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民族素养培养思索

国防教育民族素养培养思索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定义与特征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是指高校针对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特点,通过创新国防教育现有平台,充分利用国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新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是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宽民族精神培养的渠道,并有效增强民族精神培养的实效性。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等四个特征。这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特性和内在品格决定的,也是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得以存在、丰富和发展的基础。

其一,本质的民族性。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繁衍、传承和发展中已经深深打上中华烙印,而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具有鲜活的民族生活内容,其实质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品质的教育和培养。这种培养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我们本民族独特的民族表现形式、民族气派和民族审美风格。它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体现了本民族的独特精神风貌和性格品质。

其二,过程的传承性。民族精神是历史概念,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传统,伴随着民族自身的延续发展而逐渐形成和丰富发展。因此,任何民族精神都不能凭空产生,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也不例外。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必须遵循民族精神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传承原有的国防教育经验和民族精神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塑造和发展。这种塑造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传承的过程,使得民族精神在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从而构成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

其三,内容的时代性。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也是与时俱进的,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变化、随着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能够在不同的时代始终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事业进步的作用。其四,体系的开放性。纵观世界民族发展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智慧、理性思维及进取精神,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也必须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取得实效,就也必须首先是一个开放的思维体系,在实践中善于学习和综合其他培养模式的优长,要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现实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研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学科。”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必须具备并能有效发挥其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培育人才方面的基本和重要功能,这一点十分重要。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可见,支撑功能是民族精神的首要功能,也应该是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首要功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传媒手段上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以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国防教育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首先要以强烈的民族精神,尤其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支撑,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坚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长,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才能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才能支撑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托国防教育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继续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优秀精神品质的传承,使之发扬光大。“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他们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决定着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凝聚和团结年轻一代,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凝聚功能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价值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源泉。”同时,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教育体系,这种凝聚功能还体现在对各种教育力量和培养方式的整合上。通过整合优化,强化大学生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价值目标,容易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一致,自觉为实现统一的目标而奋斗。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女儿的“生活教科书”“精神教科书”,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教化功能。同样,这种教育功能也必然是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的基础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西方学者这样说过:“现在中国一些人最缺乏的不是货币,不是彩电,不是煤炭,不是粮食,而是昂扬的民族精神。”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对此,我们通过国防教育现有平台,充分利用并创新国防教育方法和手段,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新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的教育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对党的信任,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把自己融于现代化事业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具有支撑、传承、凝聚、教育四种类型的功能作用。强化功能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民族精神内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内化到民族品格中去,锻造出整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脊梁,推动国家民族的全面进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作者:黄栋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