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市规划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略论城市规划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城市规划是指制定在城市区域内土地及建筑物未来用途及性质的制度化的过程。整个欧洲都有专门的机构来保证这些政策符合公众利益,当然这些政策会依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因素于1999年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区域机构的认可。每个欧洲国家都有规划系统,它的形式是依据国家的法律系统和国家制度的框架来确定,不同部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工,并在设立独立的规划职业上达成一致。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欧洲规划系统及规划管理的文本,国家与国家规划之间的共同及不同之处在这些文本中,广泛地得到验证。尽管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系统会有所不同,但这些关于城市规划的概念原理及目标的基础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用医疗模式来提升健康水平。这种模式主要关注个体及疾病的治疗,它在20世纪晚期在健康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现在人们已从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化来提升健康水平,社会模式的观点认为健康水平受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住房条件、就业情况及社区的因素,城市规划是用来规划设计外部环境,但这些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必要的社会属性,在欧洲这种模式显著地影响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城市规划与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这种理论并不新奇,事实上很多欧洲国家的村镇规划起源于20世纪早期,这些规划在关于居民居住条件及健康条件方面有共同的理念。在19世纪为了防止在工业化城区内传染病的蔓延,人们把城市规划及公众健康这两个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个主题在一个世纪后又被重新提出。

这些观念最初是用空间及基础设施的规划来表现的,而空间及基础设施的水平是建立在居住条件及分区土地的使用形式之上的。在这些观念方法的基础之上,更多通过城市规划来积极提升健康水平的形式出现了,这些形式的目的是通过制定城市的规划发展来制定基本的规划条款,并运用基于能反映并提供社区的未来的需求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Whitehead及Pahlgken的一项缜密的调查报告显示了这些因素对于个体健康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关于交通事故及道路交通政策的问题,而健康的社会属性是城市规划目的的目标是最终获得公众的满意。一本由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关于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书阐明了这些关于提升健康水平的社会决定因素的细节。

1.个人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

第一层的影响因素是个人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我们知道,周围环境是由城市的规划来塑造的,能提升或者降低健康生活的质量,人们关于步行、骑自行车的爱好是受步行及骑单车线路情况的便捷性,沿途环境质量及道路安全性决定的。在露天场所嬉戏的爱好是由当地露天场所的环境质量所决定的。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孩提时代养成的定期运动的习惯会延续终生,定期锻炼可以保护心脏,预防肥胖,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它可以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并使老年人远离忧郁。

2.社会及社区的影响

第二层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是社会及社区水平的影响,差的城市规划可以损害人们的社会关系网,例如过于密集的城市更新的计划。反之,好的城市规划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地方性的互援网及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受人们的共同活动及人们活动的聚集地点的影响:如学校,邮局,俱乐部以及便于人们交往的安全的街道。地方性的设施及居民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住房经济发展及交通发展的相互长期性连续性的政策的制定,社会的支援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尤其重要。如果缺乏这些,人们的健康水平就会降低,患忧郁症的几率会增加。同时慢性病导致的妇女孕期并发症及更为严重的身体残疾的情况也会随之增加。这并不意味着城市规划可以创造社会,城市规划是人们对于社会结构做出的选择,然而规划的确可以影响到人们做出选择之后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有益于提升个体健康的机会。

3.地方性城市结构的条件

第三层影响因素是地方性城市结构的条件,规划政策用一系列的方式直接影响居民的个体健康,举例来说:缺乏足够的住房及住房质量差会导致住房压力及燃油缺乏,这会影响到居民的个体健康,充足的就业机会可以缓和居民的贫困状态及减少患忧郁症的几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是导致较低健康水平的原因。

城市结构可达性以及有效廉价的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个体被社会所孤立的几率,还可以为贫困居民及没有机动车的居民出行提供方便。

4.总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及环境条件

它是最广泛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区域性的城市规划影响到空气质量、水源及土壤,它还会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和交通方面。因此,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及社会条件可以在气候变化时加剧或缓和疾病的发生率。规划的定义是指城镇规划发展及土地和建筑的规划、发展,如果我们想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就必须制定范围更广的规划政策,并使之互相配合才能达到目的。而且,只仅仅强调外部环境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系列配套的措施来加强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

本文作者:阮景 张莉 汤庆霞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