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工学结合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校公共基础课,如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如何更加注重服务性,使数学与各专业更为融合;如何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高等数学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在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等数学教育与其它教育一样都面临“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高职高等数学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弄清楚数学是什么,应该教给高职生什么样的数学。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运用,数学的本质和应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具有以下特点:数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大数学观”,不把数学当作纯数学来教学、认识、研究,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反哺生活的特点。现代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数学教学新观念,主要包括: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数学交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以及数学活动、猜想、发现和创造等。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要彻底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思想,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现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技能,特别是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本领,能用计算机来解答问题、分析问题;教学中能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通过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注重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并使之成为正确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多年来,高校数学的教学内容虽然作过一些改革,但从整体上看变化不大,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经典数学为主,讲求运算的技巧性,缺少对现代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引入,特别是对实际应用中各种数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里更是涉及有限。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知识,也影响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难以满足各方面对数学越来越高的要求。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必须明确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数学课程本身和其它各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必需”是改革内容体系必须考虑的原则。各个专业在专业教学中所需要的高数知识的内容———一元微积分是学好专业知识必需的支撑,是专业教学的“必需”,是专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较好地改变“教的没有用,用的没有教”的状况。二是要从应用的角度或者说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如机电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教学中应用向量的数量积和线性方程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要用到二重积分和常微分方程,机械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教学会用到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等有关高数知识;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务必应用大量有关经济方面的诸如供给、需求等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考虑到各个专业的互异性,应构建专业基础高数知识内容,根据各自所需,实行模块化教学,以体现数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宗旨。三是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高等数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它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可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数学素质和修养,而数学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课程的教学之中。为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注意渗透现代数学的观点、概念和方法,为现代数学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要努力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界限,促进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淡化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的训练,着重讲解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3创新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高等数学的教学亦不例外。根据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模式,思路如下:把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教师必须精讲细讲,使学生彻底弄懂。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模块内容的设定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亦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可以由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模块内容的设定是为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专业对数学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来确定的,在这一模块中主要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或一些研究内容,使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以便他们日后自学。#p#分页标题#e#   4开设数学实验课,增加实践环节   计算机的出现对数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也对高等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实验是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导向,结合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学习数学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新型课程,它是基础数学知识、数学应用、专业学习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数学实验课的开设,不仅改进了原有的教学方法,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方法的模拟训练场。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利用各种软件包自己动手进行数学实践,既学习掌握了软件功能,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体现出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外,数学实验课必须使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必须将先进的技术工具引进教学过程。这些技术工具不只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引进,而是作为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的主要途径而运用的。因此,数学实验课有助于促进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数学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办学条件的改善,数学实验课程进入课堂,这将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一种体现。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开设数学实验课,改革教学内核和课程体系,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更需要更新数学教师的观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最终使之成为适合高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