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德育实践分析

大学生创新素质德育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秦家沛 单位: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保证。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下大学德育的一些现状令人堪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德育创新实践,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命题,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意义和方法论功能,为我们推进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科学与人文融通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走出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误区,将教育同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终极价值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发挥着导向、激励、启发、塑造和保障的作用。高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德育资源,有效发挥德育功能,以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从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和规范保证三个方面构建高校的德育工作体系。

1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导向、创新动机的激发、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在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服务保障等方面。

1.1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功能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价值导向,通过德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校逐步认清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师生正确地理解、科学地评价创新,引导学生将创新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求新与求真相结合,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不断创新的思想,增强创新的内驱力;(2)目标导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科学态度、是非观念能保证人们的创新活动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其理想崇高、信念坚定、百折不挠;(3)行为导向,高校德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通过具有感召力的先进楷模,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效仿,主动塑造自己的优秀创新人格。

1.2德育对大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功能

创新动机是创新型人才心理结构的主要动力因素。创新动机来自于创新需要,创新需要则产生于创新认知,德育具有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的功能。当个体的创新认知与他的实际活动不相一致时,则产生一种认知不协调,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状态便是创新需要,但这种创新需要还只是一种需要激活的潜在驱力。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德育渠道,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创新的社会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破除创造神秘感,克服自卑感,树立对创新活动的正确认知和创新的自信心,激活创新需要,形成创新动机。

1.3德育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功能

创新人格是一种在创新方面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内部倾向,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具有创新人格的个体,主要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塑造是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的创新经验和共有的创新人格特征及创新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个体的创新信念、价值和态度。创新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它包括个人的努力、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教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学生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通过人文底蕴丰富的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使他们增知识长才干、锻炼意志、张扬个性、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创新活力;通过倡导优秀的文明风尚,开展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坚定地将自己人生价值同创新活动相联系,强化创新定力。

1.4德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功能

创新活动虽然受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一种智力活动,因此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效果。掌握科学方法论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德育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求同存异的自然品质以及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提高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灵活性。

1.5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服务保障功能

创新素质教育在改革和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招致一些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怀疑和反对。高校德育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各方关系,使不同利益群体增进沟通和理解,克服认识偏差,进而整合学校乃至社会的各种力量,保证创新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和政策顺利执行。

2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德育实施体系构建

高校要围绕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德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功能,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积极构建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德育实施体系。

2.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要充分挖掘德育教学中的创新资源。“两课”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创新典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两课”教学中,不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创新实践。

2.1.1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目的观的指导

创新的基本特征除新颖性、独特性外还有其价值性,即创新的成果必须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时,树立学生正确的创新目的观非常重要。所谓创新目的观就是指为什么创新,如何运用创新成果的问题,其从属于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作为创新人格的核心,对学生创新目的观的树立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人生和世界,才能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确立正确的创新理想,保持旺盛的创新情感。#p#分页标题#e#

2.1.2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科学精神是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传统,科学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方式指明了人类调动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利用客观条件去改造自我、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科学精神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即创造性思维。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灌输,而且要充分挖掘教材原理中的创新成分,从理论产生的过程去启发学生掌握创新和创新素质发展的规律。通过对事物发展本质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焕发其创新精神。

2.2充分利用高校德育“第二课堂”优势

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实践载体,主动关注学生的创新需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创新功能。

2.2.1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学校要从环境和舆论氛围上下工夫,营造一种宣传创新、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让各种思想相互交流、融合、碰撞和争鸣。可通过举行各种学术报告会、名人名家讲座、科技讲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与科技专家进行思想碰撞、相互沟通的机会,举办各种现代科技成果展示,广泛宣传在科技学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专家,以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

2.2.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学生没有压力和束缚,其思维、情感、行为处于非常活跃状态,有利于瞬间激活各种非理性因素,使之成为某种创新素质的萌芽。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各种非理性的潜能会上升到意识层面闪烁出创新的火花。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又使他们感受到创新的乐趣,拓展创新的非理性因素。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要尤其注重艺术对创新因素的启发、引领作用,以高雅的艺术吸引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思维,启发他们从美的角度去领略创新的魅力。

2.2.3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

学生的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制度措施的保证:一是政策鼓励,将学生的“第二课堂”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成果由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处共同认定,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学籍管理;制定单项奖励制度,对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有突出成绩者给予重奖,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重点培养。二是加大投入和指导,由学校行政拨款或联合校内外科技企业,对学生的创新活动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解决学生筹措经费的困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创新和参加各种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给予一定的指导。三是成果转化,帮助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与相关科技企业取得联系,以利于其创新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支持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成果开展学生创业活动。高校要将宣传、鼓励、支持、转化融为一体,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模式。

2.3大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保障职能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具备教育的职能,同时也具备管理的职能。高校德育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保障作用。

2.3.1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

良好的德行习惯,是一个人正常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也是精神健全的主要指标之一。具有良好德行习惯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独立意识、豁达、意志坚强等心理品质,是形成优良的创新人格的基础。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项基本工作,该项工作的运行质量对学生的日常德行习惯具有较大影响。强化日常管理,首先要加强校风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风气,倡导文明行为,制止不符合大学生形象的不文明举止,形成一种大家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强化日常管理,要从学生最基层的班级、宿舍抓起,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督促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加强个人修养,遵章守纪,知礼明德。

2.3.2建设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

优良学风包括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谦虚踏实的学习风格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等,优良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优良学风是高校德育在进行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优良学风要分别抓好教风和学风两个方面的建设。教风在优良学风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是一种示范效应,专业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能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们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严肃学术作风,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广大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好专业思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问题,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统一,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风气。通过优良学风的创建,引导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专业人才,最终体现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主阵地、实践培养的“第二课堂”和日常管理的规范保障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德育实施体系,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将创新素质培养渗透于德育实施过程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