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范例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内容;机制;模式创新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是存在于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中的一对天然矛盾,然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介入却成功推动了其两者间闭环结构的确立。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今天,引入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进一步优化创新旅游管理工作模式,业已成为旅游产业再谋发展的必然之选。

1生态旅游管理概念

伴随着全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生态旅游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即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并以生态旅游系统作为其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活动,究其实质,其实是对生态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进行有机管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为消费者即景区游客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为景区环境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这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2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生态旅游管理是指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的景区生态旅游线路管理决策过程,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制定生态旅游科学规划。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旅游管理主体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环境承载量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依据,制定方向目标明确的长短期结合性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2)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评价对象涉及旅游景区特色资源、景区地理环境与环境变化规律、景区开发方向与手段,以及旅游开发或可能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1]。该环节是旅游管理主体在认真观察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现既存问题并着力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旨在确保旅游景区保护成效与发展空间。(3)提供生态化游客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工作核心要务包括两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管理者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自身与游客间的关系,在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并切实参与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成效,推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3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3.1环境评价机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工作重点便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例,其中都包含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相关的条例规定,皆可为景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2)以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征,因此工作开展需以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打造优秀环境评价队伍方式多元,旅游景区既可以自主培养所需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吸收有用人才,如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其中的优质教师资源与毕业生源。

3.2环境监测机制。环境监测机制以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成效及环境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监测对象,重点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合理选择监测点。在检测旅游景区环境过程中,旅游管理部门需做好科学规划并择定能够覆盖全旅游景区的监测点。(2)持续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如可以推行团队/个人负责制,首先制定季/年度任务,然后再将此任务作进一步细分并将细分后任务落实到团队/个人。(3)以会议形式汇总并分析环境监测工作重难点问题。在一个阶段的环境检测与保护工作完成之后,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召开汇报会,将此阶段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汇总到一起并进行细致分析,以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旅游景区环境监测工作。(4)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重要工作考核指标。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工作与评价工作重要考核指标,对提升两项工作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4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依地区不同而特征不同,若以旅游价值与非旅游价值差异来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或非旅游资源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具体是指那些自然保护价值或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的生态旅游资源,如自然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旅游资源价值明显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可复制性突出,主要包括名胜古迹、山川湖泊以及森林公园等。(3)旅游资源价值高于非旅游资源价值但总体价值较低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可复制性与一定观赏性,如人工造景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开展,不应采用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而是需要结合不同类别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配性模式,方可取得良好成效。对于发展地方旅游而言,选择正确、能够突出当地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至关重要。针对上文所提三类生态旅游资源,本文现从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社区三个管理主体出发,深入探索各主体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之法。

4.1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新。(1)“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针对第一类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及文化传承价值较高等特点,政府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保护职能,单独负责这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来说,其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作为基本原则[2]。一方面,政府确立了“国家公园”管理模式。结合旅游资源组成要素开设专门机构如自然资源保护机构、文化与文物资源保护机构等,与此同时,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落实具体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享有“包办权”,在具体的旅游管理工作中,政府只是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举例来说,国家旅游局既负责为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指导与资金支持,同时也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不断丰富“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还确立了“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并自觉担负起监督职责。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同时,依托国家公园旅游资源不断调整优化管理工作内容,征召志愿者并由其负责其中的日常景区维护工作、游客服务以及绿色环保宣传工作等,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旅游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地方政府还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主体作用,深入游客、志愿者及地方管理者群体收集反馈意见,有效评估景区管理者与志愿者工作情况,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旅游需求。(2)“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鉴于第二类与第三类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均已较高之现实,若全赖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其运行与管理工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其所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必须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而“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综合性管理模式即为一例有益尝试。第一,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政策引导、财政投入等宏观调控手段初步培育旅游市场,为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初期,政府部门需以进行招商引资和制定开发规划为己任;而到了资源开发后期,还需担负起逐步提升旅游企业与社区旅游资源管理质量水平的重要工作职责,在提供专业发展建议的同时,积极协调各方利益[3]。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在开发项目完成后,及时切断自身与旅游资源运营主体间所存在的经济关联与依附关系。第二,旅游企业充当参与主体,可于短期内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提供较大资金支持,并为减少亏损、增加盈利而尽量提升旅游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推高旅游资源经营运作的市场化程度。第三,社区参与构建旅游资源管理利益共同体,可在进一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以近年大热的“农家乐”项目为例,旅游企业若可与社区方面形成合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特色文化打造、旅游资源宣传、住宿餐饮服务开发、旅游纪念品销售等活动,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自身旅游资源管理运营成效,还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创收并有效提高其旅游资源保护意识[4]。

4.2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创新。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社会组织为主导,以三权(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管理权)分离为主要特征,强调政府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各自履行其职能并进行相互制约。在这一模式下,生态旅游项目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而项目的经营权却归属于企业。企业作为被委托方,可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享有对项目的绝对领导权。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可以获得政府扶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经营管理潜能,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推行这一模式,政府方需注重受委托企业的经营思维,并针对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化限制政策,以有效避免企业借助政府权力形成市场垄断的现象发生,确保生态旅游产业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目标[5]。

4.3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相较于前述各类管理模式,由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更具开放性特征,主张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工作,并通过满足其所需利益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管理工作参与积极性。作为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地域性、人文性特点之关键,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的参与有利于推动社区生态旅游产业人文化发展。因此,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应当认清自身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生态旅游产业进入社区后可以产生的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树立并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构建社区综合管理体系,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向前发展,实现多方利益主体之共赢[6]。具体而言,当前的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松散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各地方经营户自发成为或组织形成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管理主体并相对独立地进行生态旅游经营活动,如前文所提“农家乐”即为一例。该模式特点在于缺乏合作协调机制,管理效率偏低。(2)协会型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地方各经营户自愿自发形成协会,并由协会统一管理社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以及保护工作。该模式兼有利弊:一方面,管理内容颇为丰富且管理方式相对自由;另一方面,协会所用柔性管理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尚且缺乏足够的管制力度。

5结语

旅游管理范文2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要求和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现状的考虑,从培养要求和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对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除了按照教育规定之外,应该突出西藏特色以及世界性的要求,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知识结构

西藏的高校承担着为西藏培养旅游事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随着西藏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行业本身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往,西藏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基本都是按照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尤其是本科教育层面,知识结构与内地其它单位类同性较高,而忽略了西藏生源以及西藏旅游业本身的特征。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西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以及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不足[1],与西藏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适应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西藏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进行较大的调整[2]。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要培养品学兼优、基础扎实和专业突出,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计算机技术操作等技能,了解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能够在西藏自治区旅游事业发展委员会以及各地市旅游局、各旅游饭店、景区、旅行社等部门从事各种旅游相关工作的综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无论在培养的基本要求还是知识结构的优化方面,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都应该有着相应的优化。

一、培养要求

第一,政治素质过硬。曾经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指导思想。而在西藏稳定上,西藏生源的大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备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不断学习、进步的热情。第二,作为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养的人才队伍,西藏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理应了解国内尤其是国际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意义,熟悉全球、国家以及西藏地区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在旅游服务水平上、旅游产品设计上既能体现西藏特色又能满足全球游客的需求。第三,要求西藏生源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对于旅游学科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知识能够掌握并且灵活应用,从而具备运用所学解决西藏旅游实践中的问题的基本能力。由于西藏生源的本科生,普遍基础较差。因此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要着重对其基本理论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旅游管理学科应用性较强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国内外相关数据库,能够运用数据库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能够掌握学科发展的一些前沿动态。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各种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针对性地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知识结构优化

按照大纲要求,西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包括政治理论、计算机应用、英语、大学语文和数学教育等几个环节。这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超过40%的课时总量。而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西藏生源的本科生数理基础较差,但是计算机和数学教育模块仍然在每一年的教学设计中占据着主体。建议在保障通识教育课总量的基础上,适当缩减计算机和数学教育的课时,而加强英语和大学语文教育。即注重培养具备涉外交往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的学生,而这正是当前西藏旅游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在专业教育上,应该明确旅游管理教育的地理学和管理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予以重点考虑。即培养兼备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尤其体现在一些主干课程的设置上。

(一)旅游学概论。它以揭示旅游活动主要矛盾和规律为主线,讲述了旅游学科所涉及的一些主要知识体系。包括旅游的一些基本概念、旅游以及旅游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旅游者行为、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影响以及旅游法规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本科生对旅游现象以及旅游学科有着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能够提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认知程度,能够从专业的眼光对各种旅游现象予以一定的解释。在知识结构中,注重对世界旅游业以及西藏旅游业实践案例的灌输和分析。

(二)旅游地理学。本课程通过运用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范式,探讨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具有一定空间特征的旅游客流、旅游资源、旅游地环境、旅游交通线路、景区建设及旅游区划等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培养西藏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解决西藏旅游业问题的能力。

(三)饭店管理。本课程是研究饭店业管理的一般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西藏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生而言,对饭店业的发展历程,饭店业的自身特征,饭店业的运营与管理等有着深入的了解。要明白,饭店业及其管理对于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在这一课程中,对世界以及西藏饭店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要有较为全面的介绍。

(四)旅行社经营管理。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建立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信息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之上的独立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了解旅行社运用的一些规律特征,掌握旅行社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最终能够服务于西藏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五)旅游规划与开发。本课程是运用规划学的一般原理,对旅游区、旅游点的发展建设进行空间和功能设计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操作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学会如何使旅游资源开发做到布局有序、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要,保证可持续发展,达到与环境的协调等。增加该课程的实践课时,使得学生有机会接触旅游规划的一线。

(六)旅游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体现旅游学科管理属性的一门重要科学。与管理科学一样,旅游市场影响也是建立在经济型、行为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科学等基础上的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仅使得学生了解旅游市场影响的独特性以及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求其能够对西藏旅游地营销的一些现象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为西藏旅游品牌的提升、旅游产品的策划、旅游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七)西藏旅游文化。这是体现本科教育西藏特色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通过本课程教育使得西藏学生对西藏旅游文化形成的历史、西藏旅游文化的主体、客体和介体等有着较为全面的认知。并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西藏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乃至世界旅游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章杰宽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章杰宽.西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180~181

[2]章杰宽.西藏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91~92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教学没有体现实践特色、教师的实践技能差、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主要问题,应科学定位制定实践为特色的培养目标、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积极开放实验室实践、加强实习基地实习实践,全面提升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转型健康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能上岗胜任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尤其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高,社会适应性差,就业能力不高,生源也随之逐年萎缩,因此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应用型方向转型迫在眉睫。信阳师范学院是豫南革命老区的一所地方院校,1992年开始招生,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4年开始招收第一节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本科生近900人,是河南省首批专业集群转型的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集群转型的关键是实践教学改革,能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没有突出实践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业需要大量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旅游业应用性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的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延续复合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没有突出的应用型的特色,复合型和高级专门人才实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旅游业作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产业,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新定义,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应突出应用型特色,充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也应该有所体现。

(二)教学没有体现实践特色

地方高校由于在教学内容上墨守成规,创新性不足,沿袭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课堂上理论讲授为主,甚至是满堂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是以理论课为主,教师教学从教材到教材,学生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例如地方高校目前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基本围绕《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管理原理》等课程开展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是以教材为参考,教学方法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其他的非应用型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没有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特色与要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

(三)教师的实践技能差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在学历、学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陆续被引进投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但是对他们实践经验没有做任何要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的实践技能处于缺失状态,并且在相当长的一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高学历、高科研成果这道门槛把旅游行业的业界精英和行家拒之门外,使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与专业转型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实习基地建设滞后

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也开始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步伐,但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实践结果来看,地方高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性高,但是实施落实不力,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理念滞后,为了迎接教育评估或者为了学校的实习就业的考核指标未而设置实习基地,为评估而实习,未达标而建设的现象突出,因此往往就出现在实习基点挂牌、签协议后,实习基地就无人问津,并没有真正开展务实、专业的实践实习和教学,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能力严重滞后,不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学旅游而不懂旅游,成为学旅游的门外汉。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以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为例

(一)制定实践为特色的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集群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突出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我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把《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以及《导游学》等8门主干课程设计了实训与实验内容,总学时达162学时,占实验课程总数的100%。

(二)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校内实训。学生在校内实训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在模拟餐厅中进行中餐宴会摆台、西餐摆台、席间服务、斟酒等综合实训练习,锻炼自身的服务技能;在模拟客房中进行中式做床、西式标准做床、夜床服务、客房VIP服务等实训练习,增强基本操作技能。并在实训中掌握酒吧中的酒水品尝、酒水调制等酒水知识的认知,依托综合实验室,对旅游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会计操作等服务技能进行的综合练习。第二,校外专业见习学生在第4学期要进行为期1-2周的校外旅游认知见习和旅行社见习,见习地点主要选择在4A级以上景区进行。通过景区见习,可以让学生直观的对景区管理所涉及的导游、餐饮、线路、服务、开发等内容有一个认知和了解,并通过撰写专业见习报告使学生的认知系统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第6学期和第8学期由学院统一安排组织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15家星级酒店实习基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专业顶岗实习。此举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在毕业后选择与实习基地签约就业。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即实训与实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实践创新等4项内容的需要。在教学队伍建设上,坚持“内外结合、相互学习”的方式,首先积极鼓励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外出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扩展视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每年寒暑假都会有教师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去培训学习,效果明显。其次,积极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学院专职教师进实习基地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利用遍布全国的星级酒店、5A级景区、知名旅行社的实习基地的资源与条件,一方面去实习基地讲学,另一方面有积极向企业学习,把企业的优秀人才引进课堂,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实践教学新局面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双师型”教师10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鼓励教师获得高级规划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执业资格,形成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专家带实务的旅游理论与执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积极开放实验室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周末均对学生进行开放,由专人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的赛程紧密结合,以赛代学、以赛代练。同时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承担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挑战杯”的设计与研究,学校导游技能大赛、客房操作技能大赛、信阳市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以及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的模拟活动等。开放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先后有多为在校大学生全国挑战别大学生技能大赛、省级创业创新团队奖,并相继成立的旅游公司入驻校大学生实践基地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加强实习基地实习实践

近年来,我们坚持扎实推进教学实践,与二十多家优秀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有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第一,信阳师范学院唯一一家部级实践教育基地----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是与上市企业河南省羚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旅游营销、管理咨询、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实习与实践。第二,拥有遍布全国10个省、市的五星级酒店实习基地15家。先后与北京亚洲大酒店、南京鼎业开元酒店、山东东胜海天国际大酒店、广东榕江大酒店、江苏郑和国际酒店、东莞华尔登酒店、信阳锦江国际酒店签订协议,共建实习基地,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酒店经营与管理的实习与实践。第三,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习基地6家。先后与庐山管理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南湾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等2家5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景区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旅游景区实习基地。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景区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实习与实践。第四,拥有知名旅行社实习基地5家。先后与假日旅行社、鹭岛国际旅行社、青年旅行社等豫南地区知名旅行社签署合作协议,让学生参与到对广大旅游参与者开展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环境保护、文明旅游等内容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中,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吴国琴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导向协同发展

摘要:

文章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就业工作与专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整饬旅游师资力量,协调社会需求;旅游理论和旅游实践双管齐下;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增加就业导向;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

关键词:

教学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导向;协同发展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开始走向教育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下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巨大,需要一批与时俱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据相关数据显示,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攀升。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仅有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其他连续9年都仅在70%以上。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有20%以上的大学生在毕业离校时工作并未得到落实。同时,根据2016年应届毕业生去向分析发现,其中有75.6%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3.1%选择创业,其他的则选择继续深造。对就业学生再调查发现,初次就业者的期望薪酬和实际工资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高达61.8%的受访者都对其不满意,并且有一半的学生表示其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专业并不对口。因此,提高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使其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影响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选择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选择,一种是被迫调剂。对于主动选择的学生而言,其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的浓厚程度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有一定的联系;对于被迫调剂的学生而言,教学管理模式对他们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高校在教学管理模式制定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方面的因素,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大多数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所以,高校在制定教学管理模式时可以融入就业元素,讲授一些与其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利好趋势。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教学管理模式与未来就业导向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从业人员。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融入就业元素,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明确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但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课程设置与旅游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于国外,但就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奔赴各大目的地观光旅游。但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黑导游”“宰客”等现象层出不穷。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都是基础理论性知识,如旅游学概论、管理学、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旅游法律法规、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这与旅游市场需要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不相匹配。虽然说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具备,但要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对课程安排做出相应地调整,这样才能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在高等教学管理模式中融入就业导向的元素十分必要。

(二)培养旅游创新型人才的意识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成长,如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各类酒店的兴起、旅游纪念品经营机构的出现等。这些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从而使旅游产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旅游产业又涉及旅游者的吃、住、行、游、娱、购六方面,所以其需要大量的旅游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等教学管理模式下能为社会输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却缺乏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和相关实践。只有真正融入就业导向的元素才能做到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将学生塑造成创新型人才。

(三)偏重旅游理论教学,忽视了旅游实践的重要性

旅游产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产业,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广泛的知识储备量,以及综合的实践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实践相关。但反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都集中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和课程开设都甚少涉及,从而造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离开旅游相关工作单位,旅游相关工作单位缺乏相应的工作人员,旅游者体验满意度不高,旅游产业发展状态不良等。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实践为理论服务,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趣味,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真正静下心来学些东西,做些实事。由此可见,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实现与就业导向的协同发展是核心问题。

(四)旅游师资力量欠缺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要求相对较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教师缺少相应的工作经历,只能在基础理论上给予学生指导,缺乏相应的实战教学,这容易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甚至不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工作范畴,从而出现迷茫的现象。虽然在高等教育中,会有就业指导和规划的相关课程,但都是泛泛而谈,没有专业针对性,缺乏实践意义。指导性的缺乏会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忙而无序,用战术上的忙碌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以,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十分必要。

二、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就业导向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整饬旅游师资力量,协调社会需求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所以高校需要调整师资力量的结构配比,增加旅游专业教师行业实习锻炼的机会,进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契合。同时,相关授课教师也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就业意向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整饬师资力量结构配比,会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具体工作方向和任务有一定的认识,从而降低该专业学生外流其他行业的机率,进而避免旅游市场因缺乏相关工作人员而引起混乱和无秩序的现象。

(二)旅游理论和旅游实践双管齐下

旅游行业的服务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正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在大学课程安排上不应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开展相关的课程,实现就业、学习双手抓。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增加与旅游集团、旅行社、酒店、会展中心、旅游规划单位等的合作,加深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对自身能力和素质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案,增加就业导向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杂家”,因为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各个行业的旅游者,这些人群或者文化背景不同,或者社会阶层不同,或者旅游需求不同等,均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涵养。目前,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并未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而细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三个具体专业,而是采用统一专业,分方向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学得多而不精。所以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就业导向,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如酒店管理这个专业,不仅要熟悉中国的餐桌礼仪,而且要熟悉国外接客待物的礼节,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酒店也在日益壮大。同时,该专业学生要熟悉管理模式,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每天繁琐机械重复性极强的工作中保持微笑和热情。这只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如酒店集团管理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战略规划、酒店设计与规划等。所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相关素质,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就显得至关重要。

(四)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

素质教育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收效甚微,这其实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而遗留下来的问题所引起的。这些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如停留在管理学视角下的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体系设计,缺乏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理论体系的支撑。但我们要认清素质教育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从而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清扫和根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旅游行业的有生力量,重视素质教育,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至关重要,在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对于发散性知识应多采用引导性教学,如采用小组作业、圆桌会议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基础性知识采用多媒体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专业性知识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再梳理等,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而培养国家和工作单位所需要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与就业导向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其输入一批高质量、极具创新型的人才,也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

作者:王恩旭 郑静静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蒋键,李欣.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16(1):83-86.

[2]李雯雯.基于校企协同的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89.

[3]许辉.基于实践教学理念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9-22.

[4]蒋丽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新闻战线,2015(6):87-88.

旅游管理范文3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三大支柱支撑的,即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旅游,无论是将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文化”。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一门主干课、必修课,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目前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其地位在逐渐提高,一些学者甚至提出:旅游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旅游文化学”。还有学者指出“旅游文化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足够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学具备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三大基本条件”。

二、旅游文化课的重要性

(一)体现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虽然当前旅游文化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它逐渐被学界重视,它的学科地位在逐渐上升,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该以一门学科对待,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课程正是体现了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二)丰富学生知识

旅游文化课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涵盖山水文化、聚落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刻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等,这样全面而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刻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等。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旅游景观鲜活地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深入学习,进而挖掘旅游景观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通过观赏旅游审美对象,学生自然会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

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包含有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建筑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熔文物、古迹、书法、绘画、雕刻、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庙宇、服饰、烹饪、民俗、风尚等为一炉。通过这些知识及实物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感知、鉴赏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健康的审美观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铸就良好人格品质。

(五)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范文4

为适应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培养出适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扩大教学案例的搜索面。本文探讨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中通过利用最新最全的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后反馈等的运用,力求在旅游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找到结合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知识型、理论型人才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能力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必然将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而案例教学则成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随着以云计算、世界大学城等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使用,人们对各种数据技术的关注和应用越来越重视,愈加认识到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尤其是教育行业。借此我们将运用大数据手段统计整理专业案例,结合信息化技术,迎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设计过程中案例教学的体现

第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利用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典型管理事件或政策问题,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可选择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在准备案例时要注意精选案例情节的编写与选择,还要注意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度,不能与之脱节,甚至相违背。尤其在教学案例的编写上,教师应当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选择有一定代表性、能体现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并能辐射到其他知识理论知识的案例,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能遇到的真实可感的案例并使用。除了常见案例库中提供的案例外,我们还可以搜集整理历届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所经历的真实案例。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通过使用录播系统、云课堂等数据系统等方式将企业中通常会发生的案例和情境拍下来。然后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情和企业的支撑,将收集到的各种有用内容经过数据软件处理后,形成一套完整贴切的案例教学体系,并将他们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之中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情,适当加入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里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第二,在设计案例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时,都要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并要使案例能有效支撑所选定的教学任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选择自己的案例时,不论是从案例库中选择的,还是自己在实践过程获得的,还是通过各种录播系统建立校企师生制,通过校企师生间的情景创设,都要使这些案例能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都要能给学生启迪思路,深入对某一理论进行探讨,甚至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推导出一般的规律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选择好教学案例,对每个案例教学的环节做精心的设计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进行组织教学,让各种形式的案例真正通过教学直达学生内心,指导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录播系统、角色扮演法或者任务驱动法教师要让学生在案例中尝试充当各种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主动构建做出判断,得出个人见解,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样的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具体可感的实践问题,弥补理论的缺陷以及实践技能的不足。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问题”的案例,让学生来讨论,通过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发现问题,找出症结,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查研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独立思考,可以总结概括,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利用到案例教学中来,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如果一个案例解决不了理论的缺陷,可以通过筛选处理多举几个带团过程中的案例。老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读整个案例获得基本信息,或者通过网络平台阅读和查找与案例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到具体企业组织中去做前期调查或者实习。然后利用各种数据统计系统,为开展后续案例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用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后的反馈整理

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反馈,主要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除了自我总结外,还需听取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意见反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会召集学生对所采纳的典型案例进行面对面讨论,在案例讨论中哪个环节需要改进,对教师的工作发表他们的意见,并对讨论后的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再次整理,方便教师自省提高等。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灯媒介,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师生反馈互动录播,也可以从已经在旅游相关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历届毕业生、以及兄弟院校等相关主体获得反馈信息。只有全方位的收集与整理信息,才能不断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质量。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评价反馈,是案例教学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结合网络资料,通过旅游管理案例教学运用理论分析案例,能够锻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通过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收集、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旅游管理学生了解分析旅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加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彭惠林 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探究

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的策略,对于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旅游人才的有效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创造不同的教育环境,基于市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学期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选择,这种教育模式是完善旅游管理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旅游管理高素养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多种人才合作培养方式。比如,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技能性强的兼职教师,支持学校教学工作。企业为学校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在实习过程中,指派专人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等等。校企合作方式众多,但都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在合作中表现的比较积极,但企业参与合作热情不高,大部分合作企业只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没有积极参与到校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去,也没有深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编制工作中去,这样,就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效果不是非常突出。第二,校企合作往往是暂时性的,在某一阶段双方进行合作,合作不能实现常态化,这也导致合作不够深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在合作中,校企双方交流不足,对某些问题在思想认识上不能达成一致,这也影响到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深化策略

(一)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从国际经验来开,要实现校企在育人管理中的深度合作,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政府要积极支持学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中去。政府的引导,必要时给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是提升企业校企合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府部门,要能够结合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现状,及旅游教育发展要求,加大对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要能够积极完善政府导向机制,利用导向机制,使校企合作能够全面持久地落实下去,促进校企能够深度合作,为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二)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润驱动机制

要有效提升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合作效果的充分发挥,必须要能够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结合点,能够建立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这样,才能保障校企合作持久,稳定,有效的落实下去。建立校企合作双方利润驱动机制,首先在政策上政府要给予合作企业以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合作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能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培训实践提供人力财力支持。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每个企业都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员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要制定企业优先选才的制度,通过这种制度,保障合作企业能够获得优先选择好学生,好人才的权利,以提升企业合作积极性。最后,要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支持学校的育人教育工作,指导学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对学生实践实习活动进行指导。另外,学校也需要向企业提供实习人才,促进企业实现利润,学校还需要能够选派优秀教师指导企业发展工作。

(三)增加校企双方的深度交流

校企只有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才能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才能在合作育人工作中达成共识,提升育人的效果。校企合作,双方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校企双方要能组建交流沟通部门,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定期,校企之间要对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对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对旅游人才培养规划进行设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确定等。校企双方定期沟通交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达成共识,以实现深度的合作。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校企合作完成。首先,学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旅游管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之后,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技术核心课程建设。在这个工作中,学校和企业都需要组织优秀人才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要通过合作提升旅游管理实践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核心课程建设中要能够依据市场导向完善相关内容,能够及时把一些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到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去,保障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郭文静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第三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认知能力提升

从企业用人、课程设置、学生就业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认知能力提升对高职学生学习和就业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认知能力的路径,包括加强认知教育、调动学生专业认知兴趣、转变学生认知态度以及提高认知能力等选择路径。学生在自我教育、学习能力上的培养和提升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努力之外,更多还取决于其自身认知能力水平的高低。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发,从而培养出自觉、自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专业,能够为解决学生就业、学校声誉具有重要作用,故通过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形成专业归属感和自豪感,才能保证学生在未来三年内认真学习,为顺利走上未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认知能力高的学生,在解决其自主学习这一专业的问题时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则会出现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问题。因此,提升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上的认知能力,调动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相关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

一、重大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是面向社会的应用专业,最大特点就是实践要求高,动手能力强,认知能力提升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高职院校一般的教学实践模式为:前一年半是理论学习,这种情况具有很大不足,即学生一年半的时间中没有进行实践,缺乏社会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未来的旅游工作没有实际、真实的体验和认识,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兴趣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学生临到毕业才发觉不适合做旅游行业,但是由于前期没有发现,悔之晚矣。

二、提升学生认知能力路径

(一)认知教育的提前开展

在第一学期,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抓紧开展对学生的认知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能力。根据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调查表明,企业比较重视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功底和灵活应对能力。因此,大一上学期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相长、实践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有这方面能力的提高。作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学校和教室切不可不能陷入“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二者不可偏废,都需要有加强和提高。有了实践技能,才能将各大景区景点的人文、自然风光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展示出来;有了理论积淀,才能对所涉的每个景区景点如数家珍,让旅游企业和游客满意。

(二)拓展多种渠道实现学生认知意识转变

高职生学习生活的一大特征是比较活跃,或者说自由散漫。因此,对于处于获知新鲜知识的阶段的个别后进生,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如指导发现法,以启发、座谈、网上谈心、来访等多种沟通交流方式,改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消极认知,加强其对本专业的感知认可、理性认知和学习动力,通过促使认知意识的提高,培养学习的爱好、兴趣和信念,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

(三)强化理论知识教育实现认知能力的提高

高职学生入口时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由于其文化知识背景方面的基础较弱,他们多在英语、数学、语文这些公共课基础不牢,同时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地理、历史等文史课则相对于公共课要好一些。因此,学生大部分就会厌恶公共课学习,但文史课又不能全身心投入,这就产生了两头不靠的现状。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学生在对本专业的认知上也就会存在不足或偏差,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部学都无所谓,都能找到旅行社工作。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方面,生活上缺少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导致学习就无法跟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受到阻碍。”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理论学习越困难,就应该让他们越学习,才能打开被堵塞的死角,才能让管阅读的皮层重新发育起来。因此,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越觉得困难、痛苦,则更应该让他就阅读、阅读、再阅读。

(四)以领域内优秀典型培养学生认知兴趣

旅游管理范文5

(一)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制约

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多个行业的支撑,例如需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产业结构,如果这些方面缺少配套项目,势必会使旅游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同时,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状况,但是我国的旅游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几乎所有旅游交通干线都会陷入瘫痪;其次是旅游住宿状况有待改善,我国部分星级酒店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与生态旅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供不应求,一边是供过于求,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信息的和掌握不全面

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社会了,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同样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旅游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它的产品是无形的,游客是流动的,他们在购买商品和支付费用时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电子商务支付,但是当前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了游客旅游信息闭塞,搜集信息成本高,误差大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旅游管理法规不健全

我国尚未有完善的旅游基本法,存在的旅游法律法规也大多是临时性的,或是地方政府行政措施,这些法规基本都是为了维护景点利益的,对游客的利益基本没有保障,于实际中严重缺乏可行性。

(四)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不利

旅游公司管理不明确的现象十分常见,同样的旅游服务公司却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整个旅游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行业内的矛盾日益突出,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也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人才的缺乏导致旅游管理监督严重缺失,游客的基本权益都无法保障,例如,在一些大的旅游景区频繁的出现游客被“宰”的现象,而游客吃亏却没有地方投诉,即便是投诉也基本不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二、解决旅游管理困境的对策

(一)密切产业关系,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能够促进旅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业的发展不同于其它行业,它有其本身的行业特点,因此必须对旅游景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主管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旅游管理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2、加强对旅游计划与投资的管理,完善旅游项目,避免重复性和盲目性开发景点,一旦进行开发,一定要结合景点的特点进行有价值的开发,从而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旅游业发展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旅游景点的网络营销,极开展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项目,共同完善旅游景点的电子支付流程,与游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方便游客及时获得有利信息。

(三)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

为了有效避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的资源浪费,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实施统一、集中化管理,对旅游景点的门票进行“限价”策略,从而对“宰客”现象加以抑制。统一管理并是说要集权化,而是给旅游企业更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公平竞争,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旅游业更健康的发展。

三、总结

旅游管理范文6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契合企业人力需求和实习教学安排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分淡季和旺季,每年的假期都是旺季,对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但学校确定了固定的教学安排,无法将正常的教学计划打破,而单将人力资源输送给企业。另一方面,寒暑假为企业的旺季,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这样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学校要安排学生实习时,企业没有较大的需求量,学生的实习单位无法落实。

(二)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合作教育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受旅游企业工作制度、人力资源等各项制度的影响。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酒店往往从事的是比较低级的体力工作,属于基层服务,轮岗制度不健全,薪水少,制约学生的积极性,完成实习后,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三)没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

对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来讲,没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这样的产学结合,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找实习单位,无法在其他环节深入开展合作,如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安排等。同时,还有很多院校没有健全与校企合作配套的管理制度,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关于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弹性学分制度

现阶段学年制下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将学校的教学需求充分纳入了考虑范围,它的制定是为了教学方便,没有充分考虑酒店需求,开展难度较大。通过弹性学分制的构建,企业人力需求和教学安排的矛盾可以得到解决,以便有效实施产学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校外实习开展之前,需要与相关方面签订协议,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各个方面的权利义务进行规范和约束;结合企业需求,科学调整教学计划,促使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实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对学生实习最低实习学时进行设置时,需要学生对实习时间自主安排,对于企业的短期实习项目积极参与,学时修满之后,才能获得学分。这样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学分也可以顺利获取。

(二)对课程设置科学调整,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

因为旅游企业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没有平衡的人力需求,学校就需要科学调整课程先后顺序,专业课排在文化课前,技能课排在理论课前,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文化课前。在酒店淡季时期来上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结合酒店需求,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这样虽然不断地变动教学计划,比较麻烦,但却可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如果有较多的学生,合作的酒店又是常年经营,那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批次,分批次去实习和上课,构建稳定的轮换制度,这样学校的教学计划就不需要经常调整。

(三)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需要接受教育,还需要合作。学生是工学结合所有活动的主体,学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保证合作教育能正常运行,就需要兼顾学生的需求。将带薪顶岗制度实施下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护学生的权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结合产学合作教学模式的需求,对教学、实习、实训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等不断完善,以便从制度层面来保证顺利创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如成立委员会,制度相应的制度,涉及到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实践教学等,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义务有效规范,更加顺利地运行校企合作。

(五)有效结合择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就业指导专家,分析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同时邀请宾馆和旅行社业等专家,模拟培训学生的各个方面,涉及心理、知识等,将双向选择洽谈会开展下去,解决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定期开展就业洽谈会,针对旅游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让企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拓展就业生就业渠道。

三、结语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院校对教育的一次创新,对推动我国教育整体事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没有健全的制度,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等,制约产学合作的实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了思考和创新,如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等,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薛妍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优势分析

1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实质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是许多学者认可的极富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美国教育家Ellis(1997)在其新书《教育改革研究》中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评价:“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代表性的定义如下: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J.R.Gasky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Slavin教授说:“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我国学者王坦也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应涉及五个层面:以小组为主体;合作互动;以各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目标为导向。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提问、回答、解释、辩论等交流方式来完成所给予的任务,借助小组成员的共同学习,营造利于合作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2任务型教学的含义及其实质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简称TBL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该教学理念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传授型的,而是经历型的,即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该语言教学法得益于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并汲取了交际教学法的思想。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外语课堂教学逐渐引入了这种教学理念,随后在我国的二语教学方面得到了普及。所谓的任务型教学,即教师通过创设的一个个“任务”,计划、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通过交际,使得语言学习者学会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因为不断接触新的语言形式,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任务型教学中关于“任务”一词,外语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典型的定义如下:Richards(1983)把任务定义为对语言进行处理和理解的一种行动,同时教师需要明确给出具体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任务是否成功完成。Nunan(1989)从交际角度出发把任务定义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理解任务、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学习者应关注意义的表达,而非语言形式。该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尽量接近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否定语言教学为形式而形式。它主张语言学习者通过实施“任务”,从而获得真实的目的语体验,由此构建对目的语语言系统的认知,并通过模拟诸多交际活动或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来丰富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当然,“任务”的设计要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自然地习得和内化目的语,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意义协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得到了加强,而且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任务型教学促进合作学习的成效

学习一门语言最终还是为了迎合交际的需要。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肯定会牵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小组正是顺应这种交流的产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样的方式既奠定了学生们实践语言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1)合作学习小组任务的设置

笔者所负责的旅游管理班在第一学期进行了基础英语教学,本学期开设了行业英语。沿用上学期已经成立的合作学习小组,少数小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因为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合作小组训练,成员之间的配合已经比较默契,能够遵照组内分工进行合作。课堂上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和安排,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英语口语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不断地被鼓励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小组互帮互助地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使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上长期得以保证,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能持续得到培养,笔者精心设计和组织小组任务,以期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在涉及“生态旅游”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启发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他们希望的生态旅游是什么样,所了解的各个景点的生态旅游又是什么样。小组在交流讨论所布置的任务时,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帮助学生们解决用词上的难处;在进行小组发言的前期阶段,教师和其他组员一起对发言者进行鼓励并帮其排除表达上的障碍。在进行中国西部旅游资源宁夏篇的内容讲解时,小组中的活动更是开展得异彩纷呈。每个小组抽到了不同的任务“菜单”:旅游景点名称、景点特色、景点温馨提示等内容,小组成员拿着分配到的“菜单”,开始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设计自己景点的导游解说词。真实的任务设置使他们有了真切的感受,讨论起来也就更是热火朝天了。学期当中,这样的真实任务由老师设计规划,给到各合作小组,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合作的小组在反馈时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各个小组到后期的互相展示交流阶段,彼此的感触还是很大的。很多次课下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随机的访谈调查,借以了解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他们的改变和影响。学生真实的语录记述如下:对语言学习的态度改变了,不再觉得这是个枯燥乏味的东西,在解决这些真实任务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一些生词、词组,就连语言学习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笔者很高兴地意识到: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语言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方法,而且除了在认知上使学生有了变化,在组中的合作也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日后做事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和别人共处,所以从根本上讲,这种分工与合作带给学生们的是指引他们如何学会做人。

2)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如果将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脱离了实际,那么语言的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在我们的语言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各种现实中的任务下放到各个小组,引导学生真正地去学习一门语言,促使他们将这门语言作为一个工具去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业于各大旅行社,做导游或相关的旅游工作,能够学好英语,训练出较为扎实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还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型教学在合作学习中的实施,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语言学习本身。通过和学生们的交流以及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学生们还是非常希望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也期待这样的英语课能继续下去。当然,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培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广义上讲,它包括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而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能力则既包括了解所说语言的语言规则,又包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交际能力就有了更深一层面的含义,即对所说语言文化的了解,以免造成文化冲突,影响交际顺畅。狭义上所指的口语交际能力则是一个简单的听与说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师应该在缺少外语环境而且学时又较少的情况下组织好课堂教学。在笔者所带的旅游管理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精讲多练:教师对课程内容提纲挈领地进行引导后,就可以组织学生操练所学的语言结构,进而给各个小组分配真实的任务,模拟真实的语境(如果接的是外团),由此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初始接团时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如何表达对团员的欢迎,如何表述行程的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首先夯实学生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其次实施的听、说、读、写的课堂内外的实践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类外语教育培养的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专门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改革。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而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对于推进该专业的外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玲 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体系研究

一、跨界与跨界思维

(一)跨界

界,境也(《说文解字》)。《辞海》(1979年版)解释为:①地域的限隔。②接界。③事物的分界。因而,跨界可以理解为跨越限隔,跨越了接界,超越了事物的分界。现代的跨界理念,本源自欧美乐坛,后被设计、营销等广泛引用,目前是各行业领域中的一种流行概念。蓝色创意跨界创新实验室、中国蓝色创意集团在《跨界》一书中指出:跨界,指突破原有行业惯例、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或全面创新而实现价值跨越的企业/品牌行为,它能让一个企业通过转换生存空间而大放异彩,能让一个品牌在相对极短的时间内超越竞争对手迈上行业巅峰。

(二)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种跨越界限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以创新的思维,从多个视角出发,运用全新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从上述“跨界”的概念来讲,跨界思维让文化艺术、广告设计等更加出彩、让企业营销更加有效、让企业更具竞争力,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因而说,跨界思维是一种新锐的思维特质,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二、跨界思维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跨界在企业应用的类型

跨界在商业企业中的应用,是为了取得1+1>2的效应,其表现无非是经营跨界和营销跨界。经营和产品跨界,主要是指在经营范围或产品创新方面的跨界。如在中国网络经营中最著名的“二马”,马云和马化腾的企业经营。马云通过淘宝从日常的网上商品经营开始,办起了网上商城,到现在已经涉及旅游、影视等行业,甚至办起了让银行感到危机的余额宝。马化腾则从QQ聊天工具,到QQ游戏、QQ商城、微信甚至跨入了通信领域,也与旅游公司等企业合作经营。“二马”正是通过不断的跨界,将互联网营销的章鱼式的触角触及到各个商业领域。营销跨界,通常是指品牌与品牌之间或品牌与传媒渠道等跨界合作促销,实现品牌互赢。如买家具送钻石、买保健酒送旅游支票、麦当劳等快餐店买套餐送玩具等。如今,一般的线下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营销要求,除了企业网站,还有微博、微信、SNS等各种网络营销渠道,更体现了营销需要跨界的思维理念。

(二)跨界在旅游业的应用

跨界在旅游业中应用的例子很多,产品跨界一直在做,包括线路加各类体验,如众信旅游推出的:“品酒与自然遗产法国10日游”等。经营方式也从传统的线下整合为线上线下共同进行。跨界表现最明显的在营销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1.金融旅游跨界合作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许多银行通过分期付款旅游、联名信用卡、旅游贷款业务等,期望吸引旅游市场更多的客户资源。可以说金融与旅游的跨界合作已深入进行。农行温州分行与温州国旅、康辉、和平等旅行社合作,推出了十几条国内外旅游线路,包括港澳游、韩国游、澳大利亚游等,消费者不但能享受到银行从旅行社争取过来的优惠价格,还可以得到银行的零费率分期付款的特别服务。中国民生银行与中青旅、众信国旅、华远国旅、春秋国旅、锦江国旅、广之旅六家旅行社合作,联合推出了“十万民生信用卡客户宝岛游”活动,将银行与旅游业的合作推向高潮。另外,旅游企业与保险业合作由来已久,买旅游送保险或买保险送旅游已成常态,通过双方合作互赢,共同促进发展。

2.电商旅游跨界合作21世纪前,中国旅游分销企业主要依靠机场等公共场所派卡营销,预订方式主要依靠呼叫中心。现在,派卡营销逐渐萎缩,互联网、手机等新的预订方式迅速增长,而且更多地依靠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简称SNS)等渠道。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BAT”,均进行了旅游电商市场布局。淘宝旅游2010年就已上线。百度收购去哪儿网后,去哪儿网借助百度在搜索引擎市场84%的份额,垄断了搜索入口,带来巨大流量。腾讯通过向艺龙投资约8440万美元,购买了艺龙新发行股份后,占艺龙总股份数的约16%,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艺龙网CEO崔广福预测,未来中国旅行分销行业可能形成三大集团阵营,处于第一阵营的是携程、艺龙+腾讯+Expedia、百度+去哪儿、淘宝;114、12580、同程、芒果将形成第二阵营;而传统批发商、旅行社、将是第三阵营。

3.地产旅游跨界合作地产业与旅游业跨界经营相遇,使得旅游地产进入了“高热期”。利用黄山的旅游名气,黄山旅游局与黄山地产携手,推动黄山的地产投资项目,“宜游、宜居、宜业”成为黄山新名片。长白山旅游度假区项目在万达集团的投资引领下,成为了包含森林别墅、酒店、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多业态的“巨无霸”。此前,万达还和携程网签署合作协议,携程网作为网络营销的合作伙伴,负责推广度假区的旅游产品。

4.时尚旅游跨界合作2011年,戴尔电脑携手乐途旅游网推出“寻找风景帝———风尚旅游景区攻略”评选活动。此次活动是IT行业与旅游门户网站的首次跨界合作。网友可以通过登陆乐途旅游网活动专题网页参与线上互动活动,赢取戴尔新近在全球推出的重量级新品戴尔XPS15彩壳笔记本和免费梦想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机会,获得大奖的网友跟随乐途旅游达人团去自己的旅游梦想地畅游。在旅游途中,网友可通过轻薄时尚的XPS笔记本,分享旅途中的趣闻轶事、美食美景,增加旅途趣味,赢取“风景帝”称号。2013年举办的“凡客爱旅行达人街拍”大型网络评选活动,是由众信旅游、凡客诚品、凡客达人主办的原创服装搭配大赛。评选活动将旅行与时尚街拍紧密结合,通过众信旅游和凡客诚品的跨界合作,为街拍达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平台。

5.传媒旅游跨界合作影视传媒对旅游地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的旅游类电视节目,如“爸爸去哪儿”上线后,这类节目中的旅游景区变成了人们追捧的旅游地,旅游景区与传媒为此开展了跨界合作。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时代的媒体营销更是旅游业的前沿阵地。如张扬的云南大理系列微电影、银川宣传微电影等,都是利用微电影来进行旅游地宣传。

6.其他旅游跨界情况为了增加旅游景区影响力,很多景区都想办法举办了各种别开生面的跨界营销活动。如四川峨眉山、中国死海、平乐古镇等景区和旅游部门,通过开展选美比赛、音乐派对、文化节事和各类比赛等跨界营销活动来拉动人气。陕西铜川的照金景区,通过举办照金牧场集体婚礼、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越野自行车赛等来宣传景区。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很多旅游企业通过赢取免费奥运会入场券活动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四川蜀南竹海景区以“江湖”概念,将景区与网络游戏和情景体验游结合在了一起,让老牌知名景区突破了发展的瓶颈。

(三)关于跨界的思考从旅游企业的跨界的案例中我们看到:

跨界一直在进行中,没有什么行业惯性不可以打破,只要有创新意识、只要有跨界思维、只要勇于将想法予以实践,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跨界思维要求跨行业的知识疏通,要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只有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认识,才能在发展中发现和寻找新的事物。

三、通识教育是培养跨界思维的基本途径

(一)通识教育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博雅教育被视为通识教育的前身,这个概念用语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公民才能享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而在培养广博通达的智慧。它透过基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教导,使受教者具备良好的表达、推理、反省能力,以及抽象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中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知识急剧扩张、西方大学专业学科不断分化,再加上大学生数量直线上升,随着大学教育的种种问题的出现,通识教育应运而生。1945年7月,哈佛大学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强调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遗产的学习,通识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作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其目标应该是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

(二)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通识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的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可以说是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包括了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综合教育。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30年代,梅贻琦先生在清华主张“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大学重视了“才”的教育,而忽视了“人”的教育。改革开放后,大学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就开始表现出来了,教育界开始研究人文素质教育。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的问题更为明显,学生不仅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差、人文精神缺失、责任感、使命感、忠诚度、爱心甚至道德水准都明显不够,逐步在丧失自我探索、创新突破、批判反省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很多大学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

(三)通识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的培养

通识教育重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生活的需要,力图提供一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促使学生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情感、道德与意志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世界各发达国家和我国均开始全面的研究和实践通识教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的培养。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跨界思维”的人才

(一)我国需要具有“跨界思维”的旅游管理人才

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而出现的。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类人才。我国每年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很多,但是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大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旅游业的并不多,即使加入旅游业,也很少愿意在基层工作,而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因而从整体提升旅游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来说,重点要落实在高职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现代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跨界思维”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现代旅游企业需要具有“跨界思维”的人才

从上述旅游业跨界的案例,结合现代旅游企业发展需要,现代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专业相关能力强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研发策划能力强

从上述跨界思维在旅游业的应用可以看出,旅游业竞争是日益激烈的。在众多的旅游企业中,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推销方式,是旅游企业能在竞争中立于上游的关键。因而,旅游企业非常重视研发策划能力强的人才。

2.接待各类游客的综合素质

个性化服务是旅游接待的发展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游客各有其特点,无论其文化程度高低,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论其地位高低,旅游从业者都应有按需接待的能力。

3.较强的平面设计能力

旅游企业在做各种宣传时,无论是在新媒体或传统媒体中去做,平面设计要很有特色才能吸引人,才能让宣传真正落到实处。因而,有较强的平面设计能力,也是旅游企业招聘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

4.其他相关素质和能力

首先,在旅游企业工作,每天都要面对不同性格的顾客,随时有可能面临不公正待遇,因而要有强大的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强大工作压力的心理素质。其次,全面性的人才很受旅游企业欢迎。从各个行业跨界发展的现状来说,只有对其他相关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其合作,共同策划跨界发展。最后,无论是营销策划、接团签约还是带团出游,计算成本和花销都是非常重要、决定未来是否盈利的基本能力。因而有一定的财务基础能力也是进入旅游企业必备的能力之一。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通过通识教育培养跨界思维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类院校建立的宗旨就是面向就业。高职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只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进入行业后第一时间成为骨干,却并不能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思维”的新型旅游人才。“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其中许多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要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学生即使转业也能很好地发展。因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开展,才能培育出更适合社会发展、更有责任感、更热爱生活的人才。

五、基于跨界思维建立高职旅游

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上述旅游业跨界的案例,结合现代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应形成一套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部分,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标

旅游管理通识教育课程应形成体系,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养、交流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使学生不只是会做基础的工作,更会通过创新,从事有挑战的工作。不仅会生活,更会很好地享受生活,能够健康体面地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二)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要体系化,可以由若干的子体系来构成。根据企业对跨界能力的需要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将通识教育体系分为社会认识素质体系、职业核心素质体系、文化艺术素质体系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从以上体系结构分析,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认识素质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逻辑思维方式等,因而可以开设哲学、马列主义、思想概论、法律、形势与政策、当代社会发展等课程。职业核心素质体系则根据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应具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造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相关素质能力,可以开设旅游口语与演讲口才、旅游礼仪与形体训练、版面设计、电子商务、急救常识等相关课程。文化艺术素质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使之能自我调节,使得身心更加健康,拥有更好地享受生活的能力,因而需要开设相关的音乐、美术、书法、影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修习方式

通识教育的修习方式应该比专业教育的修习方式更加灵活一些。除了常见的课程教学、专题报告、实践实训之外,还应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出来。与专业相关的通识内容,社会素质类的内容要在教学中渗透,专业素质类的内容则要设置专门的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教师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的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其他工作能力的表现。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

(五)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考核方式

通识教育的考查方式绝不应该与传统的考分制相同,要根据不同的修习方式,选择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应注重过程考核,淡化期终考试。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性质,以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实践操作等考核形式,进行相关课程考核。

六、总结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开展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开设好旅游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跨界思维”培养有较大的推动意义,可以满足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作者:陈洁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第四篇: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地位的日益凸显,为加快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步伐,首先必须全面理清我国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与根本特征,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支持。

(一)应用性。

从本质上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操作性,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都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需将旅游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为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教学的起点,还是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与号和考核方式上看,应用型与操作性是旅游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更是高职教育区别与其它类型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具体到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除了向学生传输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外,还要针对旅游管理各个岗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与工作生活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坚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与前提。

(三)全面性。

上文已经说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多样,除了专业知识层面,诸如旅行社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旅行服务与管理等等之外,还包括能力教学,比如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能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冷静、全面、客观、谨慎、富有创新意识等等,只有具备以上所有能力、素质、专业才能够胜任今后的就业岗位,才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有所贡献。

二、改革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巩固专业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参与到实践操作环境中来,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置讲解教学情境,要求学生从企业出发,全面安排旅游路线,特色旅游景点的设置等等,鼓励学生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与所学知识完成这一情境教学人物,长期以往,必将提升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

(二)注重与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针对性行业培训与高质量的实习机会

高职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顺利参与旅游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来,充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旅游管理的职位空缺与岗位要求,与企业签署定向人才输送协议,利用这一有利机遇为设置短期特训班,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

(三)改革旅游管理考核方式,提升学生成绩的“含金量”。

旅游管理范文7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旅游管理;经营业态;价值体系;产业思维

1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内涵认知

事实上,影响和推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传承的基础是与茶相关的自然资源环境。实践证明,但凡有着浓厚而成熟的茶文化资源地区,其一定是有着优美自然风光的地区,无论是山水,还是地形等等都具备了茶文化旅游活动系统化、深度化、内涵化开发的自然资源。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来说,其中所诠释和包含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有着成熟而浓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理念。这些景观恰恰是当前整个茶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茶文化的深厚性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属性,都为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的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支撑。

2中国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认知

实际上,我国有着良好的茶文化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相应的文化景观,都是当前我们更好开发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就我国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在当前有着较为体系化的开发,这主要是,基于我国有着浓厚而成熟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如果我们将整个旅游产业开发机制与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深层次分析,不难看出其客观上与整个时展之间有着诸多差别。具体而言,其集中表现为:首先,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机制中,缺乏对整个文化元素的合理应用,尤其是忽略了文化内涵的价值导向,客观地看,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应用的过程,其恰恰是其文化价值充分提升的重要过程。只有合理认知茶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基础,才能实现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想效果。但是目前在我国多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机制中,其更多只是浅层次开发,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必要融入和深度诠释。实际上,只有融入文化理念的旅游开发机制,才是一种成熟的开发体系。其次,在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其存在开发顺序杂乱无章,开发科学性不够,缺乏规律化融入的诸多因素。茶文化旅游资源实际上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尤其是诸多茶文化资源要素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得到有效恢复,这就大大制约和影响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诸多开发者更多只是从自身认知角度来进行系统化的开发活动,未能对茶文化资源进行必要保护。最后,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未能将品牌意识与产业机制建设系统化结合,尤其是缺乏对当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形成战略化认知。事实上,就当前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看,精品、优品已经发展成为主要趋势,而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该资源开发工作,就必须充分注重在合理认知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当然,也需要将旅游开发规律与整个开发活动深度结合,尤其是要充分注重构建现代化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机制。

3中国茶文化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确立科学开发、保护并重的前提意识,也就是说,在整个茶文化旅游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注重保护好茶文化资源,同时也要将对该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保护是一种科学的开发思维,也是站在风险意识这一立场所提出的开发理念,而如果我们想要做好茶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就必须充分注重诠释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其开发过程中所潜在的风险进行合理化认知,从而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当然这实际上也是整个茶文化资源价值应用最大化的基础和前提关键。其次,要充分注重人文化、大众化的成熟管理思维。对于整个茶文化旅游管理活动的具体开展与实施来说,必须认识到社会大众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而对于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特点来说,其由社会大众产生,同时也与主要服务于社会大众。所以,整个旅游产业是否能够匹配社会大众的旅游消费诉求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在当前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时,应该认识到其主要呈现为两种具体的趋势,其一是整个旅游活动日益精品化,尤其是人们对旅游诉求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而只有打造精品项目,才有可能实现整个旅游活动的开发效果。其二则是整个旅游活动日益个人化,也就是在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中,社会大众个人的旅游诉求也更倾向于自主,正是旅游消费理念的差异化,决定了我们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管理活动时要充分注重融入大众的消费诉求。最后,要注重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管理体系。结合当前旅游产业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一客观现状,如今我们在进行具体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活动时,必须认识到产业化和市场化管理机制是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实际上,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服务产业,其中所具体包含的元素内容是多样化的,尤其是其能够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力是深厚的,而做好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在于营造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因此,立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建设策略,并且将市场化元素融入其中,才能够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的最佳效果。

4结语

在当前整个市场发展状况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如何才能有效破解这一困局,就值得我们系统化分析和深度探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天然的优美环境成为当前旅游开发的自然基础,而浓厚的文化体系则造就了系统化的旅游开发机制。当然,正是因为我国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中所具有的优势,加上当前社会大众对健康、旅游、休闲等诸多元素的充分关注,如今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给与了高度热情和充分关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就当前整个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建设的实际状况看,其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我国茶叶产业发展中,其各个茶叶产地呈现出散乱无序的特点,既缺乏统一、科学的开发机制,同时也未能形成必要的文化特色,究其根本就是未能形成强有力的茶文化旅游管理模式。而从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看,其中所具体诠释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业元素,同时更是人们生活结构和消费关注度的具体变化。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旅游行业发展思路和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诉求。尤其是在当前随着人们参与旅游行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社会大众对旅游业的开发业态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理解。因此,现有的旅游行业开发状况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整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尤其是传统旅游行业发展历程中,其经营规模较低,层次性不够等等都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整个旅游行业的深度成熟发展。而融入文化元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诉求。客观来看,现阶段文化传承与交流应用已经成为整个时展的重要趋势和特点,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特点看,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大众的消费诉求和关注点已经发生了全新变化,尤其是在其日常生活中,其具体期待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明显性变化,特别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和休闲,而且就当前社会大众的收入水平看,其已经具备了参与旅游活动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实力。远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要求不断提升,如今人们对旅游活动的价值认知也实现了成熟发展,尤其是对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期待,已经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发展为参与式旅游诉求,而人们在参与整个旅游活动时,其具体的业态也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自驾游和出境游,乃至乡村游的成熟发展,其无一例外的向我们阐述了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诸多旅游元素中,乡村旅游以其亲近自然、天然生态的特点,发展成为整个旅游市场中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兆峰,黄喜林.基于实践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42-144.

[2]郑艳芬,张朝枝.基于文化营销视角的城市古镇文化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以广州沙湾古镇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1-113.

旅游管理范文8

(1)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与旅游的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孟子的民贵到民本思想的形成,都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而在现代旅游业中,“人”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人本管理理念。旅游管理的人本管理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继承和发展,两者血脉相连

(2)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管理方式对旅游管理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现代旅游企业管理中,现代旅游企业重“人和”的企业凝聚力恰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是“以和为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服务管理上从“条规约束”向“无为而治”的转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以德服人,旅游企业的领导者要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好旅游管理领导者是对企业实施管理的人。他的权威并不在于他掌握着每个员工的任免问题,而来自于他的仍魅力。作为旅游管理的领导者,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才会使人心悦诚服。作为旅游企业的领导人应该注意树立自己的人格榜样,以人格魅力去感召手下的员工。要做好旅游管理,还要注意管理中的奖惩机制的设定。激励的方法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若仅仅用“钱”来衡量和实施,必定不会取得长足而喜人的效果。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培养员工的荣誉感和合作精神以及制定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外。

2、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管理发展对策

(1)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对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是现在旅游管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将更多的民族元素融入到旅游管理中,开发出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和代表性的旅游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追求,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开发的旅游区若离开了传统文化元素,将变得空洞缺乏吸引力,旅游管理若离开了传统文化内涵将变得僵化,缺乏亲和力,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断将传统文化与管理方式相结合,才能创造和凸显本地旅游的特色,使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2)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丰富传统文化的旅游形式,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旅游方式,是现代旅游的必然要求。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的我国传统文化旅游形式来实现。旅游作为需要用心灵感悟的精神文化产品,要求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身心参与的进入方式,在旅游中经历心灵震撼。如红色旅游的兴起,就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3)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旅游管理工作水平。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正因为如此,在对旅游管理进行完善时应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人”出发来管理和完善旅游管理工作。比如旅游管理中可以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模式,让旅游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使每一名员工都拥有主人公意识,能够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旅游管理工作做好提供支持。

(4)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是旅游管理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旅游管理而言,在文化旅游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做好文化旅游基础性工作,促进文化遗产永续传承。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3、当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1)应用化趋势旅游文化学从形式上看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从其研究目的、特点和作用上看,它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科。旅游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这一特点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旅游文化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如今的社会是科学经济时代,以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文化研究也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弥补自身的不足,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与调查和研究旅游文化的工作中,并以信息技术快捷和简便的特点处理复杂、空洞的旅游文化现象,使用定量化手段解决曾经只能进行定性分析的难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