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德育功能实践思路

创业教育德育功能实践思路

本文作者:马从兵 单位:淮阴工学院江淮学院

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业教育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已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塑造、道德品质、素质拓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与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德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1]创业教育目的不单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毕竟多数大学生毕业后还是以就业为主,但是创业教育给他们潜移默化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创新精神、道德品质等培养是受益无穷,这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单纯创业本身具有更高的价值。可以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观念、健全人格和综合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道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居于首要、核心和保障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抑制学生自由意识等现象,对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公民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的创业素质存在缺陷,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校传统德育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民主法制等教育内容为主体,无疑是必需的。但作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德育,仅有这些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实和拓展许多具有较强时代特色的内容,探索德育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有效方法。通过挖掘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深化德育改革,更新德育观念,优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途径和方式,培养适应时展的创造性人才。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从文化导向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创业文化是相对于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创业理念总和而言的。创业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学生思想行为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创业文化既体现为一种观念,也体现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境中,它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提升具有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功能,具有耳濡目染、点滴渗透的效果。

(二)从人格塑造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创业教育过程是塑造人格精神的重要手段,而健全人格因素是创业能力的释放源,在创业活动中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乐观向上、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没有目标、缺乏恒心的消极心态,克服创业过程中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的人格障碍,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三)从道德培养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最基础的素质和灵魂,它外化为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素质、诚信度、社会责任感、敬业和奉献精神。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开展社会发展与道德演变、创业中的道德规范与判断、创业者的德性修养与道德理想等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严守法规、诚实守信,自觉按照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不断提升创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四)从素质拓展角度看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

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范式。创业教育是对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当下关怀。[2]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创业意识能引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具有了主观能动性,则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力。创造性是大学生主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创业型人才的内在品质。[3]通过创业教育与实践,大学生具备了创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诚信意识和承担风险的勇气;具备了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相关的市场知识、风险投资常识和运作资金能力;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和推动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

三、高校创业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思想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目的是指向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教育者在其中的价值是引导与服务,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和受益者。首先,开展创业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4]是道德产生的基础,是学生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是促使学生主体接受教育信息并保持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创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需要和利益服务,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每一个学生全面、多样化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优质的教育。其次,创业教育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态度、主观能动性和素质结构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个性特点影响着学生关于创业的思考、感受和体验,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态度及个性。学生创业心态的差异使得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差别很大,接受创业教育时也产生不同的需求。创业教育既重视学生的共性问题,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帮助学生实现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生活自我的统一,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教育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素质,培养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创业个性,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创业品格。#p#分页标题#e#

(二)构建引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文化

要全面发挥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就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校园文化。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无言的教师。学校通过创业价值观塑造、创业文化精神提炼、创业理论和思想探讨、创业行为规范和引导、创业制度建设、创业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业策略和文化模式研究、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等构建富有校园特色的创业文化。通过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点亮职业生涯的航标,唱响时代主旋律;通过创业文化引导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在创业探索中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真正实现自身价值,释放个人的潜能。

(三)建设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实践者,没有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活动的改变,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空谈。首先要加强对创业教育课教师的职业培训,使之具有较为综合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诣,成为复合知识结构的教师,以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之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学生创业的良师益友。其次建设一支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专家、技术专家、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社会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等建立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专家队伍,让他们从创业相关环节的操作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和指导,利用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及成功的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增强其创业信心和决心。

(四)建立以能力为本的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认知过程,要遵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学校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制订上要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根据专业的学制安排,将创业教育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学科专业课程。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应以市场的需求来构思和设计,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创业流程和创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学科课程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创业人格,理工类学科专业渗透“管理创业”思想。文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智力创业”思想,农经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技术创业”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突出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通过拓展训练、案例教学、创业模拟、实习实训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业的兴趣和创业实践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性,实践是德育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的德育功能就必须重视创业实践教育。当前我国积极开展的创业教育,除在第一课堂进行理论课教学外,更多地是把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环节中,这也是理论课程学习的延伸和深化,是由理性到感性、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重要环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模拟创业实践、暑期生活实践、毕业岗位实习、志愿服务、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实践基地实践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体验,将创业理念根植于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创业品质,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创业个性。通过体验能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