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发展建议

学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发展建议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及对大学校园生活的适应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我目标的实现,而且关乎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然而“大学生”与“高中生”角色差异和校园情境差异,使得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及各种心理矛盾与困惑。”因此,如何帮助大学新生能够尽快地完成身份转换与情境适应,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   一、身份与情境的双重茫然: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适应性障碍   1、大学新生身份茫然。“大学生”这一身份是教育等级最高阶序,包含着社会期许,它规定着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同时,“大学生”身份认同是社会期望与自我界定在大学新生身上相统一的过程。新入大学的新生们对“大学生”的理解是外在的,缺乏内容体验与自我界定。大学新生在“大学生”身份归属、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方面是茫然的,如何去调整自己、自己重新定位来适应这一变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在就业、教育等公共议题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对人生发展方向感到迷惘和焦虑。   2、大学新生情境茫然。校园情境都是由物品、场合、人组成的,是大学组织系统的呈现。在情境背后则是大学生活、学习等与高中不同的现实及各种规章制度。“大学”与“高中”情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校园生活情境和教育情境等方面。在校园生活情境方面,进入大学,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生活环境、管理模式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多元、丰富的人群及文化使得不少新生感到无所适从或不同程度的胆怯与不适。而在教育情境方面,非教学型教育活动的突然增加,教学情境的生活性、多元化、学科性及问题性,使得大学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二、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身份转换与情境适应: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1、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第一年是学生变数最大的一年,也是大学生活中极其关键的一年。抓好新生适应性教育,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期,使他们一入校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将产生久远的影响。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大学新生良好的身份转换与情境适应的基础之上。因此,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实现大学新生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集体化进行身份角色认同、适应大学生活的基本途径,其目标旨在调动大学新生积极性认知及自我认同。   2、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定位。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主要帮助大学新生确立合理、科学的大学目标及人生目标,综合评估自身优势与不足,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培养爱学习、会学习的习惯,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引导新生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还有,帮助大学新生熟悉所学专业,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专业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学习。   新生适应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基于情境适应与身份转换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设计考虑到适应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及必要性,在适应教育设计时应以宽阔的视野、多元化的视野进行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大学内外各种资源,实现适应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充分利用各种主体力量,实现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多重干预。据调查显示,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支持、辅导员支持、教师支持、亲朋支持以及同伴支持。因此,在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主体力量的优势,实现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多重干预。   2、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大学新生的身份环境与情境适应。“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建构可以有六种操作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教育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示范模式、角色扮演及问卷调查模式”。班会、社团、课余文化活动、讲座、游戏(校园寻宝、校园定位等游戏)、参观等教育形式,可以摆脱单一形式的短板效应。   3、引进社会工作机制,构建大学新生的多元支持体系。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及地域的大学新生在适应能力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适应教育活动便成为必要工作。因此,有必要引入学校社会工作。   如“学校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个体大学生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秉承着专业的理念和价值,在个人和环境接触的层面上工作,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从而给大学新生的应对行为和环境资源之间带来平衡。”“学生事,无小事”,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开展适应性教育,缩短普通大学新生的适应期,帮助他们尽快融于新的生活中,减少各种心理障碍与适应性问题的发生,便于他们以各种规范与期望要求自己,减轻有关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