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创新人才栽培思路

计算机创新人才栽培思路

本文作者:沈张果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创新型学科竞赛平台教育高素质拔尖人才

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和人才梯队,包括指导教师和专家成员。每年向全院招收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进行培养,同时选拔优秀的人才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湖州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同时实验室也制定了严格的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淘汰制度。总之,实验室制度规范的相对完善化、管理机制的全开放化,为学科竞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引领学生科研团队,促进科研创新教育改革。作为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科研团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我院的学生科技团队有了一定的规模,包括每天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每周进行一次内部研讨会,交流心得,积累经验,进行开题报告等。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报和实施学生创新项目作为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途径,不仅是创新教育改革的独特道路和有效载体,还是推动重大的学科竞赛技术与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3,4]。为了培养和提高在校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我院积极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既是学生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积极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梯和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关键阶段,又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各项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毕业设计是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作用和地位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毕业设计方面严格把关,采取合作小组和高年级向低年级传、帮、带的形式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创新点主要表现以下方面: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确立毕业设计课题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原则,对学生个人的选题要求要尽量满足,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亲自学科指导,不忘提升自身素质。指导教师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争取做到点对点地辅导,以达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的目标。在毕业设计进行的关键时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指导把关,在具体细节上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型毕业设计教学体系以及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也需要有所提高。

作为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强硬的科研能力,才能把学科的前沿知识和问题介绍给学生,才能把最新的科研手段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考核体系和奖励机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全程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细化设计过程中的考核标准,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求提交阶段性成果和检查记录,以此作为后期成绩评定的依据。其次,在做好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同时,还要加大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力度,避免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实现师生之间相互监督和相互考评。成绩认定后.应该给予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及其指导教师适当的奖励。与此同时,对于未能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设计质量不合格的同学,要求在限定的时问内重新补充设计,也可以按2%~5%的比例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同时对其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对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5]。

成立创新创业平台及拓展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自主创业的活动

我们学院创建了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自主创业的各项活动。同时也尝试利用“校企合作”,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教育模式已逐渐从以前的“精英模式”发展为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模式”,相应地,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也从“高级研究型人才”转化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既关系着学校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对我国的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现如今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特色也不鲜明。因此,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框架体系,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我院采用的所谓“多点、一线、一面”的培养模式是指以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并鼓励学生参加此科研团队,融合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多点为一体,以高年级向低年级的传、帮、带以及合作小组的形式为途径,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力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体系,为培养新世纪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和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