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造我们的教育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造我们的教育

     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已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跻身于世界第二、并且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分析这个巨量经济的核心组成,我们会尴尬地发现,这个巨大经济总量主要还是依靠数量而不是质量聚集起来的。我们的外贸仍然在依靠蚁聚衬衣、鞋子、电子产品流水线加工的那点可怜利润来换回电子芯片、飞机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的应用等高附加值的东西。归根结蒂,我们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因而在未来发展上,根本地依赖外部的领导。尽管中国人素称智慧,并且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飞速发展,可多年来,首现于我国、引领世界的重大发明或发现仍然十分罕见。这样受制于人的经济发展,岂能腾飞、安能长远?

     一个民族的振兴、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潜力,来自于各种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不断涌现,而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有赖于规范教育特别用心、持之以恒的长期培养,同时,需要通过规范教育来整体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建立民众的精神追求,坦率地说,我们目前的的教育并未能做到这一点。

     必须尽早改变当下偏废的教育模式,尽快改变单纯以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熟记为根本内容的教育模式,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毫不犹豫地同样重视和强调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现有教育模式应当改革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无论层次、不分城乡,千篇一律、无一例外地都只是对书本知识或主流(权威)学说的记忆教育。从幼儿数数、认字、背儿歌开始,熟记教育便进入状态,直至大学课堂,仍然是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讲述书本知识或主流学说,而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也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熟记和复述,并藉此来评价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教育的目标就是对书本知识或权威学说的接受和熟记,能够在考试时将知识还原或复述就是最高标准,所有的升学、晋升考试,所考核的无一不是对书本知识或主流学说的熟记。

     在校学习,就是老师教给学生既有的“科学必然”,学生则牢记这些“亘古不变”、不容置疑的“定律”。从幼儿开始,直至大学、甚至更高学历,连续十多年甚至数十年一贯制地强调对书本知识或主流学说的接受和熟记,终于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养成了不会思考、迷信权威、崇尚书本、缺乏自信甚至是反对任何奇思异想的习惯,从而扼杀了一切创新思维的可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被培养成只会鹦鹉学舌而毫无独立见解的“中华学习机”之后,个别熟记有方、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而硕士、博士、博士后……达到学历最高、学无可学时,便骤然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也不能融入社会,于是便只能跳楼自尽了结一身。这种极端情况在中华学子中并不少见。

     一切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只能依靠源源不断的创新,而作为创新能力基础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学习,在我们现有的规范教育中被完全忽视。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从不关注既有书本知识或主流学说的由来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从不重视对科学发明过程的考察回顾和经验总结,从不着意对科学家思考创新过程进行探究和再思考,也从无据此对学生观察、思考能力的启发、引导和培养,更缺乏对受教育者合理怀疑、大胆假设、自由思想、敢于探索等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培养。面对这样的教育模式,还能祈求其培养出什么“创新型人才”!

     毫无疑问,对知识本身的熟记是一切学习和思考的基础,因而要求受教育者记忆背诵并没有错;从整体上看,要求受教育者对现有成熟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也不为过,可是,单纯地追求对书本知识或主流学说的接受、熟记而由机械统一的模子中制造出来的毫无个性、不会思考、不敢质疑、无缘创新的产物不免令人揪心,而普遍地学习一些也许一生都用不上的知识则实在是对受教育者精神和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作为必修课,中学阶段普遍的教育完全没必要在某些专科上深入过多过滥,一些超出未来实际应用可能的知识应当作为选修而无需人人过关。从整个现实的社会分工观之,规范教育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浪费,即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其一生中根本用不到自己曾经辛苦学习获得的“知识”(如微积分甚至更低水平的数学知识)。作为知识本身的学习,中学阶段应该更多地强调其广度而不是深度,从而简化现有规范教育的内容,为学生们留出自行选修的时间和空间,并将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去。

     二、应当引入并强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历史上的杰出科学家留下了两笔“遗产”,一笔是他们的科学学说,另一笔是他们的科学方法。但是,人们常常忽视了对前人这后一种遗产的继承,而这种遗产实际更有价值,因为运用它,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更伟大的成就。科学方法是一切创新的智力基础,其精髓——科学思想(符合逻辑的思考、推理、综合)能力的学习和培养理应是规范教育的极重要内容,是比对知识本身的熟记更具意义的学习。

     科学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科学思想自有其必然的形成过程,科学方法是一切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创造就要勇于奇思异想和独立思考,就要有大胆的想象、幻想和猜测,就要善于分析、综合并长于直觉,而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自然觉悟,正如后来者对前人积累的知识必需通过教育来获取一样,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也需要通过规范教育来培养。

     应当尽早在规范教育中开设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学习课程,通过对科学思想史的学习、研究,借助对科学发展过程中成败经验的探索和总结,启发、教导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从而培养其科学思想和开发创造的能力。

     需要引入规范教育的科学方法,不仅包括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客观求实的科学实验,而且包括对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怕失败的执著精神、崇尚真理的思想境界、锐意探索的个性习惯的培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显得重要。#p#分页标题#e#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对燃烧现象做出的理论解释,是经过德国御医斯塔尔系统化的燃素说,该学说认为燃素是构成火的元素,这种元素充斥于天地之间,燃                            

     烧的本质是燃素的燃烧,并且提出了燃烧是“可燃物---------→灰渣”这样一个过程。尽管这不是一个正确的学说,很快就遇到了许多理论困难,但在此后的近百年中,燃素说居然畅行无阻。舍勒是瑞典的一位化学家,他对燃烧过程所做的实验,使他已经感受到燃素说的矛盾,“碰到了真理的鼻尖”,但由于他对权威的燃素说的迷信,导致他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不敢坚持,继他之后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列则即使在发现并制取了氧气后,仍然坚信燃素说,以至于后人评述说:“普里斯特列是现代化学之父,但是他始终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女儿。”在舍勒和普里斯特列之后,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拉瓦锡坚信科学实验的可靠性。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实验和推理判断,他终于科学地总结出正确的结论,创立了氧化学说,带来了人称“18世纪法国两次大革命”之一的化学大革命,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类似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将菠菜列为富含铁的营养食物推荐给贫血患者,此举近百年来从未有人怀疑过,更没有人求证过,只因为既有的出版物上反复刊出的食物营养表中均列有此说,于是后人抄袭如仪,直到某一天终于有人怀疑此说:菠菜富含鞣酸,而后者严重阻碍铁元素的吸收,菠菜怎么能被当做营养食品推荐给贫血病人来补充铁呢?于是再对菠菜含铁量重新测定,结果发现原来过去公布的数值小数点竟然误被右移了一位!

     一个人被谬论误导不奇怪,一万个人被误导也许不奇怪,可全世界的科学家被误导近百年,这又是什么缘故导致的呢?从上述科学发展的历史故事中,学生们必将有所感悟、受到启迪。

     科学思想是飞机、火箭,而科学知识是驱动燃料;离开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得不到发展,而离开了科学思想,知识再多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三、人文精神的培养已迫切需要

     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样是规范教育不可或缺、必须持续不断施与受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尤其在当下,它是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更迫切需要的教育内容。

     人文精神的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但这种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知书达理”“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仪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小我精神,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大我精神。小我精神的培养可以改善社会风貌,而大我精神的培养必将振兴一个民族。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历史、封建传统意识浓郁的国度里,对现代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平等自信、自由思想等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有赖于持续不断的教育。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我们看惯了为政的人有恃无恐、胡作非为、肆意鱼肉百姓,视道德和法律为无物;为文的人精神堕落、追名逐利、不惜为虎作伥,将自身和文化作附庸。暴富的人们宁娱万金作粪土、不施一文济社会;奸诈的商人敢向化学求食品、不惜害命某钱财……以至于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物欲横流、世风日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连当朝总理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扬子晚报》2011-4-18A2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

     人们常说的“教书育人”,在现实中只剩下“教书”而抛弃了“育人”,这种状态应该及早纠正。应当刻不容缓地改变目前唯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论的以偏概全的状态,学校规范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学习机、复读机,而是具有独立见解和学习能力,人格完整而能与环境良好相容、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的人。比照今日美国著名大学的择优招生标准,不难发现他们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考评是多么重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社会活动经历以及对社会贡献的欲望都被纳入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领导能力、独创能力也都在新生录取的竞争中得到反映,难道我们的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要求应该比西方低?

     人文精神的培养中,对个人价值、英雄史观的正确认识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从不及此,要么讳莫如深,要么只是强调或提倡 “集体主义精神”“人民创造历史”,而偏偏有意识地压抑了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中个人的作用。这种人活着不提倡追求“永垂青史”而死后却偏要追赠“永垂不朽”的矛盾,误导的是民族的精神!

     不是大禹不计个人恩怨,甘愿继承治水失败被杀的父亲继续领导治水,善于思考、敏于总结、长于实践,新婚方四日即离家十三年,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哪来的滔天洪水归江海、亿万百姓得安生?不是陈胜素有大志于胸怀、敢从绝处求生存,能够团结众人、善于制造群情,何以能振臂一呼万人应、唤起天下灭暴秦?不是唐太宗虚怀若谷,能以其至高无上的“天子”之尊而多年忍受自己的臣子魏征不分场合的约束甚至是羞辱,怎么能在前朝大乱、百业凋敝的环境中创造出彪炳史册的“贞观之治”……这些历史人物哪一个不是因为其个人的素养而创造了历史、哪一个不是引领时代的英雄!纵观数千年华夏历史,英雄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岂能小觑。我们的教育有什么理由以虚无的“集体主义”来压抑分明的“个人英雄”,又有什么理由否定个性的张扬和对英雄主义的推崇!

     规范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受教育者整体的思想素质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关系到到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地位,当前以熟记书本知识的得分来考评学生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当局者不可不察!#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