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建论文范例

教育创建论文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1

合作教育体系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是实现能力与社会化职业对接的有效手段。这就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教师与教练角色、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的局限性,实现“教、学、做”全方位的融合。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常借助某一实践项目展开教学,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的目的[1]。企业产业转型的加速、个人岗位的不断更新,企业和个人都需不断发展和更新知识技能。在保证专业适应性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未来岗位转换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对于一些重要的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考核实践教学,要采取社会认可的考核方式,参加社会技术等级考核。唯有学会学习、注重实践,才能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好办法,才能妥善化解和处置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才能培养干事创业的能力。

实践能力在于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并以专门性为主,通用性为辅。因此,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握好实践教学的切人点,实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的结合,以期使被培养者成为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还包括与职业能力相关的一般能力(如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专门性与通用性相结合[2]。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能力培养、人才规格等方面不断地探讨和研究,加快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建设等全方位的改革,以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为重心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同时,要更加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加强实训指南、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的研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编写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和贯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前店后厂”全真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能够达到实验、实训、实习的统一,便于形成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使其成为集人才培养、教学教改、对外开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订单式工学交替”是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教学的最好方式。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课程或培训项目。与企业联合办学,可利用企业优势,以实际操作为手段,改善技能训练条件,保证学生在实训基地能操作最新的机械设备,了解现代制造技术、设备的发展动向,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主动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实训的兼职教师,并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学质量考核,甚至可以让学生到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直接为企业录用,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用人单位的双赢。

造就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实际业务流程,拥有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他们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一是通过鼓励的政策措施,分期、分批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极强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做专职或兼职教师。这样,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与工学结合相对应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职业资格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就是对在校生实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职业素质、能力教育,将符合行业、企业中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及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之中[3]。借鉴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能力,使学生获得核心职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2

发挥教师考核机制的导向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多元化,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仅仅把它看作一份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有的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有的教师把本职工作当成“副业”,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生意赚钱上;有的教师则忽视个人修养对学生“身教”的重要作用,课上课下表现不同;有的教师标榜思想“自由”与“解放”,散布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论,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需要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用来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公正地反映和涵盖师德要求。同时,学校应当成立相应的机构,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要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学习进修、职务晋升、出国深造、职称评定、考核评优等直接挂钩。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采取定期聘任与终身聘任相结合的方式,推行聘任制,试行合同管理,要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原则。

创新师德教育的内涵和方式

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观念,引导和督促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素质,并使其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研究新时代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师德教育在新的环境下有何特点和规律?如何进一步提高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在校园网设置了专门的师德论坛,建立了师德QQ群,由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名师”、“河源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的教师担任论坛版主、QQ群主。版主或群主定期收集各种最新的师德教育信息,并将其到网上,围绕其展开各种专题研讨。参与研讨的教师通过交流、体会、反思等环节形成思考,由版主或群主将其中有新意、有见地的优秀言论或文章遴选出来,放在置顶的位置,供其他教师参考。并将优秀言论结集成册印发,此举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师德建设中,要结合教师自身道德成长与发展的特点,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使他们逐步适应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要求与变化。

以教师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首先要从关爱教师的成长出发,充分尊重和理解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建立平等、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使教师的个人发展成就得以满足,对个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次,实行民主管理,合理地对教师进行控制、监督、制约。教师不应该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还应当是学校各项政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学校应当给予教师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的权利。这样既可以使政策更具现实性,还可以营造民主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学校要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正向与负向的各种激励因素,激发并真正地调动所有教师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欲望,以个人的成长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要注意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事件。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优势正在逐渐减少。教师对学生的说服力、影响力在减小,尤其是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特殊事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必须尊重教师的付出,理性看待教师的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的各个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事件,尽可能地让这些特殊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此外,教师的身心健康水平不仅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与成长,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把对教师的关怀体现于教育教学工作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具体特点,全过程、多方位地进行人文关怀。

以校园文化促进师德建设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师德建设,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师的精神风貌,促进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积极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风格与氛围,凝练出具有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尊重科学、乐于奉献的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将教师放到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和主人翁的地位,不断创新、不懈努力,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营造育人环境为目标,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品德、素质、行为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促进学校管理向科学、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当然,以校园文化建设促师德教育必须要由“外学”与“内省”相结合。学校可通过师德培训、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教师与教学、生活的联系,加强教师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反思自身道德实践的能力,引导教师在自己的生活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这样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搞好师德建设。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3

临床学习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履行医生“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更要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但要在临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教育学生,更要从医德修养和思想品行上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师德建设,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师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和培养学生,以教风促学风,以师德促医德,从而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夯实基础。临床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其师德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师德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临床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经历过专业知识的不断积淀和师德修养的反复锤炼。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临床教师承担着医务工作和医学教育的双重使命,作为前者,必须有关爱病人、勇于奉献、坚持操守的品质,作为后者,必须有关心学生、坚守信仰、不断进取的意志,他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展知识层面,全面提高素质,以满足高等医学教育的需要,而这些是以师德作为核心支撑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它以内在驱动力的方式促使临床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技能、恪守职业纪律、完成教育目标。

当前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医学专业教师的师德状况呈积极健康的态势,然而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受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亟须改善的问题。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高素质的医疗专业人才,但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重授课、轻育人”或“只授课,不育人”的现象。[2]有些临床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认识模糊,理解存在偏差,只满足于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完成自己的临床教学任务,无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去教育学生,甚至对学生课外的违纪违德现象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有些临床教师过分追求名利,本身并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把物质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把自己所从事的临床带教工作当做副业,仅仅是提高专业职称、谋求社会地位的手段,通常表现为不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敷衍了事,考试则根据人情关系随意给分,置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于不顾,缺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古人云:言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而且要承担起示范引领的教育职责,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学生。[3]但是,有的教师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教学制度,举止随意;有的教师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只注重个人发展;有的教师对待病人举止傲慢、态度恶劣;有的教师甚至把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怨声载道。这些消极言行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由困境引起的原因反思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尚师德的孵化器,反之则是滋生不良师德的温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变化使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外来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渗透,扰乱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标准,很多人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之滋生,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道德失范的现象。[4]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这些负面现象对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及道德评价标准产生了强大冲击,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不断被弱化,尤其是临床教师,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具有社会接触性,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纷纷扩大了招生数量和规模,而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学矛盾。高等医学院校素以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临床技能为主要目标,在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生师比例的一再提高,加大了临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在带教病例和个人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相对于每个学生的临床实践指导机会就会减少,很多时候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带教授课任务,与学生在思想层面进行沟通和交流日益减少。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时代的发展,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走向边缘化,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的表现日渐明显。和一般专业教师不同的是,临床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以教学医院为主,因此,教学医院对临床教师师德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虽然目前各教学医院一再强调用人要德才兼备,但具体到人才引进、教师管理、业绩考核、职称职务等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显性条件,忽视了其职业理想、思想素质、师德师风等隐性条件,在无形中也助长了部分临床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技能、轻师德的思想,只重视身为医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忽视作为教师的师德素质的培养,平时有限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师德问题从认识根源上长期被忽视、形同虚设。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职前教育,轻在职教育的现象,至今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师德规范和评价标准,更未细化到临床教师这一群体。在传统的师德教育内容中,往往以政治要求代替职业道德要求,枯燥乏味、缺乏时代印记,偏向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过于神圣化、模范化,缺少现实精神和职业特色,使大多数普通教师难以产生认同感和共鸣,削弱了师德教育作用。[5]同时,除简单的岗前培训内容外,师德教育大多采用空对空的集中理论学习等传统形式,方法单一,缺乏道德实践性,从而使得师德教育缺乏实效。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4

中、韩动画高等教育的差异

笔者于2007年进入韩国影视动画专业攻读研究生,2010年回校任教。学习和任教所接触的两所大学具有一定共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笔者曾经就读的韩国大学的动画专业开设于1994年,而所在国内大学的动画专业开设于2005年。韩国大学的教师的职称体系参考美国,分为正教授、副教授和助教授。助教统一由在读研究生担任,教授的学历要求普遍较高,大都为国内知名大学博士或是留学博士。而我国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动画专业教师学历平均水平略低,大都为硕士及学士,职称也大都为助教和讲师,动画专业的教授很少。当然随着动画教育的发展,我国动画教师学历也在不断提高。而在资金方面,韩国大学对于动画专业的投入非常巨大。笔者所读的韩国大学,一间手绘二维动画实验室可容纳上百人,动画机房也有超过100台以上的苹果i-Mac一体机,并且更新换代快,从2007年到2010年已换代过两次。以上实验室皆24小时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时间安排自由使用。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虽然也有二维动画实验室与机房,但是只有上课时间才能使用,且机房设备更新困难,建设一年后甚至不如学生的个人电脑,以至于机房利用率较低。

韩国的动画专业大都属于艺术类,课程安排方面也参照艺术类专业。我国动画专业的课程安排方式既有艺术类阶段课程,也有理工类学期课程,很多方面还是应归于艺术类。如果将本应在1个月内上的阶段课强行拉长为3个月的学期课,就会形成几门重要的专业课同时进行,学生作业时间紧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就授课内容而言,其实差距并不大。韩国教授往往在一次课当中讲述30分钟,然后就会有助教接手给学生播放资料,或者直接布置课堂作业。对大部分动画基础性课程而言,课程内容不会有太大改变。我国很多老师在讲课方面显然更加富有耐心。中、韩动画高等教育的差异还体现在产学结合方面。韩国动画公司与大学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韩国的动画在教学阶段就和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我国在这方面除了有限的几所大学之外,就只能靠部分教师的私人项目。如果这种教学和项目实践脱节的情况得不到改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就学生素质而言,无论是人文素质还是专业素质,中国学生和韩国学生都各有千秋。韩国非常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得韩国学生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性。韩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使得他们十分重视儒家思想,在校园中,低年级同学会自发服从高年级同学,尊称学长为前辈。在这种环境下,低年级同学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往往会参与高年级同学的作业制作,包括毕业设计。当低年级同学升入大二、大三、大四之后,又会主动带领低年级同学来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这样,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四个年级之间交流十分频繁,除了接受老师的教导和任务以外,还会在年级间产生互动,形成二次教育。这使得韩国学生普遍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团队中担任各种职能的宝贵经历。这些为韩国学生在毕业后直接从学校走向岗位架设了很好的桥梁。我国学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较少,团队合作也都局限于同一班级或年级,缺少合作与领导能力的主动培养。而这种能力的缺失往往会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韩国学校为了确保韩国学生不同年级的交流更加顺畅,每年会有两次在学期中组织全体学生去外地游玩,时间约3天左右。这期间会组织各种活动,以加强认识、交流和沟通。

改善动画高等教育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正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作为全球公认的具有绿色高附加值的动画产业是重点扶持发展目标。中国动画产业迎来了巨大的机会,动画高等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动画专业教育起步晚,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技能鉴定等方面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贫乏,在发展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很多毕业生虽然经过4年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但是在实际动画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专业素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却显得比较差。很多公司不得不对新录用的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减小差距,加快发展步伐,笔者认为动画高等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提高:我国大学的动画教师教学水平和学历一直在稳步提高,学校对于新进教师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不断重视,教师配比方面会逐渐达到国际水平。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家近些年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并已开始由政府财政代还各大院校的教育贷款。就院校本身而言,最好教室可以全天候开放,以便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最基本的自学空间和条件。二维动画手绘实验室也应当对学生随时开放。在动画学习的初级阶段手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仅仅为了便于管理,就将手绘实验室大部分时间闲置,这样会得不偿失。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丧失主观能动性。对于动画机房而言,还需要增加对动画的关注和投入,常保持机器的更新,以便让机房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一句话,希望学校能够尽可能从硬件上满足动画学生学习需要。

由于动画专业毕竟隶属于艺术学科,所以希望在授课方面应符合艺术类排课规律,专业课以阶段课为主,如动画运动规律、场景设计、脚本设计等。相关的知识性课程可安排为学期课,如电影欣赏、世界电影史。相比较于其他类艺术课程,动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四年所学课程全部围绕一个目标,即独立制作一部动画短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从早期就开始着手准备完成自己的独立动画短片的剧本、人物、场景以及故事板等具体环节。一部优秀的毕业作品,不光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制作,更需要漫长的构思和打磨。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认真指导。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清楚地了解四年中的每一门专业课在动画短片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会更加具有目的性,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对于高校艺术新生而言,各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比较接近。由于基础教育的局限,大部分动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动画缺少真正的兴趣和了解。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这些状况在逐步好转。笔者所在院校从2005年开设动画专业起,已有四届毕业生。每一届毕业作品都比上届有所提高,2012年毕业作品更是有着质的飞跃。今年的毕业指导有一些新的尝试,主要包含三点:一是将原有的创作周期为1学期的毕业创作,参照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延长为1学年。二是本届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人数增加,每位指导老师所带学生只有3~6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便于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三是在前期工作准备完成后,我们进行了毕业预审。在预审会上,邀请大二大三同学加入大四的毕业创作组。实际结果表明,第一项与第二项改进效果明显,本届毕业设计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的优秀作品。第三项改进措施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在预审会后,有许多同学表示愿意参与制作并且报名,但是在之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有些同学没有实际参与,而有些同学只能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原因在于:大学四个年级之间缺少平时交流,在合作的时候很难自由随意沟通。低年级同学在参与大四毕业创作期间,还需要完成其所学专业课的课堂作业。当两者的时间安排发生冲突时,低年级学生只能选择忽略毕业创作。在中国的校园环境中平等自由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校园,高年级同学也不可能像韩国那样仅凭着学长的身份随意指使低年级同学参与自己的个人创作。#p#分页标题#e#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由院方出面,定期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如野外写生、登山、实习参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由多个年级共同参加,在其中打乱年级和班级的划分,或者直接由带队老师将不同年级班级同学划为一组,进行统一活动。让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在活动中相互认识熟悉,展开交流,这样既可加强学生在之后创作分组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在排课阶段就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例如:将第一学年的动画原理和第二学年的运动规律排在同一时期,将第二学年的造型设计与第三学年的场景设计安排在同一阶段,并在上课期间由教师进行引导,由两门课的带课老师带领进行不同班级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鼓励年级与年级之间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平时的正常上课中逐渐习惯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业交流。尽可能让这种合作的气氛和形式成为整个动画专业的相对固定的特色。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每一个专业课阶段,依照自己所学知识参与大四同学的毕业创作。如在大一期间可以负责上色工作;在大二期间可以担任DV故事版拍摄、中间帧的绘制工作;在大三期间可以参与原画设定、后期制作等环节;大四同学则负责剧本、艺术风格等整体性把握。让每个同学都能够在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下担任毕业创作工作小组中的不同任务。这样,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但能够学到充实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去体会动画行业中的不同职业。一所优秀的院校不光需要优秀的老师、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而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及长时间的培养和呵护。我国应当学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光有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还应当包含团结、互助、自学、踏实的良好校园氛围。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5

教师的“红与专”内涵及其意义

“专”:指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业务水平,即渊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以及精湛的技能;“红”:指教师能否敬业、恪尽职守,是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效果,是对教师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红与专、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师德高尚,方能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否则即使学识高、专业强,也会迷失方向。师德师风,它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大,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培养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师德成为潜在的、长期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力量作用于学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师德建设,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建设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地承担起培育社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特点和教师“红与专”“德与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历过一定历练的老教师接近退休或已退休。青年教师的比例高。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自身骄纵,依赖性强,缺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很难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率先垂范,而且给学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红”“德”削弱现象严重。由于市场经济中某些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的思想信念逐渐淡薄,重索取,轻奉献,缺乏敬业爱岗精神,对教育工作敷衍了事,虽然是手持学士、硕士文凭,但是教学中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或随意找个PPT照屏宣科,很少或不与学生交流;有的专业能力比较强的教师主要精力在外揽私活、赚外快上,而对教学得过且过,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的班主任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缺乏细致、耐心的教育与引导,甚至自身素质不高,对学生没有感召力,导致班级管理差、班级风气不正、违纪现象屡有发生。还有的教师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目中教师应有的良好形象。

加强师德建设转变“师德”削弱现象的对策

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意义。加强师德建设的认识与组织领导。一所学校可以没有优越的办学条件,也可以没有良好的办学环境,甚至可以没有优秀的学苗。但是唯独不能没有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被动为主动,化平凡为卓越。比如,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等几所大学为躲避战乱迁往大西南联合办学,史称“西南联大”。办学条件非但不能和当下的中国末流大学相比,而且连现在的一所县城中学都不如,但是学校教师阵容却令人瞠目结舌,朱光潜、闻一多、钱钟书、吴晗、费孝通、沈从文、华罗庚、周培源等,这些老师既有广搏精深的学识修养,更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个个可称得上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有了他们,西南联大在艰苦的八年抗战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办学成绩:培养了7位两弹元勋,171位两院院士,更值得骄傲的是,培养了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实践证明:学校办得好,靠的是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坏了,纵然是你有学问和能力,又有何用?”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正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的特定性,所以时代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水准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教师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它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高素质,便没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铸造不朽师魂。创新师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强化师德实践,树立正确师德导向,施以科学手段。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提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3]遵循文件精神,坚持对教师全面建设的原则,既要强化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师德建设。师德修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学校要及时根据上级的文件和精神常抓不懈,制定相应的措施(他律)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不懈努力(自律),学习师德相关理论,学习身边师德楷模,不断提高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把个人修养与学校的培训及师德制度相统一,使他律与自律密切结合。正确处理好师德、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关系,做人、做事、做学问并举,做到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内容、途径。采取丰富多彩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如报告会、座谈会、谈心式,充分运用广播、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加强师德宣传,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入耳、入脑,内容要联系实际,以感人事例、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使教师能够且愿意接受。要采取多种途径,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师德教育。比如,领导对教师层面的、教师对教师层面的,采取有计划、有目标地让德高望重的教师进行谈心、沟通等形式进行师德教育,还应挖掘在校生、毕业生及家长、毕业生所去企业反馈信息等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通过学习多形式、多途径和与时俱进的内容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使师德建设不但成为教师的思想意识,更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营造上进、创新、奉献、有追求的良好教风、校风。加强师德实践活动。行之有效的师德实践活动能够营造一种讲师德、重师德、塑师德的校园氛围。首先,校领导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带头讲师德,热心诚恳对群众,求真奉献对学校,严于利己,以身作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体教师会因此而感动,对师德建设有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其次,以模范事例树立师德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就事论事,某一方面事情做得好,有表率作用,就可以给予表扬和宣传,使教师明确,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要求教师有坚强的教师道德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在身边有师德高尚的教师,学校提倡和重视师德修养;教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热爱学生、立足本职、教书育人等师德素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p#分页标题#e#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6

学校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里,紧紧抓住教书育人、成绩至上,而淡化了学生安全教育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在安全教育的监督方面缺乏执行能力,造成监管薄弱,落实不到位,学校安全隐患、伤害频频发生。如2008年,哈尔滨市某小学40名小学生集体中毒,经查中毒原因是食堂将未煮熟的豆角提供给学生食用。遗憾的是,这起食物中毒事件并未引起有关部门和其他学校的重视。第二天,哈尔滨某高校41名学生午餐后出现不适反应。随后,哈尔滨市另一所学校39名学生晚饭后也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经调查,这两起事件都是由于学生食用了未煮熟的豆角而引发的。连续的食品安全事故在同一城市内接连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10年教育部三度就校园安全表态,要求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将校园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而时至今日,投入到学校中有多少,答案只有在学校遭遇到安全事故后,被全省乃至全国通报“出名”后才知道。问卷调查显示,有48.1%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不太安全,有37.7%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安全状况一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室,安全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和宣传手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学校大多数只做了表面功夫,在教材、宣传册、宣传栏和走廊提示语上“落实”了安全教育,但安全教育成效不大。

目前学校安全教育仍存在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等问题,部分学校对安全教育内容缺乏了解和掌握,造成实施不力、随意性强的问题。如广东省2010年1~4月的火灾数据显示死亡者近半是未成年学生,其中一半学生从未参加过逃生演习。另外,陕西省在2010年12月份出现的一系列校园伤害事件也充分暴露出个别学校在安全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缺失和重大隐患。6.安全教育保障不充足学校在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法陈旧、教育资源较少、教育时间不能保证、教材建设体系性不强、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导致安全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成效不大。这也集中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缺乏教育综合保障机制。

为保障各地中小学将安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教育部在2007年已出台“将公共安全教育列为各地中小学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的规定。教育部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也着重强调安全教育的实施目的: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机制。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责任人,有一个实例足以说明校长主抓安全的重要性。汶川地震中有不少学校出现师生伤亡的情况,而地处重灾区的安县某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不到2分钟时间里全部疏散至操场,无一人伤亡。在此引用该校长的话:保护学生安全是校长的天职,这种话教育主管部门年年讲,校长天天说,但关键在于做。“教育局交待的安全工作认真执行了吗?别人没做或没认真做,我认真做了,所以我们学校安全。”该校长特别重视安全的理由非常简单“:安全问题上,学校犯不起错误!”正是对孩子和家长的这份责任,让这位校长严格执行上级要求,担任校长13年来从未间断过学校的安全建设。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有:辽宁省开展“护校行动”,中小学校要配6名以上保安;杭州某学校安全教育从校长做起,实施建议问计于学生等。

首先,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内容应包括安全在家,含安全用电、用气、用火等;安全在校,含安全着装、游戏、课间活动、急救等;校外安全,含安全防火、防毒、防人、安全交通和出游等百科知识。其次,建立和完善安全事故防御体系: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演习训练,内容涵盖交通伤害事故、溺水伤害事故、火灾伤害事故、中毒伤害事故、暴力伤害事故、倒塌伤害事故、踩踏伤害事故、触电伤害事故、网瘾伤害事故、活动伤害事故、性侵害、自杀自残、盗窃、校园猝死、传染性疾病和自然灾害事故等的防范与应急措施。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灾祸和伤病隐患,让中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获得自护自救的能力、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要求各学校专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上好“安全第一课”。第一,中小学校要建设安全教育活动室,有准备、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这是重视学生安全的真诚态度,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的有效途径。第二,要将安全百科类图书、宣传册做到人手一本,融入各门学科教育当中,并将安全教育所需材料全部购全,教育过程中尽量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产生积极互动。第三,指派专人负责定期的安全教育演习训练工作和校园安全隐患防范与处理工作。第四,拿出一部分经费放在学校与家长安全防范举措一致的互动上,帮助家长获得更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和防范技能,在家里做辅助教育工作。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7

我校师范生较为重视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有一部分同学已具备一定的师德意识,并能以师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我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及教育法律知识相对欠缺,相当一部分学生师德认知偏差,师德意识较为淡薄。面对师范生的师德现状,我们要客观分析原因,但更应该认识到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迫在眉睫。适应时展的要求,以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引领师范专业建设的需要为规范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10月-12月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在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有“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目标要求,在学习领域中要求有“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的学习领域,在课程设置模块中提出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的模块;同时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就是专业理念与师德。标准指出小学教师要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研读这两大标准,发现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就是突出对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调查中,“对于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有93.5%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这也体现了我校师范生对师德教育的迫切需求。理想的课程应该是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点。为体现时展和教育进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应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师范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发挥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其中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要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总之,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他们今后从事的教育事业要求他们在师范院校接受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逐步具备一定的师德素养。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师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改革与发展都赋予了师德教育新的拓展空间。因此我们作为师范院校,在师德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方面也不应墨守陈规,要推进师德教育途径方式等的创新。而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起点是要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师范生获取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就是课程。笔者认为师范生师德课程的开设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师范生师德的养成“是从对教师道德具有一定的认识,进而产生教师道德情感、形成教师道德信念、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反复锻炼,逐步成为个人行动中确定不移的倾向,即稳固的品质这样一个有机过程”。但是反观当前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在公共基础课中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专业课程中突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却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等专业伦理课程给边缘化了。大多数情况下,师德教育零散分布在其他一些课程中或以其他一些方式来进行,没有单独开设课程作为支撑的平台。作为未来的教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专业伦理课程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日益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这类课程主要解决的是教师的专业伦理精神问题,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近来我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如有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职业道德的章节,在师范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对参与国培计划的师范生开展师德讲座等。但因为没有独立的师德课程作为载体,我校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缺乏必要的平台。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的模块。因此,我校应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契机,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上要树立师德的地位,在课程设置上要单独开设师德教育课程。

首先应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要凸显《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新诉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的具体内容要求上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增删、改进和发展。如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不断革新的教育观。这些都是我们在构建与时俱进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时的着重点。其次也要将教育法规纳入师范生师德教育内容的范畴。知法懂法是依法执教的前提,但调查的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的师范生对教育法律法规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应当将《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纳入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范畴。

教育创建论文范文8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