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教育理念探讨

神学教育理念探讨

 

一、确立全人教育的方针   “全人教育”这个理念是1921年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1887一1977)首创和倡导的,他强调的是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小原国芳认为:学问的理想在于真,道德的理想在于善,艺术的理想在于美,宗教的理想在于圣,身体的理想在于健,生活的理想在于富。换句话说,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圣、求健、求富—生活的能力。①丁院长在80年代提出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要贯彻灵、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五字”方针,这一方针与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基本一致。这就表达了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成人和成才。   成人指的是做人之修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尊严、有修养、有美德的人;成才指的是教育要使人有技能、有本领、有谋生的方法和贡献,给人以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对神学教育而言,神学院要培养的学生首先是要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基督徒,能够落实耶稣的教导和信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基督徒品格和修养;其次再使其成为一个牧师或传道人,使其有从事神学或教牧工作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是好基督徒,就不可能是好牧师。耶稣曾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10:20),说的正是身份和品格重于技能的道理。   现代教育颇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是手段,是助人成长的桥梁。这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育的方法和效益,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很有影响,然而对于神学院,不仅是一条桥,而是一条路,神学院是奉献人生之路的开始,在神学院所学习的一切,都将对其一生造成重大影响。我本人的成长,与在金陵母校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金陵对我的一生的影响不会被终止。   灵、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神学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灵的教育在于求圣。由于宗教统领人的心灵的知、情、意,故有了宗教的圣心,美好的灵性,人才会牺牲自我,奉献归主,服务人群。不追求灵性的神学生,常是不肯牺牲自我的人,神学院对他来说只是一块跳板,神学教育除了只能助他成为宗教职业者之外,没有什么意义。   自从奥古斯丁(354一430)以来,神学教育一直强调灵性的培育和服务教会的精神。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主,你是我的君王,我童年所学到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将为你服务,是啊,不管我说、写、读或教的是什么,都让它们为你服务。”灵育的内修是一颗宗教圣心之维持,包括对上帝的追寻和认识;外则则是对教会的忠心和服务。   德育在于求善。小原国芳认为德育包括五方面的含义:a.懂得人格的价值和尊严,相互尊重人格;b.寻求超越一切喜怒哀乐的正确人生观;。.深刻懂得善、恶、苦的意义,懂得对罪恶的忏悔的崇高性;d.了解道德生活的重要,明白欲望与理性的纠纷,明白人生的矛盾;e.培育出美好的、正直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人。德育不是一套说教,重在于德行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   自奥古斯丁以来,神学教育从来没有脱离道德教育,奥古斯丁甚至认为道德教育是神学教育之中心。丁院长多次强调:“中国基督教要高举伦理道德”。②宗教与道德从来就是血水相融,试想一个不讲伦理道德的传道人,能够传扬什么样的福音?智育在于求真。真是对宇宙认识和世界事物的真知灼见,是理性之认识。小原国芳认为求真就是求真学问、真本领、真智慧,这要求要启发智慧,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应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把知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神学教育而言,求真就是对《圣经》、神学和教义的真知灼见,对宗教有完整系统而深刻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宗教方面的专业人士。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神学教育就是要引导人性克服无知,追寻真理,归于上帝,达到坚持信仰,服务教会的目的。阿奎那比较重视知识与心智之教育,从而形成了一套经院哲学的体系。   中国基督教神学院自80年代以来,基本上是为应付教会事工的需要培养人才,故这些人才基本上是“教牧型”,能够从事神学研究和神学写作的人还不多。自1998年的“济南会议”以后,中国基督教要以“神学思想建设”为中心。因而神学教育的重心应从“教牧型”逐渐向“神学型”转移,也就是要培养能够进行神学反省和神学研究的人,以逐步发展出中国基督教自己的神学思想。我们应当看到,无论与国际基督教学术界相比,或者与国内宗教学术界相比,我们教会的学术人才太少,总体水平也不够,这里有许多原因,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反省,调整战略和目标,然后奋起直追。   丁院长在今年8月中旬中国基督教神学院校关于神学思想研讨会上就指出:神学院的功能是什么?丁院长认为就是要培养神学人才,这是一个很及时的声音和洞见,这里面包括非常丰富的智慧,包括中国基督教神学院的格局需要调整—全国性、大区性和省级神学院的区分和任务均是为了满足教牧事工的需要,而不是神学思想的发展,而且不合理也不切实际:把神学院与圣经学校绑在一起也欠妥,因为神学院与圣经学校的任务和要求不一样,神学院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培养神学人才,而圣经学校主要是为培养教牧人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重新思考和定位。b.包括对学制的重新定位和课程的重新设计。神学是目标,学制是框架,课程是手段,目标改了,其他也应相对改动。正如托玛斯•阿奎那所说:神学是一项费时耗力的事业。若不认识它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体育在于求健。体育主要是培养健壮的体魄,匀称的身体,灵巧的动作,以达到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体育是神学教育中薄弱的环节,应该承认,神学工作者和教牧人员的工作压力会越来越多,加上环境的污染和疾病的侵害,健康已成为普遍担忧和关注的问题,求健也就特别有意义。为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神学院需要有相应的体育设备,例如适应强运动的篮球,网球,适应女生运动的健美操,有条件的可以建健身房,藉专业的体育器材,更有利于身体的匀称和健壮发展。#p#分页标题#e#   群育在于求富。富指的是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存的能力,即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的人际关系是特殊的,有些神学毕业生面对教会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也就无法开展教牧辅导的工作,起不到牧人的作用。神学院应该开教牧关怀和教牧辅导的课程,而且最好能够有经过教牧辅导训练的人来作院牧,从事学生辅导的关怀工作。   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没有良好的群体关系,就难以开展工作,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对于从事人的工作的教牧工作,群育有特殊的意义。   灵、德、智、体、群“全人的成长”的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理念,即使在贯彻与落实的过程中即使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为中国的神学教育指明了方向,金陵50年的办学方针,正是不断实践“全人教育”这一理念的例证。   二、教师队伍的强化   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目前的薄弱环节是神学教师明显不够,强化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要壮大教师队伍必须有长远的目标,因为人才的培育非一朝一日之事,我们需要设定二十年后或五十年后中国的神学教师的规模和水准应达到何种程度,若没有长远目标,则我们就像消防队员,只是在做应急和弥补的工作。   求贤若渴是许多神学院院长的共同心声,人才何处求?我想我们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出去就是有目的地输送人才出去进修,这不是谁想去的问题,而是我们需要什么专业人才,有谁合适,有可塑性和愿意承担的人,我们派出去学习,学成回来。出国留学并不是去“镀金”,而是在使其有更大的承担和作用。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因而求贤也可参照其他大学和机构的做法,采用“请进来”的应聘制度,关键是要先制定用人的标准,符合标准者则可录用。近几年来,中国教会“派出去”的成功范例不多,但五十年来“请进来”的做法倒有成功的例证。丁院长并不是先在中国的神学院读书的,他在外国接受神学教育,后决定回国投身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教育事业;金陵的王艾明副院长也是“请进来”的成功例证,因此,在日益活跃的人才市场,“派出去,请进来”应该成为求贤求才的双向途径。   香港可谓华人神学教育最活跃的地方,二十年前,神学博士并不多见,但今日在这弹丸之地都有不少于30位从欧美名校获神学博士学位的人才,他们的成功经验也是采用了“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渠道。一个人对三自爱国的认识并不在于他在中国教会呆了多长时间,而是在于他有无从神学思想建设的角度清楚认识和愿意承担。因此,用人的标准重在于求质。金陵近几年聘请了几位外籍教师协助教学,其中也有不少成功经验。这些事例都在告诉我们: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强化教师队伍。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人力资源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要强化教师队伍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些神学院校由于体制与行政的原因,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潜力发挥不出来。没有积极性的教师队伍,人再多也没有用,所以除了要优化教师队伍,也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积极性往往表现在参与性和创造性。换句话说,要让教师多参与学院的一些决策。我们广东协和神学院的做法是每周三有同工会,既有灵修又有事工探讨,教师可以在这个场合提供个人的意见,发挥其基础决策权。事实证明,一个学院能够让人“有话慢慢说”的机会,即使没有积极性,至少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强化教师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   三、神学院行政结构的优化   行政是一件最令人头疼的,又不可能有完美的事,但又是必须做的事。现代教育的成功与优化学院的行政管理结构大有关系。   中国教会的神学院校不但人才上不够,钱财上也明显不足,在资源紧缺的情况开展行政工作难度更大。学校行政已经成为一门专业,人们常说:行政是一门艺术,神学院的行政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一个没有经过神学训练的行政主任与神学教师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更谈不上能够带领教师。   神学院只有资金的投入,而不可能营利,因此如何善用金钱是每一位神学院院长必须学习的功课,要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并不容易。我们既要节约,又要有发展。在财政上神学院常犯的错误是:为了节约而不求发展,结果“五十年不变”。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个学院十年二十年都没有改变,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是不正常的。为了发展,我们必须在人力和财力上有更大的投人。欧美一些大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政府投人了大量的资金。我们没有他们的条件,但适当投人更多的资金是教会的领导要考虑的事情。有了充足的资金,才可以在辅助学生、奖励教师、更新设备、支持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在大力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时候,要大力支持、鼓励、奖励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以肯定和表彰其积极性和贡献。   现代设备的更新也是当前神学教育的重要事情。当大学都已有自己的校园网的时候,神学院若还没有让学生上网学习,那么是一个多么封闭和落后的教学环境,上网学习实际上是实践了当代开放式教学这一理念。开放式教学和发挥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理论。只要加强行政管理,上网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四、神学院与毕业生的互动   神学院需要设定一个良好的学制和机制,让毕业生有机会回母校进修和“充电”。当今再培训再教育已成为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一个人若只一次进入神学院学习,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金陵作为全国最高的神学院校,除了要开设本科和研究科外,若条件许可,可以开设“教牧进修科”,让已本科毕业的同工回校进修。让母校永远成为学生得力的地方。#p#分页标题#e#   作为校友,我们也当支持母校。毕业生是神学院的一大资源,如果每一位毕业生都会爱母校、关心和支持母校,母校就会办得更好。校友经过神学院的造就,又进人教会的锻炼,可能有一些神学教育的心得,我们要把这些心得和见解反馈给母校,这是办好神学院的精神财富。   校友也要在金钱上支持神学院的经济,因为我们也曾分享了神学院的资源,正是由于有前人的付出,才有我们的成长,我们今日付出,又可助后人的成长,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海外的一些神学院的经济来源,相当一部分是校友个人和校友所服侍的教会的奉献,藉着校友的支持,神学院获得更大的资源,可以投人更大资金,帮助更多人获得教育。一个互动的神学院是一个有活力的神学院。为着金陵日后更大的发展,我持请全国两会的领导、金陵董事会和各位校友,值此金陵母校50周年华诞,我们来筹募一笔资金,设立“丁光训主教神学奖学金”,以感谢和表彰丁院长对中国神学教育和金陵协和神学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