“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唤起对人性道德、价值观、人际态度的思考;学校、社团以视频网络媒体、走访形式组织倡导同学们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直视贫困,面对悲惨,引发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开放眼界,胸怀天下。相信有了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审视,大学中的人文曙光会慢慢地耀眼,道德之花会渐渐地绽放。

4展望未来曙光在前

教育教化民族,人民开创未来,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社会进步的绝对保障,民族崛起的百年根基。在社会形态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下,在基础教育漏洞凸显、大学教育改革热烈讨论的背景中,加强对“创造力禁锢”“,精神涣散”的分析、讨论,希望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相信在我们不断地尝试、锐意进取地改革下,中国经济航母一定会在坚实教育的保驾护航下,劈波斩浪,中流击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花也会在跨过黎明前的黑暗后,灿然绽放。#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