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相关范例

管理相关

管理相关范文1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组织战略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管理活动要从组织战略上尽心考虑,找到企业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之间的交叉点,改进财务管理方法和绩效管理方式,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为主线,让财务管理作为辅助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财务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功能性研究

企业绩效管理主要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四个方面,在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强调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因此,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绩效管理各环节的功能性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加强企业管理意义重大。

(一)企业财务管理在绩效计划阶段的功能

企业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计划分为绩效目标确定和绩效指标设计。在目标确定方面,各个部门和个人目标都是来源于企业组织目标的分解,而企业组织目标的核心是财务目标,在企业绩效指标设计方面,企业管理人员针对企业的管理目标将企业每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进行分解,分解成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个人目标和部门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通过有效的、定期的绩效评估,对企业组织目标的达成有贡献的行为进行奖励,而对不符合企业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这样可以激励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改进工作方法而达到更高的个人和组织绩效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绩效实施阶段的功能

绩效管理的实现主要体现在绩效实施阶段,主要在于掌握管理者和员工绩效进展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绩效实施效果可以从企业各项财务数据和指标来反映出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近期工作进展的情况,通过一些相关的财务票据、费用支出可以反映出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效率,这样可以极大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在进行企业绩效考核环节,财务管理部门也是绩效考核的重点部门,财务部门的考核可采用量化指标反映出部门员工工作在财务方面的表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来确定此员工是否可以加薪、晋升或者解除合同。

(三)企业财务管理在绩效改进阶段的功能

企业的绩效改进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一方面企业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绩效的改进,另一方面,企业绩效管理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部门和员工绩效改进,主要是在部门、员工绩效制定的改进,使其更加明确并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绩效管理改进是在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对不易操作、不明确、不符合企业经济效益的绩效管理制度加以改进,使企业绩效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绩效考核改进的过程中,不但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还需要利用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绩效管理的实施和监控,对达到企业目标的管理工作者和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激励措施。在绩效管理的各项功能性活动中,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要深入其中,紧紧围绕着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组织战略,推动企业绩效管理的推进和有效实施,对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财务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人员管理

在企业的组织战略管理中,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都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组织战略来进行的。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财务数据的提供还是绩效数据的提供,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财务部门专门设置绩效专员,但是,这样的人员设置会偏重绩效管理,并将企业的绩效管理岗位变得比较复杂,有岗位重复设置之嫌,也不能深入的进行财务管理,存在着一些管理漏洞和问题。还有些企业采取在财务部门选拨培养兼职的绩效专员,这种形式需要按照财务部门岗位设置需求和绩效管理情况进行适当选择,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部门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报表的工作人员是比较好的选择。这种在企业财务部设置兼职的方式是大多数企业所选择的,绩效管理部门要加强财务兼职绩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并保证绩效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兼职绩效管理人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保证企业的绩效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通过沟通为各部门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企业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组织战略做出贡献。

四、结语

管理相关范文2

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科学,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其内在科学性的了解,需要对安全管理理念进行掌握。威胁时式以及强迫式对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并没有促进作用,只有从实际出发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安全管理的落实。这不仅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促进作用,同时对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安全管理;以人为本;本质安全

近些年来我国生产安全重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现象,因此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势在必行,从根本上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进行保障。没有实现对安全生产概念充分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单位以及个人中,管理者也没有实现对安全生产管理概念的充分认识,这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阻碍。安全生产管理与经济民生有直接关系,因此必须实现对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深入。

1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是我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一再强调的重点,其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人生命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是实现对人的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人是安全生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以人为本实现对这一因素的直观体现。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种情绪化的动物,避免人出现负面情绪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实际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时需要实现对人积极情绪的调动,在真正意义上尊重员工的意见以及建议。这可以帮助员工实现对自身价值的体会,以主动的意识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这不是单纯的嘘寒问暖以及工资可以满足的。被动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企业中,主要做法就是将管理层制定的要求下达于一线工人进行实施。但这些管理需求并不一定真正可以实现满足生产需要,一线工人的建议以及意见很难在这一要求中被体现。这种依靠硬性手段推行的生产管理就是被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很明显不会取得显著效果,主动管理是一种相对于被动管理而存在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是在一线工人的基础与想法之上实现,这种管理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最终实现提高管理效益的目标。主动管理可实现对以人为本最直观的体现,痛死可实现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

2关于处罚与奖励的问题

每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国内一些企业管理层总是要处罚责任人,大搞全面检查、专项检查,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如果不重视日常的安全管理中的奖励机制,而仅仅是强调在事故发生后实行处罚机制,这种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是有问题的。如果平时将管理重点放在鼓励消除小隐患、小问题上,安全事故自然消弭于无形。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英雄式的人物非常少,因为日企的管理将重点放在平时小的改进方面,不会积累成很大的隐患,而一些国家企业的管理热衷于在问题变大时采用复杂的管理工具来集中解决,解决的好当然就成了英雄,哪种管理理念先进是不言自明的。另外,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习惯性违章问题:每当工人出现习惯性违章时,管理层则进行处罚,一般还要不断加大处罚力度,实际中这样做的成效并不是很大。处罚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人的注意力,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但人的注意力并不是可以长期保持在一个高度上的,当各种原因导致人的注意力再次下降的时候,错误再次发生,于是再处罚,则人的积极性持续下降,进而可能导致大的错误发生。所以处罚绝不可滥用,当处罚不见成效的时候应该多从奖励的角度去考虑,反向去思考,则效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华为集团高管任正非推行的一个管理理念是“小建议,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正是由于注重日常的小改进,通过奖励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华为集团才把工作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3关于本质安全的问题

只要是靠人在现场全过程监督的生产工作,一定避免不了人犯错,这是人性决定的。那么如何做到本质安全呢?从安全控制的定义出发:消除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能力,通过形势多样的管理活动来提高人对周围环境(危险源)的敏感度、通过学习来获取安全知识、通过训练(演练或体感式训练)来提高能力;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尽可能的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人犯错的机率、改进设备及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以设备安全来保证操作安全,做到即使人的错误发生时,设备安全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在这方面管理者应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发散思维,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使工人在进行误操作或习惯性违章时,比进行正确的操作更不方便,这正是管理者的管理重点,也是管理者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地方。只有加深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和本质上深入的贯彻执行,才能达成“在工人最简易的操作状态下将危险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的本质安全目标。例如:二战后日本70%以上的青壮年人死亡,剩下的老弱病残状况是一没理论知识,二没体力,三懒惰懈怠的人不在少数,那为何日本能在随后短短的数十年内经济崛起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精准有效、重视安全的管理:针对没知识文化的人,他们就将操作流程、规范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任何人都能轻易的看懂并且任何人看过后只能做出一种正确的理解;针对体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就大力发展人机工程,以物力代替人力;针对懒惰容易犯错的人,他们就研发各类防错技术措施,在人犯错的时候,相关防错措施就会引发停机报警,避免生产安全事故,不致于严重影响生产。

4关于生产与安全的有机结合问题

安全管理中的一岗双责,即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强调的实际上是生产与安全有机结合的问题。如果能将生产过程与安全控制要素有机融合,实施针对性、程序化、标准化的统一管理,对安全生产管理十分有利。但反观现实,不少国内企业很难做到这点,比如国内很多企业编制的现场作业指导书,如果考虑到前述生产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的理念,一项工作应该只有一份现场作业指导书就够了,但国内企业往往除了有现场作业指导书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单独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这样问题就来了:现场操作的工人除了要遵循作业指导书外,还要牢记其他安全管理规定,生产任务是每天见成效的,工人往往会遵循现场作业指导书而因为嫌麻烦等因素会忽略安全管理规定。

5结论

安全管理是门科学,对安全管理相关理念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掌握其内在的科学性。现实操作中,安全生产管理绝不能做成威胁式、强迫式而导致员工心理抵触,致使员工在拒绝粗暴管理方式的同时,连好的管理理念、工具一同抛弃。安全管理必须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员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汇集员工的集体智慧,争取做到“优秀的管理就是让低素质的员工完美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春梅.浅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知识与素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5):12-13.

[2]王瑞祺,亓李刚.浅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创新[J].房地产导刊,2016(11):71.

管理相关范文3

从利益相关者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存在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在与客户、媒体、员工及政府的沟通方面寻找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障碍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利益相关者

一、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事中的沟通研究,主要强调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做好相关沟通工作的重要性。这也间接地指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必须提升与其相关的危机沟通的认识水平,正确地看待危机沟通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作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彼此间及时地沟通协调,有利于快速地消除危机过程中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危机沟通研究工作的发展现状如下: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国的研究工作者对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危机沟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代表观点。主要有:

1.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综合竞争力、媒体形象、社会评价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评估,进而与企业在某些领域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通过相关的投资促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占据更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促使企业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顺利的度过危机,进而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2.在危机发生时,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首先应该尽快找到导致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双方未来解决危机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而这需要双方在面对危机时必须做好沟通工作: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找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这种观点主要强调的是寻找危机产生的原因过程中相互沟通的重要性。

3.有些研究者认为做好危机沟通工作需要对其中的信息管理进行必要地分析探究。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有的合作都需要通过信息的传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因此,从信息交流的速度、作用、影响范围、实际意义等方面开展综合的信息管理研究活动,将会为危机沟通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4.做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危机沟通工作,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整体的工作部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危机或者是企业内部危机的发生,都需要双方能够通过及时的沟通方式处理好工作计划中的一些问题。但沟通过程中必须讲究策略:理性、科学地看待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好其中的相关问题,是双方实现“共赢”的重要方式。

(二)国外的发展现状

有些学者结合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观点。他们主要强调的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在面对市场危机时,应该及时地做好与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无论危机产生的后果有多严重,企业应该主动地联系影响力较大的媒体。通过双方间的合作交流,为企业尽快地度过危机提供科学的建议,尽量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这种观点的提出在短时间内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但它本身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经过一些实验完成的,而实验的对象全部是学生,缺乏代表性。

二、利益相关者与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

经过长期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它的起源都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慢慢发展而来的。其中,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的主要来源。契约理论的相关内容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在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时,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所有经营活动的利益都可以看做众多的契约组成”。这些契约包括决策者、员工、市场环境分析者、客户及其他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公司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取得了相应的报酬。这体现出了契约的公平公正性。在开展这些契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平等谈判的目的,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对于参与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应该给予相应地满足,切实保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利用多元理论的知识分析得到的产权理论与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如何获得利益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用产权理论可以对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做出一定的评估,从而可以大致地计算出自己在投资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对其具体的“产权”做出科学地界定。这主要是因为;(1)产权理论本身的内容比较复杂,相关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证明,才能理解其本质的含义;(2)企业的产权相对比较分散。各大股东根据自己的投资份额拥有了企业的部分产权,其余的产权被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掌控。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产权对于企业的作用不能依靠单一的理论去解释和评价,需要结合多元理论的相关知识解决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参考标准

为了突出利益相关者的实际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分类的过程中应该参考相应的标准,使得实际的分类效果更加明显。根据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多少,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企业内部的经理、企业的董事会及外部的股东。根据经济上对企业依赖程度的大小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总经理、股东、部门负责人、公司职员、竞争者、地方工商管理部门等。而社会利益的多少也对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有着间接地影响,主要包括:国家各部门领导、媒体、丧失劳动力的特殊群体。这些不同分类及相应的参考标准,间接地说明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关系。在不同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应的利益相关者的本质含义也有着较大的差别。由于危机沟通的重要性,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研究。

(三)危机管理概念的发展过程

最初有关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是由赫尔曼提出的。他指出:“危机是在企业正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突然产生的。这种毫无征兆的现象打乱了企业预先的工作部署,给企业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对于危机管理概念的较早定义,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危机管理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005我国的相关研究者对于危机管理的概念提出了最新的观点。“破坏了正常的秩序,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都是危机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通过科学的决策,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有效地避免危机管理现象的出现。”这是对于危机管理概念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一)管理沟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在管理沟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主要看作是沟通障碍。这是指在正常的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干扰因素,妨碍了沟通的持续进行。这些妨碍沟通的主要干扰因素包括:(1)曲解沟通内容,无法正常地理解相关的含义;(2)经验水平有限,无法实现良好沟通的最终目标;(3)个人情绪影响了沟通的深入进行;(4)文化传媒给必要的沟通工作带来了外在的干扰。沟通障碍对于企业整体的管理沟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信息传达的障碍及个人原因的影响等。信息传达的障碍主要指信息发送者在发送危机信息时,没有充分考虑危机信息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他们将这些危机信息直接公布于众,造成了信息传达障碍现象的出现。同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表达方式的不正确也会影响正常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接收者心理上对于外来的信息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对于某些重要的信息有着强烈的排斥感,也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地沟通。在大型企业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需要经过多个工作环节,不同人对于信息的理解差别,也可能使企业的重要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传递,导致后续的工作由于沟通过程中的问题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危机沟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这主要是指危机沟通障碍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由于谣言、设备信号、网络故障等障碍因素的出现,影响了正常的危机沟通工作。尤其是谣言的散布,将会对企业整体的形象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为了从根本上控制谣言的产生,企业的管理工作者必须对谣言产生的根源进行必要地追查,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谣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很小的区域内快速地传播出现,带给企业更大的危机。消除谣言带来的影响,最关键的就是做好谣言来源的分析工作。主要表现在;(1)商业竞争者的分析。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某些不法经营者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对效益较好的同行企业进行诋毁,一些虚假的信息误导大众。因此,企业必须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2)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量,一些网络媒体就会不择手段地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受到威胁;(3)社会公众。一些人心理上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有着严重的抵触情绪,偶尔会一些不良的信息,造成了企业形象受损。

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障碍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

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该认识到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沟通出现障碍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企业的业务范围能够不断地扩大。有效的沟通方式将会使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沟通方式主要有;(1)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对于受害较为严重的客户,企业可以通过约谈的方式消除客户的疑虑;(2)对于一些重要的客户,当企业的信息需要快速地传递时,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的方式及时地与客户取得联系;(3)当危机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时,企业应该积极地召开新闻会,公正客观地向公众说明相关事件的真相,维护好企业整体的形象。

(二)加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

企业与公众媒体的沟通方式主要有:(1)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重大危机时,公众对于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质疑。这时,企业可以通过邀请权威性较强的新闻媒体开展相关的现场访谈工作,提高社会公信力;(2)当某些事件对企业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时,企业可以通过召开新闻会,将重要的信息及时地发送出去。这样可以使重要的客户感受到企业对待危机时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增加与企业的合作机会;(3)对于危机造成的影响需要详细地分析说明时,企业可以通过撰写新闻稿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三)加强与员工及政府之间的沟通

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部支柱力量,而政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拥有良好生存环境的重要保障。对于员工,当危机事件对企业整体的战略布局形成巨大的威胁时,企业应该积极地号召员工保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坦然面对外界的一切不利局面造成的影响。通过听取员工的一些建议,结合相关的紧急预案,及时地处理好各种问题。企业也可以通过电话约谈、视频会议、重要简报的形式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消除危机的最终目的。面对政府,企业的业务活动受到危机事件的影响时,首先应该主动地向政府寻求政策上的支持。这些政策对于企业的作用是实质性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尽快地走出困境,积极地寻求转型的方向,摆脱现阶段一切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其次,企业也应该积极地关注最新的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指导,企业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这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最后,企业也应该积极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黄玉萍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黎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

[2]王金霞.企业危机管理事中沟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王娜.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研究[D].南昌大学,2012.

管理相关范文4

【关键词】孕妇;抑郁症,产后;相关因素;社区卫生服务

孕产期是妇女一生中最为特殊的一段生理时期,妊娠引起的生理变化、社会角色改变等造成孕产妇心理状态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孕产期抑郁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妊娠阶段各不相同,国外研究表明,中东(19.5%)和南亚(17.5%)孕产期抑郁发病率高于东欧及非洲(11.3%)、西欧人(8.6%)[1];国内也进行了大量有关孕产期抑郁(PND)发病率的研究,一项对成都市1051例妊娠早期妇女进行的调查发现,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33.1%[2];一项对江西省648例妊娠早期妇女的调查发现,抑郁障碍发病率为20.0%[3],通过对郑州市222例妊娠晚期孕妇的调查发现,抑郁障碍发病率为29.7%[4];一项对昆明18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调查发现,抑郁发病率为42.2%[5],我国产后抑郁(PPD)的平均发病率为14.7%[6]。基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抑郁相关的不良妊娠结局不仅对于个人和家庭造成严重伤害,也会给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所以,有必要了解其危险因素,以做到未病先防。

1孕产期抑郁相关因素

1.1妊娠早期抑郁相关因素

妊娠早期是指妊娠13周末之前,此阶段孕妇面临新身份的转换,处于心理上的应激状态,且胎儿的重要器官迅速发育,很容易发生抑郁相关不良妊娠结局,吴千苗等[7]对765例妊娠早期妇女调查发现,妊娠早期抑郁是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有必要了解此阶段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前预防。首先,在心理方面,多项研究表明,妊娠意念、担心胎儿健康、角色转换困难等与抑郁发生相关[2,8]。现代社会,随着无保护性生活的增多,很多妊娠并非在计划之内,妊娠前未进行充分准备,尤其是年轻女孩,不能接受妊娠的事实,在没有很好的社会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抑郁。其次,在身体方面,妊娠前月经不规律与妊娠早期抑郁相关[3,9],月经不规律的妇女往往更可能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妊娠,因缺乏对新身份过渡的准备而担忧、焦虑;此外,严重早孕反应也会增加孕妇的不良情绪[2],个别孕妇早孕反应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最终产生抑郁情绪。最后,在家庭方面,妊娠期妇女情绪波动较大,加之此时家庭关系以及性生活发生改变,如果丈夫不能很好理解且包容女性,夫妻关系紧张,极易增加孕妇抑郁风险[2]。

1.2妊娠中期抑郁相关因素

产前抑郁的症状一般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较明显[10],关于妊娠中期抑郁的独立研究较少。胡绣华[11]对上海市妊娠24~29周的172例孕妇进行调查,发现妊娠期合并症、文化程度低、不良生育史、孕期无工作及与母亲来往少与妊娠中期抑郁相关;一项针对成都地区299例妊娠中晚期妇女抑郁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地区、未规律产前检查、入院次数多等与此阶段孕妇发生抑郁相关[12]。女性在妊娠中期大多已完成角色转换和心理适应,诸多调查显示文化程度低以及无工作的孕妇更容易抑郁,说明孕妇对于孕期知识的理解以及社会家庭的支持在孕中期非常重要。

1.3妊娠晚期抑郁相关因素

妊娠晚期是指妊娠28周以后,此阶段孕妇的身体会发生较大变化,如心排血量急剧增加,致使孕妇在此期间更容易合并内外科疾病,而且随着临产的逼近,尤其是初产妇,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一项针对郑州市153例妊娠晚期妇女的调查发现,39.2%的孕妇存在抑郁情绪,高龄、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较低是其危险因素[13];一项针对昆明18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调查发现,民族(汉族发病率为47.75%,其他民族发病率为25.58%)、学历高、每天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相关[5];一项针对滨州市20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调查显示,高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低、和配偶的关系差、担心胎儿健康、周围人的分娩情况是妊娠晚期孕妇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14]。可见,高龄、家庭收入低等是妊娠晚期抑郁较为常见的相关因素,对于文化程度对抑郁的影响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有学者认为文化程度高的孕妇医学知识面广,对分娩过程和胎儿的健康顾虑较多,因此易发生抑郁[5],而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孕妇自学能力或理解能力较低,妊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存在困难,由于不理解妊娠引起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较易产生抑郁情绪[13],因此文化程度低对妊娠晚期抑郁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滨州市20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调查还表明,存在抑郁的妊娠晚期妇女的剖宫产率为78.18%(43/55),高于正常心境孕妇(62.76%,91/145)[14]。鉴于妊娠晚期是妊娠期和产褥期的中间环节,为了保证分娩顺利进行,早期预防抑郁发生至关重要。

1.4产后抑郁相关因素

产后抑郁对产妇、新生儿均会造成严重伤害,影响孕妇的身心恢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也相对明确,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相关性最强的因素为既往精神疾病史、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相关性中等的因素为个体心理因素、婚姻关系,相关性较弱的因素有产科因素、社会经济状况[6]。此外,也有相关研究表明,产前抑郁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性[15],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孕产期抑郁的社区管理

大多数孕妇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册,与社区医生建立长期、连续、稳定的医患关系,基于以上对于孕产期抑郁相关因素的分析,如果社区医务人员能够早期识别并管理高风险人群,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孕产期抑郁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2.1健康宣教,一级预防

孕妇面临着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家庭方面的多重压力,作为社区医生,有义务为她们排解压力、稳定情绪。首先,对于育龄期女性,包括在校大学生,社区医务人员应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管辖区域内高校为单位,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对于不准备妊娠的女性,指导避孕方式、发放避孕套等,避免意外妊娠、流产等对于女性造成心理、生理创伤;对于准备妊娠的女性,主要讲授备孕知识、妊娠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增加其知识储备并顺利妊娠;对于已经妊娠妇女,罗晓红等[16]采取产前程序化健康教育,即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对不同孕周的妇女有计划地开设特殊培训班,结果显示,干预组孕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社区医院也可效仿目前三级甲等医院,开办孕妇课程、孕期指导班等,为孕妇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可以在妊娠早期普及早孕反应的表现和处理,在妊娠晚期讲解胎儿娩出过程,分娩后指导产后哺乳、培养亲子关系等,让孕妇能够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降低抑郁对孕产妇产生的影响,提高孕产妇心理应激能力。孕妇在妊娠期间也应适当增加与同事和亲人的沟通交流,倾诉自己的困惑与苦恼,有利于抑郁情绪的疏解。此外,对孕产妇家庭成员做健康教育也相当重要,帮助其认识到孕产妇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及身体不适,从而理解包容孕妇,分担压力,为其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

2.2定期筛查,二级预防

缺乏既定的筛查策略不利于PND的检出及进一步干预。鉴于此,可根据PND相关因素来指导筛查时机及频率,合并的危险因素越多,孕产妇发生抑郁的概率越大,越要及早筛查。目前国内筛查孕产妇抑郁常用的量表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产后抑郁筛查量表(PDSS)等[6,17]。北京市西城区对于建册的妇女在刚建册时即采用EPDS进行评分,对于≤8分的孕妇不予以干预;对于9~13分的孕妇,转诊至二级医院心理科治疗;对于≥13分的孕妇,需及时转诊至有精神科或心理科的产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预防孕产妇自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其他地区可效仿西城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基于上文提到的孕产期抑郁相关因素,如果孕产妇存在独坐、容易哭泣、焦虑、多疑、角色转换困难、过度担心胎儿健康与分娩风险、有妊娠合并症、家庭关系紧张等危险因素,要高度重视,及时给予心理护理和疏导,并增加筛查的频率。同时社区医院还要与上级医院形成稳定的三级网络,做到早治疗。

2.3监测随访,三级预防

社区可为孕产期抑郁患者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症状、量表评分等,通过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筛查,评估危险因素的控制程度、目前的评分等。针对未控制的危险因素,社区医生应与患者做深入沟通,分析原因,医患协作寻找突破口。社区医生要重视上级医院诊治后患者的康复与管理,包括用药督促、心理建设、再次评估等,从而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3展望

管理相关范文5

1)物理威胁。

所谓的物理威胁就是指计算机网络设备遭到黑客的恶意攻击或是损坏而导致的系统被破坏和数据信息被盗取的现象,用户的数据信息一旦被偷取和破坏,便严重的威胁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2)恶意程序的威胁。

现阶段,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第三方恶意软件以及破坏能力强、传播范围广的各类病毒,这些恶意程度能够较大程度的破坏原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对数据文件以及计算机中的防病毒软件造成破坏,甚至还会毁坏计算机的硬件。

3)网络用户身份所带来的威胁。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用户识别方面多多少少都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而很多不法分子就是抓住这一特点来冒充合法的网络用户,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无法准确的辨别其合法的身份的,所以不法分子就得到了相应的合法权限,对网络安全带来了威胁。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技术

1)加密技术。

由于电子文件具有容易扩散和易于传播的特点,所以文件中的数据和信息也是很容易丢失的,如果我们采用加密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密保护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文件在传输和存储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现阶段的网络传输过程中,加密文件的形式基本都采用“双密匙码”的形式,即网络用户都会设置两种密匙,只要他能够保护好解密的密匙,那么第三方几乎就不可能破解密码,从而提高了数据文件的保密效果。

2)防火墙技术。

所谓的防火墙技术就是要对计算机网络的进出权限进行严格的控制,任何要进入到网络中的信息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避免外界因素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攻击和损害。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防火墙技术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会设置相应的屏障,这样内部的信息就无法进行非法的输出了,同时外部的用户也不能随意的进行访问。通常在我国的各企业中都是会采用防火墙技术的,只有被企业所允许的IP才能够对企业的网站进行访问,大大的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3)身份认证技术。

这项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就是指在确认通信方身份的过程中,用户会向系统发出服务的请求,这是系统就会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一般情况下,其认证用户的身份时都是采用电子技术或是生物技术的。身份认证主要包括口令认证以及智能卡认证两种方法,与身份认真体系紧密相连的就是授权的机制了,也就是说在服务器对用户的身份认证完成后,会立即对用户给出相应的授权,也就限定了网络用户访问范围。

4)病毒防护技术。

作为一段破坏能力超强的恶意代码,计算机病毒的种类非常多,并且破坏的性能和方式也都有所区别。其通常都是会自身纳入到程序之中,以起到较好的隐藏作用,同时快速的进行传播和复制,从而盗用和破坏计算机用户的原有信息。在各类病毒防护技术中,我们都会采用利用特征值来查找病毒的方法,准确而详细的分析病毒的样本数据,利用其特征值扫描其文件和内存,从而有效的查杀病毒。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新颖的病毒查杀技术也都应运而生,其中,最有效的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有启发式扫描技术和虚拟机杀毒技术。

5)入侵检测技术。

这项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是为了对网络上的没有授权的访问和操作以及第三方资源的非法行为等进行检测和识别的一项技术,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时,负责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掌握网络系统的即时安全状况。入侵检测技术还能够充分的保证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同时迅速的检测出第三方恶意攻击的行为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当前行为,网络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的监测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情况,这样就可以及时并且有效的预防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了。

管理相关范文6

(一)选题意义。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实现收益和防范风险,只有企业普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企业才能获得收益,并且有效防范、控制来自相关者的风险。本文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危机的分析,诠释了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即只有通过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赢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且阐述了加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正确处理好冲突也可化危机为机遇,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获利于利益相关者为企业做出的贡献。

(二)相关文献。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管理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唐跃辉(2009)、吕怀立(2016)、焦晓静(2016)分别从供应商与客户的角度论述企业加强应对来源于上述两方面利益相关者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况学文等(2019)研究认为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之间存在一种竞合博弈关系,既相互依赖、互惠共赢,又讨价还价。Alpaslan等(2009)、Hernantes等(2013)研究认为:在企业发生危机之后,利益相关者会相应地从各方了解到危机信息,判断危机对他们的影响程度并立即采取行动,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可能会采取一些对企业不利的举动加剧企业危机的蔓延速度。此时,企业就需要同时处理与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且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异质性、冲突性,如果企业事先没有一整套应对策略就可能陷入盲目与混乱,给企业造成次生危害。因此,本文为了引导企业管理者更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在借鉴上述学者对危机管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企业利益相关者冲突的根源和和协调冲突的原则及相关风险控制措施,供相关企业参考与借鉴。

二、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产生的根源

企业要想管理利益相关者危机就应该首先识别出企业存在哪几类利益相关者以及各类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对企业造成潜在风险的。

(一)企业利益相关者类别及其涉及的风险。按照上述定义,本文所指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基层员工、供应商、客户。由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利互惠的关系。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做出了贡献,因此他们在帮助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要求从企业获得相应的回报,如果其正当的利益无法实现就会对企业造成相应的风险。由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做出贡献的方式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造成的风险也各异,大体上可以分为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道德风险。其中,股东与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财务资本,如其利益得不到满足,如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不能实现股东预期的收益,则其将对企业构成财务风险;供应商与客户分别对企业提供实物资产与货币资金,如其利益得不到满足,如企业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或者向客户提供质次价高的商品,或是欺骗消费者,则其对企业构成经营风险;企业经营者及基层员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如其利益得不到满足,如企业薪酬激励机制不合理,员工合法利益得不到满足,则其对企业构成道德风险;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如利益得不到满足,如企业不依法纳税、不履行环保等社会责任及不按监管部门要求及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则其对企业构成法律风险。实践证明,不论是从防范风险还是从创造收益角度,过分强调公司利益或片面强调股东利益的一元激励,均不如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多元激励更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应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所有利益相关者积极为企业作出贡献,有效地防范来源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风险。

(二)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的根源。为了防患于未然,从根源上化解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首先就必须了解上述各类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产生危机的根源。具体分析如下:1、企业与政府利益冲突的根源。首先是两者利益取向不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利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体需要,而政府追求经济利益是利他,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因此,政府往往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管制,而企业却希望政府最大限度的放松管制。因而造成两则对政府监管的态度迥异。其次是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希望得到政府部门支持;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部门不要过多的干预。但在政府在执行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时候,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虑,政府会向企业收税,要求企业增加了排污费、增加员工的保险费、限制某些企业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等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减少了企业的经济利益。正是由于企业与政府双方追求利益的出发点不同,经济行为存在差异,摩擦中自然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引发危机。2、企业与股东利益冲突的根源。股东委托经营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实现其企业保值、增值的目标,但是企业高级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并不能完全一致,高级者有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背离股东的目标,这就加剧了企业和股东的冲突,导致企业危机爆发。主要表现为管理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3、企业(高管层)与债权人利益冲突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目标不同。首先,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是为了到期收回本息,即在确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最大投资收益。企业借款的目的是在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前提下,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获得杠杆效益。因此,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而举债过高则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两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往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导致有时企业高管层为了获取杠杆利益不惜甘冒风险,而债权人的意愿是确保安全收回本金和获取预期利息。最后,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高管层比债权人有较大的信息优势,在极端情况下企业高管层可能以伤害债权人利益的方式为股东及自身牟利。4、企业(高管层)与基层员工利益冲突的根源。首先,在于两者目标不一致,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可能采取大量裁员或降低薪资;而基层员工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追求工作稳定,工作强度低、收入高。其次,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同样引发在基层员工层面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另外,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约的不完全性,由于企业经营和发展面向未来且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双方不可能在缔结合约时就完全明确双方的全部权利与义务,这就使双方均有可能为改善自己的福利而实施可能伤害对方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在当前“资强劳弱”大背景下,员工的合法权益可能得不到应有保护。5、企业与供应商利益冲突的根源在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本质上的利益竞争关系,必然导致彼此之间也存在矛盾冲突。首先,表现在双方目标方面差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虽然为了各自的目的能够达成一致妥协,走上合作之路,但是他们的目标分歧仍然存在。这些分歧主要体现在财务目标上,供应商希望以更高的价格、更低的折扣,销售更多的产品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企业则希望供应商给他们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折扣及更优的信用期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存在责任划分方面的分歧,企业与供应商进行交易时,由于契约的不完备他们之间经常会因为诸如谁负责售前推广、售后服务、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谁负债给予客户补偿等一系列问题而发生冲突。最后,也可能因双方地位不对等而引发的诚信危机,即双方可能会利用各自的优势互相欺骗,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客大欺店,店大欺客行为。如果企业处于强势地位,企业就可能与供应商签订显失公平的交易、转嫁自己的成本、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等等。如果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则其可能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由此造成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信任危机。6、企业与客户利益冲突的原因。首先在于企业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与消费者需求不符,当今社会技术经济发展迅速,使得消费者的消费层次个性化与多元化,但是企业新产品研发及质量却没有跟上消费者需求,必将导致产品滞销。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偷工减料,生产劣质产品坑害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极大的隐患。其次是企业对客户资信评价不完善,造成一些企业急病乱投医,为了提高销量、增加销售业绩,忽视对客户资信评级,采取延长信誉期,提高应收款比例的方式吸引客户,最终造成企业坏账比例上升,结算资金无法及时、足额收回的财务风险。最后,个别情况下也存在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欺骗的情况,即当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时,客户可能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质量、更高的价格优惠以及更好的售后服务等,当企业议价能力较强时则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延长付款周期等。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管理原则

当企业在识别出利益相关者危机产生的根源后就要制定出处理危机的相应原则,以便指导企业有效的化解危机,防范风险。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处理原则大体包括:(1)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原则,这是避免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发生矛盾冲突的首要原则。既然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均以不同的方式对企业作出贡献,企业就要通盘考虑其各自的诉求,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偏向他方。企业管理实践证明只有互利共赢原则才是确保企业生存发展及获利的唯一原则。(2)诚实守信原则。这是企业防范与解决利益相关者冲突的前提,即企业经营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主观上不从事侵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但因不可抗力损害了利益相关者利益时,企业应及时向其通报真实的信息,积极主动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3)防范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首先,应培养企业管理者危机意识,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其次,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危机防范机制及危机预警系统,确保对彼此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总结。(4)及时性原则,企业发生危机时,要做到主动反馈信息,让众多利益相关者尽快了解危机的事实真相,以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应对危机。(5)适应性原则,企业采取的危机防范及管理原则应与时俱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作出调整,以便能够迅速应对各类危机。

四、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应对措施

上文分析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原则,接下来将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具体分析企业利益相关者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企业应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危机管理的措施。首先,要想实现政府帮助企业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企业树立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企业务必坚持守法合规经营,例如企业支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减少失业,政府对于积极配合的企业在税收、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加强双方信息快速沟通,一旦发生危机,企业要尽快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向政府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协商解决并寻找一个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危机处置以后企业要接受违规事实,深刻反省,吸取教训,树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理念,迅速走出阴霾,如有可能将危险转化为机会。

(二)企业(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危机管理措施。首先,建立、健全董事会是防止高管层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最好措施,董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董事会负责企业的重大决策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关选聘、评价、考核、激励经理人员方面的事宜,同时对企业进行战略性监控。其次,及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约束及激励机制。所谓的完善监督机制,即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及时向股东传递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确保企业管理层向股东及社会公众披露相关可靠的信息;所谓的完善激励机制就是针对有些管理人员因付出与收入不相符而牟取私利的情况,企业在可以通过企业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对管理层进行产权激励。实践证明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约束及激励机制是缓解企业高管与股东之间的问题,降低成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企业与债权人危机管理的措施。首先,在企业内部严格执行预算控制,企业应通过合理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预算确定企业应保持在不同时期的合理资本结构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同时安排好企业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确保企业资产流动性及偿债能力。其次,发挥债务契约控制,即债权人在与企业签订的债务契约中合理限制企业在债务续存期间的举债规模,企业如要增加债务须经债权人同意,这样做既减少企业破产风险,又降低债权人的投资风险。再次,要求企业的负债筹资的期限与资产的流动性匹配,不得短借长用,保持企业应有的偿债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债务契约限定负债筹集资金的投向,不得投资于高于预期风险的项目。最后,企业可以发挥债权人治理的作用。对于资产负债率高、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债权人可以要求参与企业公司治理,监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行之有效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四)企业与基层员工之间的危机管理措施。劳资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劳资合作,但是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与基层员工的矛盾变得非常普遍。因此,企业必须正确面对这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通常可供企业采用的方法包括:(1)建立职代会和人本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于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以人为本原则就是企业应为员工职务晋升及提高薪资待遇建设通畅的渠道,为职工提供提高技能的培训。(2)建立科学的业绩激励考核制度,以目标协调与激励相容为前提建立企业激励机制,使得员工提高自身利益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3)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解聘机制,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应该做到监督与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招聘培养等多渠道吸引和留住有能力的优秀员工,实施奖优罚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4)将企业的人事管理纳入社会征信系统:社会征信平台的权威性、公正性表明了社会征集系统值得信赖和其中关于社会各类主体的信息也值得依赖。

(五)企业与供应商危机管理的措施。社会劳动分工与协作使得企业与供应商形成一损俱损、合作共荣的关系。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危机管理:(1)按照供应链原理构建企业与供应商共赢的管理体系,为了缓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就价格、质量与供货时间上所产生的矛盾,在企业新产品开发与老产品改造过程中,邀请供应商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促使双方共同改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2)共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企业和供应商在制定长远规划的过程中,双方会在信用、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对彼此更加了解。这就使得双方会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发展,不会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对拖欠货款的及时收回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六)企业与客户危机管理的措施。客户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最主要利益相关者,客户对企业商品及服务的满意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甚至是成败。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新客户获得、客户满意程度、老客户保持等因素既是企业占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也是企业获取财务效益、提高企业价值的基础,不可等闲视之。具体管理对策包括:(1)深入贯彻企业利益与实现客户利益相协调原则,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以满足客户需要得到客户承认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科学的管理控制系统应做到使企业价值链上的每项活动都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企业宗旨。(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按照产品寿命周期更新换代产品。企业在探索、发现顾客的需求的前提下,引入精益制造的理念提高产品制造水平,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最终达到通过实现顾客的利益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目的。(3)提高服务水平,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对消费者尊重,满足客户对情感交流和个人价值认同的需要。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公司社会道德和商业伦理规范建设,当危机发生时及时向客户传递信息,不能隐瞒真像,积极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使消费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结语

本文针对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利益相关者危机管理问题,分别从政府职能部门、投资者及债权人、企业高管、普通员工、供应商、企业客户等六个方面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及其所对应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及经营风险四个维度对企业危机形成的原因、处置原则、化解危机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正确识别、分析、防范来自利益相关者方面的危机,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微波.员工利益表达:一个研究企业劳动关系的新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8).

[2]焦小静.客户-供应商关系及其经济后果:一个综述[J].财会通讯,2018(15).

[3]唐跃军.供应商、经销商议价能力与公司业绩———来自2005-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9(10).

[4]吕怀立,赵琳琳.供应商与客户关系研究述评———基于公司财务视角[J].会计之友,2016(18).

[5]况学文,林鹤,陈志锋.企业“恩威并施”对待其客户吗———基于财务杠杆策略性使用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4).

管理相关范文7

关键词:研究堆;老化管理;监管

随着国内研究堆运行时间越来越长,因老化效应导致构筑物、系统、部件性能下降而引发的运行事件居高不下,做好老化管理、将老化效应的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已经成为当前做好研究堆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针对国内研究堆老化管理现状,分析研究堆老化管理法规标准的要求,探讨目前研究堆老化管理监管的难点,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1国内研究堆老化监管现状

截至2021年,我国现有在役研究堆(临界装置)19座,其中9座运行、5座运行较少、4座长期停堆、1座安全关闭正在退役。运行的研究堆(临界装置)中,3/4以上已经运行超过30年,接近反应堆设计寿期或者超期服役,老化问题愈加凸显。目前研究堆生产辐照试验任务愈加繁重,老化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仅在定期安全审查过程中要求营运单位选定部分重要安全设备作为老化管理对象、制定老化管理大纲和实施程序、开展必要的检查和评价[1],由于目前研究堆老化管理文件体系、老化数据库、老化效应监测、老化效应缓解和老化效应评估等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也缺少必要专项老化管理资金支撑,大部分研究堆营运单位简单地以检查、维修和试验等代替老化管理,导致部分研究堆构筑物、系统、部件的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对于研究堆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纵深防御系统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某研究堆2019年连续发生2起因安全棒行程开关性能下降导致安全棒顶部触电异常保护停堆事件,2020年又发生2起因一次水压力边界密封系统失效导致一次水泄漏事件。与核动力厂相比,研究堆的老化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应引起营运单位、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2]。

2研究堆老化管理法规标准

目前国家核安全局的关于研究堆安全监管的部门规章主要是《研究堆设计安全规定》(HAF201)、《研究堆运行安全规定》(HAF202),两个文件均未对研究堆老化管理提出系统要求,仅从试验和检查、预防性维修等方面提到对老化的影响[3]。国家核安全局的实施细则《研究堆运行管理》(HAD202/01)中只对预防性检查、计划性检修提出了检修要求,《研究堆维修、定期试验和检查》(HAD202/06)中也只明确了维修、定期试验和检查的关系,对相关大纲的编制和实施提出了指导性要求。直到2017年4月的《研究堆定期安全审查》(HAD202/02)才正式将“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实际状态和老化管理”纳入研究堆定期安全审查的五项安全要素之一,明确了定期安全审查要确定研究堆是否有系统的老化管理方法,是否有足够的措施使研究堆在以后的运行中能维持所要求的安全功能。该文件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确定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实际状态,以及状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二是确定是否对研究堆的老化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判断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性能变化趋势和预期服役时间;三是研究堆的安全重要设备都必须是经过鉴定的合格设备,且必须在服役过程中保持其合格性。国家核安全局的技术文件《研究堆老化管理》(HAB.J0082)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行业标准《研究堆老化管理》(EJ/T1176)[4]均是以《研究堆老化管理》(IAEATEDOC-792,1995)为基础编制的,由于缺少上级导则支撑,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普遍难以依照实施(详见表3)。目前,IAEA已经将其升版成《研究堆老化管理》(IAEASSG-10,2010)。

3研究堆老化管理监督

目前,国家核安全局依据法规要求和风险指引型监管需求,了《研究堆核安全监督检查大纲(运行阶段)》(NNSA/HQ-02-JD-PP-005)[5],要求在研究堆日常核安全监督中对安全重要维修活动、定期试验与检查、安全重要系统和设备的在役检查等活动的实施程序、实施过程、文件记录和异常处理等开展抽查,并对抽查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配套编制了实施程序《Ⅰ、Ⅱ研究堆维修、定期试验和检查监督检查技术程序》(NNSAHQ-02-JD-IP-004-A)和《Ⅲ研究堆维修、定期试验和检查监督检查技术程序》(NNSAHQ-02-JD-IP-011-A),覆盖到了所有类型的研究堆,供核安全监督人员开展监督活动时参考。对老化管理文件体系、对象筛选方法和结果、老化效应的识别和探测、数据收集与保存、老化效应的预防和缓解、老化效应的评价等具体内容的监督要求目前还不明确,导致难以对营运单位的老化管理情况开展有效监督,对在定期安全审查过程中营运单位的相关承诺的落实情况也难以开展有效监督。

4相关建议

(1)加快推进研究堆老化管理规章导则和。配套技术文件的修订编制借鉴IAEA的研究堆老化管理或者核动力厂老化管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研究堆特点,修订《研究堆设计安全规定》(HAF201)和《研究堆运行安全规定》(HAF202),明确研究堆开展老化管理的原则和目标,进而编制研究堆老化管理导则,明确研究堆在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包括延寿运行和长期停堆)和退役各阶段老化管理的要求,确定研究堆进行有效老化管理的要素,出台配套的构筑物、系统、部件的老化评估、监测和缓解等技术文件,确保整个运行寿期内研究堆所需安全功能的可用性。

(2)在定期安全审查或许可证有效期延续。中严格落实老化管理审查要求,部分参照学习核动力厂相关要求,提高审查水平,推动研究堆老化管理水平逐步提升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的第四次定期安全审查和许可证有效期延续审查过程中,国家核安全局严格执行《研究堆定期安全审查》(HAD202/02)要求,审评单位部分参照核动力厂要求,提出了89项审评问题,营运单位按照审评意见将255个设备纳入老化管理范围,编制了9份老化管理大纲,对反应堆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实际状态和老化管理作了一次较深入地、系统地调查、检查、评估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堆老化管理文件体系。这是国内研究堆老化管理的一次较完整探索,对于后续其他研究堆的老化管理提供了良好参考。实践表明现阶段以定期安全审查或许可证有效期延续为抓手,部分参照核动力厂的老化管理审评要求或经验,能够推动现阶段研究堆老化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

(3)在研究堆核安全监督检查大纲中加入老。化管理相关内容,编制相关配套的监督技术文件将老化管理纳入《研究堆核安全监督检查大纲(运行阶段)》,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编制配套的老化管理监督检查技术文件,进一步细化研究堆老化管理文件体系(老化管理大纲和实施程序)、老化效应监测、老化效应缓解和老化效应评估等检查要求,便于监督实施。以此推动研究堆老化管理监督检查的规范化,进一步促进营运单位老化管理日常工作的规范开展,督促营运单位进一步落实定期安全审查或许可证延续中关于老化管理的相关承诺,保障研究堆老化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确保研究堆三项安全功能的有效和纵深防御屏障的完整。

参考文献

[1]张晓媚,贾亚青,刘鹏,等.HFETR老化管理研究及老化管理数据库系统研发[J].核动力工程,2014,35(2):166-169.

[2]郝晓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研究堆安全管理现状及展望[J].核安全,2005(3):47-53.

[3]高泉源.研究堆老化管理的法规依据、现状及建议[J].核安全,2006(4):1-8.

管理相关范文8

关键词:公司战略;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在“中国制造”、“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企业也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布局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为了获得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资源,企业可能会通过操控盈余手段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如乐视网的IPO财务造假事件;亚太实业为规避退市风险,2010到2014年虚增、虚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公司战略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探讨公司战略差异在选择盈余管理方式上是否不同?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扩展了公司战略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领域研究。

二、文献综述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公司战略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Dichevetal通过对169名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战略是影响公司盈利质量的主要因素;Bentleyetal研究发现,遵循进攻型战略的公司比遵循防御型战略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违规行为]。孙健等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3年的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实施防御型战略的公司,进攻型战略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叶康涛等利用2000-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度与应计盈余管理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三、假设分析

资源依赖理论为公司战略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资源,而资源的控制权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组织手中,企业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换获取关键资源。实施进攻型战略的企业,所需整合的内外部资源更多,那么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资源交换条件的动机就越强。并且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所付出的代价不同,Zang认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危害比应计盈余管理大,实施的成本也较高,真实盈余管理通过操纵日常经营活动来调节盈余,其隐蔽性也更高。而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一般比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内部控制更弱。Bentleyetal指出由于进攻型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在不同项目之间面临复杂的协调性,因而缺乏标准的控制程序,这种灵活的控制系统却可以迅速应对多变的市场;实施防御型战略的企业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标准化内部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所以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较弱,那么盈余管理行为被察觉的可能性较小,企业将倾向于选择成本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反之,若内部控制较强则盈余管理行为容易被察觉,企业将倾向于选择隐蔽性强的真实盈余管理。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H1A: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更加倾向于选择应计盈余管理。H1B:实施防御型战略的公司更加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四、模型设计

本文以2007-2017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第一,剔除金融保险行业数据;第二,剔除ST、*ST、PT企业数据;第三,剔除会计报表少于连续10个年度的公司样本;剔除缺失值和数据异常的样本后,得到1329家公司的6645个年度观测值。本文所使用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WIND数据库。针对上述假设分析,本文构建回归模型(1)、(2)分别验证H1A与H1B。

五、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应计盈余管理绝对值的最大值为31.802,最小值接近0,表明样本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差别很大。真实盈余管理的最大值为5.816,最小值为-28.670,均值0.007,说明样本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差别也很大,且倾向于正向的真实盈余管理。第二,公司战略指标的中值为18分,表明大部分样本公司为分析型战略类型,这与KathleenA.Bentley等的发现相一致。战略指标的最大值为29分,最小值为6分,因此没有发现样本公司实施极端的进攻型战略,但有实施极端的防御战略公司,这很符合中国人追求稳健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公司战略与应计盈余管理绝对值之间存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关系,而公司战略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1%水平上的显著负向关系,说明公司实施的战略越进攻型越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而越防御的战略越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验证了假设H1A和H1B。

六、结论与启示